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為了學生好”

2016-12-01 01:32左分
關鍵詞:高中教育供給側改革

左分

摘要:普通高中要實行多元化發展,采取更為融通的辦學機制以及更為靈活的評價方式,改革教學供給側的內容,讓學生在人的發展性向上有更多些選擇,從而真正做到“為了學生好”。

關鍵詞:高中教育;機制融通;多樣選擇;靈活評價;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0-021-1“怎樣做才是‘為了學生好?”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在教育領域卻一直沒有形成共識。當下,在小學家長為孩子不能早放學而糾結時,高中還是“早六晚十”,其原因不言而喻。針對這一現實,我們的高中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從而做到真的“為了學生好”?

一、在辦學機制上能否更多些融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要求“全面推動普通高中的多樣化發展,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高中課程改革應建基于每一所學校的成功、每一個學生的成功。而傳統的高中教育先是設立省重點中學與一般高中,然后是國家示范高中、省重點與一般高中,再是星級高中評定,其分類標準還是等級化,這就加劇了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攀?!彪y題難以化解。而在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的時代,我們是依然堅持高中教育的精英化,還是為培養杰出人才打好負責國民的素質基礎?高中教育能否真正像“綱要”所要求的實行多樣化發展?作為國家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改革試點地區之一的南京市,將高中分為“綜合改革高中”、“學科創新高中”、“國際高中”、“普職融通高中”四種類型,力求以“多樣特色發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生涯規劃,讓高中教育為學生的多樣成才提供更多的服務”,這一舉措應該給我們以很好的啟示。特別是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進行的融合教育,能夠較好地破解薄弱高中存在的難題,也可使蘇北縣一級職業中學脫離辦學所處的尷尬境地。

二、在人的發展性向上能否更多些選擇

1995年,原國家教委《關于大力辦好普通高級中學的若干意見》指出:“普通高中的任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為高等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力量,有側重地對學生實施升學預備教育和就業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奠定基礎?!逼胀ǜ咧幸獛椭鷮W生設計走向成功的不同道路,讓其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選擇學校,走向社會。綜合發展好的學生選擇綜合發展高中,有體育、藝術等特長的學生可以選擇特長發展高中,暫時沒有想清楚上高中還是職校的學生就可以填報普職融通高中,而想出國的孩子就直接去國際學校。說得更開闊些,考進名牌大學、普通高校,或者步入社會成為工人、農民、農民工。人的發展性向有區別,人的潛能展現有先后,教育需要發現這種區別,理解這種潛能,要本著“模糊分層,特色見長,激勵為主,人盡其能”的策略和原則,關注“人的發展性向的選擇”,促進“適合個性的發展”。要注意弱勢群體的學生們在現行的考試競爭中處境不利,夠不到那些競爭性的課程,得不到他們能學好的課程,但他們也有潛能,有優勢,能學好,要精心設置課程,使他們不再是高考競爭教育的陪襯人。

三、在教育評價上能否更靈活多樣

普通高中教育應是追求卓越的大眾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數人的精英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教育應走出為“升學作準備”的工具價值論的泥沼,找回失落的內在價值,把培養每一個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養作為基本任務。但現在高中考核中,縣一級是“萬人本科上線率”,學校是所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獎、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獎”,其實關注的還是“二本以上上線率、上線人數”。于是盡管2009年《社會藍皮書》公開的就業調查結果中顯示,藝術領域是就業率最低的兩大領域之一,但速成式“藝考”依舊如火如荼,其背后的推力究竟是什么?我們拷問一下教育人的良知,這是否與高校藝術專業收費高于普通專業、社會眾多培訓機構的生存、學校二本以上上線率、上線人數的考核以及“藝考”文化課成績要求低等等有關?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這為我們高中教育評價機制的靈活多樣提供了政策依據。我們要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高中新課程的靈魂,使高中教育只承擔為社會培養負責國民的“有限責任”,讓普通高等教育入學考試及其結果不再成為評價基礎教育的指標,這是否會從根本上讓我們的學生心理獲得放松?

四、在教學供給側能否更多些關注學生

2016年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意見認為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進行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就教學層面來說,教師為供給側,學生為需求側,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我們必須提高教學這一供給側的質量。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教學服務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由需求來確定供給,而非以供給來強加需求。

二是改革供給內容。學生中可能有問題學生、特殊需要學生、危機學生、優異學生等,他們的需求是不同的,我們要進行學習內容的變革與創新研究,做到共同需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真正為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內容。

三是改進供給方式。不要總是站在教師的角度考慮問題,要換位思考,組建教師與學生學習共同體,要給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建立學習小組,學生在小組內或小組間進行互動交流,采用兵教兵的方法,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大膽展示﹑適度探究中得以提升。

我們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教育發展新常態;我們也期盼普通高中教育有一片藍藍的天,真正做到“為了學生好”!

猜你喜歡
高中教育供給側改革
優化高中物理教學的策略探究
創新性科研人才的培養模式
“以生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級管理工作研究
基于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方法研究
淺析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房地產去庫存有何妙招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