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思辨型命題作文的教學突破

2022-08-08 02:30高西棟丁園園
中學語文(學生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概念界定

高西棟 丁園園

摘 要 思辨型命題作文是指通過要求寫作主體對某一概念、某一理論、某一問題做出界定、辨析和探究,來評估其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應試能力的一種命題形式的作文。很多學生在寫作此類作文時,存在“無內涵,硬貼標簽;無邏輯,胡亂堆疊;無角度,大而空泛”等諸多誤區。為矯治上述弊病,教師應把教會學生“學會概念界定,注重行文邏輯,巧選論證角度”作為教學的突破點。

關鍵詞 思辨型命題作文 概念界定 行文邏輯 論證角度

哲學上思辨有四個要素:概念、理論、邏輯、推導。與之相應,“思辨型命題作文”是指通過要求寫作主體對某一概念、某一理論、某一問題做出界定、辨析和探究,來評估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應試能力的一種命題形式的作文。它是和考察寫作主體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文化認同是否符合主流意識的時事化、時政化的“現象型命題作文”相對而言的。

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思辨型命題作文的考頻最高,尤其在高考命題中出現的頻度更高。僅以近五年浙江省高考卷為例,列表如下: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寫思辨型命題作文時,存在很多誤區?,F將典型錯誤列舉如下。

1.無內涵,硬貼標簽

要進行思辨型命題作文寫作,必須對其所涉及的概念內涵進行認知和界定,這是思辨的起點。概念認知淺,則文淺意俗;概念認知深,則立意深刻而獨到;無概念界定,則無認知,是貼標簽,帶著僥幸心理騙分數。比如,浙江省2021年高考,如果要談“得失是起點、終點還是過程”,必須界定清楚何謂“得失”。對于不同價值觀的人來說,得失的內涵是不同的。甲認為有所失的地方,恰恰是乙認為有所得的地方。另外,起點、終點和過程也是相對而言的,某件事的起點恰恰是另一件事的終點;在某個范域內來說,起點和終點可能都是過程??忌鷮Α暗檬А薄捌瘘c”“終點”和“過程”內涵的理解程度,是決定能否深刻而獨到地論述“得失是起點、終點還是過程”這一話題的前提。而不少學生,不去對這一命題所涉及的這些概念進行認真的審讀和辨析,在對相關概念沒有深刻認知的前提下,采用貼標簽的方式大談“將得失視為起點、終點和過程的好處”等等。而此類現象,在中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

2.無邏輯,胡亂堆疊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作文不講邏輯、胡亂堆疊的現象較為普遍。最為突出的有兩個堆疊模式:

這兩種模式都是先提出論點,然后簡單列舉,最后得出結論。其論證和行文的“無邏輯性”,最突出的表現有二:首先,是簡單歸納。二、三、四段并不一定會構成第五段成立的充分條件。其次,是詳略失當和安排無序。在二、三、四段中任意加一段或去一段,甚至將幾段任意調動一下次序對整篇文章都無任何大的影響。

邏輯性既是事物內在規律的體現,又是人的思維規律的體現。違背認知規律強行下結論,不是曲意奪理,就是思維發展水平不高的表現。再者,一篇文章猶如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有機體,內容的詳略處理,句段的次序安排決不能隨意為之,必須以律而行,這是寫作思辨型命題作文的基本要求。

3.無角度,大而空泛

古語有云:“弱水三千,只取其一瓢飲?!彼急嫘兔}作文往往要求學生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或認識論中的某些論題進行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是通常所說的“大”而“虛”的話題。很多學生在寫這種題型的作文時,不會“取其一瓢”,往往就大而論大,就虛而談虛,缺乏角度的選擇,泛泛而談,浮光掠影,使整篇文章顯得大而空泛,了無意趣。

比如,2021年南京市高三年級期初語文考試的作文命題為:

德國人做日常菜,常備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過磅,力求精準,如同實驗。中國人下廚,配菜配料全憑信手拈來,“少許”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獨特,難以效仿。精準和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濟并存。

請結合材料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我們在閱卷的過程中常??吹竭@樣的題目:《論精準和模糊》《談兼濟并存》《精準與模糊之我見》等等。短短的800字作文,以這樣大的題目來行文立意,是難以把話題談得清楚明白的,要想使文章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幾乎是不可能的。

1.學會概念界定

傳統的八股文寫作分為八個部分,它們分別是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很多人對這種寫作模式嗤之以鼻,認為它束縛人的寫作個性,按模板行文,長此以往人才也就成了供統治階級驅遣的“模板化的工具”。此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文如其人,既然人千人千面,文亦應如此。但一種寫作模式能流傳如此之久,肯定有某些不可完全否定的地方。比如,第一股“破題”就是這種文法的精髓,至今仍值得借鑒。破題,即是界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一步可以看出寫作者對論題的認知程度,它決定了行文的論述方向和內容,而這一步恰恰是很多學生寫思辨型命題作文所缺乏的。教師在指導作文的時候,不妨引導學生做適當的借鑒,這樣可以矯治學生作文中大量的硬貼標簽的行為。當然,中學生作文中所界定的概念一般不要求必須是精確性、普適性的科學化概念,而要求它須是在具體命意和語境中能體現認知的獨到性、深刻性的個性化概念。

比如,江蘇省南通市2022年高三語文期中考試的作文話題是“生存與發展”,一篇高分作文中有這樣的話:

生存,是生命的存活、存留,但不是茍活,更不是靠寄食于別人而度日的躺平。

……它是在基本的物質要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拋棄不必要的外物干擾,追求性靈的解放與舒張,在短暫的人生中讓生命拓寬至無限,由此靈魂得以永存!

發展不僅意指個人的奮發向前,也代表以發展的心態看待一切,更指心靈的拓寬與升華。

此文在概念的界定方面很有特點。從界定內容方面看,該文分別揭示了“生存”和“發展”的三層內涵,且三個層次,步步開掘,逐層遞深,在概念的開掘中,顯現思維的縱深度。從界定的形式方面看,界定“生存”時,用“不是……不是……更不是……而是……”的句型,著眼于概念外延的框定;界定“發展”時用“不僅指……更指……”的句型,著眼于概念內涵的開掘。能對概念有如此深刻而獨到的解讀,那么技高一籌的立意就自不待言了。

當然,這里并不是要求所有學生在寫思辨型命題作文時,都要專門用一定的篇幅來做概念的界定,而是意在強調在寫此類命題作文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在立意之先必須對話題所關涉的概念做充分的思考和理解。否則,只能陷入“硬貼標簽”的寫作怪圈。

2.注重行文邏輯

講究邏輯性,是寫思辨型議論文的基本原則。它要求文章的論點必須是基于概念、判斷或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推導而得出的結論,而不能“我說是就是”。這就要求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教學生寫作思辨型命題作文的時候,要教學生把握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比如,如果有學生用表二中的模式(一)來行文的時候,就要告訴學生所用的模式雖然能夠快速成文,但違背了邏輯思維的“充分理由律”。通過教師分析要讓學生明白,“甲有了C,甲正確;乙有了C,乙正確;丙有了C,丙正確”,并不能必然推導出“我們應該擁有C”,因為你不能窮盡所有擁有C的都正確。如果你要證明“我們要擁有C”,還必須證明“不擁有C”的錯誤性;還必須厘清“擁有C”這一條件和具備“正確”這一屬性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樣的推導才符合邏輯,才有“充足的理由”。

一篇高分作文是這樣證明“奮斗的青春最美”這一論點的:

當傅聰在波蘭的肖邦國際鋼琴大獎賽獲獎時,舉國音樂界人士無不為他感到驕傲,那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的旋律聲中,映射出他從小到大不懈的奮斗和付出。傅聰從小在嚴父傅雷的苛刻教育下成長,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好品質。而每當他同齡伙伴肆意揮灑他們的青春,在游玩虛度時,他卻無論四季,無論年月,把自己的青春熱情全部澆灌在一首首鋼琴曲中。終于,他的奮斗帶來了成功。若不是這扎下頭,勤勤懇懇的刻苦奮斗,他的青春怎么會如花開般燦爛美麗?正因為這腳踏實地、堅實勇敢的奮斗態度,他的青春才寫滿成功的華章。奮斗的青春,不重要嗎?

相反,那些身處青春年華卻不求上進,不知奮斗的人,便跌入墮落深淵。劉備之子劉阿斗,不求上進,成天貪圖享樂,身在曹營卻樂于偏安一隅,最終使得蜀國百年大計毀于一旦;《紅樓夢》中的薛蟠,賈璉等人貪圖財色,不思主持家業,將大好青春浪費在吃喝嫖賭,好吃懶做之中,最終導致家敗人亡。這些不懂得努力奮斗的人,他們的青春又怎會像諸葛亮、曹操等人那樣因興國持家而走向成功呢?

此段文字,先采用舉例論證,傅聰在“青春的奮斗”中譜寫出“美麗的青春華章”;接著,采用假設論證,假設他在青春之時不去奮斗,由此推出相反的結果;其次,采用因果分析論證,分析“奮斗”與“獲得美麗青春”之間的因果關系;最后,采用正反對比論證,論證“處青春年華卻不求上進,不知奮斗的人”最終會“跌入墮落深淵”。這種邏輯思維極其清晰的論證,使其論點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3.巧選論證角度

杜甫有句詩:“窗含西嶺千秋雪?!庇帽藭r彼地的“一扇窗”來含“百里西嶺”和“千秋積雪”。在這里,杜甫打破了時空的局限,以“一瞬”而覽“千秋”,用“一方”而納“百里”。我們寫作思辨型命題作文時,也應如此。當思辨性話題大而虛的時候,我們也要找到“那扇窗”,“這扇窗”就是透視論題的“某個角度”或承載話題的“某個載體”。教師要教會學生巧選角度,巧用載體,化大為小,化虛為實,以“一個支點來撬動地球”。

例如,在寫話題為“節奏”的思辨性命題作文時,一篇題為《敘京》的作文結尾是這樣寫的: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北京的節奏,大約是說書的不爭不搶,大約是北海公園的鬧中取靜,又大約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碰撞。沉靜、熱鬧、典雅、新潮,包容交匯,徐疾有度,這何嘗不是時代的節奏呢?中國改革開放、海納百川的大國風范,又何嘗不于北京的節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作文的結尾可以看出,該生選取北京這一城市的某些方面來談“節奏“,進而以“北京的節奏”詮釋“中國的節奏”,避免了就“節奏”談“節奏”的虛空化論說,起到了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思辨型命題作文,是近年來中學寫作教學過程中出現較多的一種命題形式。這一命題取向,正順應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修訂版》所提出的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思維的發展和提升”的基本訴求,而我們的作文教學在這方面的探討尚待深入。這里,謹以此文“引玉”,期待更多的后續研究。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養根式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L/2020/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高西棟,南京市第九中學;丁園園,江蘇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猜你喜歡
概念界定
略論高中政治課生態課堂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