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新聞在全國兩會電視報道中的實踐研究

2022-06-23 08:39楊曉露
新聞潮 2022年5期
關鍵詞:數據新聞數據可視化

楊曉露

【摘 要】廣西廣播電視臺在全國兩會的報道中,創新性地與大數據服務公司合作,聯合推出數據新聞報道,完成了一次有益的數據新聞實踐探索?;诖?,本文提出了解決數據新聞中數據獲取和數據分析這兩個關鍵問題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數據新聞;時政報道;信息挖掘;數據可視化

一、用數據新聞創新兩會報道方式

數據新聞,也稱數據驅動新聞,是對不同領域、層面的大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后,通過可視化、敘事化的手段所創作的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是在新聞傳播領域新興的新聞報道類型,不僅可以取得純文字報道難以達到的傳播效果,還能在宏觀上對新聞事件呈現得更加清楚與全面,讓受眾直觀地了解新聞事件復雜的演進過程,此外,數據的支撐也有效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和客觀性。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國內不少媒體開始探索利用大數據來生產數據新聞的實踐路徑。如2022年全國兩會伊始,新華社就推出了《兩會數說中國》重磅報道,抓住2022年是我國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第十年這個切入點,從大數據中解讀過去十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成效,解讀民生獲得,在兩會報道中先聲奪人。

作為自治區級主流媒體,廣西廣播電視臺主動適應形勢,也進行了數據新聞的創新探索。在2021全國兩會特別節目中,與自治區大數據發展局合作,創新性地將數據新聞應用在兩會報道中,推出了5期數據新聞報道,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在報道中,大數據局旗下的大數據服務公司——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和數字廣西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收集、處理廣西百姓在電腦端和移動端上網行為的相關數據,記者負責在數據中深入挖掘與兩會相關、民心關切的信息,深入淺出地進行呈現。雙方的密切合作,讓兩會報道更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作為該報道的主創之一,筆者根據這次報道實踐,對數據新聞的制作進行一番分析及總結。

二、在海量數據中找到新聞亮點

(一)從數據中挖掘出接地氣的新聞

數據新聞的真正價值在于“洞察數據”,即通過數據挖掘和數據可視化,幫助受眾發現和理解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新聞,反映出獨特的事實、有價值的信息乃至潛藏的真相,不僅要告訴受眾“是什么”,還要啟發受眾去思考“為什么”。這就非常依賴于前期的報道策劃和中期的思考調整。因此,節目組從一開始就提前按照全國兩會的議程規劃好5期報道的主題,包括兩會的C位高頻詞、政府工作報告中網友關注的焦點、廣西代表委員提案議案的關注度等,各有側重,各有特色,致力于從數據中挖掘出緊扣兩會主題的、有價值的新聞。

以3月4日的報道《兩會熱度榜》為例,該報道在兩會召開前一天推出,根據《人民日報》總結的全國兩會最受關注的九大關鍵詞,收集了這九大關鍵詞在會前兩天廣西網友搜索的熱度,并進行多維度解讀。比如,對九大關鍵詞進行了由高到低的熱度排行,指出“鄉村振興”“遠景目標”“民生剛需”這三大關鍵詞占據熱搜前三,占比為57%,總結出這反映了民心關切。又如,對廣西14個設區市網友的關注熱點進行了呈現,指出桂林網友更關注“遠景目標”,南寧網友更關注“健康中國”,河池網友更關注“正風反腐”。再如,報道分析了不同年齡層關注點的差異,70后更關注“與世界共處”“科技創新”“正風反腐”,90后則更關注“遠景目標”“鄉村振興”“健康中國”。 這些信息都是在之前的新聞報道中極少涉及的,讓人既看到了共同點,也看到了不同點,相對于正統的兩會報道,受眾自己成了新聞的主角,讓新聞變得更有趣也更接地氣了。

(二)跳出框架尋找新聞之外的新聞

數據新聞也有時效,把握好推出數據新聞的時機,才能引起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和閱讀興趣。因此,在這次的報道中,記者緊跟兩會的會議議程,政府工作報告發布后,就重點聚焦廣西網友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評價情況,“兩高報告”發布后,也第一時間聚焦廣西網友對“兩高報告”的關注熱點,努力在“規定動作”的議程框架下,尋找新聞之外的新聞,制造獨家新聞熱點。

例如,3月5日的報道《2021這些政府工作目標 誰最受矚目?》,就是在政府工作報告發布后,從廣西14個設區市網友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搜索指數中,挖出各地網友“云參會”的熱情高低這一信息。報道還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年度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劃分出了就業、社保、寬帶資費、充電樁等與百姓幸福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目標”,以大數據搜索結果來分析廣西網友最關心關注的“小目標”,展示民生期盼。最重要的是,報道從數據中總結出了“疫苗”是關注度最高的“小目標”這個結論,與時下疫情防控形勢結合在一起,成功提煉出“今年政府工作目標中,疫苗躍居廣西網友關注首位”這一新聞點,在區內媒體的兩會報道中,成為獨家新聞。

(三)數據新聞“鏈通”中國與東盟

為充分利用好廣西毗鄰東盟國家這一區位優勢,在兩會的報道中兼顧外宣與內宣的效果,該組數據新聞中,特地策劃了一期主題為《東盟網友看兩會》的報道,獨特的報道角度,收獲了獨特的報道亮點。

3月6日,在兩會開幕后不久,《東盟網友看兩會》新鮮出爐。該報道聚焦東盟國家網友對中國兩會的關注內容,進行數據挖掘。

該報道盤點出,東盟國家媒體對中國兩會的報道數為162條次,報道熱度由高到低分別為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等。在這些簡單的數據統計之后,報道進一步劃分維度來解讀數據,從媒體報道熱點上來看,越南媒體的報道,主要的熱門關鍵詞是“疫情防控”“經濟發展”“十四五”等;泰國媒體則聚焦“中國今年GDP增速目標為6%以上”這一主題,熱門關鍵詞為“經濟發展”“十四五”“外交關系”等;印度尼西亞媒體的報道圍繞投資者最關注的政策風向和新興行業動態開展報道,熱門關鍵詞為“經濟發展”“十四五”等。報道最后分析出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這個關鍵詞,是東盟各國普遍關心的議題,這就為國內的受眾了解東盟國家對中國的關注重點,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四)數據可視化是關鍵

可視化是數據新聞的典型特征,也是數據新聞和傳統新聞最大的區別。數據新聞在報道中,多混合使用靜態圖表、信息圖、交互時間軸、交互地圖、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元素,這些交互式設計能夠提高讀者的沉浸與卷入程度,增強他們的“臨場感”。數據新聞的生產過程環環相扣,內容與形式密不可分。然而,在實際的數據新聞生產中,常常會出現因為記者對數據的理解不夠透徹、把握不夠準確,而出現數據和新聞呈現“兩張皮”的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重點就是要讓生產數據的團隊和制作電視新聞畫面的團隊深入交流合作。在該系列報道中,電視制作團隊充分采用多種形式來可視化呈現數據新聞的同時,也有意識地破解這一難題。其中包括記者與前面提到的兩家專業大數據服務公司深入合作,讓公司的專業設計師根據數據的特征,用柱狀圖、餅狀圖、地圖等形式,可視化呈現報道內容,兼顧專業與高效;也包括記者與美編通力合作,根據報道內容,制作活靈活現的特技動畫來呈現數據之美。

例如,在3月10日播出的《C位高頻詞:依法治國》的報道中,就是在常規的主持人在虛擬演播室出鏡的基礎上,用動態的、可視化的數據圖表,來生動展示了廣西網友對“兩高報告”的搜索指數、地區關注熱度排名、關鍵詞關注排名等內容。動畫特技的加持,讓略顯枯燥的數據內容更直觀清晰,也更具吸引力,讓數據與新聞真正融合為“數據新聞”。

三、數據新聞的啟示與反思

數據化敘事、可視化呈現和預測性報道,賦予了數據新聞蓬勃的生命力。在全媒體時代,數據新聞將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種新聞表現形式,數據新聞在兩會中的報道也有越來越大的展示舞臺。在這次的數據新聞實踐中,總結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也應該看到其中的不足之處,需要在下一步的實踐中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探索數據新聞的全媒體呈現方式

受限于時間倉促和人手不足,在廣西廣播電視臺的這5期數據新聞的報道中,主要的傳播平臺還是在電視大屏端,雖然也同時在微信視頻號和抖音、網站等進行了多端分發,但只是簡單搬運,沒有進行更多的拓展和再生產。在下一步的實踐探索中,通過新興傳播載體,讓數據新聞的交互式設計和個性化體驗的優勢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出來,實現數據新聞的“量身打造”。

如新華網在2020全國兩會推出的H5作品《人民托付,擔當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速覽》,該作品脫胎于每年兩會報道都繞不開的重頭戲——工作報告的報道,通過加入三點巧妙的設計,大大提升了受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受眾進入H5頁面后,點擊“開啟”按鈕即可打開報告的主要內容,點擊右上角的小話筒即可聽到渾厚有力的男聲朗誦報告,實現多感官體驗;在作品的末尾,設計了一個“為人大工作報告”點贊的手勢,累計收到點贊量超14萬次,增強了作品的互動性。

(二)加強數據新聞的選題創新

數據新聞的選題范圍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極其寬泛的。這5期的數據新聞選題各有特色,但依然是傳統兩會新聞報道的常見選題和角度。隨著全媒體時代的進一步發展,網絡媒體對流量的追求不斷上升,對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感的關注度卻在下降。作為自治區級主流媒體,更應扛起網絡新聞社會責任的旗幟,在大選題下多策劃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小切入點,在規定動作下多開腦洞尋找新題,堅持以人為本,內容為王。

如《山西日報》在2022年兩會期間推出的《兩會大數據》系列報道,報道主題的策劃就很取巧。在3月8日當天推出了《當兩會遇上婦女節,對“她”的關愛都在這里》,聚焦“她”權益,聆聽“她”聲音。不僅集中梳理了兩會期間與婦女權益相關的熱門話題和相關數據,還擴展到政府工作報告中相關的內容、代表委員們相關的提案議案等,小切口展現大關懷。

與此同時,數據新聞人才隊伍的建設也要緊緊跟上。傳統的新聞采編流程是記者加編輯的遞進式采編,然而數據新聞的生產是一種全員協作式的生產模式,因此要求每一位成員都是具備基礎的新聞職業素養和一定的設計或技術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數據新聞人才隊伍的建設必須要重視,提前謀劃,定向培養。

(三)建立自采型數據庫,健全數據核查機制

大數據呈現的信息是建立在海量數據和算法模型上的,預測指向的是一種概率性事實,但當數據信息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呈現出來,就會給觀眾造成一種“既定客觀事實”的假象。在廣西廣播電視臺全國兩會特別節目中,數據的提供方是專業的大數據服務公司,采編團隊需要依賴外部力量來獲取數據,而且也沒有建立相應的數據核查機制,難以保證數據的準確和客觀。因此,應有針對性地建立自采型數據庫,形成一個內部的數據生產機制,按照法律性數據、研究性數據、第三方數據、利益相關方數據、隨機數據這一順序合理篩選,同時增加數據來源渠道,通過交叉對比,增強數據的說服力。

如國內較早開始進行數據新聞報道的欄目——網易新聞《數讀》,推出的諸多優秀數據新聞報道,閱讀量頻頻達到10萬+。流量是福利也是壓力,怎么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數據的可靠?《數讀》就是采用了多來源數據、調查性數據和第三方數據的綜合策略,避免因數據來源單一而導致報道“翻車”。

四、結語

大數據時代,個體的每一次行動都在數據世界留下了一串數字,而這些數字就是數據新聞記者做好新聞報道、講好新聞故事的素材。在一次次的探索和實踐中,方對數據新聞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相信在未來的兩會報道乃至各類新聞題材的報道中,數據新聞會帶來更多驚喜。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張書娟,程天鵬,邵彤.國內數據新聞創新之處分析與問題對策研究[J/OL].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345.C.2021101

2.1828.006.html.

[3]萬穎.大數據新聞的創新與困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0(5).

[4]郎勁松,楊海.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現代傳播,2014(3).

[5]賈宇.重大主題數據新聞報道可視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 2021.

(責任編輯:黃康溫)

猜你喜歡
數據新聞數據可視化
移動可視化架構與關鍵技術綜述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本科教學質量動態監控系統的構建
可視化:新媒體語境下的數據、敘事與設計研究
我國數據新聞的發展困境與策略研究
基于R語言的大數據審計方法研究
國內網絡數據新聞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中外數據新聞編輯流程比較研究
大數據時代新聞的新變化探究
媒介融合時代數據新聞可視化教學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