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農業科技變遷的角度看李約瑟問題

2022-07-09 09:38劉馨秋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江蘇南京210095
安徽農業科學 2022年12期
關鍵詞:農民科技農業

孫 銳,劉馨秋 (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江蘇南京 210095)

李約瑟問題,由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他在他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問題。很多人把李約瑟問題進一步推廣,出現“中國近代科學為什么落后”“中國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問題。針對李約瑟問題,許多學者已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主要有文化決定論、制度決定論、國家競爭假說和產權保護說、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論解釋、技術供給角度的理論假說等等觀點,主要集中于宏觀角度,整體探討近代中國科學和工業緣何落后,而針對我國近代農業和農業科技逐漸落后的分析略顯不足。筆者擬從農業科技變遷的角度,探討農業“李約瑟問題”出現的原因,并結合當前時代發展的特點,提出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1 農業“李約瑟問題”

自土地私有制確立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以鐵犁牛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小農經濟?!笆碁檎住?,小農經濟下,我國古代農業科技高度發達,長期領先于世界。我國古代科技是典型的實用主義科學技術,以追求實用價值為主要目的,科學與技術尚未完全分離,科學中蘊含著技術,技術中包含著科學,二者彼此滲透,注重經驗的總結與應用。農業科技是我國古代科技的核心組成部分,我國古代農業科技多是對農業經驗的總結和應用,其主要包括農學著作、農業工具和農業技術等方面。

農業“李約瑟問題”主要指的是18世紀以前,我國古代農業科技長期領先于世界,但是為何我國發達的古代農業不但沒有孕育出近代農業科技革命,反而逐漸落后于西方?尤其是自鴉片戰爭后,在西方的沖擊下,我國傳統農業為何逐漸出現“耕織分離”“紡織分離”的局面,并且最終瓦解?

2 農業“李約瑟問題”出現的原因

小農經濟下,自耕農缺乏農業科技創新的條件。我國傳統農業采取小家庭生產模式,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主要單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民日常勞作十分辛苦,《漢書·食貨志》記載“今農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比欢愿r雖如此辛勞,亦難逃 “豪富兼并,貧者失業的命運。這說明小農經濟模式下的農民雖終日勞作,但大多時候都只能解決溫飽問題,有時甚至連溫飽問題也難以滿足。而根據馬斯諾需求層次圖,人的需求是按重要性排成一定次序的,一般只有當人的低一級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求,如此逐級上升,而小農經濟下的農民大多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難以得到滿足,更遑論去追求農業技術的改良和創新了,所以農民的農業技術多是代代傳承,鮮有創新。

我國古代勞動力價格低廉,缺乏改進農業技術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需求。一方面,我國古代社會人口基數較大,加之社會文化推崇“多子多?!钡乃枷胗^念,導致我國人地矛盾長期十分突出。尤其是自康熙朝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后,我國人口數量更是呈指數級增長,很多農民家庭都面臨勞動力過剩的問題。根據供求曲線,可以得知在勞動力長期過剩的狀況下,勞動力價格必然十分低廉,所以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多是借助簡單的基礎農具進行耕作,企圖依托投入更多勞動力,進行精耕細作來提高農業產量,從而解決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我國古代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大多時候只能勉強維持溫飽,遇到天災人禍之時,甚至連農作物的種子尚且需要通過“青苗法”等途徑借貸獲取,說明農民群體普遍缺乏閑錢、余錢去購買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來革新農業生產方式,所以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進程十分緩慢。除了這兩點之外,我國獨特的地形結構在推動這一農業模式的長期運行方面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呈階梯式分布,山區面積廣大。而以山區為主的地形導致我國農業土地一直呈現碎片化狀態,農民多是分散經營,不利于農業機械的大面積推廣。

我國商業萎縮,缺乏農業創新的社會環境。我國古代長期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被視為社會的最末流,遭到人們的蔑視。而商業、商人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推手,輕視商人和商業的社會環境必然對農業科技創新起到巨大的阻礙作用。一方面,農業實踐不斷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課題,從而推動農業技術的發展。商人特殊的職業屬性使得商人對這些“新需求、新課題”最先察覺并作出反應,因為 “新需求、新的研究課題”是商人“機不可失”的商機。恩格斯主張“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商人為謀求更多的社會財富、占領更大的市場,必然不斷推動農業技術的革新。另一方面,商品交換的本質是文化交流,商品是技術傳播的載體,商人是文化傳播的使者。隨著農業商品交換,農業商品中凝結著的先進農業技術也得以傳播,這有利于培養農業科技創新的土壤。因為這些新的農業工具和農業技術,強化并延伸了農民認識自然的能力,使得農民的認識獲得了空前的進步和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業技術創新達到新的廣度和深度。16世紀后,西歐商品經濟飛速發展,孕育了兩次科技革命;而我國由于商業萎縮,導致農業科技長期停滯不前,逐漸落后于西方。這就是商業推動科技創新的不二例證。

我國古代農業科技多是停留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缺乏理論探索?!墩撜Z》中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闭f明在古代,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才對農業科技擁有最高話語權,因為我國古代的農業科技多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生產規律。但是農民受自身局限性的影響,使得這些規律長期停留于經驗形式主義階段,缺乏理論科學的指導,最終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一缺點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末期,實用主義經驗科學走到盡頭便暴露無遺,這一時期人們沒有科學技術的改革創新足夠重視,也沒有引導其向實驗科學過渡,所以導致我國農業科技在近代逐漸落后于西方。例如,在長期的蠶事生產中,古人總結出許多卓有成效的經驗,對后世蠶事生產多有裨益。但受當時生產力水平和自我認知水平的局限,農民也在蠶事生產中也形成一些基于原始思維之上的巫術方法和禁忌信仰,并祈望以此來促進蠶事生產的順利。這些巫術方法和禁忌信仰,就是我國古代農民對桑蠶養殖的科學原理認識不足,希冀通過某種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保證蠶食生產順利的反映。

我國古代缺乏農業科技創新的社會群體。一方面,我國古代國家統治者雖然重視農業生產,但多是停留于“勸課農?!钡日吖膭顚用?;朝廷設置的農官也多是停留于“督課農?!钡慕嵌?,總體而言,國家決策層對技術工具的革新關注略顯不足。另一方面,我國古代貧者為衣食所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從事農業技術創新;而尚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農耕家庭則強調“學而優則仕”,投入大量時間在四書五經上,鮮有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者,遑論農業創新。一言以蔽之,我國整個社會缺乏專門從事農業生產以求技術革新的群體。這種現象在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即可見一斑,賈思勰在文章一開頭就強調其寫作目的是“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這既說明了農業知識的普及對象僅針對農民,也說明了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雖然注重農業,但是更多的是關注農業政策層面,并不關注農業生產的具體實踐。

明清時期,我國長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極大地限制了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中國文化自古強調“兼容并包、博采眾長”,我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融合。例如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即來源于西亞,其最初主要是通過煮的方式加以利用,口感較差,因而被稱作“野人之食”。雖然它的味道并不鮮美,但作為一種相對較為高產的作物,還是被我國農民廣泛種植;隨著它在我國大面積推廣種植以后,我國勞動人民一直努力改善對其的加工利用方式,于是在漢代發明了石磨,將其制成面粉,隨后又將面粉加工成饅頭、包子、餃子等多種食物,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農業文化。又如宋代占城稻推廣以后,不僅豐富了我國水稻的品種,提高了我國水稻的產量,而且推動了我國稻麥二熟制的施行,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兼容并包、博采眾長”的國策在封建王朝末期并沒有被一以貫之,明清統治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強行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然而,我國的閉關鎖國之際,卻正值西方文化蓬勃發展的黃金期。這一時期,西方開辟了新航路,引入了大量的高產作物,隨后,又開展了技術革命,革新了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加強國際交流,在西方高速發展的紅利期中分一杯羹是毋庸置疑的明智之舉。明清時期,我國通過短暫的國門開放,引進了大量的美洲高產作物,如玉米、馬鈴薯等。這些農作物,產量高、耐貧瘠,不僅為我國的荒年儲蓄提供了重要物資,而且提高了我國的土地利用效率,緩解了我國因人地矛盾突出而帶來的糧食不足等問題,對我國農業發展意義非凡。但是閉關鎖國政策的長期推行,最終限制了中國與西方的科技文化交流,阻礙了我國海外市場的開拓,導致我國農業的商品化需求不足,缺乏改進農業創新的根本動力。最終,鴉片戰爭后,在西方成熟、高效的棉紡織技術的攻擊下,我國“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小農經濟逐漸瓦解。

小農經濟強調自給自足,具有很強的封閉性。首先,小農經濟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生產工具較為簡陋,強調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即男耕女織,農業生產以滿足自身小家庭消費為主要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新技術的采用,阻礙了農業的規?;?、專業化、區域化發展。其次,由于我國橫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所以各地區間的氣候、生態環境特征差異十分明顯。因此,各地區的農民必須根據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通過在長期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積累農業生產經驗,形成適合當地的、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農業生產方式具有很強地域特色,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復制性,這限制了我國古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最后,在小農經濟模式下,民眾安土重遷,具有極強的保守性。加之“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下,我國商業貿易長期不發達,跨區域的文化交流有限,進一步加強了農民的封閉性。在這一背景下,清末統治者更是以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為借口,限制與其他國家的商業貿易、科技文化交流,只許廣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最終阻礙了我國農業技術進步。

我國古代社會,自由勞動力數量有限。近代農業革命產生的重要推手是大量自由勞動力的涌現。近代,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迫使農民離開原來的土地,改變了原有的農業生產關系,從而推動了農業革命的到來。而我國古代,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嚴重,導致人身依附關系強,極大地限制了自由勞動力的供給;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長期居于統治地位,而儒家思想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導致民眾安土重遷,不輕易離開家鄉,這二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遷徙。所以明朝末期,雖然紡織行業出現了雇傭制的生產關系,出現過“機主出工、機戶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現象,但是雇傭制只出現在少數行業和地區,在社會所占比例極低。強有力的人身依附關系,使得地主階級缺乏開展技術革新以降低生產成本的動機。

3 農業“李約瑟問題”帶來的反思

當今社會對發展農業科技提出了廣泛的需求。近代,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西方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小農經濟逐漸瓦解,其瓦解的主要原因就是傳統農業和近代農業是兩種不同的經濟模式。我國傳統農業是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它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經濟交換活動有效,生產過程中不計勞動成本的投入與產出;而西方近代農業是在圈地運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是商品經濟的性質,以追求成本最低和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主張不斷改進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因而在西方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棉后,中國家庭紡織業毫無抵抗力,小農經濟逐漸瓦解。

而改革開放后,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21世紀以后,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導致大量農民工紛紛進城務工。表1就從側面反映了這一現象,2010—2018年以來,我國農業從業者的數量急需減少,其間雖偶有上升,但是下降趨勢已成定勢。農業勞動從業者數量急需減少,勞動力成本又急需上升,利用農業科技解決這一矛盾十分有必要。另外,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以及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農村呈現空心化、老齡化,大量農業土地閑置。而把農村閑置土地集合起來,進行規?;洜I,從而嚴防死守我國的耕地紅線,也需要進一步開發和利用農業機械。

表1 2010—2018年我國3種產業就業人數分布比重變化趨勢Table 1 The trend of 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in three industries in China during 2010—2018

由圖 1可知,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持續下降,尤其是自2014年以來,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比不足1/3,說明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已發展為商品型經濟,以交換為途徑,通過貿易手段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由圖2可知,從總體趨勢來看,2010年至今,我國農產品進口量始終高于出口量,且貿易逆差的數額進一步擴大。這一現象反映了當前我國農產品需求量大、缺口大,本國農產品無法滿足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部分農產品嚴重依賴進口。同時,圖2還反映了當前不論是菜籃子工程,還是糧油產品,價格都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蔬菜類,增幅約為50%,農作物市場的潛力巨大。另外,《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提出,到“十四五”期末(約2025年),我國可能出現1.3億t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糧)缺口約為2 500萬t。由此可見,當前,我國農業產品缺口大、利潤可觀,農業科技創新市場需求旺盛。

注:數據來源于海關總署Note: Data are from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圖1 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年度變化情況Fig.1 Annual chang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注:數據來源于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Note:Data are from Department of Market and Information,Information Center,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ris圖 2 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年度變化情況Fig.2 Annual change of 200 index of national wholesal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4 農業科技發展的建議

政府是農業科技發展的總指揮師,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和態勢起著調節和引導作用。為促進農業科技發展:

首先,政府需要堅持“科教興農”戰略,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和農業教育,提高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和勞動者素質,從而增強國家的農業軟實力和硬實力,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政府需要加強對農業遺產資源的普查,農業遺產資源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完善國家的遺產資源庫,對國家的育種工作和農業技術攻關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政府需要成立農業科技發展專項基金,引導并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農林院校和農民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創新機制;同時,政府還需要成立專門農業技術領導小組,制定和完善農業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促進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并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一定的補貼,提高農民應用最新農業科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最后,政府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強土地流轉方式轉化,推動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和規?;洜I,促進農業機械的大面積推廣;并且,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及時修繕城鄉交通道路、推進田間小型倉儲保險冷鏈設施建設等,全面改善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給農民帶來實惠。

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強農業知識的普及,形成全社會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的氛圍。具體而言,政府可以向農村地區配送科技專員,推廣優質良種資源和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農村地區的農業技術含量。

其次,要向全社會廣泛征集與現實農業問題緊密相關的農業科技立項,鼓勵廣大科研工作者加強對這些領域的研究。另外,引入社區資源農業模式(CSA),促進農業機械和優質種質資源的推廣。我國“三農”問題長期較為突出,農民普遍較為貧困,抗風險能力,愿意為農業生產前期投入的成本有限。而當前社會,推崇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對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以提高農業生產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入社區支援農業模式,有利于緩解農民與市場之間的矛盾。社區支援農業模式下,消費者預先支付購買有機農產品和小型農業機械的費用,分攤農民的生產經營成本,引導農民向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過渡;并且,通過該模式,為農民尋求穩定的農業市場,降低農產品銷售中的不穩定因素,從而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為農業科技創新創造更大的市場需求。

最后,還需要圍繞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加強科技研發,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完善我國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農業涵蓋面廣、涉及領域多,包括農林牧副漁的各個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現代農業體系更加復雜。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首先,必須秉承著開放進取的心態,加強與其他國家在農業科技研發上的交流與溝通,尤其是要向國際先進水平學習,吸取它們的經驗和教訓,在此基礎上,與本國的農業實際相結合,實現農業科技再創新。

其次,加強農業技術創新,需要加強跨學科之間的交流。具體而言,就是不僅要加強作物遺傳育種、現代農業機械裝備、智慧農業、綠色農業等領域的自主創新,而且還要加強不同農業領域、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實現由單一農業領域創新向全域農業創新的轉變,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提升農業部門的整體效益。另外,還必須加強農業“芯片”的聯合攻關,促進農業成果轉化,從而更好地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最后,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必須要創建和利用好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是農業技術創新應用和最新成果展示的高地,利用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有利于向大眾宣傳農業技術成果,有利于開展針對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提升農民的專業化水平。并且,通過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帶頭作用,有利于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猜你喜歡
農民科技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