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性高校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創新

2022-06-23 08:39易文
新聞潮 2022年5期
關鍵詞:傳播學院東盟國家學院

易文

【摘 要】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立足于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需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價值引領,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理念,已經初步形成了重點明確、以研促教的教學機制創新,緊跟時代發展的課程內容創新,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培養創新,與東盟國家新聞教育合作創新,多主體共建的實踐教學平臺創新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地方性高校

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重要位置,是我國面向東盟國家開放合作的窗口,肩負著中國與東盟雙向溝通的重要使命。隨著我國與東盟國家交流的日益頻繁和深入,培養高素質的國際(主要是面向東盟)傳播的人才,不僅是廣西對東盟傳播的需要,也是廣西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義不容辭的責任。

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首先起步于國際傳播的科研平臺和師資隊伍建設。從2004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開始,學院就開始將東盟傳媒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后,2011年、2012年學院先后有兩位老師的博士畢業論文就是有關東盟國家的新聞傳媒研究,并有兩位老師獲得了以東盟傳媒和中國對東盟傳播方面的國家基金社科項目。同樣也是在2011年,學院成立了“東盟傳媒研究所”;2012年,學院在研究生中開設了“東盟傳媒研究”課程,正式把對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落到實處。2018年,根據時代的變化和新要求,學院將“東盟傳媒研究所”更名為“東盟傳媒暨中國—東盟區域傳播研究中心”,東盟傳媒研究成為學院的重點發展方向,而對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是學院研究生培養的方向之一。

綜上,從2011年開始至2021年,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實踐已歷經十年,學院依托課程改革,順應時代需要,不斷升級培養目標,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下簡稱“馬新觀”)為價值引領,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理念,已經初步形成重點明確、以研促教的教學機制創新,緊跟時代發展的課程內容創新,國際化師資隊伍培養創新,與東盟國家新聞院系、區內國際傳播媒體等多主體共建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創新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價值引領,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理念

以馬新觀為價值引領,不僅是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1],也是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定盤星。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是未來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中國聲音的傳播者和中國形象的塑造者,要在今后的國際傳播工作中站穩中國立場,不迷失方向,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才能正確認識世界局勢,認識中國歷史文化對世界歷史文化的影響,正確看待今后國際關系的趨勢以及人類命運的走向。

自2014年“部校共建”以來,馬新觀教育成為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點打造的特色和亮點。學院開設了相關理論課程,多年來堅持組織圍繞馬新觀的“讀書活動”,成立了全國高校第一家馬新觀書屋,從理論到實踐,用馬新觀“鑄魂、勵志、導向”。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課堂教學中,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用發展的、辯證的、全面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向東盟傳播真實的、立體、全面的中國,塑造可信可親可敬的中國形象;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東盟國家的一些媒體上對中國的“一帶一路”的質疑、擔憂,以及夸大和扭曲中國現階段社會發展中的問題的負面報道,引導他們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總體真實、本質真實去反映事實,而不是孤立、片面、靜止地只看到單個事實。

二是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傳播工作中注意傳播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人民至上的理念。大多數東盟國家和中國一樣,都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共產黨反腐、扶貧的做法和成效,都是東盟各國關注并贊賞的,在東盟媒體上都有較為正面的報道。這些共同點不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體現,而且能有說服力地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

三是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引導學生尊重和包容東盟各國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關注東盟各國的訴求,樹立平等、包容、互利共贏、相互尊重的國際傳播理念,增進共識,提升共情能力,求同存異。同時批駁西方在國際關系中奉行的零和思維,警惕西方憑借技術和渠道的優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信息傳播時從觀點到內容的傾銷。

二、根據時代需要升級培養目標

基于廣西地方高校的地理位置和辦學目標,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從初始就明確定位為“面向東盟”,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東盟傳媒,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廣西對東盟的傳播。隨著中國—東盟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廣西已經形成了政治、經貿、文化等多領域中不同層次,從政府、企業到個人等多主體的全方位的立體傳播體系,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熟悉東盟情況、知曉國家政策和具備跨文化傳播技能的高素質國際傳播人才。與此同時,隨著融媒體和智能媒體時代的到來,媒介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也要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重視培養學生的全媒體采編技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教育部和中宣部于2018年9月發布了《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 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其中提出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這也應視為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標準。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了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因此,學院把面向東盟的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素質和能力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有著深刻的對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認知和體悟;二是有世界歷史的眼光,熟悉中國—東盟關系,掌握東盟各國(特別是重點國家)的國情,特別對其媒介制度和法規、受眾接受習慣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掌握新聞傳播規律;三是有互聯網思維和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三、創新構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一)重點明確、以研促教的教學機制創新

要了解東盟各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以及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關系等,需要時間的積累;加之學院的研究生來自全國各地,對東盟的基本情況了解不多,因此設置課程時,一是要處理好豐富的內容與有限的課時之間的矛盾;二是在有限的課時既要進行通識教育同時又要提升學生研究能力之間的矛盾。經過摸索,學院確定了突出重點、以研促教的教學方式。

突出重點是指根據東盟國家的影響力以及與中國的關系選擇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6個國家進行重點介紹和講解。

學院把教師的科研方向或科研項目與教學結合起來,以研究專題的形式,由點及面進行教學,一邊深挖,一邊拓展,學生跟著老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學習,既有普遍知識的獲得,也有進行深入研究的樂趣與挑戰。即便課程結束了,學生還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從課程論文,到畢業論文,連續關注研究同一個領域;反過來,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為今后師生們的講授、學習和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不僅能始終保持對最新的東盟主流媒體動態的關注,還為東盟傳媒研究領域貢獻了案例,形成良性循環。

以研促教還體現在邀請國際傳播的學界與業界的專家來校做專題講座。專家們的講座貼近時事熱點傳授研究方法,特別是講授如何在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周邊環境時,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立場,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國際傳播的熱情和興趣。

(二)緊跟時代發展的課程內容創新

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要求必須密切關注國際形勢、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緊跟時代的發展。 學院開設“東盟傳媒研究”這門課時,正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后不久,當時課程內容主要是以“了解東盟各國傳媒的現狀,為與東盟進一步的合作和交流打下基礎”為主。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印度尼西亞時,鄭重提出“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提出愿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后,東盟國家陸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日益緊密。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同年8月,中國政府批準設立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2020年11月,中國正式簽署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同年,東盟歷史性地成為我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21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根據形勢的變化,學院在課程講授中加入了相關內容,重點關注東盟各國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反映和訴求,以及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內容的新聞報道。

(三)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培養創新

打造一支既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又有全媒體傳播技能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國際傳播人才的關鍵。經過十年的努力,學院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其“東盟傳媒暨中國—東盟區域傳播中心”團隊近年來不斷吸納新生力量,目前已有11位教師,且東盟十國都有對應的教師進行長期跟蹤和研究;團隊中半數以上的老師都有在國外訪學或參加國際會議并進行發言的經歷,其中部分有在東盟國家學習、訪問或做孔子學院教師的經歷。

學院在2018年就制定了帶團隊成員分三期走訪東盟十個國家主流媒體和新聞院系的計劃(因為疫情的原因只實行了一期)。團隊大部分老師都有較強的語言能力,除了英語,有的教師還學習了越南語、泰語等小語種,對東盟國家有著親身的感受和獲取第一手資料的能力,并且長期跟蹤關注這些國家的主流媒體。學院還鼓勵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去媒體掛職,熟悉和掌握當前融合媒介特征和綜合性采編技能。

此外,學院還吸納具有國際關系學、小語種學歷背景的人才、有計算機技術背景的老師及東盟各國新聞院系的教師加入,不斷提升師資隊伍的質量。

(四)與東盟國家新聞教育合作創新

十年來,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從教學、科研等方面,充分發揮地緣的優勢,積極開展與東盟國家新聞院系的合作。

2011—2012年,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連續兩年和越南國家大學人文社科大學新聞系簽訂了合作培養本科生的協議,培養機制是“2+1+0.5+0.5”的方式,即先在越南兩年,到中國一年,最后一年中有半年在越南實習,半年在中國寫論文和進行答辯。另外,十年來,學院先后招收了一批來自越南、泰國、老撾等東盟國家的留學研究生,為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直接的實踐對象。

為了更好地加強與東盟學生的相互了解和溝通,學院采取東盟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跟班學習,對本科生還采用了“一對一、一幫一”的方式,使東盟留學生更快適應在中國的學習與生活。在研究生課堂上,學院請東盟留學生們介紹本國的風土人情、傳媒情況,并布置一些小專題讓他們介紹或問答。這種方式對培養國內學生的全球視野、體會和包容多元文化、提升共情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學院還積極拓展與東盟國家新聞教育的合作。2018年6月,先后走訪了越南、老撾和馬來西亞3個國家的新聞院系和主流媒體,此后也接待了老撾國家電視臺等老撾媒體、越南胡志明國家政治行政學院下屬新聞宣傳學院的來訪。2019年7月,學院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東盟傳媒與新聞傳播教育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東盟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系主任)論壇,有8個東盟國家的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系主任)參加,通過這些活動,學院與這些國家的新聞院系和一些主流媒體建立了友好聯系。特別是與越南胡志明國家政治行政學院下屬新聞宣傳學院商談了初步合作協議,雙方將會從師生交流、科研項目合作以及成果的相互體現等方面進行合作。

(五)多主體共建的實踐教學平臺創新

開拓學校與媒體平臺、政企聯合的實踐教學新模式,為全媒體時代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平臺。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廣西日報》東盟報道部、廣西北部灣之聲、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中國—東盟博覽》雜志以及中新社廣西分社、新華社廣西分社、《光明日報》廣西記者站等廣西主流媒體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的關系,與其中一些媒體簽訂了實習協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一方面,邀請這些媒體的負責人、編輯記者到校為學生講課,及時傳達行業前沿動態,分享他們在國際傳播實踐中的新做法和新經驗,同時還聘請其中的佼佼者擔任學院的校外合作導師,對學生進行日常學習和畢業論文指導;另一方面,每年學院都有學生到這些媒體實習,還有不少學生到廣西國際博覽事務局、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等政企單位實習,積極參與到國際傳播的實踐活動中。

四、結語

通過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實踐及經驗可以看出,培養國際傳播人才應把握服務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緊跟時代要求,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及國際合作培養等多個層面進行創新探索,并借鑒其他高校的成功經驗和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人文素養的卓越國際新聞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01.

(編輯:黃佳君)

猜你喜歡
傳播學院東盟國家學院
本期導讀
劉建海標志設計作品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NP1連同NP2
調查
海盜學院(12)
海盜學院(7)
俄將加強同東盟國家軍事合作
西行學院
東盟兩次危機全靠中國伸援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