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職業農民多元培訓需求調查分析——以浙江省衢州市為例

2022-07-06 02:45張海天陶海娟汪本學
安徽農業科學 2022年12期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

張海天 陶海娟 汪本學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導致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既是解決“三農無人”問題的根本出路,也是確?!皩埻肜卫味嗽谧约菏稚稀边@一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供人才基礎。從職業農民的多元需求出發,研究衢州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旨在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開展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多元培訓需求;多重響應交叉分析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12-0240-09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6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Multiple Training Demand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Taking Q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Hai-tian, TAO Hai-juan,WANG Ben-xue

(School of Business, Quzhou University, Quzhou, Zhejiang 324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ociety and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especially young and middle-aged workers, are transferred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which leads to a serious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way-ou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o one i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u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keeping their rice bowls firmly in their own hands”,providing a talent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Starting from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raining demands of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Quzhou Cit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Multiple training demands;Multiple response cross-analysis

農業是關系經濟命脈的基礎產業,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角。我國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村精英人才流失以及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加劇等問題對我國農業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農民不愿種田,大量農田荒蕪成為非常嚴峻的現實問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既是確保實現“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又能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供人才基礎。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閩浙贛皖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近年來,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對衢州農業及總體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培訓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不健全、資源整合能力較差、師資力量不足和實訓基地建設不完善等。筆者從職業農民的多元需求出發,在尊重農民需求意愿的基礎上,剖析了浙江省衢州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最后在理論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為提高農民培訓效果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旨在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供指導,為系統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提供保障。

1 文獻回顧與概念界定

1.1 國內外研究綜述

1.1.1 國內研究綜述。

目前,我國學者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的研究較少。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研究可歸納為以下方面:①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定義的研究。朱啟臻等[1]認為農業市場的主體應該是新型職業農民,相對普通農民而言,新型職業農民應該有更高的收入,農業于他們而言是終身的職業。他們還應該有更大的社會責任感、穩定性和現代意識。薛晴等[2]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應當具有“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特征內涵。②關于培訓需求的研究。部分學者考察了農民的技能需求,分析了各種變量對培訓準確度的影響。但是,學者們的研究對象大多局限于規模種植業的農民。滿足農民的培訓需求,是農民培訓有效性和培訓結構優化的目標和前提。米松華等[3]認為影響農民培訓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培訓意愿、培訓層次、培訓項目、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師資和培訓費用等。張水玲[4]指出職業農民培訓還存在需求不足的現象,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需要合理設計和優化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③關于培育實踐問題的研究。趙幫宏等[5]認為我國現階段實施的教學培訓內容和方式還不能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和培訓模式的實施困難等問題。張姚林認為,新型農民培訓存在規模小、覆蓋率低、投入不足、法制保障滯后等問題[6]。周宗輝等[7]以江蘇的培育實踐為例,指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職業農民參與教育培訓的積極性較低、教育培訓內容設置不科學、缺乏完善的職業農民培訓機制、缺乏改善和提升職業農民培訓效果的能力等問題。④關于對策的研究。吳宏耀指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開展,加大農業吸引力是關鍵,吸引更多中青年積極參與農業的生產發展和成為新型職業農民[8]。趙爽等[9]提出應建立健全制度、提高質量效能、統籌教育資源、加大政策扶持、搭建交流平臺、實施動態管理、普及信息化應用、強化延伸服務等一系列措施。高婉玲[10]和屈成等[11]提出優化農民培訓系統設計、加強數字平臺建設、豐富課程內容等建議,以助力新農村建設。

1.1.2 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關于農民培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農民培訓理論,強調培訓農民的重要性。西奧多·W·舒爾茨[12]指出農業經濟增長的力量源泉是人力資本,強調對農民進行投資培訓。Knowles[13]認為在培養農民形成良好自我學習能力的過程中,農民培訓教師起關鍵作用。二是關于農民培訓的效益研究。Van Crowder等[14]認為應足夠重視農業教育培訓。它是農民能力培養的關鍵,有利于農業經濟價值的創造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他同時還指出農業教育可降低人口貧困,各國應采取因地制宜的農業培訓,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Istudor等[15]調查了歐洲農民參與培訓的情況,提出有效的農民培訓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關于發展中國家農民教育問題的研究方面,Opara[16]調查了尼日利亞當地的農民,指出農民學習農業技術的最佳途徑是通過政府農業發展部門組織的培訓措施,這也是農民比較愿意接受的培訓活動。

1.2 相關概念的界定

1.2.1 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階段性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對實踐的研究,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觀念在逐漸演變,標準不斷更新和提高,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目前,新型職業農民被認為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關的專業技能,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實踐者。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存在一定差別,前者屬于主動選擇,后者則是在大眾固有思維中的一種身份。

綜上所述,新型職業農民具有農民的特點,此外還具備以下特點:第一,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的主體;第二,新型職業農民具有穩定性,視從事農業為終身事業,有接班人;第三,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

1.2.2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是為了提高人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向沒有經驗或經驗不足的學員傳授必要的認知思維、基本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過程。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指在一定的培訓環境下,利用培訓工具和信息技術進行的培訓,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多種培訓方式向農民傳授農業知識、技能和現代觀念等內容,使普通農民和準備從事農民職業的農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普通農民和想從事農民職業的農民是培養新型農民的主體,而新型職業農民是培養的目標和方向,最終目的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優秀人才,是,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培養實用型人才。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素質較高,一般職業培訓的方式和方法并不適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要求也比較特殊。

1.2.3 新型職業農民多元培訓需求。

培訓需求的研究對于培訓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研究對培訓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包括培訓類型、培訓方式、培訓時間等因素,這些因素使培訓需求變得多樣化。筆者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多元培訓需求主要是指農民在接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過程中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機構、培訓時間、獲取培訓信息渠道等方面呈現多元化。

2 調查樣本的基本特征

2.1 數據來源與調查狀況

該研究所用數據來自對浙江省衢州市新生代農民、職業農民(農創客)群體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來自衢州市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常山縣、開化縣、龍游縣,涉及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等農業行業。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獲得原始數據,包括發展現狀調研和重點對象采訪,收集培訓目的、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和培訓期望時長等農民培訓需求方面的第一手數據。

2.2 問卷回收結果 此次調查回收問卷200份,其中無效問卷13份(10份重要信息缺失或問卷未填完,3份農戶回答態度隨意、數據可信度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8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3.5%。

2.3 新型職業農民樣本背景分析

樣本背景分析的目的是對樣本的基本背景信息進行描述,主要對性別、年齡、學歷、收入等基本人口學問題進行統計,摸清農民的基本背景信息,以初步了解被調查者的情況。樣本背景分析具體見表1。

在此次調查中,男性農民占54.01%,女性農民占45.99%;在年齡分布上,52.94%的調查對象年齡為31~45歲;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文化程度占18.72%,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占37.43%,大專文化程度占22.46%,本科文化程度占18.72%;調查對象中26.74%擔任過村干部;上一年從事涉農產業的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比例高達35.83%,而50萬元以上的僅占8.02%,由此可見農業產業領頭人的培養需要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和培訓。調查發現,學歷程度不高的農民,從事涉農產業的年收入也較低。調查對象30歲以下的僅占比16.58%,可見農民年齡結構偏大,年輕人從事農業的人數較少。

2.4 新型職業農民樣本特征和行為分析

樣本特征和行為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了解樣本的特征信息,分析衢州市新型職業農民的行為特征。此部分調查是在樣本背景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可為今后深入分析奠定基礎。

從圖1可以看出,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年限為2年及以下的農民占比高達46%;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僅占22%。綜上可知,衢州市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年限普遍較短,但也有22%的調查對象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此次調查發現,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年限較長的調查對象對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更加強烈。由圖2可知,外出務工時間在5年以上的農民較多,占37.69%,此后他們選擇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由此可見,農業相關工作已經引起了一部分人的重視,關于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從圖 3可以看出,從事農產品種養殖業的人數較多,占比37%,其原因可能是進入該行業的門檻較低。從圖 4可以看出,從事農業領域2年以下的占多數,說明近年來從事農業人數增多,農民培訓需求也將會有潛在的增長。從圖 5可以看出,農產品電子商務與銷售和農村旅游業(農家樂、民宿)這兩個行業從事年限都較短,原因可能是農民雖然已經逐漸意識到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但真正投入該領域的還只是一小部分,所以通過培訓鼓勵農民更多地從事這些領域很有必要。由此可見,農業相關工作已引起人們的重視,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變得愈發重要。

3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分析

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效果,首先必須了解農民的培訓需求?;趯π滦吐殬I農民培訓需求多元化的認知,通過了解農民的實際需要,制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鼓勵農民形成一定的學習模式,以提高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培訓效果。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可以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時間的選擇等方面進行分析。針對此次調查數據,從各方面對衢州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進行剖析。

3.1 培訓目的

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目的,近90%(168人)的調查對象都是為了更好、更快地掌握新技能,近50%的調查對象同時選擇了發家致富,另有超過30%的調查對象同時選擇了提高學歷和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等(圖6)。調查顯示,新型職業農民參加教育培訓是為了進一步獲得行業的相關知識,只有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培訓效果,才能真正激發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3.2 獲取培訓信息的渠道

由圖 7可知,選擇通過團組織或村里通知和網絡、手機獲取農業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調查對象的比例較高,其后依次為通過親戚、朋友、同事,公司通知,報紙,雜志和廣播?;ヂ摼W時代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方式離不開新媒體,所以網絡、手機已成為大多數人獲取培訓信息的重要渠道,這也為培訓信息的獲得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在一定程度上,獲取培訓信息的渠道和便捷性會影響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需求情況。

3.3 培訓內容

隨著衢州市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培訓的觀念和要求也逐步轉變,提高了對培訓內容的需求層次,主要涉及實用農業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技能、電腦和互聯網知識、電商運營和新媒體營銷、文化素養培訓、基于三農政策法規、市場營銷知識、文化素質知識等。上述各類需求中,經營管理技能、電商運營和新媒體營銷被調查者認為是最需要的培訓內容,占比均為59.89%;其次為實用農業科學技術和市場營銷知識,選擇人數也均超50%以上(圖8)。新型職業農民對參與培訓的需求全面務實,更強調培訓的“實用、實效”和全面學、真心學,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和全面性,反映其參與培訓的務實精神和迫切心情。部分人逐漸認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具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希望通過學習全新的農業技能和經營技能來提升自己,更好地開展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

3.4 培訓方式與培訓時間

從培訓方式和培訓時間(圖9)來看,農民更青睞于實地觀摩會和基地現場教學、教師講課和自己動手操作練習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以及課堂集中講授的培訓方式。通過參加針對性培訓可以熟悉農業專家,結交同行朋友,拓展人脈資源和信息渠道,也是他們喜歡參加各類培訓的目的之一。調查對象對每期培訓班時間長短很敏感,時間太長會影響其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若時間太短,又怕學不到實用技術,培訓時間太長或太短都會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培訓工作的積極性,所以他們希望每期培訓班的最佳時間為2~7 d。培訓時間2~7 d也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培訓周期,能夠為培訓質量提供保障。

3.5 培訓機構 培訓內容、方式和目標不同,調查對象選擇的培訓機構也不同。從圖10可以看出,政府提供的農民培訓被調查對象選擇得最多,這可能與操作培訓的適當性和培訓內容的相關性有關。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網絡授課或函授、農業科研機構、師傅帶徒弟式的學習、家庭農場提供的培訓及其他機構均呈現出不同的選擇概率。衢州市新型職業農民對培訓機構的選擇有一定的針對性,會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在不同時期選擇不同的培訓機構。

3.6 培訓期望費用

調查對象選擇個人負擔單次培訓費用,希望免費(0元)的有138人,占比約70%,其他依次是200元以上20人、>0~50元12人、>100~200元11人及>50~100元6人(圖 11)。調查對象對培訓需求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不愿意付出經濟成本來獲得培訓知識,大多數人對參與農業培訓的價值認知偏低。這可能與以往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在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上有一定欠缺,造成農民心里產生抵觸情緒有關,也可能是由于關于培訓的宣傳工作尚未完全做到位。

3.7 期望培訓時間

針對培訓時間的選擇,調查對象普遍期望在7—9月份進行培訓,但農產品運輸行業的調查對象則選擇10—12月(圖12)。從事不同行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期望的培訓時間有一定差異,可能與所從事行業的淡旺季有關,旺季時農民忙于工作少有時間參加培訓,反之,淡季時在工作之余會考慮參加農民培訓來獲得新知識。從培訓需求角度來看,了解農民對培訓時期的需求能夠進一步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安排。

3.8 培訓需求分析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背景下,大多數農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新技能。解決農村勞動力數量和質量問題,就是要培養農民愛農業、愛農村,培養適應新時期城鄉經濟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

衢州市新型職業農民對于培訓內容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對培訓內容需求程度從高到低分別為經營管理技能、電商運營和新媒體營銷、實用農業科學技術、市場營銷知識、電腦和互聯網知識、基于三農政策法規、文化素質知識等;他們對培訓方式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新型職業農民更青睞于實地觀摩會、基地現場教學、教師講課和自己動手操作練習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以及課堂集中講授的培訓方式,同時更傾向于選擇培訓時長為2~7 d,也更愿意參與政府提供的各類培訓。對于培訓時期的需求,他們更愿意在7—9月參與培訓,只有與農村旅游業相關的調查對象更傾向于10—12月。針對培訓費用的選擇,近70%的人更愿意接受免費培訓,說明大多數人對參與農業培訓的價值認知仍然偏低。

4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元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農民對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的需求與多重因素有關,主要是性別和家庭年收入。該部分通過多重響應分析結合交叉表卡方檢驗,進一步分析新型職業農民的性別和家庭年收入兩大因素對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選擇的影響及其可能的行為特征。

4.1 研究假設 政府及相關機構在確定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時,應認識到農民選擇培訓內容和方式的決策與諸多因素有關,主要為性別和家庭年收入。

假設1:性別對培訓內容的需求具有影響,各項選擇比例也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2:家庭年收入對培訓內容的需求具有影響,各項選擇比例也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3:性別對培訓方式的需求不具有影響,但各項選擇比例也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4:家庭年收入對培訓方式需求不具有差異,但各項選擇比例也具有顯著差異。

4.2 多重響應交叉分析設計

面對不同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性別和家庭年收入都影響新型職業農民的選擇。在此次問卷調查中,將培訓內容分為以下方面:①實用農業科學技術;②經營管理技能;③電腦、互聯網知識;④電商運營、新媒體營銷;⑤文化素質培訓;⑥基于三農政策法規;⑦市場營銷知識;⑧文化素質知識;⑨其他。培訓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①課堂集中講授;②開會或座談會;③實地觀摩會、基地現場教學;④教師講課和自己動手操作練習等多種方法相結合;⑤廣播電視;⑥遠程教學;⑦提供資料自學;⑧其他。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的選擇都為多選。因此,這就需要建立多重響應分析結合交叉表卡方檢驗。

4.3 性別和培訓內容的多重響應交叉分析

采用交叉分析研究性別與培訓內容的交叉關系。由表2可知,性別對9項培訓內容的選擇有顯著影響(χ2=16.041,P<0.05),結合當前數據,使用SPSS 20統計軟件自動找出有明顯差異的數據。

從表2可以看出,實用農業科學技術選項,男性選擇的比例為68.32%,明顯高于女性選擇的比例(46.51%)。同樣地,經營管理技能和基于三農政策法規選項,男性選擇的比例同樣明顯高于女性選擇的比例。關于電腦、互聯網知識,電商運營、新媒體營銷和文化素質知識等選項,男性選擇的比例明顯低于女性選擇的比例。

由表3可知,擬合優度檢驗呈現出顯著差異 (χ2=115.581,P<0.05),各項的選擇比例具有明顯差異,通過響應率或者普及率來對比差異顯著性。實用農業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技能,電腦、互聯網知識,電商運營、新媒體營銷,市場營銷知識這5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

4.4 家庭年收入和培訓內容的多重響應交叉分析

利用交叉分析研究家庭年收入與培訓內容的交叉關系。由表4可知,家庭年收入對9項培訓內容的選擇并未呈現出顯著影響(χ2=35.782,P>0.05)。

使用卡方擬合優度檢驗分析培訓內容各選項選擇比例的分布是否均勻。由表3可知,擬合優度檢驗呈現出顯著差異 (χ2=115.581,P<0.05),各項的選擇比例具有明顯差異。通過響應率或者普及率對比差異顯著性可以看出,實用農業科學技

術,經營管理技能,電腦、互聯網知識,電商運營、新媒體營銷,市場營銷知識這5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

4.5 性別和培訓方式的多重響應交叉分析

利用交叉分析研究性別與培訓方式的交叉關系。從表5可以看出,性別對8種培訓方式的選擇并未呈現出顯著影響(χ2=12.096,P>0.05)。

使用卡方擬合優度檢驗對培訓方式各選項選擇比例的分布是否均勻進行分析。由表6可知,擬合優度檢驗呈現出顯著差異 (χ2=273.403,P<0.05),各項的選擇比例具有明顯差異,可以通過響應率或者普及率來對比差異顯著性。課堂集中講授,實地觀摩會、基地現場教學,教師講課和自己動手操作練習等多種方法相結合這3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

4.6 家庭年收入和培訓方式的多重響應交叉分析 利用交叉分析研究家庭年收入與培訓方式的交叉關系。從表7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對8種培訓方式的選擇并未呈現出顯著影響(χ2=39.527,P>0.05)。

針對培訓方式選擇比例的分布是否均勻,使用卡方擬合優度檢驗進行分析。由表6可知,擬合優度檢驗呈現出顯著差異 (χ2=273.403,P<0.05),各項的選擇比例具有明顯差異,可以通過響應率或者普及率來對比差異顯著性。課堂集中講授,實地觀摩會、基地現場教學,教師講課和自己動手操作練習等多種方法相結合這3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較高。

4.7 結論

結合上述多重響應分析和卡方檢驗,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性別對9項培訓內容的選擇呈現顯著影響。實用農業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技能,電腦、互聯網知識,電商運營、新媒體營銷,市場營銷知識這5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由此可見,假設1成立。

家庭年收入對于9項培訓內容的選擇并未呈現出顯著影響。各項的選擇比例具有明顯差異性,實用農業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技能,電腦、互聯網知識,電商運營、新媒體營銷,市場營銷知識共5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由此可見,假設2不成立。

性別對于8項培訓方式的選擇并未呈現出顯著影響。

家庭年收入對8項培訓方式的選擇并未呈現出顯著影響。各項的選擇比例具有明顯差異性,課堂集中講授,實地觀摩會、基地現場教學,教師講課和自己動手操作練習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共3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由此可見,假設4成立。

5 建議

很多農民未充分認識到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大多數農民也不了解如何參加培訓。在接受教育培訓的農民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加強鼓勵與宣傳,提高農民教育培訓的積極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積極性與培訓的性質和內容有關。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提高農民教育培訓的公眾參與度。在培訓場所的選擇上,以方便農民為原則,以村鎮設立培訓場所為主,需要在城市集中培訓的,除了補貼交通費用外,還必須考慮住宿問題。

(2)選擇對培訓感興趣的農民,激發農民培訓動機,提高培訓效果。選擇合格的農民進行培訓,提高農民的培訓積極性,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效果。

(3)以需求為導向,進行科學合理的培訓,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培訓對象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原則上應根據受教育程度、年齡、性別和家庭年收入進行分類,在培訓前認真調查了解農民的具體需求,開發設計務實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選擇易于為農民接受的培訓方式,對學習時間的制定也必須讓農民感到方便,不斷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朱啟臻,聞靜超.論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培育[J].農業工程,2012,2(3):1-4.

[2] 薛晴,陳會謙,孫秀芳.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內涵及理論價值[J].農業經濟,2019(8):72-74.

[3] 米松華,黃祖輝,朱奇彪.新型職業農民:現狀特征、成長路徑與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4(8):115-120.

[4] 張水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育需處理好的五大關系[J].農業經濟,2016(9):64-66.

[5] 趙幫宏,張亮,張潤清.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13(4):107-112.

[6]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讓更多高素質農民成為職業農民[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2(2):3-5.

[7] 周宗輝,孫偉國.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的思考:基于江蘇實踐[J].山西農經,2021(1):66-68.

[8] 中農辦吳宏耀:探索建立職業農民認證制度[N/OL].農民日報,2012-03-21[2021-07-25].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hgjj/20120321/131511643340.shtml.

[9] 趙爽,李俊開,王興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昆明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3):287-290.

[10] 高婉玲.高素質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究[J].南方農業,2021,15(23):204-205.

[11] 屈成,付愛斌,黃新杰,等.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湖南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5):246-248.

[12] 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3] KNOWLES M S.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M].Chicago:Associate Press,1980.

[14] VAN CROWDER L,LINDLEY W I,BRUENING T H,et al.Agricultur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1998,5(2):71-84.

[15] ISTUDOR N,BOGDANOVA M,MANOLE V,et al.Education and training need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Lower Danube Region[J].Amfiteatru economic,2010,12(S4):761-784.

[16] OPARA U N.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ources used by farmers in Imo State, Nigeria[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08,24(4):289-295.

猜你喜歡
新型職業農民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的思考
運用微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
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 推動我國農業健康有序發展
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全面建設現代農業園區
明確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能力構成 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策略
基于參訓意愿分析的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培訓研究
四平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生產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探析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長效機制初探
宜昌市職業農民培訓需求調查與培育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