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牢守住經濟安全底線

2022-06-18 11:56王一新
學習與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國家安全高質量發展

[摘要] 國家經濟安全事關國家的經濟主權和經濟利益,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是其他領域安全的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40多年高速增長,經濟主權更加鞏固,經濟發展成就輝煌。近年來,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安全面臨嚴峻風險挑戰。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有效化解經濟安全風險,推動高質量發展,筑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安全底線。

[關鍵詞] 國家安全;? 經濟安全;?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F125.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06-0025-04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之變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際經濟的不穩定性、貿易沖突、產業競爭等經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守住國家經濟安全底線,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影響深遠。

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依托和基石

經濟安全是指一國經濟的安全和重大利益不受侵害或威脅的狀態,包括經濟主權安全、資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科技安全、產業與貿易安全等。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經濟安全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重要保障。自政黨出現以來,任何政黨要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都必須搞好經濟,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反之,就會被歷史和人民拋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一步一步完成了救國、興國、富國的偉業,并朝著強國偉業不斷邁進。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我們黨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始終是得民心的。習近平總書記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又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兩個“最大的政治”是相通的、統一的,我們黨始終在發展民生中贏得民心,這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重要原因。

經濟安全是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雄厚的軍費支持,是形成強大國防力量的基礎。國防支出如果超出經濟基礎的承受范圍,最終會拖累經濟發展,增加經濟安全風險。從全球范圍看,一國國防力量綜合評價與軍費支出規模普遍呈正相關性。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歷年公布的研究數據顯示,軍費支出靠前的國家,其軍力綜合排名也較為靠前。要增加國防經費,增強國防力量,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打牢堅實的經濟基礎。當前,我軍現代化建設正快速推進,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隨著我軍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需要不斷更新裝備、提升官兵福利、增加訓練場地,這都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持。如果經濟安全得不到保障,國家出現系統性經濟風險,最終會影響我軍現代化建設進程。

經濟安全是保障其他領域安全的重要依托。我國國家安全體系涉及政治、國土、軍事等多個領域安全。無論是傳統安全領域還是非傳統安全領域,都需要經濟安全作為支撐,脫離了這個基礎,任何一個領域的安全都難以維護。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展開太空競賽,意圖在太空安全領域占得先機。維護太空安全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支撐。20世紀80年代后,蘇聯經濟安全出現重大隱患,無力支撐航天工業快速發展,最終在太空安全領域失去主動權??梢?,只有夯實經濟安全基礎,才能有效推動其他領域安全建設。

我國經濟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

近年來,我國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經濟增長傳統紅利相對減弱,經濟安全面臨多種風險挑戰。

人口紅利有所衰減,經濟增長動力趨緩。人口是影響一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變量,低出生率、老齡化趨勢和高端人才相對短缺等問題,可能影響我國經濟安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年度出生人口數量呈下降趨勢,而老齡化程度卻在逐步加深。截至2021年末,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出生率為7.52‰。1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8.9%,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4.2%。根據國際標準,當60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超過7%,就可以判定一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人均GDP仍處于中等收入水平,但老齡化程度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2同時,我國就業人口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高端人才數量、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截至2020年,我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口總量僅為26%,高技能人才僅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8%。從供給側看,制造業招工難、用工難問題亟待解決。從需求側看,老齡化社會總體消費傾向較低,社會中最具消費能力和活力的中青年人口比例下降,造成社會有效需求不足。

技術紅利開始減弱,產業鏈升級壓力加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具備技術性后發優勢,即從發達國家引進各種先進技術,通過學習、消化、吸收和創新推動本國制造業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就是從學習借鑒開始,最終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鏈由中低端向高端躍升階段,產業技術壁壘不斷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很難通過仿造借鑒來掌握。2018年以來,美國針對我國中高端制造業實施多項制裁,企圖遏制我國高新技術行業發展。同時,發達國家推行制造業回流戰略,對我國產業鏈升級形成新的壓力。

實體經濟發展放緩,產業空心化3務須警惕。從歷史規律看,一國在邁入中高收入行列后,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開始較快下降。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28.07%下降至2020年的26.29%。4同時,實體經濟和金融業的收入差距也不斷拉大,導致資本、人才不斷流向金融行業,進而加劇經濟結構脫實向虛。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制造業過早、過快衰退會導致國家經濟增長動力減弱,就業崗位減少,降低本國經濟抵御風險能力。經濟脫實向虛容易誘發金融行業過度繁榮,生成資產泡沫,增大產業空心化風險。從歷史上看,20世紀90年代,日本就是因為地產金融泡沫破裂,讓日本經濟陷入了“失去的30年”。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必須牢牢抓住糧食生產這個命根子。由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等原因,我國耕地面積正不斷減少。2009—2019年間,我國耕地面積從20.31億畝下降到19.18億畝,平均每年減少耕地面積超過1000萬畝。1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已不足1.4畝,僅僅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2.7畝)的一半多一點。我國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依然存在,對外依存度較高。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達68285萬噸,但進口糧食16453.9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4.1%。

全球能源危機顯現,保障能源安全任務艱巨。能源資源特別是油氣資源是戰略資源、經濟資源,也是外交資源、軍事資源。近年來,受國際形勢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范圍內能源供給短缺,價格持續上漲。我國能源進口依賴度較高,能源安全問題不可小覷。2021年,我國生產原油達到19898萬噸,創5年來新高,但同年進口原油達51298萬噸,對外依賴度超過70%。目前我國能源供需總體平衡,但局部地區季節性和階段性的失衡仍然存在。同時,在新能源核心技術研發、清潔能源應用等能源轉型新技術領域,我國還存在技術短板,距離實現“雙碳”目標要求仍有差距。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責任重大。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金融與風險始終相伴。歷史上的大國興衰往往與金融能力密切相關。20世紀的拉美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本世紀的次貸危機、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安全影響巨大。當前,我國金融風險挑戰主要集中在金融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債務和大型企業信用債務等方面。隨著我國金融改革與金融創新進程不斷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金融領域各主體間聯系緊密,容易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必須高度重視財政金融領域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堅決維護我國經濟秩序和經濟安全

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歸根到底是要化解風險,保持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提供戰略支撐。

穩步發展實體經濟,確保經濟基礎牢固。要鞏固實體經濟的基礎性作用。實體經濟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是一國經濟健康發展的立身之本,也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抓手。工業革命以來,每個歷史時期的大國、強國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依靠強大的實體經濟作為支撐。我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民生、國防等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實體經濟這個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現了經濟持續高中速增長的發展奇跡,以工業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受到傳統紅利下降、原材料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加劇等因素沖擊,面臨經濟結構脫實向虛壓力,產業空心化風險加劇。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通過產業升級化解產業空心化風險,確保實體經濟這個根本不動搖。

健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有效應對各類挑戰。隨著人類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體系日益龐大,金融工具更加復雜多樣。經濟安全風險具有聯動的特點,一旦爆發,傳播速度快、負面影響大,容易產生連鎖反應。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發端于美國房地產次級信用貸款出現的違約風險,由于現代金融衍生產品將保險公司、投資銀行、房地產公司卷入其中,并通過金融體系迅速向全球蔓延,很快就發展成為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當前,我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經濟安全風險點多面廣。由于我國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尚不健全,亟待補齊短板、堵上漏洞、增強能力。應重點構建經濟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完善風險指標收集,對經濟運行過程實施動態監控。一旦出現風險苗頭,就快速形成動態預警分析結果,為宏觀管理和決策提供參考。

堅持開放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挑戰,我們應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1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內外需市場已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既不是關起門來謀發展,也不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新發展格局是通過發揮內需市場優勢,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要素,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產生聯動效應,提升我國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有效應對外部經濟沖擊。

調結構轉動能,形成經濟增長新紅利。一方面,要把經濟發展重心轉向國內市場,充分發揮我國市場優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全國內循環,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加快培育現代化內需體系。另一方面,要積極尋找經濟增長新紅利。繼續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和“雙減”政策,提高生育率,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充分發掘銀發經濟潛力,開發適合老齡化人口的技術、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激發老齡人口消費需求。同時,要從國家、企業、人才、制度等各個方面協同用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創新體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通訊等高技術領域打造核心競爭優勢。

防范重點領域風險,守住經濟安全底線。要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著力提升糧食、能源、金融領域安全發展能力。在糧食安全方面,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穩步增加糧食產量,進一步提升糧食儲備調控能力,加強種子庫建設,確保種源安全。在能源安全方面,要增強能源持續穩定供應和風險管控能力,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有效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在金融安全方面,要不斷推動形成現代金融體系,讓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堅決穩定房地產市場,不斷完善金融市場監管機制。實施審慎貨幣財政政策,加強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監管力度,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債務杠桿率。規范中小金融機構、企業信用貸款業務,嚴懲逃廢債行為。

加強國際合作,掌握經濟安全國際主動權。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堅決反制其他國家對我國實施的貿易制裁和科技制裁。繼續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增加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例。繼續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實現互惠雙贏。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不斷增強人民幣國際影響力。保持匯率穩定,不斷優化外匯儲備結構。充分發揮亞投行、APEC等國際組織平臺作用,繼續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進程,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王一新,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國家發展戰略教研室副教授)

責任編輯 / 申? ?潔

猜你喜歡
國家安全高質量發展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國刑法中“恐怖活動組織”的犯罪學分析
國家安全視角下的戰略物資儲備立法完善
儒學創新為中華文明“走出去”提供戰略支撐
華人卷入兩起涉美“國家安全”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