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挑戰與啟示

2022-08-04 01:23鐘雪蕾
成才之路 2022年18期
關鍵詞:全面發展立德樹人人才培養

鐘雪蕾

摘要: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已進入攻堅時期,高校作為知識創新、知識傳播、技術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應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養這一重要目標上。新時代的人才,需要具備全面發展的能力、跨學科研究的能力、實踐應用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些使高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要培育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人才,高校就要通過打破學科界限、實行合作教育、培養自我發展的能力等途徑來實現。

關鍵詞:高校;人才培養;全面發展;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C961;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8-0001-03

當前,科學、民主、自由、正義、平等、文明、和平等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人類的共同語言,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是大趨勢。而新時代下的教育,由生存性教育向發展性教育轉變,是高校彰顯其育人功能的“應有之義”階段,要培養出新時代的接班人,就要在育人模式上進行較大的變革。本文從幾個方面對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挑戰與啟示進行探討。

一、新時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1.知識開放獲取容易

從19世紀初開始,大學一直被視為傳播知識、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獲取知識變得非常容易,甚至不需要耗費很大的成本,只要有網絡,就很容易能搜索到想要的知識。與知識生產的背景變遷相應,以跨學科性、應用性、異質性和反思性為特征的新型知識生產模式開始出現。隨著網絡文化的不斷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網上分享知識與經驗,并在網上學習知識。這讓知識的獲取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場所、固定時間,當學生在實踐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要通過網絡搜索,便能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學習知識的便利性,這種隨時隨地都能獲取知識的方式,使學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個性化地選擇知識,學習效率大幅提升。21世紀的信息技術,拓展了知識傳播與獲取的渠道,這就需要高校重視自身的教育價值,把教學體系從“教人”向“育人”逐步轉變,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養這一重要目標上。

2.社會發展日新月異

20世紀初到冷戰結束這段時間,是人類外延性生產力進步的最大時期,各種發明創造層出不窮,科學理論研究成果豐盛,極大地改變了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相對于上世紀而言,社會的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力不斷增強,這需要人們掌握能快速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即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否則很難跟上社會快速的發展進程。2020年初,從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沖擊中可以看出,人們只有具備快速調整、反應以及轉變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而以“社會需求”為主導的高校育人體系需要不斷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進行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很難保持教育體系的穩定。因此,只有以“人的發展”為主導的育人體系,才能把教育對人的發展的重要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3.教育進入改革攻堅時期

快速變化的世界使高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各種教育改革相繼進入攻堅時期。這就意味著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有革命性的改變,否則無法培育出真正的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高校不能無視世界的改變,應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釋放人的潛能為途徑,不斷錘煉學生,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讓他們在未知、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能找到自我價值與定位。

二、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人才要有全面發展的能力、跨學科的能力、實踐應用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

1.全面發展的能力

人生的追求可能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不變的底色,就是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當人在這個世界上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就很容易陷入“虛無主義”,陷入消極或拒絕發展的狀態,甚至是放棄生命。因此,人只有具備全面發展的能力,才能找到自身的價值。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指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發展,又指人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繼承和發展前人思想的基礎上,首先對這一問題作了科學的歷史分析,指出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合理的社會制度下才能完全徹底實現,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因此,教育的價值就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只有與勞動相結合,才能真正培育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2.跨學科的能力

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已成為科學技術獲得發展的有力支撐點,成為各國科學界、教育界積極探討和研究的領域。在實踐經驗中,人們生活和工作中接觸到的事物與事件大多數并不是以單一學科內容出現的,無論是出門使用的交通工具,購物使用的支付方式,工作中需要銷售出去的產品、參與的項目,還是看的電影和電視劇,無一不是多個學科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應用產物。事實上,人們掌握語言,累積知識,能實現生活中的表達、理解和交流;掌握運算,理解或精通機械、結構、能量等,能滿足生活和工作的需求;了解藝術,欣賞或運用構圖、色彩、比例等,能為生活和工作添加美感。這些門類結合在一起,才構成一個人豐富的人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多面手類型的人才愈來愈受青睞,被認為能夠賦予社會更多的價值。人們會看到,法律、金融、咨詢、審計等行業更青睞于那些不僅具有本行業知識,而且具有機械工程、建筑、軟件工程等其他專業背景的從業者。對于管理者,企業對他們的專業知識及法律、經濟、心理、行為、藝術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也愈來愈高。一個人如何把每個單一學科的知識更好地綜合應用,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未來在社會中的綜合能力表現或是直接影響其人生成就。達·芬奇可以說是實踐跨學科學習和應用并達到巔峰的鼻祖,他在畫作《蒙娜麗莎》中精巧地使用了斐波那契數列,使得這幅畫作具有了非凡的審美意義。同時,他在科學、工程和藝術等領域的研究也使自己在多個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

3.實踐應用的能力

一個人如果光有知識,而沒有實踐應用的能力,就像是一池大而無用的死水,遠沒有一口僅數尺深但有源泉的水井有生機。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很難提升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而提升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就是讓其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很多高校將農業、制造業、金融業等多個行業以實驗室、發明競賽和展覽的形式引入到教學中來,并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要求學生解決各種難題,促使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拓展思路,做到知識的實踐應用。因此,建設應用型大學的意義就在于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鍛煉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使他們成長為復合應用型人才。

4.終身學習的能力

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部部長的埃特里·捷爾比指出終身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和學校畢業以后教育及訓練的統合,它不僅是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之間關系的發展,而且也是個人(包括兒童、青年、成人)通過社區生活實現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構成的以教育政策為中心的要素”。這充分說明,終身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當前,高校在培育新時代青年方面起著其他社會活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要實現全人的發展,就必須從根本上對現有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而各國在推行終身教育的實踐中,也要求高等教育機構改變原有的封閉結構,形成開放的彈性的教育結構。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在新時代的高校育人體系中有所體現,還要在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中起到引領、帶頭作用。

三、面對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設想

1.打破學科界限

在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到了高一的下半年,或者是高二的上半年就開始文理分科,學生的知識結構開始發生改變。到了高校之后,文理科的界限更加分明,這種學科之間的界限限制了學科間的融合,不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自20世紀上半葉,以杜威為代表的學者作出了學科分類后,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存在學文科的對理工科一竅不通、學理工科的對社會科學從不問津的情況。實際上,在實行學科分類之前,具有大智慧的先賢們并不是只在某一狹隘的領域里探尋真理,而是無所不及、由此及彼,橫跨多個學科?,F行的大學分科教學所造成的知識系統范圍的單一與限制,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教育界也在不斷嘗試著去打破這種學科界限。例如,開設綜合課程,以項目作為教學基本單位等。綜合課程是一種多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系,有助于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的整體性發展,并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2.實行合作教育

加拿大獨特的Co-op體系(帶薪實習課程)是高等教育合作教學的一個重要模板。這種教學模式最早是由滑鐵盧大學在1957年從美國引入的,不僅能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為企業創造提前發現和培養人才的機會,因此自開辦以來一直受到學生和企業的歡迎。目前,全加拿大提供Co-op課程的院校已經超過100所,并將重心轉移至公立學院(College)。很多三年的高級大專課程都帶有Co-op課程,甚至二年的大專也要求學生利用暑假完成Co-op課程,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通過Co-op,學生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并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工作實際中,再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見識帶回課堂,進而在學習中進行分析與思考。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學生從學校步入職業生涯時就有一定的工作經歷和經驗,并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

Co-op可以使合作三方受益。首先,其有利于用人單位招到更優秀的員工。通過Co-op,用人單位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評估學生,并確定今后是否需要雇用,這比一般的招聘減少了盲目性。其次,當用人單位有短期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又不能雇用長期員工時,Co-op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再次,通過Co-op,用人單位可以得到校方的相關技術支持。而校方通過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并通過Co-op反饋回來的信息,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改進教學,并宣傳學校,樹立學校形象。在Co-op項目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通過Co-op,學生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提高實踐技能,激發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探索欲望,確立今后的職業取向,并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Co-op的經歷,能使學生有更好的就業競爭力,在就業時有更多的優越性。

3.培養自我發展的能力

人智學的創始人史代納博士一直都在強調,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發展是越來越高的心理要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但是人向往發展的本能是比較弱的,因此,壞習慣、貧乏的文化環境、缺乏能力,甚至是錯誤的教育都能使這種發展的趨向受阻。但是處于和平、安全和友愛的環境中的人則很容易發展,并容易懂得發展的過程。正如馬斯洛理論所描述的,處于不安全環境中的人總是渴望穩定和安全,更不敢輕舉妄動。一個發展中的人總是不斷地向自己提出挑戰,這就是勇氣。發展所帶來的快樂需要以努力、自律和一定程度的痛苦為前提。因此,高校要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必須給學生提供一個和平、安全和友愛并充滿挑戰的教育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紅雨.開放學科邊界的大學學科觀轉變探討[J].高校教育管理, 2014(04).

[2]鄭慶文,張更立.時代的呼喚———交叉學科與交叉教育[J].醫學教育探索,2003(02).

[3]匡桂陽.加拿大Co-op教育的實施與優勢及其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10(05).

[4]弗蘭克·G·戈布爾.人的自我發展[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01).

[5]劉婕,苑春暉,李欣泉.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芻議[J].現代職業教育, 2018(27).

Challenges and Enlightenment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ong Xuel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new era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As the bas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important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 need the abilit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which mak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reak discipline boundaries, implement cooperative educatio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self-develop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talenttraining; comprehensivedevelopment;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歡
全面發展立德樹人人才培養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如何做好新時期的黨政工作
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