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研究述評

2022-07-05 00:36《銅川市財政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課題組
當代農村財經 2022年6期
關鍵詞:理論基礎內涵評價

《銅川市財政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課題組

摘要: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對中國引文數據庫(CCD)中2006-2022年的313篇文獻特征展開了研究,探索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理論基礎,界定了農村產業融合的本質內涵,分析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相關評價研究,并對農村產業融合相關研究的規范化提出思考和建議,認為在概念界定和內涵理解方面,應在契合時代背景與農業農村發展新政策,并做到統一語境;在評價研究方面,應首先明確標準,同時關注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動態性,注重評價體系的實際應用;在農村產業融合效應方面,有必要進一步科學精準地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效應機制展開研究。

關鍵詞:農村產業融合 理論基礎 內涵 評價

*本文為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銅川科研基地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主持:王朝才,課題組成員:申學鋒、胡大明、李政、李淑一、劉奧、何妮、韓璐、金昊,本文執筆:李淑一、劉奧、王朝才、申學鋒。

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到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將農村產業融合置于縣域富民產業、數字鄉村建設等助力農村發展的各類舉措中,政府政策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新動向引發了學術界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熱潮。但是,綜合農村產業融合的相關研究發現,關于什么是農村產業融合,如何理解其本質內涵以及農村產業融合的相關評價等核心問題尚未得到明確的回答。本文對農村產業融合相關文獻展開分析,試圖描述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現狀,探索農村產業融合的理論基礎,界定農村產業融合的本質內涵,分析有關農村產業融合評價的理論研究,為后續農村產業融合相關研究提出思考與建議。

結合數據庫的影響力和內容覆蓋度等方面,經過綜合考慮,我們選擇中國引文數據庫(CCD)中的CSSCI期刊作為數據源。將“農村產業融合”作為關鍵詞,以2006-2022年作為時間跨度,檢索得到文獻總數313篇,總被引6131次,每篇文獻平均被引次數高達19.59次,側面反映了農村產業融合研究的重要價值和意義。農村產業融合相關研究最早出現在2006年,從2015年開始農村產業融合研究的文獻數量開始增長,2019年最高達到88篇文獻(見圖1),這主要是受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同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2018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化“農村產業融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文獻數量的變化基本與相關政策文件發布時間相一致。

隨著對農業產業融合認識的不斷發展以及相關政策的層層推進,CSSCI期刊中農村產業融合相關文章的引用頻次也逐步增加,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和研究農村產業融合問題。由從表1可以看出,發表農村產業融合主題文獻的CSSCI期刊共被引頻次超過100的期刊數目有14本,其中被引頻次最高達518次?!陡母铩?、《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以及《農業經濟問題》等CSSCI期刊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主題的文章被引頻次較高,均超過400次。由此可知,在這些CSSCI期刊發表的有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主題的關注度和認可度較高。

高頻關鍵詞可以反映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對樣本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整理,合并意義相近的關鍵詞,并剔除與主題不相關的關鍵詞,最終得到“三產”融合、農業產業融合、融合模式、利益聯結、鄉村振興、農村經濟、農戶增收、農業多功能性、現代農業、產業升級、產業振興等關鍵詞。從關鍵詞的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都有研究在探討農村產業融合,但是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理論基礎、內涵和相關評價等研究較少。

綜述已有文獻發現,學者們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較為豐富,無論是有關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等服務于宏觀政策大局的研究,還是聚焦于農村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農業的多功能利用等中微觀問題研究,大多都引用了產業結構、多功能農業、交易費用、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的相關觀點。

(一)產業結構理論

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首先要了解農村產業之間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產業結構理論。廣義的產業結構理論既包括產業內各部門關系,又包括產業間分工、產業間的地區分布情況。17世紀威廉·配第提出,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工業會比農業處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隨后,科林·克拉克在其《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也提出,伴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減少,對工業產成品需求提升,隨后是工業產成品需求轉向對服務的需求。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三次產業的此消彼長規律,勞動力也在此過程中隨之增減?;诋a業結構理論,隨著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提高,農村單靠農產品生產,其獲取的收入相比二三產業越來越少,難以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通過產業融合改善農產品附加值低的困境、尋找農村經濟增長新動能是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力源泉。

(二)多功能農業理論

農業的“多功能性”一詞最先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稻米文化”,后在聯合國相關文獻如《羅馬宣言和行動計劃》等中也有所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所處歷史背景、理論基礎發展不同,多功能農業內涵也略有不同。例如,1996年的荷蘭模式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下,將多功能農業的發展等價于重視農業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1997年的歐盟在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和治理結構理論框架下,尋求將農業非商品產出引入服務領域的制度安排。我國在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讓農民不僅能靠農業解決吃飯問題,更要通過農業具有的生態保護、觀光休閑等多功能促進農村產業融合,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根植于中國特色農業的現代化道路理論與實踐,我國學者將多功能農業內涵定位于四個主要方面,分別是農產品生產功能、經濟社會功能、文化傳承與旅游休閑功能、生態保護功能。

(三)交易費用理論

1960年,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正式提出交易費用的概念,認為“交易成功前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而后,威廉姆森將交易費用的產生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現實中有限理性人和機會主義者導致交易費用,二是專用資產、交易不確定性、交易頻率等特定交易因素導致交易費用,三是不同競爭市場環境導致的交易費用差異。在農村產業融合中,可以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與穩定合作關系,避免各主體在利益博弈中可能會因投機思維產生的交易費用,增加交易方合作頻率,盡可能實現集體理性,達到各主體共同利益最大化。此外,通過革新技術、提高農業附加值等方式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其在市場中的議價能力,也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村產業融合。

(四)可持續發展理論

從1962年萊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提及農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02個國家簽署的《21世紀議程》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不斷豐富,以“整體性的”“內生性的”“綜合的”可持續發展概念達成廣泛共識。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不應僅追求當前產業發展的速度和數量,也應重視過程中可能導致的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性的協調發展。

(一)農村產業融合的時代命題

為適應經濟新常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產業發展進行了戰略性部署,首次指出要在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村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后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對農村產業融合進行了細化指導。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具體措施,提出要通過電子商務發展帶來的線上線下融合銷售方式,以及利用農業的多種功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達到“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目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內容更為具體,在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中提出“旅游+”“生態+”產業融合模式,在融合銷售方式方面具體指明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三方的全面融合方案,在支持產業融合用地方面建立用地保障機制,以加大盤活存量、嚴禁違規開發等措施節約融合用地成本,充分發揮農村土地效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2018年提出建立產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構建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2019年在地區結構視角下提出實施以鎮帶村、以村促鎮的模式促進農村融合發展。2022年,在農村產業發展、縣域富民產業、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數字鄉村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政策框架下提出農村融合發展。綜合上述背景,結合農村地區間產業間產業內結構、農業多功能屬性、可持續發展理念等方面,進行土地、技術、資本等要素重組保障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二)農村產業融合的核心要義

上述政策梳理發現,當前政策以時代背景為依托,將農村產業融合定位為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并逐步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進行了細化、完善。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來,學者們也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特征、模式、以及融合了干什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學者們對農村產業融合概念的認識隨著政策的更迭,也在不斷更新、完善。大多數學者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概念出發,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農村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中細分產業在產業間進行分工,通過資源配置、技術要素流動等手段,實現技術革新與業態升級,該類內涵界定相比于原有的農業產業融合概念有所拓展,其本質則主要以農村產業間分工與合作的視角解讀農村產業融合。繼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村產業融合置于縣域富民產業、數字鄉村建設等助力農村發展的各類舉措中,學者們開始從農業內部融合、“三產”融合、產業鏈延伸融合、技術融合等多角度綜合定義農村產業融合。

同時,學者對農村產業融合模式也展開了多維度研究。馬曉河(2015)認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的形式主要是以農業為依托,通過農業與其他產業聯動、體制創新、產業集聚、技術滲透融合等方式,進行資源配置與有機整合。曠愛萍和李延(2019)認為,可以通過農業內部產業融合、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非農業之間融合、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等方式方法實現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周立等(2020)將農村產業融合的產業樣態分為起始型產業、專業型產業、休閑型產業和理想型產業,通過起始型產業分別與其他類型產業進行橫向或縱向鏈接,以探索農村產業的價值增值路徑。

也有一些學者對農村產業融合目的,即農村產業融合用來干什么的問題展開了研究。農村產業融合概念未提出之前,已有學者對農業產業融合的目的展開研究。尹成杰(2007)在論述農業的多功能性與現代農業建設的關系時,認為可從農業的自然屬性、經濟屬性與社會屬性出發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目的是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梁偉軍(2010)在分析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時,認為產業融合中縱向與橫向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農業產業鏈的縱向延長與橫向拓寬,以縱橫“兩維”路徑實現現代農業發展。郭軍等(2019)在分析農村“三產”融合與農民增收的關系時,通過對河南三個特色融合模式進行案例分析,認為農村產業融合能有效帶動農戶增收。肖衛東和杜志雄(2019)在闡釋農村產業融合內涵時認為,“三產”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福祉、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涂圣偉(2022)認為農村產業融合通過人力資本積累、生產組織模式創新等方式,提高農民創富能力、促進農民共同富裕??梢钥闯?,學者們普遍將農村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現代化發展相聯系,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根本目的是鄉村振興與人民幸福,以鄉村振興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以興農富農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構建科學的農村產業融合的指標體系既有利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也能夠結合地區差異和政策環境變化來有效評估產業融合的發展水平,也有助于農村產業融合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但目前在農村產業融合的指標體系構建中還沒有形成一套統一的、被廣泛接受和認可的農村產業融合指標體系。學者們構建農村產業融合指標體系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差異,認可度較高的農村產業融合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大多數學者都從融合角度構建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但關皓杰(2016)基于五大新發展理念構建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評價指標體系,體現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理念。

農村產業融合的相關研究日漸受到學者們的關注與重視,并且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一度成為研究熱點,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概念界定、內涵、融合模式、評價指標、問題及對策建議等研究已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但仍處于初始研究階段,研究主題較為分散,尚未形成科學系統的研究框架支撐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因此,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有必要加強,并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概念界定與內涵理解方面,學者們基于不同視角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研究,由于其側重點不同,表述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對其本質的認識表現出與同時期的政策趨同。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的認識,已經不僅是原有的基于農業內部融合的概念,在2015年后逐漸擴圍到農業內部融合、三產融合、產業鏈延伸、融合技術、創新融合等多維度融合。隨后,在中央一號文件等政策指導下,農村產業融合還應與農村的縣域富民產業,數字鄉村建設等國家政策方針相結合,以促進農村經濟新發展。

第二,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方面,我國目前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理論內涵和驅動機制的探討,有關農村產業融合度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少,學者們構建的指標體系差異較大。已有的農村產業融合的評價體系,多數側重于融合行為和融合效應兩個方面,由于數據采集的局限性,導致一些直觀且重要的指標未能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內,而且部分指標體系只適合少數區域使用,難以跨區域覆蓋,所以當前的評價體系尚未形成一套科學規范的標準體系。因此有必要結合政府部門公布的宏觀數據指標,構建一套數據可測、跨區域可比的評價指標體系來科學度量農村產業融合度,更要注重評價體系的實際應用,為制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第三,在農村產業融合效應方面,目前的研究多數偏向于從理論角度研究融合的經濟社會效應,對于農村產業融合如何來促進鄉村振興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探討缺乏研究的數據支撐。部分學者僅僅將農村產業融合作為產業政策的一種,從產業的過程和效果出發來考慮農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所引起的經濟社會效果,容易忽視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特殊性與整體性。農村產業融合是農業農村的系統性工程,涉及了多方主體和多個因素,不僅有農業的提質增效、綠色生產,還有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的形成與生態生活環境的改善,最后達到實現鄉村振興、提高人民福祉的目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科學精準地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效應機制展開研究。

參考文獻:

[1]于刃剛.配第——克拉克定理評述[J].經濟學動態,1996(08):63-65.

[2]方志權.日本發展多功能性農業的啟示與思考[J].上海農村經濟, 2016(05):39-42.

[3]彭建,劉志聰,劉焱序.農業多功能性評價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06):1-8.

[4]孫新章.新中國60年來農業多功能性演變的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01):71-75.

[5]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認知——紀念聯合國里約環發大會 20周年[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22(05):9-14.

[6]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 2016(08):17-28.

[7]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04):3-28.

[8]涂圣偉.產業融合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用機理與政策選擇[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1):23-31.

[9]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5(02):43-44.

[10]曠愛萍,李延.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9,No.274(07):2-4.

[11]周立,李彥巖,羅建章.合縱連橫:鄉村產業振興的價值增值路徑——基于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多案例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1):63-72+2.

[12]尹成杰.農業多功能性與推進現代農業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7(07):4-9.

[13]梁偉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分析:一個產業融合理論的解釋框架[J].求實,2010(03):69-73.

[14]郭軍,張效榕,孔祥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農民增收——基于河南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案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9(03):135-144.

[15]肖衛東,杜志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內涵要解、發展現狀與未來思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6):120-129.

[16]關浩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何構建[J].人民論壇,2016(20):52-54.

[17]陳池波,李碩,田云.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度與省際比較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21,37(02):326-334.

[18]黎新伍,徐書彬.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測度與空間分布格局[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2):60-74.

[19]李蕓,陳俊紅,陳慈.農業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對北京市的應用[J].科技管理究,2017,37(04):55-63.

[20]蔣一卉.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以北京市為例[J].經濟界,2017(02):83-90.

[21]馮偉,石汝娟,夏虹,耿晴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1): 5697-5701.

[22]關浩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何構建[J].人民論壇,2016(20):52-54.

責任編輯:宗宇翔

猜你喜歡
理論基礎內涵評價
夏糧豐收:內涵豐富 意義重大
“新美育”的內涵與實踐路徑探索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有理數的數學內涵
淺議中職計算機基礎課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會計準則變革的非預期效應理論框架構建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