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體系的構建路徑探析

2022-06-26 06:14田霄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8期
關鍵詞:話語體系國際傳播中華文明

摘要:為研究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現狀及路徑,本研究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認為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誕生地,黃河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民族的魂與根。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意義在于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展示中華風采,讓全世界了解中華民族雄厚的文化底蘊。但研究結果發現,目前黃河文化影響力較小,其他國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因此,需要在發展中不斷豐富傳統文化內涵,并以恰當的方式進行傳播,這就需要找到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提升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力,豐富黃河文化國際話語體系,這就要求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營造良好的傳播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使黃河文化在國際上更好地傳播。

關鍵詞:黃河文化;中華文明;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045-03

一、引言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我國學者將更多的精力投入黃河文化的國內傳播領域,忽視了黃河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1]。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我國必須加快推進文化走出去發展戰略的步伐。

基于此,本文從國際傳播的理論及意義出發,剖析我國當前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現狀,提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體系構建的實現路徑,積極探索本土文化國際傳播對我國發展的深遠價值,為打開我國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新局面略盡綿薄之力。

二、國際傳播概念及對我國的意義

(一)國際傳播概念

“國際傳播”的概念由西方學者提出,廣義上指跨國信息的傳播與交流,狹義上指跨國界的大眾傳播,多以國家為主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聞界對國際傳播的界定并不明確。

我國學者認為,國際傳播的媒介是以大眾為主,向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跨國或者進行世界范圍的傳播,大多數國家從狹隘的角度來定義國際傳播,并將其作為研究方向。

(二)國際傳播對我國的意義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彰顯具有民族特色的國家發展及文化繁榮新局面顯得尤為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國際傳播有利于掌握國際話語權,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引導國際輿論,為本國意識形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已成為當前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

三、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現狀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擁有眾多名勝文化遺跡,還有諸多自然及人文景觀,是人們暢想歷史發展歷程的圣地。以黃河沿線的河南為例,其境內的文化館藏歷史文物在全國范圍內首屈一指,是我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地區,也因其歷史文物和文化名城眾多,所以河南在國際上享有盛譽[2]。黃河文化的傳播結合了多種形式,但是在國際傳播的過程中但仍然存在多種問題。

(一)受眾群體劃分不細致

全球有眾多國家和地區,受眾群體龐大而復雜,各個區域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傳播方式不盡相同,由于生活環境和價值取向的不同,受眾對信息的態度迥異?;诖?,可以根據傳播主體對受眾進行細分。但當前,黃河文化在進行國際傳播的過程中,受眾群體劃分不夠細致,未考慮到受眾價值觀的不同,也沒有結合當地受眾群體的喜好調整傳播方式,因此很難打動受眾,無法實現傳播效果的預期效果,更無法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二)缺乏特色鮮明的創新推廣模式

黃河文化資源多樣化發展,但文化傳播方式單一,傳統媒體仍是傳播主體,運營方式老套,缺乏創新精神,黃河文化的推廣仍停留在紀念品和景區的開發上,缺乏吸引力。推廣黃河文化的方式缺乏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展示方式較為傳統,多以展覽形式為主,創新乏力,無法實現互動,無法真正突出黃河文化的特征,展現具有獨特鮮明的文化特色。

(三)缺乏系統的宣傳策略

黃河文化體系龐雜,新媒體平臺可以拓寬黃河文化的宣傳范圍。但是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將傳播內容進行分解,形成碎片化敘事,這就增加了文化內容的片面性,受眾無法了解事情完整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從而導致黃河文化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缺乏系統且深刻的解析[3]。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可能會造成文化的誤解,其他國家的受眾群體無法真正了解和把握黃河文化的整體發展脈絡,也就無法體悟我國黃河文化的深邃思想內涵。

(四)缺乏復合型的國際傳播人才

在網絡發展騰飛的年代,利用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推動國際傳播模式成為媒體發展的重點,其中,大數據智慧模式也得以廣泛使用。但由于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推廣新的技術和方法仍有阻力。國際傳播人員需具備熟練的外語技能,并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應用水平,還要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即需要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但是,當前黃河文化傳播的人才儲備明顯不足,其主要原因是黃河沿線的地區缺乏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的教育教學機構,制約了黃河文化深層次推廣發展的腳步。對此,各地政府應重視統籌規劃,從長遠發展目標來看,應建立健全教育體系,著重培養專業人才[4]。

四、構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體系的實現路徑

(一)受眾差異化傳播路徑

黃河文化挖掘工作仍處于發展探索階段,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還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和推廣。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建立在對我國文化的保護基礎上,為了加快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要開辟一條“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路徑,這就需要樹立正確的國際傳播理念[3]。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采納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傳播方式,還要建立有助于反映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路徑。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應體現中華文化的特點,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優秀文化的碰撞已無可避免,黃河文化在國際傳播中要堅持“自我”,樹立其獨特的標準,也兼顧他國的文化認知,彰顯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從而走上國際舞臺[5]。78B3293E-D178-40C9-B86C-84410D402017

文化接近性原則成為跨國文化傳播的重要原則,因為當傳播的內容與當地的文化、語言和風俗習慣接近時,更容易被當地受眾接受和傳播。因此,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應考慮國際受眾群體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取向和生活習性制定不同的傳播方式。針對性、精準化的傳播就是以受眾群體的喜好作為導向,改變傳統的傳播模式,考慮當地的大眾口味,消除文化隔閡,變得接地氣。

開放包容的思維方式有利于黃河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更容易讓全球了解黃河文化,增強世界人民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提升黃河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實現文化價值的持續穩定輸出,進而加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二)多元主體合作推廣路徑

黃河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合作,政府、企業、社會團體、高校和媒體都要充分參與。政府可以發揮政府職能,提供政策支持,在局部產生影響力,然后擴大宣傳引導的力度[4]。企業可以通過公司的戰略部署,面向外部文化生產以黃河文化為品牌的文化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一定的地位。社會團體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特色拓展文化產業發展途徑,為黃河文化實現國際傳播奠定基礎。高校等教育機構是黃河文化的研究主體,承擔著挖掘探索黃河文化內涵的重要責任。媒體對黃河文化傳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要通過用各種媒體渠道全面推廣黃河文化,制作優秀的黃河文化節目,讓世界看到黃河文化、了解黃河文化??梢?,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努力,形成一個統一、有機的傳播體系。

(三)多產業融合產品培育路徑

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需要依托多產業的融合發展,其中旅游業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旅游產業本身產生的能源消耗較小,對環境的不利影響較低,而且能夠增加就業機會,社會綜合效益高[4]。

所以,可根據旅游業發展特點,將黃河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通過產業結構的創新和調整,深化黃河文化產業發展。不斷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打造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鮮明黃河文化特色的景觀。

黃河文化有其自身特色,應充分調動其各方資源,打造獨屬于黃河文化的品牌IP,在黃河沿線建立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知名品牌;將黃河文化產業鏈條化,采用現代管理技術,鼓勵創新思維,提升產業優勢,將精神文化資源商品化,提升文化價值。

在黃河文化挖掘過程中,要合理利用文化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突出文化品牌特點,打造智慧旅游服務,從多元化角度提升經濟效益。

(四)線上線下雙渠道全面系統傳播路徑

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應采用多種方式傳播?;ヂ摼W傳播速度快,是當下的重要傳播模式,新媒體的發展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新渠道。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特點更加顯著,它覆蓋范圍廣,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應從實際情況出發,重新整合黃河文化資源,采取有效的傳播方式,打造全新的黃河文化國際交流平臺,占據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有利地位,體現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傳承性與完整性。

除此之外,算法技術的發展提升了傳播的精準性,定向向用戶推薦其感興趣的文化內容,提升受眾群體的體驗感,同時也提升了傳播效果??梢?,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需要借助以網絡為基礎的新媒體平臺,實現線下線上雙渠道傳播,拓展國際傳播的深度和廣度[5]。

例如,2019年河南推出“洛陽牡丹文化節”,有關部門攜手抖音和頭條兩大媒體平臺共同推廣這一文化節,取得了良好的互動效果,帶動了洛陽旅游業和飲食業的發展,在網絡上也獲得了非常高的點擊率,贏得了眾多粉絲的關注。由此可見,線上線下的協同合作促進了國際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6]。

(五)多方位統籌保障路徑

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需要多種保障機制,如政策、資金和法律的支持可對其有序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此外還要加強對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

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政策上給予黃河文化國際傳播事業以支持。比如,河南旅游文化廳與斐濟政府合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給世人,讓更多人了解了我國的傳統文化。

資金是黃河文化發展和推廣的基礎。到目前為止,河南當地為支持文化企業的發展,已經投入大量的資金,劃撥專項資金為黃河文化的研究和推廣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黃河文化國際傳播也離不開法律的支持,需要根據有關法律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戰略發展目標,降低法律風險,同時還要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維護我國黃河文化的合法地位。

如今,國際傳播已經成為全球化競爭的一部分,而人才的培養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王牌”[7]。因此,為了提升國際溝通能力,有必要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水平的綜合性人才管理體系,增加人才儲備。利用大數據分析功能深度挖掘綜合人才必備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人才。語言的溝通能力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前提,因此國際傳播人才應具有較強的語言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外語進行讀寫和交流,明確地表達個人觀點及學術建議,同時要具備創新思維,熟練掌握前沿技術,具有把握最新國際傳播動態的敏銳洞察力,這樣才能為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創造新的發展方向。

五、結語

新時期,黃河文化研究的熱點和方向是促進黃河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制定黃河文化生態保護發展策略,推動黃河文化的傳播。黃河文化的價值需要進一步挖掘,黃河文明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應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將黃河文化推廣到世界。在構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體系時,應重點突出黃河文化旅游資源,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將黃河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展現中華風采。與此同時,應加強國際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對黃河文化進行全面解析和推廣,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講好“黃河故事”,拓寬黃河文化在國際場域中傳播的廣度與深度。

參考文獻:

[1] 焦丹,蘇銘.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體系構建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愛好者,2022(1):42-44.

[2] 韓淑俊.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現狀及傳播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0):75-77.

[3] 逄增玉.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現狀與路徑述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5):14-20.

[4] 張博文,孟曉輝.新時代黃河文化元素數字化藝術傳播創新路徑研究[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3):67-72.

[5] 邢祥,邢軍.新時代黃河文化傳播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0(3):29-32.

[6] 閔祥鵬.國際一流學術平臺與“黃河文明”特色學科群建設訪談[J].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20(1):162-166.

[7] 滿秀彥,李磊明,張霞,等.致力漢語國際推廣 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中國黃河電視臺對外傳播實踐與面臨的挑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5):6-9.

作者簡介?田霄,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傳播。78B3293E-D178-40C9-B86C-84410D402017

猜你喜歡
話語體系國際傳播中華文明
漢字三千年
人類挑戰自然的傳說
說算籌
俄羅斯漢學研究400年:與中華文明對話
核心素養如何在中小學校落地生根
在修辭與實踐之間:環境權概念的貧困及其義務轉向
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新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中國故事中國認知國際表達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