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大學生生態倫理觀養成教育的成因分析及培養路徑

2022-07-07 03:03王鑫
錦州醫科大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教育培養養成教育培養路徑

【摘要】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主要通過開展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把各種道德規范變為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生態倫理觀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遵守人與自然之間整體協調發展關系,理智而友善地對待自然界,維護和促進生態系統完整與穩定,并把它變為每個人對自然界應遵守的行為準則,自覺養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念。

【關鍵詞】養成教育;道德關愛;培養路徑;教育培養;自覺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4--02

對大學生生態倫理觀養成教育的關鍵,就是教育引導學生在思想觀念上正確樹立人與自然辯證關系,它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核心要素。新文明觀規定:生態文明建設除了解決環境問題,還包括經濟、生活、社會發展以及技術、資金、政策、法規、體制、管理等問題。這里核心是“人”的問題。因為歷史上任何文明問題都是人的文明。人不僅是環境行為的主體,更是生態文明的靈魂,是人對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然和諧共生”價值追求的結果。如果人沒有樹立起生態文明意識,制度體系再完整,也可能面臨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尷尬。所以,人的教育是宗旨,只有認真分析影響大學生生態倫理觀養成之因,才能找到教育培養的途徑,最終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筑牢思想基礎,為綠色貴陽、生態貴州、最美中國建設培養人才。

一、大學生生態倫理觀養成教育成因分析

(一)主觀方面

調研發現:今天的大學生們幾乎能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與緊迫,也對認知的國家、省市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認同和擁護,但參與程度太低,沒有把自身擺進去,把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知行脫節。其原因在于學生道德意識缺失,辨識能力弱,思想意志不穩定,獨立思考性較差,自我反省能力缺乏,對任何事情較多的是被動接受;生態意識差,實踐能力不強。過度消費、超前消費、一次性消費、不理智不合理消費都存在,總之就是缺乏生態道德觀念,有點唯我獨尊思想,但又看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認識不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更不愿意去多了解自己生存的環境和處境。

(二)客觀方面

首先是社會歷史發展中人類永遠希望將自己置于自然之上,企圖完全掌控、征服和主宰自然思想導致人在考慮生態問題時總是從自我中心,忽略自然的客觀實在性,最終造成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影響了整個生態文明進程。

其次是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利益誘惑大多數人只考慮自身利益,而忽略了讓人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效益,忽略了在獲得成功時將付出空氣、大氣、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的高額成本這種不等價交換的代價。

第三市場經濟讓人變得急功近利。只想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自身利益最優化。只知道從自然界索取恩惠而忽略對周圍環境的關愛和保護。這樣的經濟思維和生態倫理道德潛在的影響大學生生態倫理態度和教育的效果。

未形成大中小學生態倫理觀教育貫通體系,環境保護教育不夠、生態實踐教育欠缺,部分學校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重視不夠,專業課程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乏力,社會媒體環保宣傳不透徹更影響了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行為。

二、大學生生態倫理觀養成教育培養路徑

在綠色發展理念大背景下,面對在全球生態環境狀態,針對上述影響學生生態倫理觀養成教育成因,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群團、自我養成教育多方作用,協同推進才能完成培養之目的。具體路徑為:

(一)學校教育是重點

1.整合教材內容,形成完整生態倫理教育體系

建立完整的生態倫理教育體系是提升大學生綠色素養的前提。而知識體系的培養是需要學校教育系統完成,并貫通教育的全過程。思政課是大學生生態倫理觀養成教育的主渠道,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課程特點,整合教材內容,各有側重地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倫理觀教育體系,傳遞給學生豐富而又系統的生態倫理知識?!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會學生從哲學視角,用唯物辯證法和方法論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科學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睹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沿著科學發展觀內涵和要求,以十九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觀的內涵、要求以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的總部署和如何“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為軌跡,引導大學生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全方位了解,增強生態保護責任和歷史擔當?!端枷氲赖屡c法治》課程,從道德和法律層面講清二者關系,告知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培養學生踐行生態文明法紀意識、責任意識和遵循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法則?!顿F州省情》應針對學生認知,結合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實際和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需,以貴陽人文、地理、氣候、景觀、產業為典型范例,貫穿生態文明知識要求和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要求,落實好個個體責任。將《生態文明教育讀本》與《貴州省情》有機結合,有側重的讓學生了解貴州得天獨厚氣候、物產、民族風情、名勝風光、產業經濟、爽爽的生態城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貴州”的情感和心系祖國、報效國家的決心。這樣的體系性教學,讓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系統化,科學化。

3.通過學科滲透,在傳遞知識中培養學生綠色意識

課堂是知識傳播、文化傳承、信息傳遞的殿堂,更是養育人性、培養人格的圣殿。學科教師結合生活、身邊實例和專業行業所需,在教學中滲透生態、綠色、環保、循環、低碳理念、節能減排責任意識,學生在增長技能同時也養成了對專業的敬畏,知道未來的行業發展所需和產業標準要求,知道如何取材、惜材,增加學科知識興趣,增強道德責任感和綠色環保意識。如計算機課程中讓學生利用模擬軟件代替真實設備進行操作節約資源,明白材料精準預留和網絡優化、電腦屏保都能節約資源的道理,教室7s標準化管理傳遞綠色、節能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物理、化學、生物、工程材料老師從接地氣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從身邊衣食住行相關的材料入手,講講材料的分類、特性,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養成綠色、循環、低碳等節約資源的習慣,講透生活中的化學、物理、生物和材料。在實訓課中節約用料和用什么樣的料,電器能耗、房屋裝修材料、首飾材料的選取等問題;文科教師以課程創意,直接參與環保創作比賽等。讓學生在學中領悟其義,在心種播下“愛護環境,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的明天”種子。園藝專業通過開展園藝體驗、種植、陶藝等社會實踐課讓學生接觸生活、親近自然、愛護自然。通過這種“知行性”的培養,將習得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態度和信念,最終落實到行動和未來的工作。

4.通過文化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涵養學生生態倫理觀念

人總是在文化熏陶中成長。猶如亞里士多德說的那樣,人們沒有一種倫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因為理智行為大多數是由教導而生成和培養起來,倫理行為則由習慣熏陶而出。而一個人的行為習慣養成,需要足夠的重復和教育環境的有效影響才能從質變到量變轉換。但任何一種環境都會對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產生影響。干凈、整潔、優美、開闊、有序、有情的教育環境,潛移默化的引領學生樂觀心態、高雅審美、高尚道德、良好行為的形成。校園猶如伊甸園,道德實踐環境、校容校貌、學習生活條件、管理制度等對學生的自律品質、自覺行為、倫理觀念有本質作用。健康優美、濃郁文化、和諧向上、求真務實的校園生活,能陶冶大學生情操,美化心靈,激發靈感,啟迪智慧,探求真理,有利于大學生觀念行為養成。

常言說,習慣成自然。當人們的行為通過反復實踐自然成為習慣。一當習慣養成,就會使偶然行為變成必然行為,不經常行為變成一貫的行為。學校圍繞生態環境相關知識,經常組織學生廣泛社會調研、送環保下鄉,舉辦如節水節電、維護和養殖花草樹木、“生活垃圾科學分類各種日?;顒?,讓學生生態倫理觀念養成從自覺到自律轉變。使綠色貴陽、生態貴州、最美中國在件件小事的落實中實現。

6.通過考核評價,在制度約束中養成自覺行為

通過建立獎罰、監督機制,規范學校制度和學生行為準則。對學生日常行為習慣、文明修養、公共道德、生活秩序、生活行為具體要求,定期督促檢查,進行綜合素質測評和考核評價,規范學生行為,自覺樹立規矩意識。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任務、指標體系分解層層壓實,人人有責,用評價機制引導人的行為轉變。自覺樹立責任意識。

通過開展“文明在身邊、觀察發現問題”主題教育,引導學生明德省身。通過對校園不文明行為糾察,參與對不文明行為曝光和討論“不文明的那些事兒”,“被破壞的環境”為題的現場教育等獎罰監督機制,監督學生行為舉止得體,提醒學生自覺文明行為,樹立崇尚文明為榮、破壞文明為恥的理念,自覺樹立行為底線意識。通過學習法規制度,實現從他律——自律——自為轉變。

(二)家庭教育是核心

人的行為習慣養成是長期的,某些習慣一旦養成就具有終生性,很難改變。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很重要。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輩子的老師,受家庭成員的影響,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所養成的性格習慣、倫理觀念、行為方式、價值理念與父母、家庭成員及親朋好友的生活行為方式、習慣愛好、環保意識和理念直接關聯。

在三觀形成上,孩子對自然界的認識和觀點,都來之于家庭成員對這些問題的態度,慢慢形成對某類事情定式思維。如對太陽、月亮、地球、外星球的關系,對雷電形成,對天氣變化的認識、山洪暴發原因,對四季輪回的理解,人為什么要保護地球、保護大自然?我從哪里來?來到地球干什么?人為什么會死?等等,這些有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倫理觀念的第一概念首先來自家庭。當在接受新觀念時,習慣用已有觀點作對比、對照,所以父母及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正確引導是關鍵。

其次在行為習慣、興趣愛好養成方面,父母、家庭成員、親朋好友舉手投足都影響著孩子。

(三)社會教育是基礎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現實性、社會性、受制約性和人的活動具體性進行論述。社會中真善美與假丑惡一切現象都會給人帶來直觀感受,影響著人的價值觀念。

在綠色發展理念大背景下,社會應當擔負起對人基礎教育的使命,營造濃厚社會氛圍,廣泛開展與環境相關的社會公德教育,全社會普及生態教育,以項目化形式開展主題宣傳,通過各種公益匯演、公共文化活動講解員等活動,提供條件并鼓勵各級各類學生積極參與研究、討論,讓學生以主人翁身份將自己的認知、情感、轉化為奉獻社會的行為。

(四)自我教育是關鍵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論述包含人自身、人的需要和有意識的勞動。當人在獲得尊重和權利的同時,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就要主動認識世界,進行有目的的創造性勞動。而這個生產性實踐活動,是在人的支配下有目的、有意識的使自然界按照人的愿望發生改變。但人在要求自然界滿足自己愿望時,又必須要反鋪自然界同等的義務和道德責任。實現這種倫理道德,需要人的自覺和自律意識。因此,自我教育在學生生態倫理觀養成教育中起關鍵作用。

由于社會現實需要,人最終要實現從意識到行動轉變,從理論到實踐的終結。這種自我行為轉變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自我態度——對待生活態度。

在思想上注重將生態文明價值觀主動攝取并上升為人生信仰的人,就會自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觀,公平對待大自然。猶如貴州綠水青山潛在的價值會變成聚寶盆,只要保護好綠水青山就保住了金山銀山,只要保護好了自然生態環境,就等于留住了經濟發展的后勁;如果誰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就等于自斷發展前途的辯證道理。做到“知足者富,知足常樂。只有“節制”人類欲望,才有“幸?!蔽磥?。

參考文獻:

[1]董研林,賀升杰.當代大學生倫理觀教育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2017-11-25.

[2]湯君,靖小琴.大學生生態倫理觀教育初探[J].科技創業月刊,2017-04-25.

[3]王玉雪.當代大學生倫理觀教育研究[C],重慶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4-05-25.

[4]程景玲.高校思政課滲透生態倫理觀的路徑選擇[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03-05.

[5]田媛.當前高校學生生態倫理觀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1-06-15.

[6]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的內涵探析[J].群文天地,2011-04-25.

[7]劉靜.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8]劉增朝,陳俊.和諧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發展文化[M].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12-01.

作者簡介:王鑫,女,貴州遵義,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項目名稱: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綠色發展理念下大學生生態倫理觀養成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9szk009)

猜你喜歡
教育培養養成教育培養路徑
民辦高校輔導員共情能力在五年一貫制大學生教育培養中的應用實踐
增強學生職業能力,服務當地區域經濟
淺析小學教育的人才培養
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路徑探究
工匠精神的缺失與高職院校的使命
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探索
高校學生體育素質養成教育研究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方式如何與時俱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民族高校大學生價值觀認同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