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及CT的診斷價值分析

2022-06-26 06:33閆慧敏,郭洋洋
罕少疾病雜志 2022年7期
關鍵詞:造影斑塊導管

臨床上將那些有血栓形成傾向或不穩定的斑塊稱為易損斑塊,而易損斑塊脫落、破裂等則是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發生的主要機制也是危險因素[1]。及時監測發現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對防止斑塊脫落、破裂,進而減少冠心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多排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內磁共振成像等均是常見的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檢測手段。冠心病患者大多伴有不穩定斑塊的特征,是冠心病發生的高危人群[2]。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已有諸多報道,但是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卻不得而知,故本研究主要探討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并分析64排CT的診斷價值?,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64排CT的冠心病患者164例,納入標準:竇性心律者;無β受體阻滯劑使用禁忌證者;腎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同時參與其他研究者;均接受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及64排CT檢查者;肝腎功能異?;蚬δ苷系K者;合并有全身急慢性炎癥者;對碘制劑過敏史者等。

根據CT檢測結果將斑塊分為易損斑塊及非易損斑塊,其中CT值<50HU的斑塊為易損斑塊,CT值≥50HU的斑塊為非易損斑塊[3]。其中易損斑塊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58.44±5.40)歲;非易損斑塊組94例,男50例,女44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58.10±6.33)歲。2組冠心病患者年齡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

1.2 方法64排CT檢查:口服25~75 mg倍他洛克,讓患者心率降至65次/min以下,隨后采用GE 64排螺旋CT掃描,按1 mL/kg將碘海醇注入肘靜脈,掃描層厚層距設為0.625mm,待掃描結束后采集到的數據采用專門的工作站進行分析。

血生化指標測定:抽取患者靜脈血約5mL,其中2mL經離心處理,分離血清;另3mL經抗凝處理后,同法離心,分離血漿;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LDL-C)水平。采用ELISA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MMP-9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做數據統計,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

2.1.1 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單因素分析 經單因素方差分析,易損斑塊組和非易損斑塊組在疾病類型、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方面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性別、年齡、是否伴有高血壓、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及血清TNF-α水平方面比較,差異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單因素分析

2.1.2 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有差異的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形成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為因變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不穩定型心絞痛、高水平hs-CRP、IL-6及MMP-9是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2 64排CT對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診斷價值164例患者的787支血管中,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檢測發現403塊,64排CT發現328塊,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和64排CT共同檢測發現308塊,具體結果見表3;以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檢測結果為“金標準”,經計算可得出64排CT對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診斷靈敏度為76.43%,特異度為94.79%,準確度為85.71%,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3.90%和79.30%,見表4。

表3 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64排CT檢測結果

表4 64排CT對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診斷價值[%(n)]

3 討 論

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形成與炎性反應有關,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在冠狀動脈斑塊纖維帽肩部分布較多,可降解彈性蛋白及纖維帽膠原等,而彈性蛋白及纖維帽膠原是穩定斑塊的主要成分,故而推測若機體MMPs水平異常升高,則易導致斑塊的崩解或破裂等,進而增加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形成風險[4]。MMP-9是MMPs家族的主要代表,故本研究重點分析MMP-9與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關系。何文俊等[5]在冠狀動脈斑塊中檢測出高水平的hs-CRP,并指出hs-CRP或許也參與了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形成;多項研究也指出,在排除其他因素外,高水平的hs-CRP可看作是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故而本研究以hs-CRP作為考察指標,探討其與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關系。李慶民等[6]報道稱IL-6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發現不穩定型心絞痛、高水平hs-CRP、IL-6及MMP-9是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而患者性別、年齡、是否伴有高血壓、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及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及血清TNF-α水平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形成并無相關性,這一研究與相關研究[7]結果一致。

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是通過穿刺橈動脈或者股動脈,送入造影導管,從而達到明確冠狀動脈內是否出現狹窄的目的,是針對冠心病的“金標準”,但其為有創性檢查[8]。64排CT是在門診即可完成的檢查手段,且為無創檢查,可用于密度較低的易損斑塊的診斷,但卻存有一定的爭議,部分學者發現64排CT對纖維斑塊、軟斑塊等的分辨效能欠佳,分辨率低[9]。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醫學工作者通過大量研究發現調整CT參數、降低患者心率使其<65次/min,可大大提高64排CT對斑塊的分辨率。本研究以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檢測結果為“金標準”,結果發現,64排CT對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診斷靈敏度為76.43%,特異度為94.79%,準確度為85.71%,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3.90%和79.30%,提示64排CT對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臨床可根據64排CT檢查結果,對高?;颊咴龠M行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以便減少非必要的有創檢查。

綜上所述,不穩定型心絞痛、高水平hs-CRP、IL-6及MMP-9是冠狀動脈易損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64排CT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臨床可根據64排CT檢查結果,對高?;颊咴龠M行經導管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以便減少非必要的有創檢查。

猜你喜歡
造影斑塊導管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繞行急診科直達導管室的應用與探討
醫用彈性導管定長切割系統研制
超聲造影在鑒別診斷膽囊壁彌漫增厚性疾病中的應用研究
軟斑危險,硬斑安全?不一定
一篇文章了解頸動脈斑塊
超聲造影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診斷價值分析
基于系統論SPO模型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干預實踐
超聲造影和x光造影區別?
如何看待CT冠狀動脈造影
有頸動脈斑塊未必要吃降脂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