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研究

2022-07-14 01:36徐廉欣王忠來
魅力中國 2022年3期
關鍵詞:育人文化

徐廉欣 王忠來

(嘉興南湖學院 人文與藝術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文化自信并非簡單的文化口號或文化現象,而是涉及國家治理、文化傳承和文明興衰的政治性問題以及回應意識形態領域挑戰的時代課題。在“四個自信”序列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目前,中國高校正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精神,積極探索構建“大思政”格局、推進文化育人體系建設,筆者以文化自信為視角,分析高校文化育人的政策遵循、價值旨趣、基本定位和發展進路,以期進一步把握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依據和可行路徑。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政策遵循

“文化自信”命題的提出,不僅為我國道路探索、理論凝練與制度完善給予精神滋養,還為推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樹人”“三全育人”提供政策遵循和思想資源。

(一)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三個自信”命題,而堅定三個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2]“文化自信”命題被首次正式提出,是在2016 年“七一”講話中,“三個自信”的命題由此發展成為“四個自信”論述。[3]這種新提法極大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范疇和內涵,彰顯了中國縱橫發展的磅礴力量。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八次提及“文化自信”,強調,對于國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其核心的靈魂,文化興衰由內而外反映為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如果文化自信沒有得到高度發展,如果中國文化沒有得到充分興盛,那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4]在2021 年“七一”講話中,習總書記再次強調堅定“四個自信”的必需性,并囑咐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擔負起實現中國夢的歷史責任。[5]一言蔽之,高校加強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文化育人”推進“立德樹人”。

(二)新時代高校推進“三全育人”的現實要求

2017 年,針對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法規相繼出臺。根據相關文件精神要求,高校做好對青年大學生思政工作,必須堅持發展“三全育人”。其中,值得指出的是,高校應當發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探索實現其內生外顯的文化育人功能,重視文化對于師生的精神滋養,開展廣泛、深入、生動的文化主題教育。誠然,僅以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之繁榮,難以推動文化自信蔚然成風,但是越來越多高校,將“構建文化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放在突出位置,推進文化育人實踐,對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大有裨益。在政策的引導下,目前中國高校工作者和學術界對“三全育人”“文化育人”議題給予高度關切。文化育人是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十大體系之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大來源又構成文化育人體系構建的著力點,足以窺見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工作文化育人自然融入的現實要求和實然發展。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價值旨趣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絕不是單純意義上文化建設和一般意義上的學術探討,而是有著國家自上而下的政策推進背景,有著明確目的性、指向性的政治取向和價值旨趣。[6]

(一)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淺層旨趣

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淺層價值旨趣,就是著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7],促進實現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飛躍,實現文化復興和民族復興的雙重使命。文化軟實力不僅作為國與國綜合國力相博弈的重要砝碼,而且是任一大國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門。一定程度上說,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是正視世界文化多樣性以及擺正異質文化互鑒共存的正確心態。其一,從中國夢實現的必然性層面看,文化自強與文化復興是中國夢的最根本、最顯著的表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必然充分彰顯中國文化獨樹一幟的特色魅力、巨大影響力與核心競爭力等內在規定性。其二,從文化包容互鑒的特性方面看,提升自身文化軟實力與增強文化自信呈現正相關的交互效應,也要兼收并蓄異質文化的優質內容與優勢部分,以此提振文化自信。

(二)培育價值認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深層旨趣

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深層價值意旨,就是試圖夯實民族的文化根基,構筑師生的精神家園,促成對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的價值共識和內在認同。從文化自信實現的主體看,來自56 個不同民族的近14 億人口居于不同的地理單元,置身于多元、復雜的文化圈內,我們理應認識和利用文化價值功能,臻于社會價值觀發揮的社會效能所“輻射”范圍的“最大公約數”。[8]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奮斗目標的構筑集中昭示了幾千年中華傳統文化內在的理想追求和近代以來救亡圖存的外在自覺行動的統一。當下,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與實踐都離不開貫徹其中的優秀文化精神的牽引,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也必須基于和順應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長期發展、內生性演化、漸進改進過程和文化發展鐵律。換言之,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提供了新的自我文化覺醒的可能性,而且也為中華文明復興提供了歷史的資源與現實性養分。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定位

文化自信,構成有效應對地球之上多元文明交互碰撞的精神張力和理性支撐。推進文化自信在高校文化育人的融入,需要掌握文化自信存在發展的基本定位。[9]

(一)文化自信融入新時代的時間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構成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歷史方位。一方面,新時代是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歷史機遇期。樹立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是對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本確認和一致認同,是對近代以來人們萌生的民族文化自卑的徹底批判和清醒認知,是對當代鼓吹“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辯證批判和有力反駁,更是對實現21 世紀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動力支撐。另一方面,新時代無疑是文化育人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攻堅期。伴隨現代中國社會結構的積聚變革,原已固化利益格局面臨漸進調整,多種思想的互通交鋒,直接呈現出文化表現形式的庸俗化、低俗化、“愚樂化”的傾向以及文化建設領域碎片化、無序化、非規范化的特征。毋庸置疑,從時代背景的宏觀視域、文化發展的邏輯維度以及直面文化建設中,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仍面臨種種矛盾、風險疊加的挑戰。

(二)文化自信與“中西馬”的關系定位

“文化自信”是一個“應然”與“實然”的雙重命題。[10]文化自信并非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的心態自居,其實質是正確處理文化領域古今中外關系問題的理性表達和實踐濃縮。一方面,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和近代“西學東漸”的文化傳播史以及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70 年余年的現代化實踐歷程,就形式而言,新時代文化自信其自帶開放性的規定;就內容而言,長期以來,我們在實踐探索中逐步梳理文化主流與支流的關系和適應文化潮流與逆流的趨向,解決了文化交流與斷流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文化自覺與自信得以漸進生發。另一方面,對待中華文化、西方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我們既不妄自菲薄和逢迎吹捧,又不貶抑責難和故步自封,也不全盤西化和全盤否定自身。由此,我們必須在透徹了解自身文化資源優勢、審視近代文化落寞史實和批判汲取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文化主陣地、找準民族自身的文化定位和秉持兼收并蓄的文化價值取向。所以“知己”,文化傳承得以鼓足底氣而不疑于傳統、不迷于西潮;“知彼”,文化創新得以與世界同軌而非閉門自言自語。

(三)文化自信在虛實領域中的空間定位

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都需要不同的實踐場域與多元的實踐載體。所以置身于文化多樣化、全球信息化時代,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不僅需要在現實校園領域中找到人們精神家園安放的棲息地與民族精神凝聚的物質媒介,而且需要在網絡虛擬校園空間內創新先進文化傳播的形式以增強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與拓新展現優秀文化的多元形態以滿足廣大師生的精神需求。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構筑文化自信,需要我們重新重視一些被冷落、被忽視的歷史古跡、文化遺跡、革命圣地,重新發現一些被遺忘、被隱匿的中華詩詞、家風家教、紅色文化。另一方面,在網絡虛擬空間里構筑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搶占網絡輿論斗爭的主戰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西方國家大肆在網絡空間內滲透西方色彩的“普世價值”。由此,我們必須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訴諸工具理性,回應時代發展呼聲以傳承中華文明[11],觀照人們的精神訴求以鞏固價值認同,融通網絡媒體資源,創新文化表現方式,不斷增進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與民族文化認同。

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發展進路

西方國家極力地維持著“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文化邏輯建構[12],以期全盤否定中國本土文化和沖擊我國社會穩定的價值體系?;诖?,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必須對這種主張和行徑的鞭撻與批判,必須訴諸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行接續發展。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源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源流。無論是當代文學藝術、道德倫理、教育教學等諸多領域都應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滋養,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生成,都沒有辦法回避與其內生的血脈相連和精神浸潤的歷史邏輯。當然,我們不能一味地故步自封而深陷文化復古主義的溝壑,而現實的文化發展問題和人存在的精神危機問題的根本解決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收并蓄”“推陳出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遵循和現實同軌、與時代同步的原則。一方面,我們應深掘傳統文化資源,廣拓文化深層意蘊,創新文化呈現形式,將其內在的精神氣質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注入時代發展中,切實找到傳統與現代文化發展的結合點、著力點和落腳點。另一方面,我們要堅持“三貼近”原則[13],積極地投身于廣大師生的社會實踐,不斷推進文化形式和內容的與時俱進,更要創新符合民眾喜樂接受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實現文化傳承與接納的雙贏。

(二)馬克思主義: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動力

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將注重宣傳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通,構成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動力。[14]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正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特別是把這一外來文化和本土歷史文化傳統相耦合,才得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煥發出極其蓬勃的生命力。誠然,一切理論與主義要在中國扎根,都必須經過歷史與人民的選擇,即理論被人民理解與接受,都不能偏離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邏輯思維以及特定的話語體系。今天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推崇達到了一個時代的“峰值”,其最佳的發展路向就是將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文化已經塑造出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道德情感、價值取向與馬克思主義相連接、相貫通、相交融,從而為當代文化與理論的創新,找準結合點、找對切入點和找好代入點。

(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關鍵

“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題中應有之意?!盵15]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將注重建構傳播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當前中華文化話語權存在嚴重缺失的窘境。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的完成性與中國話語體系的成熟性相掛鉤、相對接。我們欲要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往往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與根基。五千年中華民族語言文化傳統的積淀是將語言邏輯的連續性與歷史文化發展的持續性一并納入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價值基底之中。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不僅僅在方法、范疇、外延上回應西方話語的教唆與挑戰,更應該以“我注六經”的開放心態重釋傳統文化來觀照中國社會發展和現實境況,更好地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當然,與此同時,我們理應借鑒西方現代話語的有效表達形式和可取的內核部分,真正達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目的。

猜你喜歡
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文化與人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育人以“禮”·傳承美德
“我們都是CEO”育人模式簡介
誰遠誰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