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爾斯·約翰遜《中間航道》的國內研究綜述

2022-06-24 14:55徐雯莉
今古文創 2022年22期
關鍵詞:查爾斯研究綜述約翰遜

徐雯莉

【摘要】 查爾斯·約翰遜是美國當代杰出的非裔小說家,創作出多部經典小說,其中《中間航道》最受讀者歡迎,近年來國內學者對這部作品的研究角度多樣且成果豐碩。本文對《中間航道》的國內研究現狀進行評述與梳理,以期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查爾斯·約翰遜;《中間航道》;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I1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2-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05

一、查爾斯·約翰遜《中間航道》

查爾斯·約翰遜(Charles Johnson, 1948—)是美國當代極具代表性的非裔小說家。到目前為止,約翰遜共出版過四部長篇小說,分別是《菲斯與好東西》(Faith and the Good Thing,1974)、《牧牛傳說》(Oxherding Tale,1990)、《中間通道》(Middle Passage,1990)和《夢想家》(Dreamer: A Novel,1998)。除了長篇小說,他還出版了三部短篇小說集,分別為《魔法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1986)、《捉魂人及其他故事集》(Soul-catcher and Other Stories,2001)和《金博士的冰箱及其他睡前故事》(Dr·King’s Refrigerator and Other Bedtime Stories,2005)。在1990年,約翰遜憑借其代表作《中間通道》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成為在拉爾夫·埃里森1953年獲獎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美國非裔男作家。除此之外,他在1998年獲得過麥克阿瑟獎,在2000年獲得過藝術終生成就獎等。20世紀80年代前文學界對約翰遜的評論非常少,但到1990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后,他被學界所熟知,國內外研究他的學者逐漸增多,他也逐漸成為評論界的焦點。隨著學者關注程度的增加,研究約翰遜的各種傳記、專著、論文及訪談也隨之增加。相比于國外研究熱潮,國內對他及其作品的研究則相對較少,但依然相對深入且多角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中間航道》小說名起源于歷史上16世紀到19世紀早期盛行的大西洋三角黑奴貿易,貿易所經之地被稱為中間通道,即輪船從歐洲出發南下非洲,載滿一船黑人后橫跨大西洋到達彼岸的美洲,將黑人賣給南方種植園園主做奴隸后再載著買來的物資和金錢返回歐洲。小說以黑人盧瑟福德·卡爾霍恩(RutherfordCalhoun)寫的航海日記的形式展現出來,是以個人角度出發講述了1830年他在“共和國號”販奴船上的經歷。

主人公盧賽福德因為奴隸主去世而重獲自由,來到向往已久的新奧爾良,準備在那兒安家并開始自己不是黑奴身份的新生活。但由于能力不足且好吃懶做,沒有找上工作的他只能靠偷竊生活。在那里他認識了黑人女教師伊莎多拉并與她相愛,但為了逃避那兒的債務和即將到來的婚姻他決定改變生存環境,逃離那個讓他煩惱的地方,由此陰差陽錯地上了一艘運輸黑奴的船。船長福爾肯心狠手辣使得眾船員和黑奴不滿,因此在一次大浪中船員和黑奴同時各自謀劃造反,船長得知后準備自殺,并在這之前委托盧賽福德幫助他完成航海日記的書寫。作為船上唯一的黑人船員,他運用自己這一獨特的身份,巧妙地在船長和船員,黑奴和白人船員之間進行協調,讓大家在這艘危船上和諧共處到達目的地。在之后的旅途中他被黑人部落的信仰所影響,逐漸由玩世不恭成長為一個有愛有責任感的人,并最終和之前分開的伊莎貝拉組成圓滿的家庭,建立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家。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外對約翰遜的研究隨著他的文學創作增加逐漸豐富與深入,多從后殖民主義、創傷理論、精神分析、敘事學、空間理論等視角對作品進行分析解讀。相比于國外,國內關于約翰遜的研究較少,開始時間也相對較晚,對于該作品的研究落后于國外,且有重復國外研究角度及方向之趨勢。本文將從創傷理論、空間理論、新歷史主義和其他研究等方面對小說進行分析,歸納國內對于該小說的研究現狀。

(一)創傷理論

“美國學者凱西·卡魯斯在《沉默的經歷》一書中提出:創傷描述了一種突如其來的、災難性的、無法回避的經歷,受害者對這一事件的反應常常是延宕的、無法控制的,并通過幻覺或其他方式重復出現?!保▌⒎?,2021)國內有很多學者選擇從創傷理論角度來研究這篇小說。史永紅(2015)從心理創傷角度出發,重點分析了主人公盧賽福德所遭受的家庭和種族創傷,同時揭示產生這些創傷的社會歷史根源以及東西方思想結合的救贖之道。文章指出主人公盧賽福德的父親在其幼年時離開,導致他從小就沒有歸屬感,對未來也充滿了消極的態度,再加上美國殘酷的種族制度也讓他成為一名黑奴,從此失去應有的自由,在主人家里他不僅要干活,還要承受奴隸主給他灌輸白人思想的同時還侮辱他的黑人性的痛苦。對此,作者指出要想擺脫這些創傷就要樹立東西方結合的思想,擺脫二元對立,擺脫主人與奴隸的對立,黑人與白人的對立,從而用書寫歷史的方式進行救贖。文章不但分析了主人公的現狀還進一步就此現象進行深究,挖掘其背后的成因及解決辦法。

陳后亮(2016)就創傷理論探討了作品中父親和社會對主人公盧賽福德產生的影響以及他如何通過回溯歷史的方法化解創傷,還重點強調了面對各種已有的創傷只有直面它才能化解它。文章首先指出父親的離開給主人公造成了一種心理創傷,因為父親的離開以及他對婚姻的不負責任,讓他對婚姻這個概念充滿恐懼,覺得婚姻就是一種負擔。但隨著阿穆瑟里部落黑人愛的感化以及主人公盧賽福德對過去事實的了解,他明白父親當時的離開是迫不得已,并逐漸變得有責任感有愛,從而實現精神超越,而這正是美國人所向往的。因其悲慘的被奴隸歷史,很多非裔美國文學家都隱含創傷內容在其作品中。研究學者們不但展示出了創傷造成的一系列悲慘結果還分析了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為讀者更好理解作品提供巨大的幫助。

(二)空間理論

另外也有很多學者從空間理論的視角對小說進行了科學梳理??臻g理論是新興的文學批評理論,強調空間的社會、文化和地域的多維存在,小說《中間航道》中存在著諸多值得挖掘的空間意象。何新敏和趙文博(2014)利用空間理論概念,指出作者通過對主人公盧塞福德在特定空間里性格的變化、內心的矛盾與沖突等細致入微的描寫,展現了奴隸制時期黑人身心遭受的磨難、身份迷失的痛苦。文章對主人公所處的物理空間、心理空間以及社會空間三個層面進行分析,進一步顯示出小說所要表達的內涵。物理空間指主人公生活場所的變化對應其身份的一系列變化。心理空間指小說中四次對家的提及,表明主人公內心的矛盾與沖突。社會空間反應為人與人之間的外部關系,是相互對立且相互滲透,主人公盧賽福德由堅定美國的二元主義到被阿穆塞里影響用愛對待他人,表明西方文化和非洲文化已經在他身上發生了融合。文章最后表明空間是黑人身份的象征,也是他們獲得歸屬感的地方?!半S著全球化的發展,走出狹隘的民族主義,走向各種民族與文化傳統之間的交匯與聯系,強調全球空間是非常必要的”(何新敏,2014)。

甘婷(2016)同樣以空間理論為指導,運用索亞提出的第三理論重點分析了文本中空間及空間隱喻背后的文化、歷史身份和權力等多層次的邏輯關系。文章指出主人公不在物質空間及構想空間而處于他者化的第三空間,即毫無身份認同和精神寄托的社會大空間。運送黑奴的船只“共和國號”即代表了多元文化背景碰撞的空間,其中各個人物的存在都有其文化意義,這些文化都在一個空間共同存在就意味著空間文化不是要戰勝或取代彼此而是要共存與保護對方文化。戴歡(2011)以中間性為指導,研究分析得出主人公盧賽福德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都存在“中間性”這一現象。他表示在時間上,盧賽福德存在于父親代表的激進主義和兄弟代表的保守主義之間,這導致他沒有歸屬感,不知道要選擇哪一方。在空間上,他又處于黑人部落和白人船員之間,讓他不知道該選擇順從既有的白人文化認知還是歸順于自己所屬的非洲根基?;诖?,約翰遜讓盧賽福德運用書寫來填補固有的中間性,使其超越過去的自己從而找回歸屬感和根基。經過梳理后發現眾多學者以空間理論的角度為小說研究提供了新的多維視角,豐富了小說的研究方向。

(三)新歷史主義

小說中隱含的新歷史主義內容同樣激發了國內學者對此的多方面科學研究。張鳴紛(2016)運用“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以及權力話語理論三方面,解讀小說中的權力關系和盧塞福德的身份重建,強調泛非文化的尋根,自我文化身份的認同以及顛覆白人構建的話語權的必要性。文章指出主人公盧賽福德作為黑人通過書寫讓他人了解黑人文化,重構或顛覆白人既定的黑人形象,說明黑人并不像之前書上所描述的那樣邪惡懶惰沒文化,以此來證明文本與歷史可能不是一種真實地敘述與被敘述的關系。唐金鳳(2017)以后現代敘事策略中的歷史編纂元小說概念為指導,指出小說通過四方面對販奴史這段歷史的重訪與重構,使讀者了解到歷史的“被建構性”。第一方面即元小說自我反映、自我指涉、自揭虛構的話語敘事形式,比如作者邊創作邊加入自己的想法,括號里的內容和文本無關,就單純是作者創作時的內心想法;第二方面是對歷史人物事件等的互文與戲仿,比如小說中的船長和《白鯊》中的船長形象具有極高的相似性;第三方面即不可靠敘事及矛盾開放的后現代敘事格局,比如作者以前是一個小偷,他的話到底有沒有可靠性是值得商榷的;最后一方面是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歷史重構,作品中有作者虛構出的黑人部落及其信仰,但當時的物價或其他細碎內容又是作者創作前花幾年時間走訪積累記錄下來去反映當時生活狀況的,這四方面都是作者有意在說明這部作品的虛構性。不少學者深入探討了歷史與文本的構建關系,無疑開創了研究這部小說的新角度,為之后學者接續探討研究此方向奠定基礎。

(四)其他研究

很多學者都從空間角度或歷史角度研究這部小說,但很少有學者從人性角度出發去研究,程明亮(2017)就以人性為切入點,分三部分對人性惡與黑人創傷及救贖之道進行探討。文章首先分析并展示了人性惡的表現及其導致的創傷,然后對人性惡的原因進行探尋與挖掘,如白人自我中心主義,資本主義和種族主義,最后對實現人性救贖的方法進行分析,指出只有擺脫二元對立,即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對立,放棄私欲,愛他人并且通過書寫的方式才能夠最終超越自我,超越人性惡,得到自我救贖。除了上述研究,國內學者也很少從文章內容出發對這部小說進行研究,戴歡在其論文(2011)中從小說中虛構出的黑人部落的信仰出發,重點分析了主人公盧賽福德關于自我和他者關系處理的問題。文章指出黑人部落信奉的“無須戰敗他者的勝利”旨在反對西方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并且合理妥善地處理自我和他者之間的關系。文章通過吞噬他者、愛他者、書寫他者三方面的分析研究來揭示自我身份不是要建立在丑化他者的基礎上,而是應該建立在文化交流和觀點共享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只有這樣各個文化才能夠和諧相處且共同發展。約翰遜之所以有這樣的主張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小時候生活環境的影響,因為在那里黑白人之間可以融洽交談,給他腦海里留下了很多黑白人和諧相處的畫面。除了這些傳統研究角度,國內學者也在積極地從多方面進行切入研究并深入挖掘小說中具有的深刻內涵及意義。

三、結語

通過對國內相關文獻進行總結和概括,可以發現國內學者們提出了諸多有建設性的見解和結論,他們都能夠從多維度分析小說,同時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出更多的創新及補充,也為后面的讀者及學者研究提供了大量充分且豐富的理論素材。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對約翰遜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研究這部作品的系統脈絡,研究成果都是直接或間接從空間理論、殖民主義、創傷理論、新歷史主義等方面對小說文本及內涵集中進行研究分析。研究最后多指出黑白人應該放棄二元對立的固化思想,各文化之間需要互相融合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從而相輔相成,各自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而且不難發現學者很少有從女性主義、宗教、文本自身角度出發對小說進行相關研究。除此之外,國內研究角度沒有國外豐富且與其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國內缺乏研究角度的創新性?;诖?,各位學者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努力,多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發現文章中存在的各種細節,從而勇于創新并找出新穎的研究角度去探索這部小說的深刻含義,為本篇小說研究開拓新方向。希望將來的研究學者可以克服遇到的重重困難并在小說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

參考文獻:

[1]陳后亮.蓄奴制、民族創傷與黑人父性缺失問題——評約翰遜的代表作《中間航道》[J].當代外國文學,2016,37(02):61-67.

[2]陳后亮,賈彥艷.再現黑人經驗的“完整視野” ——論查爾斯·約翰遜的黑人哲理小說觀[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05):160-165.

[3]程明亮.論查爾斯·約翰遜《中間航道》中的人性惡[D].華中師范大學,2017.

[4]戴歡.中間性及其超越——查爾斯·約翰遜小說《中途》主人公的身份轉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04):138-141.

[5]戴歡.邁向“無須戰敗他者的勝利” ——查爾斯·約翰遜小說《中途》解析[D].湖南科技大學,2011.

[6]甘婷.第三空間理論視閾下《中間通道》的空間建構[J].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19(04):122-126+136.

[7]何新敏,趙文博.《中途》的空間及意義表征[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10):127-129.

[8]劉芳.從創傷理論視角解讀《長日留痕》中史蒂文斯的創傷[J].牡丹,2021,499(18):84-85.

[9]史永紅.《中途》的心理創傷與救贖之道[J].貴州社會科學,2015,(01):54-59.

[10]唐金鳳.后現代語境下的歷史重構——查爾斯·約翰遜小說《中途》敘事策略解讀[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11):14-16.

[11]張鳴紛.查爾斯·約翰遜的《中途》中的權力關系和身份重建[D].云南大學,2016.

猜你喜歡
查爾斯研究綜述約翰遜
約翰遜當選英國首相
幫忙
女傭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尋找失主
搗蛋鬼
查爾斯秀舞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