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科技創新硬核支撐引領賦能高質量發展

2022-06-25 22:38左城江
現代商貿工業 2022年14期
關鍵詞:賦能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

左城江

摘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時期全面建設現代化,應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既要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推動科技創新硬核支撐引領賦能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07

1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民族強。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學科體系完備,人才資源豐富,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很多技術從“跟跑”變為“并跑”“領跑”,高鐵、特高壓輸變電、量子通信、核聚變(人造太陽)、航空航天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領跑世界,高技術產業產品出口世界第一。2020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24426億元,僅次于美國;研發經費支出與GDP之比為2.4%,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超過歐盟平均水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504億元,占研發經費的比重首次超過6%。截至2020年末,國家重點實驗室52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50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636家。截至2020年末,我國有效專利1219.3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221.3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5.8件。但我國科技整體水平不高,原創性科技成果少,關鍵裝備依賴進口,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尚未掌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效率不高。

因此,我國要實現“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就必須發展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儀器儀表制造等高技術制造業,形成以先進制造技術為基礎,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為主體的具有全球市場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和產業集群,把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從主要靠資源、資本和勞動力轉為主要靠科技進步,依靠科技發展自己。

2充分發揮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作用

科技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推動發展才是科技的目的。從科技這一手段到發展這一目的,需要創新這一中間環節。創新既是科技進步的動力之源,又是經濟社會的發展之基,具有貫通、連接科技手段與發展目的的作用。

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1965元(按2020年度平均匯率1美元=6.8996元人民幣計算,約合10430美元),屬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但當前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不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我國開啟全面現代化建設,而全面現代化建設的首次大考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踐證明,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只有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才能大幅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才能顯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成工業化、實現現代化,否則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無法成為高收入國家和發達國家。18世紀蒸汽機發明成就了以機械化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距今過去260多年。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發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于12535美元的標準,目前全世界193個國家中,高收入國家81個,但其中發達國家只有32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奧地利、荷蘭、愛爾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瑞士、丹麥、冰島、瑞典、芬蘭、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馬耳他、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以色列、韓國、巴哈馬),僅占16.6%。歷史一再證明,實現現代化絕不是隨隨便便、輕輕松松就能成功的。而創新就是一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抓手。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強調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發展速度為橫軸,以發展質量為縱軸,經濟發展的目標定位需要從高速、低質的第四象限,逆時針遷移到中高速、高質的第二象限。這就必須讓創新成為貫穿一切的核心引擎,把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把發展要素從以傳統要素為主導轉為以創新要素主導,把國家的經濟結構從以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引進型、資源能源耗費型為主轉為以技術創新密集型、知識產權密集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為主,把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費轉為主要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依靠創新發展自己。

3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不論是資本、勞動力還是資源,要素投入永遠跳不出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生產函數必然會趨于平緩,錢也一定會越來越難賺,即便是多維度投入的規模報酬效應也不過是通過要素的重新組合,試圖在固定的生產可能性邊界限制域內尋找最佳的效率落點而已。技術作為生產函數表達式中唯一系數A的主要影響因素,對推動生產邊界向外拓展,延緩邊際收益曲線的趨平、提高產出增長對要素投入的敏感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萍紕撔率墙洕鐣l展的發動機,正是有了科技創新,人類社會便擁有了永續的發展力和無限的創造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躍成為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根本原因就是科技創新不強。而衡量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是三大指標:研發投入占GDP之比高于2%、對外技術依存度低于30%、科技進步貢獻率高于70%。2020年,我國研發投入占GDP之比為2.4%,但對外技術依存度為33.4%、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意味著2016年5月出臺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的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一步目標(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并未如期實現,取代“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是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確立的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其實,即使2020年我國研發投入占GDP之比滿足了創新型國家要求,但也低于以色列(4.3%)、日本(3.1%)、德國(2.9%)、美國(2.7%)??梢?,我國科技創新工作任重道遠。

時至今日,世界經濟低迷,保護主義上升。一味依賴技術引進,就無法掌握高科技話語權和高質量發展主動權;沒有科技創新,就無法擺脫永遠落后別人、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對大國來說更是如此。因此我國要明確和市場的邊界與分工,明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中各自的功能定位,統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應用全創新鏈條,構建聯通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四大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產業鏈完備而且集群化規?;漠a業優勢、隊伍龐大學科齊全的人才優勢),提高“四大”創新能力(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關鍵共性技術創新能力、國家整體創新能力),補齊“四大短板”(市場機制不健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與關鍵共性技術缺乏、高層次人才短缺),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推動科技創新硬核支撐引領賦能高質量發展,確?!笆奈濉睍r期乘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行列,完成中華民族華麗嬗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新華社,2018-05-28.

[2]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新華社,2021-05-2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N].新華社,2021-03-13.

猜你喜歡
賦能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爭鳴|少兒音樂教育需重新為音樂“賦能”
山東科技創新與農業國際化戰略發展研究
關于產業集群效應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