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學生“學會”并且“會學”

2022-07-23 15:08羅自強
考試周刊 2022年23期
關鍵詞:生物學教學會學高中教育

羅自強

摘 要:“學會”和“會學”同字不同詞,表達的意思就截然不同,在新課改指導下,教會學生“會學”遠比讓學生“學會”來得更有價值,尤其是在提倡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前提下,“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會學”尤為重要。文章以高中生物學教學為例,探討“會學”的重要性和讓學生“會學”的有效策略,力爭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教育;生物學教學;會學;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3-0010-04

一、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生物學教師越來越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會學”也成為生物學教學的主流話題。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同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對學習有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同時也能夠從學習過程中總結有效方法,但并非所有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熱情,也并非所有學生都擅長學習,教師依然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除了講授教材涉及的基本知識外,更多的是“授人以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能力,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做一個“會學”的人。

二、 “會學”學習的重要性

想要充分發揮“學會”并且“會學”的實踐價值,需要教師深度分析此時高中生物學課堂存在的問題,使得策略的提出更加具備針對性。首先,在以往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問題的設計并不深入,缺乏探究的深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應試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講解概念理論,強調解題技巧之上,灌輸式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簡單的提問使得教學效果浮于表面,學生難以感受到生物學知識的趣味性。其次,問題教學法的滲透途徑應該多種多樣。固定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缺乏創新,一成不變的提問形式也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其逐漸產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只能跟著他人的引導完成學習任務,對問題的思考過于片面。最后,教師的教學標準有待完善。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適合的問題難度也有所差別,僅僅通過單一的教學標準來設計問題,使得學生難以準確認識自己的思維發展不足,否定個人能力,感受不到個人課堂價值。教師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也會缺乏針對性,導致整體教學效率下降。及時解決現有的教學問題,努力改變教學理念、拓寬教學范圍、完善教學方法,才能提出更多高質量的生物學問題,全面提升學習質量。

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每天都可能面對信息的快速變化,科技的沖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知識也在高速變化著,這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更新個人知識庫,具備良好的終身學習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題名為《學習:內在的財富》的報告中指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4種基本學習,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將“學會學習”置于21世紀教育的核心。換言之即是讓學生“會學”是21世紀教育的核心。具體而言,“會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成功的教育不是知識的復述,而是學習者能夠自主建構知識,并且將這些知識創造性地應用到不同情境之中,解決不同的問題。而學生通過學習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從“學會”轉變到“會學”,因為“學以致用”的前提是“學會”,但其關鍵是“會學”,“會學”才能“活用”。從這一角度而言,讓學生“會學”能夠幫助學生解決更多問題。

第二,“會學”響應了新課程理念。傳統課堂教學教師更關注的是知識,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卻忽略了學生是否“會學”,是否會用知識解決問題,缺乏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己建構知識的教學意識,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能力發展不足,而新課改在此方面做出了調整,要求廣大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核心素養理念和三維教學目標,都旨在強調學生是自主學習者,既要學會知識,也要掌握學習方法。教育部門也提到“應該讓學生從豐富的學習歷程中發展獨立學習,反思自己怎樣學習,在將來能夠更好學習新事物”。

第三,“會學”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個人長遠發展的需要。從“學會”到“會學”是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更掌握了學習方法,能夠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而言,讓學生“會學”都是我們教師應該關注和追求的,尤其是高中學生,即將步入大學生涯和未來社會,他們更需要良好的學習能力,才能在開放的大學中自律地學習,才能在充滿競爭的社會生活中站穩腳跟,才能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三、 讓學生從“學會”轉向“會學”的有效教學策略

為了體現“學會”并且“會學”的價值和優勢、推動高中生物學教學的創新發展,教師應從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入手,合理地融入發問、反問、提問和追問等不同的問題教學形式,以此體現出“學會”并且“會學”的價值和優勢,進而實現啟發學生問題意識、提升其探究感興趣問題能力的目的。

(一)貫穿課堂,問題加深記憶

1. 在課前預習中發問,啟發高中生問題意識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啟發其問題意識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加強引導,學生會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他們也能在課前階段展開高水平的自主學習。以此為依據,高中生物學學科的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中發問,以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他們在思考、閱讀和搜集素材的過程中,解釋生物學學科的相關理論和現象,以上述形式展開預習指導,學生不僅養成了主動預習的習慣,他們還能在探索中產生問題意識,進而從整體上論證生物學問題。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的教學中,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可以在預習導學案中發問,以問題“在細胞內存在的能源物質,其氧化分解的過程被稱為什么?具體來說能夠分為幾種方式?”“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氧氣出現在哪一個階段,其生成的物質H2O中的O來自哪里?”作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文本、查閱生物學相關資料,完成預習任務,在此環節中,高中生能夠依據預習問題,全面解讀和分析教學內容,而在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后,他們在后續的課堂中也能更加自如地應對教師的提問,并有針對性地解決重難點問題。

2. 在課堂導入中反問,培養高中生問題思維

導入是高中生物學課堂中的重點環節,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其問題思維的重要階段,依據這一特性,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中反問,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以反問的形式,讓學生帶著疑問探索生物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生會在課堂上借助深入探究和合作討論等方式,解答自身存在的疑惑,他們不僅完成了課堂學習任務,也能強化自身的主動意識和獨立思考意識,這就有助于建設以學生主動思考為特征的生物學課堂。

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復述自己在課前預習中得到的結論以及學習成果,學生紛紛表示,通過預習他們認識到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抓住這一時機,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這么說?科學家怎樣論證了這一原理?”借助這一反問形式,學生對自身的預習成果進行了反思和論證,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預習深度不足,進而帶著疑惑和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進入正式的課堂教學中,自此,學生會著重思考教師在反問中提出的問題,對生物學家的實驗和推導過程展開全面分析,進而探尋到問題的答案,由此,學生對本課的主要知識點就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認識。

(二)激趣覓味,喚起求知欲望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睗夂竦呐d趣才能保證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主動求知、探索和實踐的欲望,才能促使學生更主動地、積極地、熱情地、有效地投入課內外的各項學習活動中去,才能進一步獲得學習能力的發展。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的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學生一開始對生物學這門課程充滿好奇也十分感興趣,但僅僅停留在開始階段,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部分學生就開始打退堂鼓,興趣越來越差,此時如果我們教師還一直采用單調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越來越厭煩,興趣越來越淡。所以,要想讓學生保持長久學習興趣,我們生物學教師從一開始授課就必須注重教學方法。

首先,第一課要有趣。第一課時很關鍵,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錄像內容大致囊括了第一冊生物學教材的核心內容,包括DNA結構視頻展示、植物生長視頻、轉基因食品安全相關視頻,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為DNA雙螺旋結構的完美贊嘆,為竹筍的生長速度驚訝,也為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擔憂……待學生看完視頻后,我們再趁熱打鐵,給學生講一講“多莉”羊的產生,環境污染等問題,講一講艾滋病的傳播及其預防……都是學生喜歡聽的、應該聽的,借助這些熱門話題再一次增強學生對生物學這門課程的興趣,引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導出生物學教材涉及的內容,給學生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讓學生對生物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滿心期待著下一節課。

其次,課堂導入要有趣。在后續課中,我們同樣可以借助課堂伊始的導入環節調動學生整節課的學習興趣?!昂玫拈_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開頭,會直接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率。傳統課堂中,一些教師忽略了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要性,采用的是復習導入,學生聽著聽著就厭了,不利于興趣的培養,自然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發展,更何談“會學”。因此,為了讓學生從“學會”轉向“會學”,在課堂伊始我們就可以采用多樣方法導入。

比如故事導入、情境導入、游戲導入等。教學《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課時,我們就可以創設情境,設疑導入。提出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請學生自行思考俗語蘊含的信息。然后播放遺傳相關的短片,提出“遺傳”這一知識,提問學生:“生物體為什么會表現出遺傳現象?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是什么呢?”通過情境巧妙地導入新課,吊起學生對新知的“胃口”,增強學生學習欲望,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會學”做好鋪墊。

(三)授人以漁,滲透自學方法

在喚醒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讓學生“會學”非常關鍵的一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遠比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重要,新課改明確要求教師要從傳統的“教書匠”思維中進行轉變,重新定位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啟發者、幫助者,傳授知識的同時“育人”,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針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主要給學生推薦了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一是間隔隨機學習法。學習知識不能貪快,更不可能一勞永逸,要隨機地、不定式地、反復地學習。對生物學這門課程,教材中大部分知識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大部分知識都可以用來解釋生活現象。針對此,教師時常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間隔地、隨機地學習,有意識地將生物學知識和生活現象關聯起來,在生活中主動聯想到生物學知識。比如,大人常讓小孩吃雞蛋、喝牛奶以長身高,其核心原理是雞蛋和牛奶富含蛋白質,且牛奶還含鈣,此時學生就應該聯想到《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知識。教學這一課時,我們也要有意識地給學生列舉相關生活現象,培養學生自覺將生物學知識關聯生活的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在生活中間隔隨機地學習生物學。

二是分塊學習法。分塊學習是一種套路,把知識拆解成各種不同的“塊”,通過各種重復訓練,這些“塊”就會以腦神經元連接的方式“長”在大腦之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引導學生自主建立“學習塊”,比如以單元為“塊”,或以相似學習主題為“塊”,或者根據個人學習習慣建立“自主學習塊”,簡言之就是將繁雜的知識進行分類分塊處理,建立知識體系。同時,還可以教給學生思維導圖法,鼓勵學生按學習塊繪制思維導圖,定期鞏固和復習,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習能力,掌握生物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

三是費曼學習法。該方法是由理查德·費曼提出來的,這種學習法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會學生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也給學生滲透此種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采用費曼學習法。比如讓學生扮演老師角色,給其他同學講授一個知識點,要求學生先回顧該知識,然后組織語言,再語言流暢、條理清晰地講授知識,最好能夠講到其他同學聽懂的效果。定期有意識地采用這種教學方法,間接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鼓勵學生課后采用此方法,同學之間互相講一講自己對某一個知識點的理解,深化知識印象,提高學習效率,強化自身學習力,進一步成為“會學”的人。

(四)優化教學活動,培養學習能力

當然,讓學生成為會學習的人的前提是學生具備良好學習能力,除了興趣的保障、方法的推動之外,學習能力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生物學教師應創新教學活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盡可能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成為自主發現、探索知識的人,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從而逐步學會學習,成為“會學”的人。針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通過引導學生分組合作,共同探究學習任務的方式將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自發地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總結結論。

例如,教學《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這一課時,“魯賓—卡門實驗的探究”就能以合作的形式進行。首先提出問題:恩格爾曼的實驗已經證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并且釋放氧氣,那么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到底是來自水還是二氧化碳呢?然后聯系前面學習的知識,介紹同位素標記法的應用,鼓勵學生嘗試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其次借助多媒體演示實驗,再讓學生思考:探究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到底來自二氧化碳還是水?鼓勵學生提出假設。最后引導學生分組實驗,驗證假設,要求學生分工合作,做好實驗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學會用對照的方法設計實驗,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達到了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四、 結語

綜上所述,讓學生“會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們生物學教師的任務,在新課改指導下,我們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學會”知識,更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會學”,通過激發興趣,教授方法,培養能力,逐步讓學生成為“會學”的人。

參考文獻:

[1]趙善龍.新課標背景下生物課堂的教師定位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36):95-96.

[2]蘇碧珍.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12):70.

[3]劉彩虹.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高考,2021(17):21-22.

[4]王君.芻議高中生物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6):208-209.

[5]張雙紅.高中生物教學中思維導圖運用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297-298.

[6]郝勇.高中生物教學中遷移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高三生物復習試題的選題與測評”為例[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1,38(1):127-129.

猜你喜歡
生物學教學會學高中教育
學會與會學的辯證
優化生態課堂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淺談類比推理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運用
基于思維的可視化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基于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為了學生好”
利用微課輔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新課改下高中美術的教育創新之再思考
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