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武術社團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論釋

2022-07-08 01:12梁金豹
體育時空 2022年12期
關鍵詞: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高校

梁金豹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011-02

摘? 要? 高校武術社團具有傳播武術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雙重戰場,武術文化承載著民族文化基因,是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調查走訪,發現高校武術社團出現了武術精神式微、民族文化和民主精神培育不足、社團教學內容單一、方式手段落后等不和諧音符?;诖?,文章從尋求武術文化之根、武術授予之本、武術結合之心等方面,為有效弘揚高校武術社團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闡釋傳統文化傳承提供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高校? 武術社團?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武術是中華民族瑰寶,可以強身健體,鍛煉意志,培養道德品質。武術技擊層面是其顯性因素,民族精神層面是其隱性因素。武術文化的傳承就是通過技擊能力為載體,把民族精神進行傳承、創新和發展?!凹紦糇鳛槲湫g的一個原點功能,隨著武術的文化得以形成、嬗變與發展,中國武術是一個從‘技擊’走向‘文化’的過程”[1]。高校武術社團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應肩負起繼承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主戰場”的重任。然而現階段很多高校武術社團存在民族文化和民主精神培育不足、武德教學缺乏等困境,不僅讓學生對武術產生誤解,也讓武術文化難以傳承。如何破解困境,找出問題、厘清原因,以期為促進高校武術社團從“技擊”層面走向文化傳承層面的嬗變提供路徑。

一、高校武術社團傳承中華武術精神的價值定位

(一)實現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教育價值

這部分屬于習武者自身修養?!耙蝗詹痪毷湛铡?,“中華武術內涵豐富,不能一蹴而就,習練武術對武者的意志力與忍耐力有很高的要求”[2]。漫長艱辛的習武過程,造就了習武人堅強的體魄和迎難而上的堅韌人格。大學是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形成、完善的關鍵期,“通過對人的道德、禮儀、道義的影響,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明曉事理、完善人生,成為生存環境‘強者’和社會生活的‘能人’”[3],對于大學生心性的磨煉和未來工作大有益處。

(二)實現匡扶正義、見義勇為的社會價值

這部分屬于習武者反哺社會的禮讓精神。武術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從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等方面構筑自己的倫理思想。習武之人要尊師重道、扶危濟困,秉承儒家文化“禮讓為先”的比試理念,體現了“能力與德性”內在統一,具體表現為“點到為止、適可而止、不戰而勝、心服即可”。武術并非武力打倒對方無法動彈,而是用“自信與寬容”的君子行為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比武雙方未結仇反而因昔昔相惜潤生友誼,這是武術帶給學生的處世智慧。

(三)塑造保家衛國、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

這部分屬于習武者承載的愛國主義精神。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中國武術“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中醫學、兵法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等,并且反映了中國獨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氣質、民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觀念、行為方式、人生觀及宇宙觀”[4]。習武者在民族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于萬一,如孤注一擲刺秦的荊軻,精忠報國的抗金將領岳飛,抗倭英雄戚繼光,這種保家衛國、除暴安良的家國情懷,凝聚中華民族之魂,彰顯武術魅力,“從身體外練到人生修為的價值升華”[5]。

二、高校武術社團傳承中華武術精神的困境

(一)武術精神傳承缺乏“文化之根”

1.“西化”沖擊武術原有形態。比起西方“武術”追求外在、追求名利,武術受儒家、道家思想滲透,追求內斂和自然,講究意、氣、力與肢體的和諧統一,武技指導思想差異明顯。隨著奧林匹克競賽模式盛行,西方競技體育思維沖擊武術多元化發展,有人甚至認為只有認同西方“競技”思想,武術才有出路。在狹隘單一的西方強勢體育文化輻射下,武術漸漸向項目化、競技化方向發展,許多拳種被殘忍肢解、扭曲,臺上表演光鮮花哨,實則破綻百出,武術內在觀念體系、思維方式、心理結構等民族精神受到忽視。面對武術文化失聲困境,我們如何反思警醒,回歸傳統,重構武術話語尤為重要。

2.武術文化存在認同危機。武術被部分人肆意歪曲,“馬保國”“雷雷太極”等打著傳武旗號之名的不當行為致使武術“丑化”“標簽化”,讓民眾感受不到武之精髓,武之樂趣。加之韓國跆拳道、日本空手道、巴西柔術等西方武術強勢發展,武術面臨日益嚴重的傳承者流失和斷層,孩子“武俠夢”興趣不高、日漸式微,很難將自我發展與武術精神自覺傳承人的重任相結合,武術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

(二)武術精神傳承缺乏“授予之本”

1.政府和學校實施力度不夠。第一,缺乏頂層設計。很多武術社團發展僅依靠個別武術教師人格魅力吸納學員,政府和學校實質性支持不夠。較少組織課程專家對社團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分析力度不夠,武術社團傳承民族精神效果不太理想。第二,軟硬件設施配備不足。武術學習離不開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和環境,武術設備較為落后,武術文化教學氛圍營造不足。

2.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式和手段落后。社團教師對武術精神知識缺乏,教學重技藝指導,輕民族精神傳承,未體現武術多元化發展需求。加之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社團多采用單一的“面授”法教學,希望學生通過長年累月、不分寒暑的研習感悟武術魅力,過程枯燥,學生對武術學習興趣不足,自覺探究意識不高,影響教學成效。

(三)武術精神傳承缺乏“結合之心”

1.功能價值定位與價值實現路徑結合不足。近代以前,武術技擊價值適應戰爭需求得到社會認可,保家衛國的情懷讓習武者在朝代更迭、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尚武之風雄勁,武術受眾日增、發展迅猛。近代以后,和平發展成為大勢,不用依靠武術保家衛國,加之重技術輕文化,重外在輕內涵現象普遍,武術功能價值定位失衡,常常被淪為養生、休閑、表演的代名詞慢慢邊緣化,例如太極拳被很多人視為老年人健身體操。學術界對武術價值實現路徑研究不足,或不合理的價值功能錯位讓受眾銳減,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2.武術課程研究與學生需求結合不足。年輕人是武術未來的主流和接班人,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武術教學就是采用‘基本功—基本動作—套路’這樣一個教學模式,整個模式和專業少體校沒有多少區別,要求很高,學好很難。教學內容以競技武術為主,武術中的大量資源、素材卻沒有被好好利用?!盵6]師承模式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為本,導致“學生喜歡武術不喜歡武術課”痼疾依舊,高校武術精神傳承共鳴不足。

三、高校武術社團傳承中華武術精神的實踐路徑

武術社團在高校武術文化傳承中發揮了中樞作用,它能使高校武術文化的掌控者與武術愛好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7],推動武術文化傳播。

(一)培固民族文化之根助推武術精神傳承

1.恢復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武術應成為滿足人們追求多元健康幸福生活的方式,融入群眾生活。第一,政府要對拳種進行規范、監控與排查,整頓武術亂象和商業炒作,清理病態網絡流量,不得隨意自創拳種和門派。做好武術非遺傳承人資質認定和梯隊建設,提供教育、資金、技術、場所等支持,用弘揚“和平”“文明”的武術精神重構國家精神形象。第二,確定武術主流文化地位,成立武術協會管理部門,加強不同地區不同拳種的武術交流,整合民間武術資源,摒棄文化自卑,加大武術進校園力度,提高武術認可度。

2.提高文化傳承自覺。要深化武術倫理校園化教育,推崇岳飛、霍元甲等優秀道德品德,“注重對武術文化精神的挖掘與整理,將符合現狀的內容融入武術社團教學體系中,使武術理論教學與武術訓練相結合,使武術運動的文化內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8],培養學生對武術的熱忱和能力,增強文化自信及身份認同,把武術文化自信內化為日常道德行為準則,自覺意識到武術文化傳承的現狀和使命,推動優秀武術文化在高校不斷傳承與發展,讓武術的可持續繼承和發展后繼有人,減少流失。

(二)完善教學管理體系助推武術精神傳承

1.做好頂層設計和過程監督。第一,組織武術專家對社團課程內容、教學方法進行設計并不斷優化推廣,完成頂層設計。第二,壯大武術教師團隊。定期組織武術教師業務培訓,讓教師交流“充電”,提高武術教師綜合能力。第三,優化武術教學條件。加大經濟投入,配備優質的武術設備、寬闊的場地及多功能教室,提高教學的硬件條件。

2.優化課程體系和內容。要重視民族精神培育,武術教學與民族精神培育同步進行。例如,教授太極拳時可為學生講解河洛文明,以及陳式、楊式等太極拳流派;講述功法、套路時,可融入霍元甲、葉問、李小龍等一代宗師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的故事。如此既能激發學生興趣,也能傳承民族精神優秀基因。

3.豐富教學手段和模式。第一,創造活躍的社團氛圍。采用情境教學法,用音樂配合學生武術動作,例如訓練太極拳時播放竹林聲,感受太極拳的寧靜和柔韌,提高學生興趣和教學質量;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走進非遺武術傳承人工作室,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拳法動作技巧。第二,重視新媒體的教學方式。用PPT播放武術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全面了解武術知識和動作要領;播放葉問、李小龍、霍元甲等系列影視,提升愛國情懷和武術興趣;借用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等“新媒介”造勢,突破空間和文化限制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群體進行線上線下交流,以更輕松省力方式恢復武術公信力,挖掘武術精神內涵。第三,引進講學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或武術名人進校園。

(三)結合時代精神和學生需求助推武術精神傳承

1.找尋武術當代社會價值契合點。追求和諧統一、健康幸福是當下人們的本質需求,加之時代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頗高,單純技能型人才在競爭中優勢不大。因此,除了實現武術技擊價值外,還要注重武術文化、教育、娛樂等功能價值多軌并行發展,增加更多新時代精神和文化元素,培養學生亮劍精神、俠義精神、工匠精神、奮斗精神等社會價值需求,不僅讓學生感受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也助力新時代我國國家精神形象的構筑。

2.形成武術課程研究與滿足學生需求正向循環效應。學生是武術傳承人與接班人,高校武術社團要全面了解學生年齡、心理生理需求特點,探索個性化學習模式,盡可能發掘每位學生潛力,助力成長。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多邊互動教學機制,教師以導為主,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而達到師生心理相容,思想共通,情感交流的“同頻共振”效應。

四、結語

作為中華民族瑰寶的武術,因能滿足所處時代需求而蓬勃發展。高校武術社團在政府頂層設計的指導下不斷改革與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涵,以期助推優秀民族文化傳承,這不僅能夠破解武術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還能讓其在新的歷史時期完成多元價值的自我發展,在教學、訓練與競賽三位一體中實現弘揚民族精神的責任擔當,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自信。

★基金項目:福建警察學院教改項目(JG202010)。

參考文獻:

[1]王崗.質疑:“技擊是武術的本質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01):28-34.

[2]楊建營.生態文明視域下的武術發展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

[3]譚騰飛,張繼生.武術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及學生類型的調節效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08):49-55.

[4]李增博.現代社會中武術價值系統的建構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2.

[5]劉文武.從身體外練到人生修為:武術價值目標升華的動因、路徑和條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34(06):701.

[6]邱丕相,王國志.當代武術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體育學刊,2006(02):76-78.

[7]冰輝.新鄉市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的調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8]吳劍.從文化傳承視角探尋大學武術運動發展的模式——以浙江大學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19(05):66-82.

猜你喜歡
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高校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時代呼喚寫意中國畫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