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濮存昕:出精品從傳承開始

2022-07-13 21:31劉佳璇
瞭望東方周刊 2022年14期
關鍵詞:濮存昕北京人藝雷雨

劉佳璇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2021 版《雷雨》劇照

“文藝的核心是美、品格和精神。我們每天在做的事情,就是讓觀眾走進劇場,感受文化和藝術的力量?!北本┤嗣袼囆g劇院(以下簡稱“北京人藝”)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近期,北京人藝院慶紀念版《蔡文姬》亮相舞臺,濮存昕與徐帆、楊立新時隔多年再次共同演繹了這部郭沫若于1959年創作的經典。這座以“人民”命名的藝術劇院在6月迎來了70周年院慶,北京人藝為此推出紀念演出季,濮存昕承擔了5個劇目的演出任務,除了《蔡文姬》外,還有《白鹿原》《茶館》《阮玲玉》和新版《雷雨》。

濮存昕將經典劇目的演出視為北京人藝的傳承。近期,他參與錄制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從延安出發》,演繹的片段也是經典之作《雷雨》。

“吸引觀眾走進劇場,通過文化消費讓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走向良性循環,這需要文藝工作者出精品。出精品則從傳承開始,在經典中扎下根來,向前輩學習,吸取養分去創造新的成果?!卞Т骊空f。

文學藝術關注人,文藝工作者應該奉獻出的精品,也是對人的精彩解讀——人的信仰、生活方式,人所經歷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我們不僅是播種機、戰斗隊和宣傳隊,我們為人民提供形象的藝術創造,帶領人民走進劇場去閱讀生活。

每一代藝術家,都會用自己的心靈去解讀這個世界,但是仍要參照和傳承經典,再去表達態度,這樣的創新才有韌性,有影響力和光芒。

《雷雨》是常演不衰的經典之作,為創作新版《雷雨》,我們翻出1934年的老劇本,發現了1956年修訂后的版本中刪除的部分,這些部分我們今天可以拿來借鑒,去解讀曹禺先生在《雷雨》中的言外之意。

我們天天在想,如何讓更多的人走進劇場。每場演出的觀眾不到1000 人, 我演100 場才能影響不到10 萬人。這就像拿著鐮刀一刀一刀割麥子,到今天干了40 年。

《雷雨》尊重人的生命,和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一樣,主要探討人的存在。無論如何揭露或剖析人物,曹禺先生對筆下的每個人都懷有憐憫之心,包括周樸園在內,這些人物都在一個走不出的困境中掙扎。

對所有人物加以同情,是新版《雷雨》創作中特別關照的一個主題。我認為曹禺先生如果能夠感知他的后生這樣認識《雷雨》,他會高興的。

于是之老師曾說,希望北京人藝的演員和藝術家們成為學者型演員和藝術家,有見識、有解讀能力、有表現能力,熟悉歷史、了解社會,而不是僅靠天性的直覺和本能創作。

青年文藝工作者應有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培養出好的創作方式,從而在良好的劇團生態里獲得機會。他們的基本功、判斷力、理解力和想象力,都來自那些老演員用真情實感演繹的經典角色之中。

我曾試想《雷雨》和《茶館》是不是200年后還在演出。北京人藝建院初期就創作出了《雷雨》《茶館》《蔡文姬》這樣的經典,上一代演員演出來,成為下一代的模范,年輕的演員扎下根去學習,繼續演給年輕觀眾。隨著時代變化,經典也不能完全是老樣子,所以我們學老戲的同時也在創新。這就是北京人藝的文脈傳承。

北京人藝是我的家。北京人藝1952年建院,我父親是人藝第一代演員、導演。我1953年出生,從小就在劇院長大,做完功課便樂此不疲地去看《英雄萬歲》里的道具炮,擺弄《霓虹燈下的哨兵》里的道具槍。

北京人藝也是我命運的拯救者。如果我不搞文藝,可能還是個邊疆的農民,或者在城市里做個待業青年。我青年時代下鄉,后來輾轉回到北京,北京人藝錄取我的那一天,我的心情是記憶中少有的風清日朗。是北京人藝接納了我,讓我一直能夠演戲、站在舞臺中間。

6月9日,市民在首都劇場前拍照留念。在北京人藝70 周年院慶前夕,備受觀眾期待的人藝經典劇目《茶館》于6月9日晚在首都劇場恢復線下首場演出(彭子洋/ 攝)

我們和80年前所處時代已經不同,但作為文藝工作者,要不忘初始、不忘由來,不要忘記我們的姓氏。

北京人藝走過70年仍然有一口“氣”,這口“氣”不只是從1952年建院開始的,而是從延安出發的。今天的社會主義文藝正是從延安那個艱苦時代走來。北京人藝的老院長歐陽山尊先生、老演員田沖老師都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我父親和藍天野老師經歷過北平的地下斗爭,很多抗日干部、老革命在劇院成立后都成了精英團隊中的一員,創造了高山仰止的藝術輝煌。

為了民族的覺醒、知識的普及,延安時期的前輩藝術家排演了各樣劇目,使老百姓能夠提升文化素質。在新時代,我們為人民奉獻的藝術精品,不僅要傳播知識,還要傳播文明,去充盈人們的審美、品格和精神。

我經常想起作曲家冼星海。1939年,冼星海帶著合唱隊在最簡陋的樂隊伴奏下,在延安首演了《黃河大合唱》。第二年,冼星海受中央派遣從延安前往莫斯科為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與配樂。蘇德戰爭爆發后,他工作受阻,一路漂泊輾轉,在哈薩克斯坦度過了生命最后幾年。

冼星海從沒有聽過氣勢恢弘的交響樂伴奏下的《黃河大合唱》,每當我聽到《黃河大合唱》,想到這一點便會感慨萬分。我特別想在202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時,再一次朗誦《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以此紀念冼星海,紀念抗戰勝利。

主旋律作品不能理解為單純的教化、宣傳或灌輸,其應該表達大多數人的向往和情感需求。人們希望看到光,希望看到溫暖和良知,希望互相理解,我們的創作著眼點就是去寫出這種向往美好的心愿。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都有一個主題——出走。出走的動力就是對人性光芒、自由和美好的向往。所以,向往美好也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文脈,我們應該把這種向往確立為創作信念,然后腳踏實地、入木三分地刻畫細節。

這個過程就像在光的照耀下去發現事物的層次和色彩,它有明處也有暗處,如果沒有光,就什么都看不到。光也是從黑暗走出來的,明和暗相輔相成,這是文化的良知。

我們吃過苦,才知道今天得來不易,對于我們共同奮斗的成果,我們呵護它,珍惜它。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時,是革命文藝發展的時期,通過文藝喚起人們去創造新的生活。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一個新世界,人們得以過上新的生活,我們后來則把新的生活變為好的生活,變成富裕起來、強大起來的生活。這是今天我們尋找光芒的目光所向。

戲劇教育首先是語言教育,需要孩子們廣讀課文并且大聲朗讀出來。朗讀會讓孩子對我們的語言文字有親近感,提升表達力,使他們成長為能通過語言影響別人思想的青年。

我們從事文藝工作,不僅是為了養家糊口,更是為了傳遞文化和藝術的力量,使人的心靈受到影響、塑造人的品格。

在劇場,我們希望用藝術的力量去影響觀眾,把每一句臺詞說好,把每個角色演得生動,讓觀眾感受到真實感,觀眾因此而激發的理解與想象,會讓他難以忘卻舞臺上的故事和人物,還有這個戲所表達的意圖。

來到劇場就像翻開一卷書,觀眾通過戲劇這種“形象文學”,來解讀人,解讀生活,解讀時代、社會和歷史。我們每天樂此不疲地演出,就是為了把對美好的信仰傳遞給所有觀眾。

我們天天在想,如何讓更多的人走進劇場。每場演出的觀眾不到1000人,我演100場才能影響不到10萬人。這就像拿著鐮刀一刀一刀割麥子,到今天干了40年。在這個幾千萬人口的城市里,如果街頭有陌生人對我說“我看過你的話劇”,那會讓我感到光榮,說明我把那種藝術的力量傳遞給了他。

“‘云端’與劇場并不矛盾”

戲劇教育首先是語言教育,需要孩子們廣讀課文并且大聲朗讀出來。朗讀會讓孩子對我們的語言文字有親近感,提升表達力,使他們成長為能通過語言影響別人思想的青年。

有了語言表達力,再走向戲劇,引導孩子揣測和體驗各種各樣的人物。中小學的校園戲劇重點是“玩起來”。戲劇首先有個“戲”字,是假定的、假扮的、假裝的。在校園里,不必去排演《雷雨》,因為孩子可能難以理解那些復雜的人性,但可以演《茶館》,讓孩子們去體驗晚清社會變遷下三教九流的生活。

我自己參加過一些校園戲劇的排演,用5天時間給山里的孩子排課本劇。我編了一個《草船借箭》,諸葛亮和魯肅要坐小船,當地的村民就真搬了小船來,孩子們一起做道具,演得很認真,也體驗了戲劇的樂趣。他們是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同學,但從此就可以去閱讀三國故事了。所以,校園戲劇也開啟了孩子們的另一種閱讀方式。

科技再怎么發展,人總要眼對眼、面對面、心貼心地相處。新媒體時代的拷貝藝術或者線上直播,其實仍然無法替代劇場體驗的魅力。

在劇場,觀眾可以選擇關注舞臺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可以關注配角,可以關注布景細節,也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音樂和臺詞。

同時,演員的每一場表演也是不一樣的。為什么梅蘭芳先生的戲觀眾們百看不厭?因為觀眾在關注他舞臺上每場演出不同的狀態和創新,如果觀眾聽到了一個新鮮的轉音,那個瞬間就能夠被觀眾記一輩子。這就是舞臺的魅力。

莎士比亞把舞臺的演員們比作精靈,他們可以幻化出各種各樣的生命樣式??梢哉f,劇場是一個創作與欣賞的特殊空間,其中有無數珍奇。我相信科技發展到虛擬技術極度發達時,劇場體驗會顯得更加彌足珍貴。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提高和文化消費需求的提升,戲劇會越來越“值錢”,作為戲劇人,要做的就是拿出精品來,不斷勇攀高峰。

猜你喜歡
濮存昕北京人藝雷雨
北京人藝:“富二代”的財富和壓力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聲”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北京人藝是“一棵菜”
濮存昕:抽空就按摩腳底
濮存昕每天學狗爬健身
好男人濮存昕,為了愛沒事兒偷著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