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武術的“自由”與“理性”論略

2022-08-15 00:50李成王崗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22年9期
關鍵詞:武者中國武術自由

李成,王崗

(武漢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從歷史中走來的中國文化,經歷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走進一個重新被世界接受、接納和親近的新時代。這個時代的來臨,無疑會給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但也會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帶來諸多問題。這一點就很像狄更斯所言及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那樣。在中國武術被頻頻地寫進國家最高級行政文件的同時,作為最具中華民族文化典型代表文化形態的中國武術,卻在這樣一個時代里遇到了發展中的諸多“麻煩”和“問題”。正如《中國武術緣何頻頻被碰瓷》一文所指出“近年來受眼球經濟的影響,中國武術頻頻被人當做炒作、包裝自己的工具,有的時候甚至被惡搞”的那樣[1],走進了一個“問題時代”:大師頻頻出現、人人自稱高手、門戶隨意開設……。究其原因,是我們至今沒有很好地對中國武術進行科學、實事求是的“根底”闡釋,而是陷入了“過去對傳統國粹了解得不多,就使得一些人有機可乘,打著國粹的旗號,來顯示自己神通,或者夸大宣傳,認為可以適用于任何方面,這樣其實就走入一個誤區”[1]。

所以,要走出認知上的“誤區”,揭開遮蔽在中國武術身體上的神秘面紗,把真實的中國武術文化告訴大家,應該成為廣大學者的責任和義務?;诖?,依據時下中國武術傳播中出現的“亂像”,選擇中國武術中的“自由”與“理性”的文化特質作為研究的命題,來揭示中國武術中“自由”與“理性”的互治機理,探究兩者的辯證統一關系,為中國武術當下之“亂”的治理提供理論上的合法性依據。

1 中國文化中的“自由”與“理性”釋義

1.1 中國文化中的“自由”闡釋

“人類文化的不斷生成是一個自由進程,一切符號性思維和符號性活動都是精神自由創造的展示”[2],馬克思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和自覺的活動,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本質?!保?]中國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對外交流的文化符號載體,自由精神就實實在在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胡適在其題為《中國文化里的自由傳統》的演講時就曾說過:“‘自由’這個意義,這個理想,‘自由’這個名詞,并不是外來的,不是洋貨,是中國古代就有的?!保?]在西方,自由原意是指自主、自立、擺脫強制,解除人身依附關系。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強調“每人都有做一切他愿意做的事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他人的同等自由”[5]。受中西方文化背景差異的影響,中國文化中的“自由”有別于西方“自由”的價值觀念,更多追求精神上自由自在的體驗。儒家文化中的“自由”觀倡導在社會秩序、道德精神、禮儀教化的涵養下踐行“自由”的方式。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這種浩然正氣實際上也是一種“道德”自覺下自由思想的體現[3]。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通過道德修養達到“自由”狀態。儒家與道家既互補又對立,道家自由思想向往自然、順其自然、秉承無為的自由觀,從而達到身心合一的自由境界,如莊子《逍遙游》中抒寫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種遵從自然法則的自由精神,既能促使“人”本性使然,又能使人與物獲得自由和諧的生存環境?!扒f子認為人應當不受空間和時間的任何限制和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保?]“從哲學的角度看佛教,佛教的修行乃是通過主體的自覺意識,破除一切執著,使自己成為自己心靈的主人,以獲得精神的完全自由?!保?]儒、道、釋三家之間自由思想的交流與融匯,便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由精神的集中表現,這個傳統即注重儒家的“現世”自由,又倡導道家的“忘世”自由,更追求儒家的“出世自由”?!叭宓泪屓痰膬仍谶壿嬘幸稽c是相同的,就是其實踐的意義均是在對自身的超越?!保?]因此,依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由”價值與西方文化對“自由”的定義,本研究界定的自由是指社會個體在法律道德約束下能夠自由選擇自己的喜好、自由展現自己的價值。

1.2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闡釋

中國文化萌生于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耕文明社會,這種農耕社會孕育的文化形態有別于西方的工商社會文化類型。從社會基礎來看,農耕文明的社會運行機制是以世代傳授經驗為主,重視家庭社會組織關系,崇倫理、美教化,形成“家國同構”的倫理社會格局。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運行范式,這一范式導致中國文化注重“道德理性”“實踐理性”,“周代形成了禮樂制度,樂主情,禮主理,‘情見而義立,樂善而德尊’,蘊含著情理合一的文化結構?!保?]孔子態度平實,所以不表樂觀,唯處處教人用心回省,即自己訴諸理性,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無私的行為指向了情理的范疇。情理合一的形成隱匿著中國文化以“二人”關系為重心,這種關系的濃厚凝聚著中國人獨特的“私”的親屬次序關系,正如費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中描述的那樣:“以‘己’為中心,像水面上的一圈圈推出的波紋,圈層的遠近決定了關系的強弱?!崩顫珊裉岢隽恕扒楸疚弧庇^點,揭示了中國文化重情感,從而區別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5]。西方傳統社會是以海洋文化為基礎,這種基礎造就了社會結構的契約關系,以此形成了個體本位的價值觀念。海洋文明的擴張成就了西方發達的科學技術,衍生出工具理性,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系,個人主體意識較強。主體意識的強化促使情理的分離,表現為理性高于感性的文化主導。其次,西方文化注重個性的解放與自由,個體的主體關照是西方文化理性主義的標榜,強調個體本位的文化價值,形成了科學民主、司法獨立的獨特制度文化體系?;诖?,中國文化中的“理性”觀具有自身的優越性和合理性,然而,也要正視其局限性,辯證合理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一般“理性”內涵。因此,從中西互證的視角界定理性為社會個體在處理問題時能夠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考慮問題,處理事情不沖動,具有規約自我行為的清醒意識與控制能力。

2 “自由”成就了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美譽

“自由就是人類在獲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實現人生價值、提高生命質量的行為取向和方式?!保?]中國武術是從原始社會“人與人、人與動物”搏殺格斗萌發產生的,伴隨著人類歷史文明的演進,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染下,使得中國武術“由一門殺人的技藝,變成懲惡揚善、除暴安良、驅邪扶正的教化手段”[9],同時也成為提高身體素質的“身體運動”或者像西方人說的一種“體育”形態,形成了如今我們可以體驗到、感知到和觸摸到的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身體行為文化。其以歷史的“淵源流長”,內容的“博大精深”而被世人所稱贊、所謳歌。這其中,“拳法多樣、流派眾多”是我們最為值得自豪的史實?!安┐蟆?,寓意著廣與多的含義[10],中國武術拳種、技法、價值的多元是武術人對武術文化符號建構的意義表達,蘊藏著武術人內在的精神力量,作為多元的中國武術文化符號,不僅釋放著武術的價值功能,還內隱著習武人對“自由”價值的向往與追求。因此,中國武術在習武人自由創造的過程中以個體的“需要”為核心,向不同的需求層級展開。這些不同的層級需求表明了習武人對自我精神的多樣化表達,代表了習武人內在精神需要的不同價值與功能的作用。但是,中國武術這種多樣文化形式是習武人圍繞著目標多元展現的,在不同的武術文化功能作用下,呈現出多門派、多層次、多群體的特點,而這個目標多元聚焦于人自由本性的體現。在中國武術博大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武術人通過主動的自我精神創造與本體的生命鑲嵌融合,武術人的內在精神力量與多樣的文化形式是中國武術文化外在結構與內在功能的整合體,這種整合體決定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多樣性、廣元性、寬泛性、多向度和無限性,進而表達了習武人自由選擇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更印證了武術文化博大的內在呈現。社會需要的不同,中國武術文化樣態的表達也會隨之改變,一方面,當技擊實戰成為主導需要時,它就成為人們創造的主要目標,以此滿足生存需要;另一方面,“當人們有養生、修身、審美等需求時,各種類型的武術套路便被人們創造出來并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保?1]

世界上所有的身體文化體系中,還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同類型”身體行為文化具有如此多形式、多風格、多種類的龐大身體行為文化體系。人文發展觀認為:“文化多樣性本身并非固有價值,它的價值要通過文化自由來衡量?!保?2]究其原因,在我們看來,中國武術從萌芽發展狀態伊始,就走進了一條具有文化生產價值的“自由”道路。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身體行為表達和演繹的文化符號,其中技術體系的形成是具有多維性和豐富性的特征。,它是“自由”形成的,這里的“自由”是創拳者和習練者“個性喜好自由”的作用,是“自然地理自由”的影響,是“價值取向自由”的浸染等,這些“自由”就構成了中國武術從文化萌芽,到文化生產,再到如今的種類繁多、風格多樣的拳種存在狀態,應該說都歸屬于中國武術發展過程中“自由”精神所起到的文化驅動。中國武術中的“自由”是進行身體行為的“自由”。這種“自由”所反映到今天中國武術現實狀態中的學理,就呈現著以下幾個維度的“自由”,疆域遼闊是中國武術“自由”生產的外在動力、文化創造與個體差異是中國武術“自由”生產的內在動因,價值取向是中國武術“自由”生產的精神力量。

2.1 疆域遼闊是中國武術“自由”生產的外在動力

在中國文化中,文化具有區域特性是一個顯著的標識和科學的定論。所以,在中國文化的譜系中就有了許多文化的差異性存在。語言文化、戲曲文化、飲食文化如此,武術文化也如此。就如同山東梆子不同于河南豫劇,京劇有別于昆曲,越劇區分于評劇的文化差異一樣?!吧嗉馍系闹袊笔侵袊嬍澄幕蟪烧叩恼宫F,體現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別致一格的地域文化符號。對于中國武術文化的形態而言,“受各地獨特地域文化的影響,不同地域的武術文化反映出不同的風貌?!保?3]這種不同在我們看來就是中國武術生產發展過程中一種知識創造的“自由”?!爸袊赜蜻|闊,在不同地域中流傳著的武術拳種都表現出了各自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武術流派?!保?4]如山東的梅花拳、廣東的蔡佛李拳、回族的查拳、河南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等都具有區域武術文化的代表性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在不同地域的中國武術得以產生和發展,就形成了“從技術體系到文化認知”方面的不同?!皬睦碚撋蟻碚f,承認文化自由必然承認文化選擇的自由?!保?1]

盡管,中國武術的原始功能和價值都始終圍繞著“保護生命安全”為主線而進行著技術和知識的生產,但由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區域特征、不同民族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存在,就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們對于“保護自己與戰勝對手”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在認知水平上出現了差異,進而就形成了在“踢打摔拿”等技擊方法上的理解分歧,這種分歧是因人而異的,所以就應該是“自由”的。這一點在郭希汾先生編著的《中國體育史》中是這樣言說的,“中國武術門派眾多是由南北地理、氣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氣候嚴寒造成北派拳術氣勢雄勁,大開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術也比較細膩?!保?5]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武術文化創新的自然基礎?!叭祟惖幕顒颖仨氁砸欢ǖ牡赜颦h境為依托,不同的自然環境使生活于該環境的人類必須選擇相應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差異又使人類所創造的武術文化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保?6]

由于中國社會的遼闊地域,南北氣候和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中國武術在快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人”為基本出發點的武術文化生產。中國武術身體行為的文化表達受主客觀層面的影響,主觀上融入了習武者練拳的經驗、思維、審美、情感等要素,客觀上受地域文化差異的影響,造就了“南拳北腿,東槍西棍”的區域武藝生產。區域武術風格多樣是武術文化發展進程中習武者追求自由的一種需求表達。這種表達也證實了習武人習練武術自由的無限性和多重性。如“秦晉、燕趙、香港、澳門、嶺南、湘西、巴渝和滄州等地的不同武術形態,正是中國武術文化呈現出的鮮明地域特征?!保?7]并且,我們從中國武術諸多拳種生發的歷史資料中,都可以得到區域差異存在的詳實資料。

概言之,在哲學意義上,遼闊的地域差異對中國武術拳種、流派、風格的多元化形成具有“自由”的作用、價值和意涵。

2.2 創造差異是中國武術“自由”生產的內在動因

從文化視角來看,所謂文化就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武術作為一種身體文化,同樣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形態。創造的“自由性”是文化的特質之一。武術形態或說拳種的創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思維的自由創造力。具體地說,雖然一些拳種具有較為直觀的意義,或說是人類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例如,“猴拳”就是由模仿動物動作而創造出來的。但對于武術形態(拳種)的絕大多數來說,我們既要看到其中的經驗成分,更能看到人類思維的自由創造成分。從而,武術形態或說拳種就是在地域文化影響下的一種人類“思維的自由創造”。我們常為武者在各項運動中表現出驚人的創造力表示由衷的贊美和感嘆,原因也就在此。所以,武術是創造性的藝術,是身體的藝術,或者說是“武術藝術”,這也就更為清楚地表明了武術的文化性質[18]。

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各有自己的特點,這是事物存在的差異。中國武術被冠以“博大精深”的美譽,其深層次因素就是在時間與空間排列上武術孕育的內在差異性。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是由現實社會中的“人”創造出來的,因此,就會受到生產者的主宰。不同的區域環境,促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活動方式與思想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國各地歷來就存在很大的差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文化習俗。因此,受文化地域性和差異性的影響,人的自由程度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人作為傳承中國武術文化精神的主要載體,由于在不同社會階段、不同歷史時期對習練武術需求的不同,習武者的“自由”也呈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如在武林中被稱為“華北三山”,三人各有一絕,楊福山的槍、劉蒼山的棍、劉衛山的刀均所向無敵,故又稱“華北三絕”。每個人有不同的身高、體重、勁力大小,應“自由”創造或選擇適合自我習練的拳種和器械,以完成習武者意愿并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因此,“自由”為習武者規范自我奠定了基礎,拳法大成者無不注重對形體理法的研修,從而“自主”創造了形色種種的拳種,它們在具體技法、手法、腿法、身法、步法上會有一些差別,甚至有很大的差別,其原因就在于武術創造的“自由性”。正是這種武術創造的“自由性”,使得武術文化萬紫千紅,百花齊放。也正是這種武術文化創造的“自由性”,成為推動武術創造的內在動因之一。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的需求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特征;與此相應,文化也表現出了形式和功能上的變化?!保?9]個體與文化習俗的“差異”成就了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拳種多樣、風格迥異的文化范式。由于個體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需求不同,進而創造出中國武術的多元化發展樣態,如:“習武者在追求技擊價值的同時拓展了武術文化的健身、塑身、塑人、娛樂、鑒美等多元價值”,這種多元化文化價值是習武者心理感到某種短缺進而實現的功能呈現,習武者意識到中國武術中“技與身”“練用”兩者之間的功能性目的,依據社會和個體的需求由自己及自覺的目的所推動。中國武術以套路、表演、格斗等不同的形式存在著。這種存在表明了習武群體在理性意識下為爭取習練武術的自由空間、滿足生活娛樂的需要,繼而進行的主體自覺活動。一方面,習練武術是為了滿足自我保護及社會生存的多元需要,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言:“武術是一種生存技藝,可以教拳,可以保鏢,可以看家護院,可以打拳賣藝?!保?0]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需求,才成就了中國武術多向度的“自由”發展。所以說,個體與文化差異成為了武術文化創造的另一個內在動因。

2.3 價值取向是中國武術“自由”生產的精神力量

恩格斯有過一個經典的論述,“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保?1]同時,文化的每一個進步,也是文化“規范”生產精神力量的作用。中國武術文化不斷演進的過程是一個“自由”進程,一切身體文化符號都是習武者精神“自由”創作的成果展現。隨著中華文明的演進,中國武術逐步從“克敵制勝”一種價值取向,漸進走向了追求“武以育人”的教化指向,向往“健康促進”的生命關懷,享受“藝術審美”意境渲染等多種價值取向。因而,正是這些不同武術文化屬性的呈現,才凸顯出武術人精神力量進入自由空間并把自我錨定為一個自由存在的人。習武者通過主動地塑造精神力量,不斷地體悟技術動作的勁力、強化技術動作的應用、超越技術動作的認知?!白杂伞本蛯崒嵲谠诘刈哌M了中國武術創拳者的心靈深處,不僅形成了對武術中技擊、攻防、戰勝的“自由”多元文化的尋覓,而且形成了對于德重于武、武能育美、武能育體、武能育人等深一層文化的自覺尋覓。這一點在卡西爾看來,就是“以自由的方式來理解文化,只能在倫理意義而非形而上學意義上”[2]。這就對習武之人提出一種高層次的“自由”要求,習武者要有純正的動機,用武者要能明辨是非,授武者要遵循清規,其宗旨是習練武術要在“自由”空間的前提下,對習武者進行有限度的“自由”規范。這種有限度的“自由”建立在向善尚美的倫理道德社會規約下,“中國武術鼓勵參與者見義勇為、敢于為正義的俠義精神,體現了習武之人最高的仁愛之善?!保?2]這種優良的人道主義精神感化,使得中國武術超越了單純技擊格斗的直接功利的局限性,使得中國武術同時具備了一種間接的、潛伏于感性形象之中的精神上的愉悅性和主體性。

中國武術文化精神表達是一個多元復雜的整合體。究其表現形式而言,既有“義和團武術活動‘文化之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23],又有“武以德先”的技外之理[24],踐行以德服人的修身養性理念等價值取向。中國武術文化精神具有的多元表現形式和豐富文化樣式,表明了習武者可以任意地“自由”選擇習練的方式。習武者選擇不同的套路與功法進行練習,就是獨立“自由”地進行自我生命精神力量的表現。如緩慢柔和、頤養性情的太極拳;雄渾樸茂、舒展大方的少林拳;剛烈之氣、威猛之勢的南拳等,這些都可以對習武者個性人格和行為舉止形成一定的影響與塑造。同時,中國武術文化精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表達了習練武術的價值取向和社會需求。如:唐宋“武舉制”的設立使習武人獲得前程似錦的仕途;民國時期,為拯救民族危機習武成為了“強國強種”的民族需要;新時代,習練武術呈現出愛國主義、弘揚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強身健體、修養身心、崇尚和諧等多元價值功能。

中國武術注重自由狀態下招法與勁力的運用,強調“內三合”“外三合”的意境,“做到意促力顯、身隨意動的狀態,實際上彰顯了技、藝、神3個層面上的意的表現,即在技擊的表象上傳達武術技擊的本意”[25],通過外在的“形”表達內在的“意”,這種“意”的領悟是由外在“形”的熟練程度決定的,“習拳之初,先求形似,習而久之,必練內意。而后,隨著修行的不斷加深,再求外具形而內涵意”[6],因而,中國武術拳種技法動作中所表達的“意”是以人的自由意識水平為參照的,以“有形”的武術動作展現“無形”的武術意蘊,展現了中國文化特有的思維方式,因此就有了武術人自由創造的靈感,變得瞬息萬變,對于中國武術而言,招式動作是載體,氣韻意境是內涵,“意”在體悟的寫照體現著武術家對武術動作造型及動作表現力的深刻理解,將身法的閃展騰挪、技法的酣暢淋漓與造型的生動意象相結合,實現自由表達,達到八面玲瓏的境界。因此,習練武術時充沛的體力與自由的精神狀態尤為重要。

此外,由于習武個體精神發展具有差異性和時間性特點,習練武術的自由也表現出層次性和時序性特征。從層次性方面,習武者個體精神的發展是由低到高不斷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其“自由”的程度也不斷從“泛化”向“自主化”的水平演進。從時間維度上,習武個體的精神面貌與道德水平高低呈現出有先有后、良莠不齊的特點,其自由的程度也體現出個性化與多元化的特質,但總體有不斷克服各種不良傾向、向較高道德水準靠攏的特點,這是中國武術博大文化氣息的呈現。如此,武術活動在“自由”的武術形態或拳種的選擇與愛國、武德等精神文化價值取向的雙重影響下,逐漸成為一種高尚的文化。

3 “理性”成就了中國武術“優秀文化”美名

托爾斯泰說:“如果對人能夠影響的只有暴力,那么人擁有理性還有什么用?!弊怨乓詠?,中華民族就關注現實的“理性”精神,火藥武器的發明不是為了滿足戰場上“殺戮”的軍事功能,而是演變為用來欣賞“煙花爆竹”的藝術品。指南針的發明不是用來探索新大陸、占領異國他鄉的“羅盤針”,而是應用于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看風水時方位的確定。中國武術在這種現實“理性”精神的熏陶和浸染下,逐步脫離了“一招制敵”的兇狠殘忍手段,進而邁向了“理性”教化的育人道路。它倡導“點到為止”的行為規范,它不以戰勝對手的終結為追求,踐行的是“以德服人”的倫理信念。它既有“擊必中,中必摧”的執著,又有“適可而止、以禮相待”的道德規范,展現出習武者以人為本的理性態度?;魻柊秃照f:“在中國倫理道德是一切具有理性的人的唯一宗教”[26],中國武術在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滋養下,孕育了“武以德立,武以成人”的習武準則,秉承了“人講信義,拳見正義”的習武理念,表達了“以武會友,武而不武”的習武理性。狄德羅夸獎儒教:“只須以理性和真理,即可治國平天下?!敝袊湫g之所以有別于域外其他“武技”,具有顯著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其核心的動因,不單單是在技術風格上的“自由”表現,更多是來自于文化上的民族性特質。這種特質就是中華民族那些規約“技術風格”和“技術應用”的“理性系統”。這個“理性系統”今天看來就是“武術道德的中國規范”,是“攻防技擊的中國標準”,是“藝術呈現的中國審美”,是“健康促進的中國范式”,是“教育傳承的中國程式”等,這些“中國特性”構筑出中國武術的“自由”發展與“理性”規約。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儒家”為核心,其自由的限度受“禮”文化的約束,表現出“理性”的合法性與規范性。就中國武術而言,從技術動作到拳法招式的運用無不展現了習武者“創造自由”的想象力。但是任何一個拳種的創立必須得到習武群體的嚴格審視,進而遵循“禮”的規范和準則,這種規范和準則的堅守也就是中國武術具有的“理性”。盡管中國武術中有“一擊命中”的暴力技術,但卻提倡“點到為止,心中有度”的理性舉止;中國武術中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更有“尊師重道,恪守孝道”的倫理教化;中國武術盡管注重“尚武精神”的磨煉,但它更講究“武以成人”的育人功能。諸如此類的文化“理性”被發現、被認可、被理解,就形成了中國武術中獨有的“自由”與“理性”,兩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互為表里。

中國武術以武德的規約和要求為標準,以拳理的理論和法則為界限,以流派的風格和招式為根基,從“技”到“理”無不是武術人認知、體悟后在特定拳種創造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理性”思考。這里的“理性”是自我期許的內在力量,是“強而不霸”的中華理性,是“體魄健康”的生命理性,是“教化民眾”的育人理性。

3.1 “自我期許”是中國武術“理性”規范的內在標榜

中國武術的自由創造濡染了習武者的生活經驗和生存智慧,這種智慧表現在習武者以理性的態度主動地、積極地進行武術技術和身體行為的蛻變。它擺脫了血腥的、暴力的肢體沖突和行為,它打破了自然競爭下“適者生存”的動物式本能狀態,它融入了人類對自我的情感訴求與思想對話。以“自由”的意志進行武術動作的創編和展現,勾勒出中國武術“招、式、套、拳”的技術動作輪廓,使習武者的內在思想和自由表達獲得了“武不盡勢”的拳法套路,凸顯了武術人生存的內在需要。如陳王庭在《敘懷》詩中記述道:“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教下些子弟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苯淌诘茏硬粌H是為了完成拳種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實現對自我需要的理性期許。

人需要發展,人類身體需要不斷優化,武術文化是人身體發展與不斷優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人類不僅要維持已有的生命狀態、體質狀態,而且總想“超越”這種狀態,從而使人產生一種動力——或說一種“精神力量”。武術泰斗蔡龍云先生曾說過:“我是武人,性易怒,琴主靜,以靜制怒,正好借以養性?!保?7]武術文化形態與其他體育文化形態一樣,就是在這種人類的“內心期許”下發展起來的,這也是人類理性的一種表現形式。人們將對生命的安全與健康、身體的靈活與敏捷、身體的力量與體型的優美、精神的愉悅與健康等心理期許,轉化為武術文化的創造與參與,這就是武術作為一種優化人的生命存在的期許意識所起到的一種作用,或說由武術文化張力所形成的一個良性循環機制。

武術文化是人類展示自我、放飛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拳擊場上的靈肉相搏、擊劍場地的寒光劍氣,令人振奮與激昂。那是人類力量的校驗、技巧的表演,同時也是人類武德武風的展示。從這個角度講,武術活動充分體現了武術文化對人類身體發展的重要作用。

武術活動也是人類一種交往文化。人總是生活在一個“群體”中,每個個體人必須與他人交往,才能在社會中立足,其生命才有意義。武術活動為人們提供了交往的平臺。不論是武術運動員還是觀眾,都會通過武術活動,相互認識、交流、了解。人們參加武術活動,不僅避免了參加其他不良活動的可能,還能在武術活動中既“觀照”自己,又“觀照”別人,學習、體會武術活動中積極參與、頑強拼搏、公平競爭、團隊合作的精神,凈化自己的思想和靈魂。這種內在的理性精神期許,也是武術文化創造與發展的內在動力。

3.2 “體魄健康”是中國武術“理性”追求的生命關懷

中國武術作為一種身體行為文化,既注重“藝高人膽大”的求真性理性精神,又彰顯著務實理性的習武態度,更有著“面向生命之思進行‘天問’的詩意化精神”[28]。這里,武術文化進一步地把發展身體的“心理期許”上升為對人的“生命關懷”。在農耕文明時期,習練武術不單是為了護身或看護門院僅此獲得單一的生存本領,而是上升為極富有生命意涵的哲學文化,一種“技近乎道”的玄思,進而在技藝雕琢的進程中養成“謙謙君子”的高尚人格,涵養“生生不息”的生命根脈,繼而實現“武以成人”的溶滲與化通?!胺此己突厮葸@一技藝習得和運用的經驗性過程,上升到對‘生命’與‘技藝’關系的整體性直觀?!保?9]從價值理性角度來講,“強身健體”實現了習武個體和群體從習練武技中獲得的生命感悟,“早期各種武術技擊、格斗動作的實戰效果都需要武者擁有強健體魄”[29],強健體魄是中國武術文化價值存在的首要條件與根本基礎,而注重“健康增效”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武術人文關懷意識的展現,它融入了傳統哲學、醫學及儒釋道的思想理念,采用了“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內外有別”“以人為本”的養護生命的方式與途徑,使身體健碩、技藝純熟、全面發展成為了中國武術價值理性的顯露。柏格森說:“理性傾向于意識,而本能則傾向于無意識”[30],不可置否,中國武術是由習武者意識作用于創造的成果,中國武術的萌芽是由無意識暴力沖動和生存競爭形成的技術行為動作,伴隨著社會的進化、文明的進步、自我意識的覺醒,促進了習武群體的社會組織能力。習武者具備了理性意識去規范自我的行為活動,中國武術中的“全面發展元素”被提及,進而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習武者“通過身體運動的外感形式,在拳理的規范下,實現武學修為之道,最終達到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完美狀態”[31],“和諧”作為中國武術“健康理性”的內在要求,隨著搏殺性能弱化,“先禮后兵、和合相處、生命為懷等價值觀充實了初衷,也使得其與西方武技成為兩種不同思想層面的文化表現?!保?2]

奧爾特加提出“生命理性”,并不是否定理性的意義、用人生取代理性,而是想糾正理性至上的偏激[33]。中國武術的“生命理性”在于它充分超越了簡單的身體活動目標,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向善”的理性文化,它倡導“技擊”的價值功效,更注重武術的生命內在表達,走入人的心靈深處,升華人的生活空間。這種“生命理性”建立的基礎是中國傳統中醫理論學說,“武者通過傳統醫學理論明確身體機理與規律,從而‘有理有據’地進行健身、防身和養生實踐,故有‘理成于醫’之說?!保?4]中國武術中注重“手眼身法步”與“精神力氣功”的整合,它講求陰陽互生的協調,注重上下左右的顧盼,倡導身心一體的和諧。如太極拳中就展現出陰陽平衡的運動健康智慧,研究表明“在整個太極拳習練過程中的陰陽理論和平衡體用,成為改善習練者平衡功能、柔韌性以及關節靈活性的一個良好方式”[35],這對習練者促進身體平衡素質、增強全身協調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武術的“體魄健康”不是“庖丁解?!笔降狞S金分割,也不是“外強中干”的肌肉審美,而是“身心一體”的生命關懷。生命關懷是中國武術始終踐行著“武以成人”的價值理性,在與對手切磋時,它有“以理服人”的道德理性,更有“尊重生命”的人文理性關懷。

生命關懷作為蘊含中國武術“體魄健康”的人文理性哲思,其中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養生健身功法作為中國人獨有的生命運動形式,它們更符合中國人身體、精神與社會的運行規律。因此,中國武術無論從健康上還是人文上都展現出“生命關懷”的理性認知。

3.3 “強而不霸”是中國武術“理性”規約的為人之道

從文化基因來看,中國文化中沒有霸權主義元素,武力征服不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中國人的血液中沒有作威作福、稱王稱霸的基因,和而不同、和諧萬邦才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向往和平、重視統一歷來是民族文化的追求與恪守?!岸Y儀之邦”孕育下的中國武術“淡化了技擊動作外顯的殺戮,進而成為一種理性規約的標榜。因為,脫離了冷兵器時代腥風血雨的中國武術,已展現出對技術行為的約束與控制,成為知禮好禮、尊崇倫理的道德載體。

“理性”規約作為衡量中國武術行為文化的參考系,其“理性”規約中所折射出的武不凌弱、伸張正義、俠者風度等是中國武術文化構筑的人文關懷?!肮胖疄槭空卟晃?、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爭”[36],有強大自信心的武者具有能戰而不動武的品性,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時刻展現出彬彬有禮、謙遜有度的君子之氣,這是強而不爭的理性意識呈現。如著名武術家佟忠義曾有語:“良賈深藏若虛、大勇若怯,蓋造詣越深,其涵養愈大也”,中國武術不以“獲勝”作為評判武技高低的唯一標準,它以修身養性作為終身追求的目標。

中國武術各門派都嚴禁恃技欺人,以強凌弱。武林中人也講究先禮而后兵,即先向對方抱拳行禮,道聲“有請”或“得罪了”[22]。中國武術堅守“強而不欺、威而不霸”的理性信念,是受中華民族“內傾”文化特質的影響,流派眾多、拳種多樣、風格迥異的中國武術并不標榜“天下第一”的“傲慢獨大”。源遠流長、流傳有序的拳種就有129種。不同拳種之間“各美其美”的文化特色交織在一起,才使得中國武術呈現出光彩奪目、絢麗多姿的圖樣。即使在為生存競爭的時期,也沒有哪一拳種、門派自稱“無敵”,而是呈現出一種“和而不同”的“理性”價值取向,僅就“太極拳”而言,就存在著“陳、楊、武、吳、孫”等流派,表現出一種“多元共存”的文化形態。

“理性是文明的基本性質,文明區別于野蠻,在于具有理性”[7],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歷經了史前文化和人類文明的整個發展過程。從服務于殺伐實用價值的兵器革新到追求修身養性、藝術審美的身心表達;從茹毛飲血的暴力廝殺到溫文爾雅的套路規勸;從自由散漫、以暴制暴的江湖義氣到尊師重道、習武必先習德的門規戒律,這些均表現出了中國武術文化的成熟和人類對文明的向往。中國武術的本質為“技擊”,是一種“攻防兼備”的技擊術,它著重于“防守在前,進攻在后”的技術呈現。它不是不講“打”和“戰勝”,而是不將打和戰勝作為檢驗自我修養高低、好壞的唯一標準。它區別于西方格斗式的“野蠻”武技,對“打”和“戰勝”的技術行為,更倡導“止戈為武”的理性規范。如享譽世界,最具東方魅力的太極拳,“因其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的動作特點和獨特的健身理念”[37],備受全世界人民喜愛,很好地佐證了中國武術“打”和“戰勝”不是以制勝為目的,而是以理性的文明素養踐行和諧的人文價值。盡管中國武術具有“野蠻”的格斗行徑,但它更標榜“文明”的社會促進。因此,中國武術文化所展現的“理性”是對他者的尊重和謙遜,進而堅守“柔而不屈、強而不剛”的習武規約,崇尚“以和為貴”的處事智慧,最終達到武不濫用、教化育人、規范社會行為的價值意涵。

3.4 “教化民眾”是中國武術“理性”成人的德性塑造

教化是關乎社會倫理道德的教育,中國武術在傳統文化道德約束、社會禮儀、人情倫理的浸潤作用下,從入門拜師學藝的選拔到技藝身法的純熟,習武者始終遵循著“武德”的教化律令。如“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的道德衡量,作為拜師學藝的一份入門“考卷”,考驗著徒弟能否登堂入室,以此考察弟子的品行是否符合道德規范,這種道德規范是“武以成人”目標映射出的價值理性。中國武術價值理性的歸因實屬于教化范疇,它以尊重“人”的本性為前提,進而按照“武德”的教化宗旨去踐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倫理秩序,教化習武者成為一個“規矩人”“理性人”。中國武術具有調理民眾糾紛的教化素養,鄉村社會秩序是依據“家族勢力”以及“個人地位”獲得話語權,維持鄉土社會間人際關系的平衡。武術世家歷來在區域文化中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威望。馬克斯·韋伯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智化、尤其是將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時代?!保?8]中國武術文化中的祛魅是習武個體或群體生理性價值的呈現,也是中國武術道德教化的追求。如中國武術的打不是隨意的、無序性的搏擊,而是“講究明‘三節’、齊‘四梢’、懂‘四擊’、知‘六合’、用‘八法’,是對身體規范化訓練的教化成果”[39]。

康德說,教化必須要引導個人知道他的生命須要達到的理性目的[40]。牟宗三先生也認為“中國文化之開端,哲學觀念之呈現,著眼點在生命,故中國文化所關心的是生命”。因此,中國武術關心的是“人的生命”意義的延伸價值??鬃又v“克己復禮”,指出人要成為一個人,必須有內在的自覺理性品德。文以載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印證了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培育“人”的道德教化。中國武術是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武術技藝的傳承和弘揚,是一種具有“育人”的理性價值。其目標是學會理解,學會求知,善待他人、以理服人,追求“德藝雙馨”的品性修為與文化禮贊。

中國武術“武德”教化目的乃是個人道德理性的自覺,把個人引入自我德行追求的過程之中,充分激發、調動個體理性的功能,使個體“主動地具有和行使理性能力的原理”[41]。習武者只有具備理性,才能實現“武以德先”的“善舉”。因而,理性是德性的根源,有了理性,人才屬于精神存在的?!叭酥灰窃谑澜缰欣硇缘卮嬖谥?,他的目的就是實現他的人格本身?!保?2]“武德”教化旨在促進習武者身心和諧及德行的修煉,《武術匯宗》中說:“苦練功夫,體得先賢”,最終指向習武者的生命活動道德生活實踐,把習武者引向“立身處世”的德行生活,引向“正義向善”的美好生活追求。

4 結論

中國武術中的“自由”與“理性”是互為表里、內外互通的可逆關系,雖然中國武術中的“自由”內涵有時獨立于價值、需求和偏好,但若沒有對中國武術價值與價值取向有很好的認知,就無法深入對中國武術中“自由”含義的理解。因此,在對中國武術中“自由”進行解讀時就必須運用“理性”的視角?!袄硇浴庇兄谙狻白杂伞绷暰氈袊湫g動機中“非理性”因素的出現,中國武術中的“自由”取決于對武術價值和功能進行自我選擇的理性評價,在中國武術中“自由”理念評價上,作為合理審查用途的“理性”必須得以確立與堅守。反之,“自由”作為人的根本屬性,個體的“自由”為中國文化的生產提供了根本動力,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的由來就是人對武術自身意識認知的體現,對獲得武術自身意識就是對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整體表現。因此,“自由”成就了中國武術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態、精神內涵、技術譜系等多元形態;“理性”則衍生出武以育人、武以德先、武以修為等實用價值取向?!白杂伞迸c“理性”的并存為中國武術的淵源流長提供了根本動力,應該成為新時代中國武術的發展要堅守的底線。

猜你喜歡
武者中國武術自由
史料整理:認識中國武術的一條路徑
中國武術,中國魂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內用黃老,外示儒術”體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時代武者馮義民
中國武術有哪些派別
飛檐走壁
美國壟斷不了“自由”“民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