?

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使用的有效策略

2022-06-17 14:55徐德琳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2年6期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信息技術

徐德琳

【摘 要】信息技術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在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存在著無效運用和無度運用的問題。要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必須做到“三有”和“一思三看”。使用信息技術時做到心里有學生、眼中有教材、腦中有設計,不僅要關注學習任務的整體設計,而且要關注學習過程的三個環節。在學習任務的整體設計上恰當使用信息技術,可以加強課堂教學師生的互動性,真正實現學習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導入環節使用信息技術,能激發學生興趣;在文本研讀環節,于重難點處引入信息技術,可以觸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促進他們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提升他們的人生感悟;在結尾環節引進信息技術,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延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2)06-074-03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強調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既要改變因循守舊的語文教學習慣,也要打破唯技術至上的觀念,要把握好技術與語文的關系,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整合課堂教學,促進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教師要創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真實情境,形成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有效投入語文實踐;要借助信息技術優化整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歷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在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中主動學習,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要積極探索基于網絡的教學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學習空間,創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學習生態,為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服務。在信息化環境下,需要進一步探索教學流程、資源支持、教學支持、學習評估等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要素所發生的新變化,積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模式。

開發和利用恰當的信息技術可以促進語文課內外學習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升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效果。所以,信息技術作為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重要手段,被廣泛地運用在語文教學中。

當前信息技術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育名家于漪曾指出:“任何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有其積極作用,但也都有其局限性,不顧文本的個性特征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實際水平,生搬硬套,沒有不事與愿違的?!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片面地追求信息技術的新鮮感和便捷性,造成了使用信息技術時的“事與愿違”。具體說來,有以下兩種情況。

1.無效運用

無效運用是指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沒有從學情出發、立足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沒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反而把學生的視線牽扯到別處,導致教學目標偏移。無效運用的另一種情況是不考慮現有的信息技術硬件,所使用的信息技術超出了現有條件的承受能力,在使用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故障,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這時信息技術僅僅成了課堂教學中毫無生氣的“假花假葉”,甚至是阻礙,成為一種無效的運用。

2.無度運用

無度運用實際上也是一種無效運用,這里將其單獨列出,是特指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沒有明確的標準和精準的選擇。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資訊充斥泛濫,相應地會帶來大量的教學資源。同時,在我們的教學手段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教師們不斷去嘗試新鮮的教學手段。五色令人目盲,這時如果對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沒有正確的認識,就很容易陷進無度運用的誤區。

信息技術的無效運用和無度運用在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時有發生。朱熹曾經說過:“隨語生解,節上生枝,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弊x書如此,語文教學亦如此。過而不及,節外生枝的運用帶來的只是低效甚至于無效的語文課堂。

信息技術使用的有效策略

1.有效使用信息技術的前提要做到“三有”

“三有”即“心里有學生”“眼中有教材”“腦中有設計”。

語文教師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語文的指導者,其教育的情懷、學養的深厚和視野的開闊直接決定了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一切學習活動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有效使用信息技術也必須做到“心里有學生”。信息技術使用的目的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完成學習任務、提升語文素養提供一個支架,從而彌補其在知識積累、學習能力和生活情感體驗等方面的不足。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研究學情,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明確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能力,思考使用什么樣的信息技術可以觸動學生、信息技術使用在何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

有效使用信息技術的前提之二是“眼中有教材”。盡管新課改強調開放的語文課堂,關注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偏離文本甚至脫離文本。教師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解讀文本、研究文本的教學價值,制訂出恰當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所有的信息技術都應該為積極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這樣運用信息技術才可能優化整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歷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在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中主動學習,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教師在這兩者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做到“腦中有設計”。教師要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創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真實情境,形成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有效投入語文實踐,做到告訴學生所不知道的,提升學生已經知道的。只有這樣信息技術的使用才會和教學水乳交融,真正成為語文課堂上支撐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

2.有效使用信息技術要做到“一思三看”

“一思三看”即思考整個教學設計,看教學過程的三個環節,也就是導入環節、文本研讀環節和結尾環節。

(1)在語文教學中,教材選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風格多樣。選文時代的久遠、語言運用的差異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作者的生活經歷、創作風格,作品所表現的環境背景,相同主題作品的介入、跨媒介的學習資源、具有情境的學習任務設計都對理解文本內容、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整體教學設計時思考如何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就顯得必不可少。恰當的信息技術加強了課堂教學師生的互動性,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以真正實現。例如,筆者在設計文言文《張衡傳》的教學時,提出了一個主要學習任務,分小組為張衡設計一個百度百科詞條。首先引導學生上網查看人物百度百科所具備的要素,然后按照這些要素從課文中尋找相關信息,完成張衡的百度百科詞條設計。這樣的學習任務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消除了對文言閱讀的隔膜心理,努力結合注釋閱讀原文,在理解的基礎上將相關信息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當張衡百度百科詞條設計完成時,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完成了。在學習《茶館》(節選)時,筆者先布置了一個作業:任選一個感興趣的片段,進行朗讀并錄音打卡,同時寫一段文字說明這樣朗讀的理由。學生們對這項作業很感興趣,進行了精彩的朗讀和解說。在課堂上老師播放學生的朗誦,并展現朗誦說明。同學們認真傾聽,報以熱烈的掌聲,并對朗誦說明進行補充,分析該朗誦是否能體現出人物性格。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完成了對戲劇人物的分析,并進一步探究了戲劇的主題。

(2)在導入環節使用信息技術,以激發學生興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迸d趣是人的意識對一定客體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趨向性和選擇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率,對閱讀教學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的導入環節時,可以采用具有聲音畫面的信息技術,化抽象為具象、化靜態為動態,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進一步探索新的知識。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紅樓夢》時,將87版《紅樓夢》電視劇中相關人物的經典情節進行剪輯,做成小視頻在課前播放。例如在分析探春形象時,筆者先播放了抄檢大觀園中探春掌摑王善保家的這一片段。激烈的矛盾沖突與探春沉痛的感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覺得這樣的探春與眾不同,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分析探春形象特點并探究其形成原因。在學習李白的詩歌《將進酒》時,筆者播放了濮存昕激情澎湃的朗誦。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受到了強烈的感染,時而跟讀,時而發笑,時而搖頭晃腦。在聽讀結束后,學生主動結成小組進行個性化的朗讀,他們研讀詩歌,探討如何朗讀才能更好地體現詩人的情感。課堂氣氛活躍,對詩歌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3)在文本研讀環節,于重難點處引入信息技術,觸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促進他們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提升他們的人生感悟。當文本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對文本語言表達和情感內蘊的體會和把握有一定難度時,恰當的信息技術可以與所學文本相互映襯,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搭起正確解讀的橋梁,幫助學生把對文本語言的感悟內化為思想認識,外化為語言表達,再次激活學生的認識和思考并將其引向深入。筆者引導學生學習《中庸》時,為了深入理解中庸的內涵,引入孔子觀欹器的故事,用幻燈投影欹器及其在虛、中、正三種狀態下的形狀,并引用孔子的話“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欹器灌滿了水就翻過去,沒有水就傾斜,灌一半的水正好能垂直正立。中庸之道的關鍵就在于人要不斷加強道德修養,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信息技術使無形的大道化為具體的實物出現在眼前,這有效地幫助了學生對中庸的理解。

在進行《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時,為了更好地理解禮治秩序,筆者精心選擇了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的一個片段,這個片段是關于八十年代小雷家村的村民選擇如何對待因貪污而自殺的老村長。電視劇片段的播放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當今社會與《鄉土中國》中的“禮治秩序”有何異同,傳統的禮治如何影響著人物的思想,如何思辨地看待禮治秩序。同學們結合這個例子對禮治和法治進行了深入的辨析,并分析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禮治與法治共存的矛盾現象。

(4)在結尾環節引入信息技術,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在語文課堂教學即將結束之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有針對性地拓展相關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外、課后延伸。如在學習白居易的《長恨歌》之后,教師運用幻燈片投影文章《柔弱,守望在等待之后》片段進行拓展;在學習阮籍的《詠懷》之后,教師拓展了散文家鮑鵬山的文章《鮑照,迷者之歌》片段,并將全文發到班級微信群。精彩的文章片段激起了學生課后閱讀的興趣,學生課后認真地閱讀了這兩篇文章,并寫了讀書筆記。這樣的資料運用調動了學生課外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促進了語文課內外學習的結合,并不斷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中的信息技術運用不是課堂教學的簡單補充,恰當的信息技術運用如同“錦上添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開啟學生的思維心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展現語文課堂的魅力。

注:本文系北京市規劃單位資助校本研究專項課題“信息技術促教學質量提升的行動研究——以北京市八一學校為例”(課題編號:CDBA1909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普通高中語文課標研制工作組.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朱紹禹.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栢小武. 信息技術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瓶頸[J]. 學周刊,2020(2).

賴華玲. 信息網絡技術優化高中語文教學[R]. 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2019.

猜你喜歡
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提問機制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堂的運用
讓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堂教學
“合”樂而“不為”
淺析初中地理課堂合作小組創建的有效策略
關于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