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國際體育賽事的發展對策研究

2022-07-08 01:12李?李娟
體育時空 2022年12期
關鍵詞:對策發展

李? 李娟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055-02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收集國內歷來舉辦的國際體育賽事數據,從歷史進程出發引出當下的賽事內涵,并對賽事組織管理體系這一困弊進行剖析,總結出三方面對策:(1)簡化行政審批;(2)完善體育場館保障體系;(3)明確辦賽目標。以此來推動我國國際體育賽事發展進程。

關鍵詞? 國際體育賽事? 發展? 對策

一、體育賽事發展的歷史進程與當下內涵

(一)體育賽事發展的歷史進程與內涵

我國在1961年舉辦第26屆世乒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舉辦的國際單項世界賽事。從那之后我國共承建12場綜合性體育賽事以及幾十場各類國際單項體育賽事,這里只列舉我國承辦過的所有綜合性體育賽事,見表1。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承建了世界杯以外的所有國際體育賽事[1],足以證明我國承建國際賽事的實力,根本上反映出我國綜合國力以及體育實力的大幅度提高。至2017年邁入新時代前,我國國際體育賽事所呈現的發展特性體現在以下四點。

第一點,極其注重體育外交。因為兼具官方外交與公共外交雙重屬性的體育外交所能夠分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的認同正逐步超越實力的威懾,同時作為政府外交的體育外交實現政治誠意信號交換的效果亦引起了20世紀80年代世界的重視[2]。因此,繼“乒乓外交”后各類國際體育賽事都被我國作為重要外交的有利契機。但隨時代進步發展與中國綜合實力增強,體育外交已不再成為我國外交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環。

第二點,過于彰顯民族情節。彰顯民族精神是我國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的必要需求,因此我國各類新聞媒體進行賽事播報時,將焦點集中于中國優勢項目,過度宣揚帶有大量主觀色彩的中華民族精神與氣節,而減弱對其他國家競技比賽的報道,一定程度上忽視其他國家的競技成績。該方式有違于體育倡導的公平性和客觀性,不利于國民正確認識我國競技體育真實水平、不利于展示我國胸襟,有損國家形象[3]。

第三點,“金牌論”至上。2015年1月,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了《中共國家體育總局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提出從評價指標方面引導全國體育界樹立正確的體育政績觀并指出:“金牌至上的政績觀扭曲了體育精神?!闭{查顯示,無法接受我國奧運金牌數量下降幅度大的群眾占比48.4%;并有57.2%的群眾表示金牌數量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方面”[4]。由此可見,“金牌至上”所流露出的強烈的功利主義思想不符合體育賽事的舉辦理念,也有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思想。由此可見,舊時期下金牌至上的觀念需要摒棄,要以符合新時代的發展理念承建國際體育賽事,挖掘具有當今時代特點的多種意蘊。

第四點,多為傳統體育場館。過去我國經濟水平不高,加之科學技術限制,不論在建材或是功能上都沒有低碳環保以及智能化、全面化的設計,傳統體育場館只能起到單一化服務作用,導致傳統體育場館建筑成本高、資源浪費、場館配套設施不健全、場館服務效益低,并且缺乏技術手段使體育場館具備精準化、個性化服務的能力。

(二)國際體育賽事的現代內涵

體育強則國強,體育話語權已經成為推動我國體育強國建設、彰顯國家聲望的重要媒介。體育話語權的提升離不開國家國際體育賽事的蓬勃發展,但普通體育賽事的規模與影響力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下我國對于提升體育實力進而彰顯國力的需求,而國際體育賽事世界影響范圍之廣、效應之迅速,又是其他任何活動無法效仿的。因此,國際體育賽事成為了決定中國國際聲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由于比賽勝負與國家榮譽緊密相連。因此,我國也在緊緊跟隨世界各國的腳步,積極承建國際體育賽事、提高競技體育水平,以爭得國際話語權。并且,在體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體育賽事的質量與數量、競技結果都直接標榜國家實力與地位,體育實力不光成為世界各國政治博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新時期中國形象傳播的實踐命題,更是我國話語權利的延伸[1]。

二、現實困境

(一)賽事組織管理體系不健全

隨著時代與經濟發展,我國逐漸提高了承辦國際體育賽事的高度,在國際體育賽事發展建設中探求符合國情的國際體育賽事組織管理體系成為了當下我國國際體育賽事發展必須面臨的情況。改革開放初期,以政府主導的辦賽模式是當時的唯一形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由計劃經濟開始向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探,繼而在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跟隨我國國情與國際形勢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個轉變與發展過程中,政府主導的辦賽模式已無法適應我國國際體育賽事的發展需求,賽事組織管理問題也因此日漸凸顯并亟待解決。

(二)國際體育賽事場館管理體系與保障機制不完善

舉辦國際體育賽事無法脫離場館以及配套硬件設施。因此,國際體育賽事服務管理對其發展建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國際體育賽事場館大體采用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屬于計劃性運作,無法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調配作用。并且國際體育賽事服務管理水平低下,制約了國際體育賽事場館管理體系的提高與完善。賽事場館對賽事發展建設的桎梏還體現在硬件設施不高,多數場館僅滿足單項體育賽事需求,無法滿足賽事市場多樣化運作的需要。因此,遵循市場為主導的國際體育賽事承建需要相對應類型的賽事場館作為保障,制度對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國際體育賽事辦賽目的模糊

我國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基本為政府主導型辦賽,以提升國家影響力、推動城市建設、提供公共資源等為主要目標。但國際單項體育賽事多數為企業通過市場運作來形成市場主導型辦賽,其根本目的即追求經濟效益。由于我國計劃經濟時期長,政府為主導的辦賽歷史悠久,因此企業主體過于依賴政府辦賽模式,只注重商業價值與經濟效益,造成企業主體承辦國際體育賽事時無法充分發揮市場運作能力,制約了國際體育賽事市場經營[5]。由此可見,政府主體與企業主體在國際體育賽事承建目的上存在嚴重分歧,如何對兩者進行協調,才是我國國際體育賽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三、實施對策

(一)簡化賽事組織管理行政審批

近年我國國際體育賽事為政府主導進行承建,加之我國行政部門數量繁多,導致辦賽時行政審批過程冗長繁瑣。2014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加快全國綜合性和單項體育賽事管理制度改革,由此簡化行政審批,簡政放權,遵循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功效[6],可以有效降低體育賽事經營與賽事組織門檻,節約辦賽成本,為賽事市場化運作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掃清因政府公共部門不足造成賽事承建的障礙。

(二)完善體育場館保障體系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結束后,當地綜合利用奧運遺產,成立了諾坎普運動主題公園,對資源進行整合重復利用,同時可以延長賽事影響力。我國要注重場館的標準化及綜合性改造,如洛杉磯的斯臺普斯中心,可以承辦籃球、冰球及國際演唱會等多種賽事,從而實現一館多用,節約資源。如果是國際單一項目賽事,則應該在賽后通過整合優化,堅持公共、開放原則,讓群眾可以享受公共體育資源,為群眾提供體育便利,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明確辦賽目標

國際體育賽事舉辦目的是為了檢驗運動員競技水平以及滿足觀賽人群精神需求。堅持“國家的體育就是人民的體育“的理念,在明確辦賽目標時要以大眾體育需求為本,減少盲目承建的數量,許多全面性的運動項目完全可以劃分到單項賽事體系,我國應大膽嘗試,將一些綜合性體育賽事拆分成國際單項體育賽事,不僅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觀賽需求[7],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該項賽事的競技水準。因此,應滿足公眾的體育精神需求,激發公眾觀賽與參與熱情,減少賽事承辦時期以及遺留期的資源浪費問題,并且可以以《體育法》為基礎,總結歷來國際體育賽事辦賽經驗,從基層出發,注重實踐創造性,推進體育法律法規修改與完善,保障辦賽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參考文獻:

[1]王智慧.論體育強國視域下的國家體育話語能力[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31(03):257-262.

[2]肖榮華,袁峰.新時代邁向體育強國的征程——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意涵[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01):13-17+22.

[3]于思遠,顧帥,劉桂海.中國特色體育外交戰略體系研究——基于大戰略理論的視角[J].體育科學,2021,41(06):78-86.

[4]范青亮,洪永淼.國際體育賽事的經濟效應及其評估——以馬拉松為例[J].中國經濟問題,2021(02):24-41.

[5]史悅紅,蒲畢文.我國國際體育賽事組織管理模式的研究——基于政府與市場關系視角[J].管理現代化,2018,38(06):42-46.

[6]張現成,商執娜,吳家琳,等.我國體育賽事產業化實踐中的法律規制問題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06):27-32.

[7]侯圣蒼,張勝衿,劉黎明,等.舉辦大型體育賽事與我國的社會問題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02):12-16.

猜你喜歡
對策發展
診錯因 知對策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關于職工隊伍穩定的認識和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