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期刊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徑思考

2022-06-25 11:51劉川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6期
關鍵詞:內容為王文化自信初心

摘要:科技學術期刊肩負著傳播學術成果、推進學科發展、宣傳文化思想、反映社會發展等重要使命,在媒體深度融合這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如何行穩致遠,形成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值得每個辦刊人認真思考的問題。文章聚焦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結合在媒體融合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對其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下的初心與創新進行思考。

文章提出,科技學術期刊要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堅守“內容為王”理念和職業道德初心的同時,實現思維方式轉變、業務流程再造和技術的創新應用,傳遞具有中國精神、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價值的學術、話語。

關鍵詞:媒體深度融合;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初心;創新;文化自信;內容為王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6-0190-04

一、引言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1]。這是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為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謀劃的未來。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2]。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3]。

科技學術期刊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肩負著傳播學術成果、推進學科發展、宣傳文化思想、反映社會發展等等重要的使命。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的推進,科技學術期刊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在這個大變革中,科技學術期刊如何做到行穩致遠,如何形成全媒體傳播體系,這是值得每個辦刊人認真思考與分析的問題。

本研究圍繞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的發展情況,結合在媒體融合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下的堅守與創新進行深層次思考和分析,以期探討科技學術期刊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之路,進而促進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問題

(一)縱深不夠,無法保持統一的步調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時代對主流媒體新業態、新傳播提出了多種新的標準和要求。大部分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在分析自身所處境地的基礎上已經認識到轉型發展應該走一條怎樣的道路,且這條必然之路指的是走向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時代。但相比較其他大眾化主流媒體類型,很多專業性期刊在發展的過程中只是照抄作業,雖然在不同層級進行了定位和差異化改革,報、網、端、微、屏等資源一哄而上跟風央媒框架進行類似的建制,但整個過程又都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導致對接不暢問題的存在,甚至還會影響到整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還有一部分期刊在發展過程中嘗試運用了多種新興媒體形式,如微 信公眾號、微信直播、微博直播、抖音、B站直播等,甚至還耗費大量的成本獨立開發小程序,但整體運營都處于淺嘗輒止的狀態,并且整體呈現縱深不夠、步調不一致、步伐不快、轉型不力等趨勢。

(二)主導地位受到威脅

部分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無法順利走下去,一路上跌跌撞撞無法穩定,甚至一直持觀望態度,且深陷“不做等死,做了找死”的困惑中。因此,這部分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無法承擔媒體融合的主導地位,為破解傳統傳播渠道不暢或失效的問題,盲目轉嫁,直接把數字傳播的權利移授給了中國知網、萬方、超星等大型期刊數據庫,與此同時,還嘗試運作“兩微一端”,希望在此基礎上成功搭上互聯網和新媒體發展這趟高速列車。

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事與愿違的情況,聚合型的數據庫由最初的合作伙伴搖身一變成了強大的競爭對手,不僅把持了學術期刊的在線傳輸渠道,而且截流了大部分曾經偏向于紙質化閱讀方式的受眾,促使其選擇通過數據庫下載論文獲取信息,致使孤立的紙本期刊學術傳播中心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無法發揮紙本期刊學術的話語權。并且,紙本期刊學術的重要性出現日趨旁落的現象。

(三)內容生產與傳播的形式化

在內容生產方面,多數傳統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在向全媒體轉型的過程中未能突破固有的工作慣性,沒有融入互聯網思維,并且缺乏服務意識,大部分都是將紙本內容簡單復制到新媒體平臺上,沒有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二次加工,關注度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無法發揮有效的傳播作用。

與此同時,功能完備、界面友好、開放互動的投審編修協同工作平臺目前還沒有突破軟件、硬件、網絡等方面的技術障礙和技術問題,在應用投審編修協同工作平臺的過程中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進而導致期刊與作者、受眾、專家的互動明顯存在缺失。

(四)復合型傳媒人才缺口較大

媒體深度融合是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傳播渠道的增容改進、內容生產方式的多樣化呈現、傳媒組織形態的改善升級、傳媒產業鏈條的重構、管理體制與政策的自我革新等全方位的調整,是“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深度變革。

我國傳統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的辦刊人基本都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很好的學術理念,但對媒體深度融合的理念理解不夠,缺乏相應的融合技能,仍存在對新興媒體“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現象。能夠有效整合不同媒體之間的內容資源,策劃不同形態的內容產品,靈活運用多媒體工具,駕馭新媒體業務,對多媒體終端平臺進行綜合管理的復合型傳媒人才嚴重不足。

另外,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不僅要扎根本土,還要“走出去”,為中國建筑學者走向國際平臺提供橋梁。但目前來看,大多數期刊都沒有形成基于國際市場的專業分工和經營模式,在國際化業務方面,學術主持人、編輯、編委、審稿人等人才缺口嚴重,經營管理人員、網絡安全專業人員、全媒體技術人員、市場人員等頂尖業務人才更是稀缺,這大大限制了發展的步伐,也不利于海外布局。

三、全媒體傳播體系下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的初心

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下的自我變革不可避免,但并非要全盤摒棄期刊所特有的出版價值,而是要不忘初心,不斷創新,才能在喧囂和浮躁中拋棄焦慮,理性發展。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科技學術期刊作為先鋒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精神家園的守望者,也是意識形態的主陣地之一。

科技學術期刊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增強政治意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肩負起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在此過程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定位于“培根鑄魂”。要堅持政治家辦刊原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強化理論統領和思想引領,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關注編輯團隊的思想動態。

期刊編輯要提升政治理論素養,不斷提升政治覺悟和認知水平,不斷提升對政治問題的職業洞察力和敏感度,培養質量責任意識,及時發現期刊存在的意識形態問題,并妥善處理涉及的領土、政治、民族、宗教等敏感問題。

(二)堅定樹立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樹立文化自信,是期刊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有助于提升我國學術期刊特別是中文學術期刊的國際地位和學術影響力。

盡管中國建筑科技學術期刊的創立要比西方國家起步晚,盡管西方國家對權威建筑期刊評價工具的長期控制和中國建筑期刊在國際權威期刊數據庫中的缺位導致西方國家掌握著建筑學術的話語權,但中國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仍有強大的文化自信。

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的文化自信來源于我國建筑行業能力的提升。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建筑業繁榮發展,一大批工程在建筑、道路、橋梁、水利等領域創造了世界奇跡。

進入新時代,我國建造能力和技術水平突飛猛進,超高層、深基坑、大空間、大跨度的高難度建筑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建造”在海內外為實現更加美好的人居環境提供了“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國力量,展現世界建造大國的擔當,增強了中國人的自信。

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應堅定地將文化自信深深融入建筑期刊的辦刊理念之中,堅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學術研究的本位、守正創新的初心,積極構建品牌特色,不斷提升期刊的核心競爭力,為中國建筑學者走向國際舞臺搭建重量級平臺,向全世界傳播我國先進的建筑科研成果。

堅持以批判繼承的科學方法與文化自信的開放態度,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傳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讓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思想被更多的人知曉,努力打造領域同行認可的旗艦型品牌期刊。

(三)堅執“內容為王”理念

從科研人員經??梢詮膰易匀?、社會科學基金兩個方向獲取國家資助能夠看出建筑學科涉及面之廣。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是自然科學成果和社會科學成果發布和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其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使其具有深挖掘、高門檻、廣認可、夠聚焦的優勢和特點。

然而,在科技學術期刊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發展過程中,信息生產過量,發散,多媒體平臺推送內容的同質化嚴重,讀者閱讀內容的時間、精力急劇收縮,但這并不意味著讀者降低了對閱讀質量的要求,相反,讀者更希望把有限的時間投入高質量、有價值的信息中去,這對內容的原創性和含金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媒體融合時代,尤其是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更需要依賴生產具有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的優質內容來構筑品牌的價值,擴大社會影響力,凝聚專業頂級的學者、吸引忠實長久的讀者。唯有辯證思考和處理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手段創新的關系,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質量取勝的融合理念,扎根學術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才能真正占據學術期刊媒體多樣化深度融合發展的制高點,未來在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立于不敗之地。

(四)堅守職業道德初心

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提出殷切期望,“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4]。

科技學術期刊編輯作為身處社會主義科技前沿陣地的建設者,對傳播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科技文化、提升國民科學素質起著重要作用。新時代,科技學術期刊工作者只有堅守職業道德初心,才能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才能充分發揮編輯在科學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堅守職業道德初心含義深遠,既要有愛崗敬業的職業初心、精益求精的品質初心、協作共進的團隊初心,也要有追求卓越的創新初心。

堅守愛崗敬業的職業初心,秉持兢兢業業、專心致志的工作態度,才會“愛刊如子”、全心投入。

堅守精益求精的品質初心,科學求真,誠實守信,不被利益驅動,專注細節,耐得住寂寞,甘為人梯,講品位、講格調,才能打造精品。

堅守協作共進的團隊初心是實現學術期刊創建目標的有力推手。期刊編輯部成員各盡其責,協同并進,目標一致,才能形成合力,不斷提升期刊行業水平,推出有思想、有高度、有深度、有品位、有格調的內容。

堅守追求卓越的創新初心,科技學術期刊編輯要有創新思維、職業敏感和文化追求,通過關注最新科技成果,觀察最新思想理念,捕捉到具有出版價值的選題,或通過對現有作品進行優化再創造,或選擇合適的作者,以編輯的眼光為作者提供多個思考角度,在與作者商討、合作中不斷打磨、完善內容,豐富作品的內涵,不斷提升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引領閱讀需求。

四、全媒體傳播體系下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的創新

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想要立于不敗之地,不僅要結合自身特點,注重內容的生產,更要充分實現理念與思維方式的轉變,傳播技術應用的創新,出版業務流程的再造,這也是在新時代下傳統科技學術期刊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突破的根本路徑。

(一)思維方式轉變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5]。

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要加快轉變傳統媒體的思維方式,形成適應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思維、新理念。

首先,辦刊人要將傳統的以紙面文字為主要工作對象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立體互動的新型工作思維方式,推動實現從文字平面化溝通走向兼顧用戶定向化服務,從傳統單一紙媒走向多媒體多樣化的深度融合。

其次,期刊團隊要有新擔當、新作為,適應媒體深度融合的需求,建立大數據、互聯網、用戶等的思維視角和人才體系。加強內部編輯人才和技術人才培養,引進數字化出版專業人才和新媒體人才,不斷提高團隊人員敏銳的行業嗅覺與專業素養,掌握圖文音視頻處理技能,增強組織管理與營銷策劃能力,更好地推動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

(二)業務流程再造

一是期刊投審編校流程再造。運用現代數字化編審辦公系統,實現實時在線審查、討論、共享,提高各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實現編輯與作者、編輯與審稿專家、編輯與讀者之間隨時隨地的無障礙互動交流。利用開放式在線采編系統內嵌的word在線開展稿件編校工作,可對論文可能參考的相關參考文獻進行搜索,極大地節省編輯的編校時間,提高編輯的工作效率[6]。通過稿件自動校對系統,甄別稿件信息的完整性,篩選質量相對較好的稿件,有效地規避一稿多投、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不良學術行為,改善學術期刊良性化運作環境。

二是期刊出版發行流程再造。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的出版效率影響了學術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但由于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有別于其他類型期刊的特殊性,其對知識信息的創新性、內容的高質量要求,完全拋棄紙刊出版是不現實的,未來數字化出版與紙刊出版會長期并存是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出版的主要模式。

在充分體現學術期刊自身特色,提供高質量內容的前提下,通過數字化建設來優化現有流程的冗余環節,提高出版效率,降低出版成本,滿足學術研究者線上閱讀的需求,是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流程再造的大勢所趨。

(三)技術應用創新

全媒體傳播體系下,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要加強技術應用創新,盡快實現平臺、內容的全媒體化延伸,使傳統出版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互融發展,而不是直接將期刊內容與新媒體平臺進行簡單的疊加。

通過多平臺融合、多形式輸出、多方位服務等渠道實現期刊在生產、出版、發行、傳播各個環節技術應用的創新。

持續嘗試深入利用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B站等媒體平臺,通過訪談、新聞等形式對有創新精神的建筑師、建筑設計作品以及有重要價值的文章進行宣傳,對內容進行再加工,兼顧科學性與科普性,擴大受眾面,使公眾了解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幕后故事,討論與當今社會生活相關的主題,滲入式地影響我們周圍世界對建筑學科的認知[7]。

未來還可以將人工智能、AR、VR、XR、5G、元宇宙等新技術新理念應用到期刊的用戶體驗、交流互動方面,探索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精準推送、定制服務,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展開定向生產與傳播,拓展學術期刊出版的服務價值空間,提升學術期刊出版的傳播能力與效力,提高學術期刊的創新引領力[8-9]。

五、結語

當前,媒體融合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全媒體傳播體系時代已經開啟。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作為建筑類科技學術期刊,無論變革之路多么曲折難行,相信只要守正創新,不忘初心,超越自我,開拓前進,就一定能打造出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型科技學術期刊,使中國的學術思想更具號召力,中國的學術觀點更具引領力,中國的學術價值更具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R/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 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25.

[2]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R/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3] 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R/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4] 新華網.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ER/ 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5/10/ c_1127428314.htm?appid=823882,2021-05-10.

[5] 新華社.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R/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2018-08-22.

[6] 沈丹,張福穎.創新思想供給:全媒體時代社科學術期刊發展的“學”與“術”[J].科技與出版,2020(5):108-115.

[7] 韓嘯,趙瑩瑩,李琦,等.大數據下編輯的理念創新與職能定位[J].中國編輯,2019(3):50-53.

[8] 肖宏.沖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須練就四大能力[J].科技與出版,2019(38):29-34.

[9] 李航,張宏.學術期刊體制改革研究綜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7):732-738.

作者簡介?劉川,碩士,《建筑師》雜志責任編輯,研究方向:建筑歷史與理論。

猜你喜歡
內容為王文化自信初心
不滅的初心(節選)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廣播融合發展中的取勝之道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營銷作輔,內容為王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大眾文摘期刊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實現“內容突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