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移氣說》中青年夏目漱石的精神世界探微

2022-06-20 15:27薄鋒
今古文創 2022年21期
關鍵詞:精神世界夏目漱石

薄鋒

【摘要】《居移氣說》為日本著名文學家夏目漱石于青年時期所作漢文,此文以漱石自身的性情隨居所“三移三遷”的經歷為例,表露出其對人之性情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即“居移氣”現象的煩惱,并援引莊子、王陽明和朱熹等人有關心性修養的名言,提出對于更為超越的內心境界的追求。通過對此文的細致解讀,可見青年漱石對于漢學知識的學習是較為全面的,但又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知識積累,而是自覺地嘗試將其內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之中。

【關鍵詞】夏目漱石;漢詩文;居移氣;精神世界;心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1-00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1.006

夏目漱石被譽為日本近代“文豪”,以小說創作享譽世界。然而在其中學時代,卻有著近兩年的時間曾在漢學私塾二松學舍學習漢學,同時亦進行漢詩文創作。據調查,漱石一生中所作的全部漢詩文均收錄于注釋書《定本 漱石全集·第十八卷·漢詩文》(巖波書店,2018),其中漢詩208余首中的52首,以及漢文6篇中的5篇均成文于漱石前往松山任教之前,筆者在本文中暫且稱這一時間段為“青年時期”。由此可見,漢詩文在青年漱石的文學創作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當時真實的精神世界。

《居移氣說》作為青年漱石創作的第三篇漢文,雖然在創作動機上與首篇漢文《觀菊花偶記》相同,均為向校方提交的作文,但在內容上卻有著異于其他五篇漢文的獨特之處。與在《觀菊花偶記》中對世風的“借菊諷喻”、在第二篇《〈七草集〉評》中對子規所作漢詩文的品評、在第四篇《東海道興津紀行》和第五篇《木屑錄》中對山水的贊美,即與對他人和自然界的關注不同,青年漱石借《居移氣說》抒發的是其自身對于內心境界的煩惱和追求,可以說正是考察他當時的精神世界的珍貴材料。然而據筆者調查所見,迄今為止中日學界對《居移氣說》的研究雖有數篇,但均散見于各專著之中,并且大多作為漱石漢詩研究的一個例證出現,而鮮見對此文全文的細致研究?;谏鲜?,本文接下來將通過對《居移氣說》全文的逐段解讀,并結合漱石所作的漢詩等相關資料,考察《居移氣說》中所反映出的青年漱石的精神世界受到漢學影響的具體體現。

一、“居移氣”現象的普遍性

夏目漱石的文學創作涉獵廣泛,除為眾多讀者所熟知的小說創作外,亦包括漢詩文創作。據考察,與終身堅持創作并積累了208余首的漢詩相比,漱石所作的漢文雖然數量較少,僅有6篇,但其中5篇均成文于青年時期,從中可見青年漱石所受漢學的影響之深,以及對以漢文這種文學體裁來表達情感的熱情之濃。此外,漢詩因受格律等因素所限,雖然更為凝練,但為滿足形式上的要求,難免會有詞不達意的情況出現。相較之下,漢文所受格律的限制較少,因此可以更為自由地抒發內心中真實的所思所感,而這或許正為漱石在青年時期熱衷于漢文創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毒右茪庹f》創作于明治二十二年,為青年漱石就讀于第一高等中學本科(文科)一年級時向校方提交的作文。本文所選用的《居移氣說》文本引自日本巖波書店于2018年出版的注釋書《定本? 漱石全集·第十八卷·漢詩文》中的正文部分,原文為日文繁體,為便于開展研究,筆者已將原文的字體與標點轉換成中文簡體,并依照此文自身的行文邏輯與本論文的研究需要自行劃分了段落,整理后的文本如下,首先進入第一段:

“天地不能無變。變必動焉。霹靂鳴于上者,天之動也。崩盪震于下者,地之動也。噴火降砂,為山之動。流石噬岸,為水之動?!?①

第一段的核心在于論證“變”的普遍性,以及由“變”引發的“動”的必然性。漱石以“天”“地”“山”和“水”為例,舉出了“霹靂”(雷鳴)、“崩盪”(地震)、“火砂”和“流石”等自然界中代表“動”的現象,來論證“變”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上述對于“變”與“動”的關系問題的論述,乍看之下似乎與此文標題《居移氣說》的聯系并非十分緊密,但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來看,漱石在第一段中從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入手,為接下來深入考察人的精神世界中的“變”與“動”的現象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此外,漱石選取的“霹靂”和“流石”等自然界中的現象均具有相當程度的危險性,并且從充滿著音響效果的“鳴”“震”“噴”“降”和“噬”等動詞來看,自然界中的變化是十分猛烈的,并且能夠對自然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甚至破壞。由此可見,漱石在第一段中雖然并未直接表明其對“變”與“動”的態度,但從上述例子中可知其中隱含著他對于自然界中由“變”引發的“動”之破壞力的警覺,這也正為后文論證“居移氣”的消極影響埋下了伏筆。接下來漱石話鋒一轉,開始在第二段開頭進行由物及人的類比,原文如下:

“物皆然,而人為甚。五彩動其目,八音動其耳,枯榮得喪,動其心。蓋人之性情,從境遇而變。故境遇一轉,而性情亦自變。是所以居移氣也?!?/p>

在此段開頭,漱石將視角由自然界中的“物”轉到“人”上,并且強調“人”的變化比自然界更為劇烈。接下來從“目”和“耳”這兩個人類主要的感覺器官入手,強調繽紛的色彩與多樣的音樂會影響人的視覺和聽覺,而自然界中的生滅流轉與人類社會中的榮辱得失則均會影響人的內心。由此漱石認為人之“性情”,即內在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氣質,應會隨著“境遇”,即與內在相對的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由此可見,漱石認為“居移氣”現象同時也普遍存在于人類的精神世界之中。

據調查,“居移氣”一詞實際上并非漱石首創,而是來源于儒家典籍?!抖ū?漱石全集·第十八卷·漢詩文》對于此詞語的出處這樣注釋道:

“‘居移氣’(住所、環境會改變人的心境)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üP者譯)” ②

由此可見,《孟子》中的“居移氣”一詞僅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而漱石則是在此之上更進一步,舉出了自然界和人類兩方面的例子論證了“居移氣”現象的普遍性,并且筆者認為在對自然界中具有危險性的自然現象的選取中,更隱含著他對“居移氣”所具有的消極影響的警惕。

二、性情隨居所“三移三遷”的煩惱

上文提到漱石在對“居移氣”現象的普遍性的介紹中,亦暗含著他對此現象所具有的消極影響的警惕,那么此種觀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自不用說,這極有可能與其自身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由此需要對接下來的第三段至第五段進行進一步考察。

“余幼時,從親移居于淺草。淺草之地,肆塵櫛比,紅塵塕勃。其所來往,亦皆銅臭之兒。居四年,余亦將化為鄙吝之徒。居移氣一焉?!?/p>

在第三至第五段中,漱石以自身的三次移居經歷為例,論述了他對“居移氣”現象的切身體會。首先,漱石在年幼時移居到了淺草,此地街道兩旁的商店鱗次櫛比,可謂十分繁華熱鬧。然而漱石卻認為其間來來往往的人卻大多充滿著“銅臭”,即為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所不屑的“俗”的象征。在此住了四年,漱石自嘲道自身也幾乎要變為貪鄙吝嗇之人。一般來說,青年人大多喜好熱鬧繁華的商業場所,然而從上文的字里行間卻能夠明顯感受到漱石對于此居住環境的鄙夷與拒斥,這固然與青年漱石自身的精神氣質有關,但筆者認為亦不可忽視的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農抑商”以及“雅俗之別”思想的影響。

“既去寓于高田。地在都西。雖未能全絕車馬之音,門柳籬菊,環堵蕭然,乃讀書賦詩,悠然忘物我。居移氣二焉?!?/p>

在第四段中,漱石再次移居,來到了較為偏僻的高田。此地與熱鬧繁華的淺草大相徑庭,門前生長著翠柳,籬笆間開滿了秋菊,從此處的描寫中似乎能夠窺見“五柳先生”,即陶淵明的影子。清幽的景色十分利于讀書和漢詩創作,甚至使得漱石產生了“悠然忘物我”的心境。據筆者的調查,漱石在此前寫給其好友正岡子規的《七草集評》中亦有與之相似的詩句。

洗盡塵懷忘我物,只看窗外古松郁。

乾坤深夜闃無聲,默坐空房如古佛。③

此詩首句中的“忘我物”和《居移氣說》中的“忘物我”雖然在“物”與“我”的順序上有所不同,但兩者在思想來源上其實是一致的,均為對于《莊子》中“莊周夢蝶”這一典故的化用,強調在創作時創作主體與客體達到渾然一體而兩者皆忘的精神境界,這體現出青年漱石對于中國古代詩學中“物我兩忘”這一審美取向的偏好。從散發著“銅臭”的商業場所搬遷到遠離市井的清雅居所,漱石的性情也隨之改善。然而在明治初期向西化“一邊倒”的社會風氣之中,以英文為代表的西學已然成為大學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在此情況之下,漱石自然不得不為自身的前途考慮,而暫時疏遠其自幼喜愛的漢學,但從接下來的段落中,他卻表達出了對此的無奈。

“入茲黌以來,役役于校課,汲汲于實學。而賞花看月之念全廢矣。居移氣三焉。抑余年廿三,三移居,而性情亦自三遷。自今至四五十,未知其居凡幾遷,而其心亦幾變也?!?/p>

在第五段中,漱石將升入當時所在的學校稱為第三次移居?!包Z”在古代指的是學校,但結合漱石自身的經歷來看,當時他已經離開了曾經學習漢學的二松學舍,并且也逐漸疏于漢詩文創作。對此漱石選用了“役役”和“汲汲”兩詞來概括他每天在此學校中忙碌無休地聽課與學習實用的學問,可見早已對此種生活方式產生了厭倦,并且感嘆自身喜愛的“賞花看月”等文人雅好均無暇顧及。通過對比上述三次移居經歷使得青年漱石在性情上的變化可知,在其精神世界的深處,有著對于漢學中的中國古代傳統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與審美取向的深切認同。

三、對于超越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上文中分析了青年漱石的性情隨居所“三移三遷”的煩惱,那么他究竟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漱石的態度在接下來的第六段中體現得尤為鮮明。

“嗚呼,天地之間,形而下之物,人為獨尊,今不能外形骸,脫塵懷,與萬化冥合。外物亂吾心,俗累役吾身,蠕蠕蠢蠢,將與蟪蛄泯滅。定可嘆也?!?/p>

由此可見,漱石認為人雖然最為尊貴,但“居移氣”卻使得自己與渺小的蟪蛄一般,喪失了崇高的精神境界。然而他之所以會出現此種煩惱,筆者認為正是因為他對“人”之理想的精神境界有著較高的追求,而構成其主要內容的則正為“外形骸,脫塵懷,與萬化冥合”這一關鍵語句。據筆者的調查發現,此句與《莊子·大宗師》中涉及心性修養的“坐忘”一詞的描述,即“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 ④極為相似,而“蟪蛄”這一意象同樣出自于《莊子·逍遙游》,可見漱石所選取的“居移氣”雖然是儒家典籍《孟子》中的詞語,然而卻主要在道家典籍《莊子》中探索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方法。那么究竟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理想境界呢?漱石在接下來的第七段中對“居移氣”的成因進行了分析。

“夫絢彩動目,目之罪也。管龠動耳,耳之罪也。耳目不能免累,心之罪也。余未不能正心罪,宜居移境轉。而性情亦漫然無所定?!?/p>

漱石認為繽紛絢麗的色彩與柔美華麗的音樂雖然會影響眼目與耳朵,然而耳目之所以不能避免這兩種影響,其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人的內心不夠強大,而自身至今未能改正內心,因此居所移動、環境改變,當然自身的性情也就漫然而無法安定。由此可見,漱石認為若要消除“居移氣”的消極影響,根本之策在于把控內心。在此文的最后,漱石運用所學漢學知識,為自己所期望達到超越的精神境界設定了標準。

“陽明有言。去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刹簧髟?。故目欲其盲,耳欲其聾。獨心欲其虛靈不昧。心虛靈不昧,則天柱之摧不怖,地軸之裂不駭,山川之變,風云之怪,不足以動其魂。而后人始尊矣?!?/p>

漱石首先引用的是“心”學代表人物王陽明的名言,用以強調把控內心之艱難,為此他甚至提出“使目盲”和“使耳聾”這兩個切斷外界影響的方法,筆者認為從這看似夸張的宣言中,表露出的正是青年漱石極力試圖把控內心的決心,接下來他又引用了朱熹在《大學章句集注》中提出的“虛靈不昧”一詞,此詞與《莊子》中的“坐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進一步了強調了把控內心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漱石認為只有達到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才能夠超越自然界中的劇烈變化,達到所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境界,體現出作為“人”的尊貴之處。無獨有偶,青年漱石在《居移氣說》中對超越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其生命最后的絕筆漢詩中亦再次出現。

真蹤寂寞杳難尋,欲抱虛懷步古今。

碧水碧山何有我,蓋天蓋地是無心。

依稀暮色月離草,錯落秋聲風在林。

眼耳雙忘身亦失,空中獨唱白云吟。⑤

此詩第七句中的“眼耳雙忘”似乎正對應著青年漱石在《居移氣說》中所提出的“目欲其盲,耳欲其聾”,雖然無法據此斷定漱石在逝世前是否實現了其在青年時期的追求,但可見的是在他一生的精神世界中,由漢學的影響而產生的對于超越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貫徹始終。

四、結語

《居移氣說》為青年漱石借作文之機,以自身性情隨居所“三移三遷”的親身體驗為例,對其一直以來所煩惱的“居移氣”現象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試圖運用所學漢學知識來追求超越的精神境界,從而實現對內心的把控。從選取儒家典籍《孟子》中的“居移氣”作為標題、在道家典籍《莊子》中探索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方法,以及對于王陽明的“心”學名言和朱熹所說心之“虛靈不昧”這一哲學術語的引用等行為中可見,漱石在青年時期對于漢學知識的學習是較為全面的,但又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知識積累,而是自覺地嘗試將其內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之中。

注釋:

①本文對于《居移氣說》原文的引用,均基于筆者對日本巖波書店目前最新出版的日文原版注釋書《定本 漱石全集·第十八卷·漢詩文》中第75頁的日文原文的整理,此后相同出處引文不再重復標注頁碼。

②一海知義:《定本 漱石全集·第十八巻·漢詩文》,巖波書店2018年版,第508頁。

③一海知義:《定本 漱石全集·第十八巻·漢詩文》,巖波書店2018年版,第115頁。

④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240頁。

⑤一海知義:《定本 漱石全集·第十八巻·漢詩文》,巖波書店2018年版,第483頁。

參考文獻:

[1]一海知義.定本 漱石全集·第十八巻·漢詩文[M].巖波書店,2018.

[2]祝振媛.夏目漱石の漢詩と中國文化思想[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3.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4]張三妮.理智與情感的背離:夏目漱石與老莊[J].焦作大學學報,2017,31(02).

[5]邱雅芬.日本明治文學與老莊思想[J].學術研究,

2018,(10).

猜你喜歡
精神世界夏目漱石
最厲害的本領
最厲害的本領
抓住對方的心
最厲害的本領
抓住對方的心
故宮乾隆花園的建筑藝術特征
關于當代繪畫藝術語言的相關研究
書香閱讀 心靈成長
民俗與信仰:探訪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當代關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