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作模式對玉米生長及資源利用率的影響

2022-07-04 15:16張永亮
科學與財富 2022年10期
關鍵詞:耕作玉米生長

張永亮

摘? 要:為研究耕作模式對玉米生長及資源利用率的影響,設置4種不同耕作模式,研究玉米干物質積累、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光溫水利用率的變化特征,結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間玉米干物質積累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干物質積累量、千粒重、產量均是深松處理最高,不同耕作模式間光能生產效率、溫度生產效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生產效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深松處理的光溫水利用率最高,因此,在玉米生產中可采用深耕的耕作模式,體提高玉米玉米產量。

關鍵詞:玉米;耕作;生長;資源利用率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1],玉米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因此,玉米產量的穩定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增加玉米產量一直是農業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長期以來,為了盲目的追求產量,采取掠奪式耕作經營,不僅影響土壤生態資源,導致土壤退化、生態惡化等問題,還造成玉米產量品質下降,嚴重影響玉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1]。

耕作措施是農業生產的重要部分,合理的耕作措施能夠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生物活性[2],農業生產中常用的耕作措施有翻、松、旋、耙、磨等,合理的耕作措施能夠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活化土壤養分,減少土壤病原菌數量,從而促進作物生長。大量研究表明,深松耕作能夠打破犁底層,提高耕層土壤質量,改善土壤通透性,有效提高耕作層土壤含水率,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進而實現糧食增產[3]。深松也能夠對土壤理化性質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深松不改變土層位置。旋耕具有滅茬、淺松的作用,能夠改善淺耕層土壤理化性質。孟戰贏等[4]研究表明,深松+秸稈還田處理改善土壤物理狀況,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提高玉米中后期灌漿速率,增加千粒重。張玉娥等[5]研究表明,深耕能顯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20~40 cm土層土壤總孔隙度以及田間持水量。然而目前有關耕作模式對玉米資源利用率的研究較少,因此,本試驗設置4種耕作模式,研究玉米干物質積累、產量和光溫水資源利用率,為玉米高產栽培和合理耕作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材料

試驗地于2020年在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巖鎮進行,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平均溫度在10℃~15℃之間,年日照數在1096~1769小時之間,無霜期258天,年均降水量1044 mm,土壤類型為潮土,土壤質地為中壤土,有機質含量16.27 g/kg,堿解氮含量44.73 mg/kg,速效磷含量38.56 mg/kg,速效鉀76.15 mg/kg。

實驗玉米品種選用裕單99,屬中熟雜交玉米平均生育期123 d;株型半緊湊,株高279 cm,穗位高109 cm,葉色綠色,成株葉片數18-19片,穗長19.5 cm,穗行數17.1行,行粒數34.4粒,百粒重33.6 g。籽粒容重738 g/L。試驗用尿素含N 46%,過磷酸鈣含P2O5 18%,硫酸鉀含K2O 50%。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設計,試驗設置4個耕作模式,分別為旋耕(T1),深松(T2),淺翻(T3)和深翻(T4)。旋耕處理為滅茬起壟,旋耕深度15 cm;深松處理深松深度為30~35 cm;淺翻采用鏵式犁翻地,翻耕深度 15 ~ 20 cm;深翻處理翻耕深度25~30 cm。在玉米播種前施入N 65 kg/hm2, P5O2 80 kg/hm2, K2O 80 kg/hm2作基肥,玉米生長至拔節期進行追肥,追施N 60 kg/hm2。每個處理設置1個大區,面積為400 m2,玉米種植面積為8.5 萬株/hm2,玉米播種時間為4月16日。期間管理均相同。

1.3 測定指標與方法

1.3.1 玉米植株干物質積累量的測定

分別在開花抽雄期、灌漿初期、乳熟期和完熟期取樣,將植株按莖、葉、穗分開,于105℃下殺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進行稱重。

1.3.2 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測定

在玉米成熟期,選擇中間兩行進行測產,收獲后自然風干,測定含水量,計算各處理實際產量,最終產量按照含水率14%計算。各處理選擇10個玉米穗,分別測定穗行數、行粒數和百粒重。

1.3.4 光溫水利用率的計算

光能生產效率= 籽粒產量/單位面積的太陽輻射

溫度生產效率= 單位面積籽粒產量/生育期間積溫

太陽總輻射Q = Q0 (a+bS/S0)

式中,Q0為天文輻射,S為太陽實測日照時數,S0為太陽可照時數,S/S0為日照百分率,a、b為待定系數。

光能利用效率(RUE)(%) =W×H/∑Q×100%,式中,H為每克干物質燃燒時釋放出的熱量,玉米干重熱值為1.807×104J·g–1;W是干物質的積累量;∑Q是生育期間的總光照輻射量。

水分生產效率=產量/總耗水量(耗水量=降水量+灌溉量)。

1.4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2010統計和計算數據,采用SPSS24.0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耕作模式對玉米干物質積累量的影響

干物質積累量反映作物光合能力的強弱,由表1可知,不同耕作模式間玉米干物質積累量存在明顯差異,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玉米干物質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在拔節期,各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在拔節期,各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在抽雄期,各處理表現為T2>T4>T3>T1,T2處理干物質積累量最多,顯著高其它處理,T3和T4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在灌漿初期,各處理表現為T2>T4>T3>T1,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2處理干物質積累量最多,分別比T1、T3和T4高出18.33%、15.57%和3.08%。在乳熟期,變化趨勢和灌漿初期相似,在完熟期,各處理表現為T2>T4>T3>T1,T2處理干物質積累量最多,T3和T4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

2.2耕作方式對玉米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耕作方式顯著影響玉米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其中各處理間穗數和穗行數沒有顯著差異。行粒數各處理表現為T2>T4>T3>T1,T2處理干物質積累量最多,顯著高其它處理,T3和T4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千粒重各處理表現為T2>T4>T3>T1,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2處理千粒重。產量各處理表現為T2>T4>T3>T1,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2處理分別比T1、T3和T4高出24.17%、15.96%和9.02%。

2.3 耕作模式對玉米光溫水利用率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耕作模式顯著影響玉米光溫水利用率,其中光能生產效率表現為T2>T4>T3>T1,T2處理光能生產效率最高,顯著高其它處理,T1和T3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光能利用率表現為T2>T4>T3>T1,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2處理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分別比T1、T3和T4處理高出14.56%、12.62%和11.84%。水分生產效率表現為T2>T4>T3>T1,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2處理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分別比T1、T3和T4處理高出10.87%、9.56%和8.33%。有效積溫生產率表現為T2>T4>T3>T1,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2處理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分別比T1、T3和T4處理高出11.34%、10.02%和8.96%。

3 討論

要想實現農業減肥增效、保墑蓄水、改善土壤結構,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探索合理、有效、可行的耕整地及施肥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表明,深耕可以改善土壤耕層結構、改良土壤理化特性、提高雨水的利用率,是保水保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主要顯著影響土壤物理結構的變化,可改善耕層土壤質量,提高土壤貯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從而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深松耕作處理具有打破土壤犁底層,誘導根系垂直向下深扎,取得較高產量并獲得較高效益的作用。干物質積累是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直接影響玉米產量,本研究表明,不同耕作方式顯著影響玉米干物質積累和產量形成,干物質積累量和產量依次是深松、深翻、淺翻和旋耕,主要是由于深松和深翻有效的打破犁底層,改善耕層土壤養分和物理性質,增加土壤孔隙度,從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長和下扎,有利于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進而增加玉米干物質積累和產量。

前人研究表明,產量的提高主要是通過群體對光、溫、水等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來實現的[13]。群體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取決于合理的耕作模式,本研究表明,深耕可顯著提高光能生產效率、光能利用率、水分生產效率,主要是由于深耕行改善土壤空隙結構,增加植株養分的吸收,有利于斷航不光合面積的增加,充分的養分供給能夠為底部葉片提供充足的營養,提高中下層葉片的光合性能,擴大光合面積,充分利用不同層次的光資源,使光能在玉米群體冠層內的分布更加合理,更好地協調玉米群體和個體的關系,從而提高玉米光能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因此,深耕為根系生長提供良好發的條件,有利于吸收水分和養分,有效協調土壤水、肥、熱之間的關系,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綜合比較,深耕處理干物質積累量、千粒重、產量均是深松處理最高,光能生產效率、溫度生產效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生產效率較高,是較好的耕作模式。

參考文獻:

[1]崔文芳,王志剛,高聚林,等.內蒙古平原灌區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質量和玉米產量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22(02):21-27+35.

[2]李祥,柯希恒,王樹星,等.小麥秸稈還田模式對秸稈腐解及土壤性質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22,50(01):23-29.

[3]喬云發,苗淑杰,陸欣春.不同耕作模式對東北風沙土區玉米產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9,33(05):205-210.

[4]孟戰贏,李小東,郭黨,等.耕作模式對夏玉米產量及灌漿特性的影響[J].作物研究,2019,33(01):9-14.

[5]張玉娥,楊習文,王勇,等.耕作模式與氮肥運籌對土壤主要理化性狀及作物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8,36(01):186-193.

[6]李向東,張德奇,王漢芳,等.豫南雨養區小麥-玉米周年不同耕作模式生態價值評估[J].生態學雜志,2015,34(05):1270-1276.

[7]李永平,史向遠,周靜,等.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理化性狀及旱地玉米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09):963-967.

[8]張賽,王龍昌,周航飛,等.西南丘陵區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影響因素[J].生態學報,2014,34(21):6244-6255.

猜你喜歡
耕作玉米生長
收玉米啦!
碗蓮生長記
生長在哪里的啟示
我的玉米送給你
耕作深度對紫色土坡地旋耕機耕作侵蝕的影響
玉米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領
草地耕作技術在澳大利亞的應用
西洞庭湖區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