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運用史料資源培養高中生歷史學科素養

2022-07-07 08:46李濤
中學生學習報 2022年35期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核心素養

李濤

摘要:隨著新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廣,筆者認為高中歷史的教學就應該從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出發開展教學實踐。在這種背景下,將學生的教育環節與生活體驗更多的聯系到一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掌握地方史,并且能夠合理將歷史史料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切實的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策略;史料資源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高中歷史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調整中,歷史并非單獨的一門學科,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程有著很深的人文底蘊;從教學形式來看,歷史課程又能應用多種教學方法。而現如今,在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應試教育仍然占據著一席之地,究其原因,是在全民普及教育的進程中,應試教育的形式仍然很有效,也更適應高強度競爭的社會。在新高考背景下,歷史教學也要不斷做到“古樹開新花”,歷史教師也要更加注重創新教學策略。

一、根據時空感受變遷

例如,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三家分晉的歷史事件,那么,對于處于古晉國領域內的一些學校的高中歷史教師來說,就可以把這樣一個事件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進行著重的講解。三家分晉對于戰國的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么曾經強盛的晉國為什么會從內部被瓜分?為什么戰國這么多國家,最終這種情況發生在晉國?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思考的。要研究這樣一個問題,教師自然需要對這一事件發生的一些背景進行搜集。當然,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投身到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對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各方面的背景進行整合,并且從背景入手,尋找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當然,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比如:三家分晉的結果是否是必然的?這樣一個問題,能夠更好的讓學生從歷史時代的那個時空中對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進行探究,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成長和核心素養的提高。

二、科學辨析史料,學會史料實證

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的是,歷史的教學必須要有足夠的史料作為支撐,避免假大空的高談闊論。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史料是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的重要內容,如果沒有合理的史料去支撐課堂教學環節,那么對于學生來說,這種學習的過程中是空洞的,而對教師來說,沒有史料輔助的教學是沒有底氣的,教師很難對這一歷史事件做出足夠科學的評價。因此,如果要開展歷史教學,教師可以從當地的一些遺留的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建筑、文字入手,讓學生從實際存在的史料中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分析。

比如,以一些著名的歷史遺留建筑為例,如果在北京,教師可以以長城等建筑為例,帶領學生回顧那一段抵御外敵的歷史;而西安的高中歷史教師又可以從大雁塔入手,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玄奘西行取經的艱辛;南京的歷史教師可以把夫子廟的相關事實帶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從這一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入手,感受在中國歷史中傳承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的興衰。當然,史料不僅僅是歷史建筑,也可以是一些史書中的記載,或者出土的一些文物。當然,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從反面引出一些例子。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學到霍去病抗擊匈奴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推測霍去病的死因。此時,學生當然會給出一些不同的答案,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從《史記》等史書中引出關于霍去病死因的記載,最后,教師可以得出結論,在一些重要的史書中,并沒有關于霍去病的死因的記載。所以這個時候,就不能夠對這一問題進行妄加推斷,尤其是對于歷史的研究,一定要有一定的史料作為輔助,不能夠盲目分析。

三、合理分析史料,學會歷史解釋

當然,一個合理的歷史教學過程不能夠僅僅讓學生學會認識史料的作用,也需要讓學生分清楚史料中對歷史的解釋。由于史書等二手史料都是作者編輯整理而來,因此,這其中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作者自身情緒和立場的影響,從而使得史料出現了不一樣的重點,甚至其中出現一定的分歧,這也就是所謂的歷史解釋。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從歷史解釋入手,讓學生能夠正確的對史料進行分析,而不是盲目的信任史料記載。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分辨史料中歷史解釋合理性的能力,促進學生自身核心素養的提高。

比如,同樣以“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為例,在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就有著完全不同的側重點。在《史記》中,司馬遷講“三家分晉”以一種曲折的方式敘述出來,給人一種類似讀故事的感覺,讓人更能夠感受到歷史的變化,;而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三家分晉”就變成了一個“僭越”周禮的實例,在《資治通鑒》的字里行間,司馬光多次強調了“天子之職莫大于禮”這樣的理念。從這樣一個實例中,教師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歷史解釋的不同。在介紹完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產生這種不同歷史解釋的原因。當然,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積極進行小組合作,在小組中對這一現象的成因進行探索。最后,教師可以給出總結:司馬光是一個正統的儒士,在司馬光的眼中,以下犯上就是大忌,是違背周禮的一種行為,這不符合儒家的治國理念。因此,司馬光才會對“三家分晉”這樣一個歷史事件發出這樣的評價,這本身就是司馬光自身立場的體現。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能夠更好的對史料,尤其是二手史料的內容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讓學生能夠將歷史史料和歷史解釋進行分別,從而更好的開展歷史研究。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必須認真對待。

參考文獻

[1]鄧家勇.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有效性[J].名師在線,2020(15):37-38.

[2]王玉蘭.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20(11):49-50.

猜你喜歡
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核心素養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高中歷史“問題+”課堂模式構建的實踐探究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遵循記憶規律 提升高中歷史學習效率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學科哲學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重構
淺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