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山之間》:時代變遷中的常與變

2022-08-15 06:27高玉肖蔚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 2022年4期
關鍵詞:曉風時代

高玉 肖蔚

摘要:《湖山之間》是曉風教授的新作,與其以往的高校題材作品不同,這部作品不再純粹地以高校生活作為題材,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在時空交錯的視閾中描繪出母女兩代人的心靈成長歷程及命運。作者立足于21世紀新時代,從女兒楊小倩在高校中工作的種種經歷向母親張大鳳奮力拼搏的艱苦歲月投以回眸凝視,折射出時代變遷中的常與變。遙遠的林海深處象征著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卻彰顯了人們最為真摯純粹的情感;在經濟發達的西子湖畔,楊小倩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作者通過她的一系列遭遇從高校輻射到社會,嚴肅叩問現實,反映并反思當代社會。同時,作者用詼諧流暢的語言開創了“墻里墻外”的創作形態,在兩相對照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母女兩代人代際的差異以及對當下社會的審視與思考。

關鍵詞:《湖山之間》;曉風;時代

繼“大學三部曲”《弦歌》《儒風》《靜水》、非虛構小說《青蔥歲月的苔記》以及長篇小說《回歸》的相繼出版后,曉風教授再次為我們帶來新作《湖山之間》。在廣袤的湖山之間有什么?遙望山的那邊,是母親張大鳳艱苦奮斗的成長歷程,雖然經濟貧寒,但深切的家庭溫情、淳樸的師生情、溫暖的同學同事情……這些美好情感給予了她不斷奮進的強大力量,隨著歲月的衍變,真摯的情感可以超越時代,同時也可以具備新的時代特點;靜觀湖的這邊,女兒楊小倩從高校畢業并留校成為一名輔導員,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里,人們的思想自由解放,觀念也更加前衛,但小倩的成長歷程不僅展現了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職場新人的生存現狀,還洞察了高校大學生群體更年輕一代的心理狀況與思想觀念、師生之間的管理教育問題等,犀利地批判了從社會一直波及高校的急功近利之風。作者運用“墻里墻外”的創作形態,觀察的目光從“墻里”到“墻外”,最后又回到了“墻里”,實現了過去與現在、高校與社會的辯證性的聯結,也實現了自我寫作上的突破。高校生活仍舊是作者寫作的切入點,他的視野掠過碧波、潛入林海,回溯過去,反思當下,將母女兩代的成長故事穿插交融于文本之中,時代前進中的常與變已在這湖山之間不言而喻。

一、林海深處,回眸真情

女兒楊小倩與母親張大鳳是作品中的兩位主人公,除了我們最容易關注到的母女二人在成長歷程中所遭遇的各種事件之外,圍繞在她們身邊的紛繁人物與她們的情感關系同樣不容忽視。張大鳳的母親與張大鳳、張大鳳與自己的女兒楊小倩、張大鳳與自己的老師、友人等,這些純真的情感是幫助大鳳度過艱苦歲月的強大支撐。其中最主要是來自母女之間的深厚感情,不僅有母親對女兒的疼愛,也有女兒對母親的體貼。血濃于水的母女之情、母親對女兒的諄諄教導,一柔一剛的結合象征了大鳳一家優良的家風,即便時代不斷變化,仍不變本色。但母親對女兒的期待、女兒對母親的看法卻在與時俱進,有了不同時代里的鮮明特點。

張大鳳自幼生長在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家庭里,在她考到省城去讀書的那天,她的母親想滿足大鳳的向往為她添置一只“洋氣”的皮箱,但得知價格后卻只能放棄,為不能滿足女兒的愿望而感到歉疚:“娘太無能了!實在掏不出買箱子的錢!將來你自個兒有能力了,再把木箱換成皮箱吧,娘會看到那一天的!”[1]張大鳳的母親理解她、疼愛她,卻因為自身“能力”的不足,只能懷著滿腔的無奈,將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大鳳填報學校時,母親雖什么都不懂,但在一開始就表明了開明的態度:“你和老師商量著辦,咱沒意見!”(第57頁)當得知填報本科院校將更利于女兒的前程時,她心想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女兒去讀。大鳳的母親自知自己對女兒的愛無法給大鳳提供豐裕的物質,也明白大鳳為這樣一個有著深重經濟負擔的大家庭做出了多少犧牲,出于對整個大家庭生存的考慮,她對女兒的愛是隱忍的,卻不會因為虧欠感而對女兒有絲毫的驕縱,她深明大義、富有原則,在對女兒的教育上做到言傳身教,去派出所改年齡時面對欺侮告訴女兒不要沖動,條件再苦也靠自己的勞動獲取收入,接受接濟時也會力所能及地去報答對方……母親以另一種方式對女兒的人生道路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一棵大樹一樣為大鳳抵擋風雨,像一盞明燈一樣為大鳳指引方向,成為女兒的精神向導。大鳳對母親的深厚情感同樣是其自立自強的強大動力,大鳳始終擔憂母親瘦弱的肩膀難堪重負,不論是放棄本科院校填報銀行學校、畢業時回到林區小鎮辦事處工作,還是工作后放棄調去縣支行的機會,一次又一次地迂回,深刻體現了大鳳的成熟擔當與懂事體貼。她深知母親為了這個家付出多少艱辛,所以她選擇回到母親身邊、回到家人身邊,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但這并沒有消泯大鳳追求進步的心,愈是艱難,她愈是堅毅,不僅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對讀書的渴望,也分擔了母親身上“千斤重擔”的“八百斤”。母親的言傳身教培養了她純正的人格,即便今后在高風險的金融系統工作仍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其曲折的求學自立的歷程則磨煉了她剛毅的個性,在擁有穩定的工作之后也仍會確立前進的目標并全力以赴提升自我。對母親深深的不舍與掛念,永遠在大鳳的柔腸百轉之處,給予她力量,促進她自強。

當張大鳳也擁有了自己的女兒楊小倩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已拂遍中國的大地,這段令人動容的母女情在代代延續的同時也具備了新的時代內容。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張大鳳的“能力”似乎就強大多了,女兒作為獨生子女衣食無憂,自幼就可以得到智力的開發并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張大鳳竭盡全力地培養女兒只為女兒有更好的前程,“為生計愁”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母女之間的情感本質沒有變化,女兒楊小倩來到距家鄉千里的西子湖畔求學工作,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母親的鞭策與教導仍舊是她平復心結的良方,母親對女兒的關切與問候也從來不會缺席。然而,母女之間的親昵關系卻時而會成為女兒的煩惱,小倩常因為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生活問得太多、太細而感到有些不耐煩,因為時代飛速前進中生活節奏的加快、女兒工作的繁忙、母女二人距離的遙遠等諸多因素,雖然女兒常以打趣的方式回復母親的問題,但母親對女兒的工作、生活上的了解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新時代的母女情,不再有犧牲與成全,女兒的個人發展已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母女間的相處有了彼此更多的自由空間,有時候也不免讓大鳳和小倩感到惘然若失。但盡管如此,母女間的深切情感,已轉化為代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在越來越復雜的社會中積淀為良好的個人品質,成為抵御世俗力量的一道天然屏障。

除此之外,在母女兩代人的成長歷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人物。張大鳳的高三學習生涯中,班主任秦老師對大鳳予以厚望,又將大鳳從不舍得吃紅燒肉的行為看在眼里,所以總是悄悄地塞給大鳳煮雞蛋為她補充營養,還編出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保護大鳳的自尊心。八十二個雞蛋充分表現了在物質匱乏的時代里秦老師對大鳳不求回報的關愛之情,等大鳳畢業從省城回鄉探望秦老師時,秦老師更是“逼迫”大鳳答應“不許帶一針一線”,只要大鳳“努力工作、不斷進步”就是對他最大的安慰,八十二個雞蛋給高三時候的大鳳帶來了物質上的能量,純樸的師生情誼則成為了大鳳一生中的精神能源。大鳳的好閨蜜陳思卿“對大鳳不僅一直發揮著示范和引領作用,在生活上也是很呵護她的”(第124頁),教會她的比任何一位老師教她的還要多;楊有恒在大鳳“獨學無友”的時候也報名了自考,從成為她的同事、學友再到成為終身的伴侶,他始終給予大鳳真誠的支持與陪伴等等,在純真的歲月里,人性的美好在這些真摯的情感之中閃耀著灼灼的光華。而女兒楊小倩在東海大學入職不久后的生活似乎就沒有那么多的暖意,“西湖大媽”的冷漠與譏誚、高院長的蔑視、胡書記的嚴苛、金剛強的抵觸……在小倩讀大學的時候,還經歷了第二任男友的欺騙、劉教授的利誘等,雖然小倩最終成功入職輔導員,覓得了如意郎君,在金剛強自殺事件中也得到了上司的認可、學生的信任與家長的理解,但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楊小倩充分領略到了人情冷暖,“善”“惡”對比。在權力與金錢充斥的現代社會中,人間真情似乎已越發難得。

二、西子湖畔,叩問現實

當作者將目光聚焦于21世紀的當下,楊小倩曲折的成長經歷與復雜的心路歷程處處都體現了對現實的詰問與對人生的反思??v向來看,小倩的經歷展現了不同時代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與差異,反映出了社會轉型、城鄉嬗變帶來的利與弊。橫向來看,楊小倩作為一名高校思政輔導員,作者通過她的視角展現了高校內部的師生圖景,表達出對當下社會的審視與思考,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小倩遇到的“西湖大媽”與大鳳在車站遇到的好心大媽就已經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大媽”,一個冷漠輕蔑,帶著地域歧視的目光,一個卻滿懷善意,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與溫暖;一個在號稱“亞洲第一”的宏偉高鐵站問訊處服務,一個只是在東北小縣城的火車站巡邏糾察,作者似乎有意地突出了二者態度的不同,雖然這與個人素質也有關系,但我們仍可以從中窺見在時代飛速發展、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淳樸的民風人情也難以避免地消逝了。最后,友好親善的志愿者及時登場幫忙,幫小倩解決了難題,讓小倩更加感慨為什么如此精致美麗的現代化大都市里,純真誠摯的笑容卻愈發難覓,這實則是作者對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重“大氣”卻輕“接地氣”而發出的質問。更為突出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以經濟發展論英雄”的現象十分普遍,所以“好大喜功”的為官心態漸次泛濫,城市間的互嘲、拉踩乃至市民之間的“地域歧視”更是屢屢發生,令人倍感無奈。但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思想也更加開放,一些時興的觀點似乎已將封建傳統中的“糟粕”觀念完全摒棄,比如在談到小倩對于“90后精神上的貞潔感”的思考時,她們“抵抗色狼、防御騷擾的心理素質卻要優于他們的前輩”(第7頁),如果遭遇咸豬手,只要不觸及關鍵部位,“和狗舔的感覺差不多,帶給她的不適感非常有限”“雖難免氣憤,卻也不會痛心疾首”(第3頁),對自己的影響是很有限的。小倩的看法雖然不能代表所有“90后”女孩,但至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樣的程朱理學信條在當代已不再被奉為圭臬,身體更不再是象征著貞節的一種符號,新時代的女性已經完全擁有關于身體精神上與事實上的自主權。相比于母親大鳳坐火車時面對“揩油”的提心吊膽,小倩的想法的確可以算得上“泰然自若”了。時代前進中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帶來的利與弊在作者的筆下得到了生動的展現,為我們提供了諸多有益的思考。

楊小倩的故事圍繞著“金剛強自殺事件”一波三折,金剛強的自殺宛若一石激起千層浪,從大學到社會,從社會再回到大學,跌宕出層層亂象。首先面對金剛強自殺的定責問題就頗為復雜,個人、家庭、學校、社會,追責的過程難以像解答數學題一般嚴謹地計算出各占多少百分比的比例,但在當代新興媒體喜“添油加醋”的輿論壓力之下,高校一定是首當其沖,負責管理學生的輔導員更是直接的“責任人”,所以當楊小倩聽到金剛強自殺的消息后,真仿佛是“天崩地裂、末日降臨”??陀^來說,學生在學校里自殺,學校自然難逃其咎,但無良媒體為了博人眼球而妄加評論、借機討伐,“從一開始添油加醋的爆料,到中間義憤填膺地譴責,再到后來上綱上線地剖析……就差直接把校方指斥為非獨誤人子弟、簡直禍國殃民的罪魁”(第75—76頁),更何況東海大學還是社會公認的培養人才的985高校,引發的反響將更為猛烈。而追究其原因,這樣的報道無非是為了增加流量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媒體輿論亂象暴露無遺。除了媒體的高壓之外,輕生學生家長親屬的無理取鬧、苛刻要求也絕非罕見現象,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同樣是為了在撫平傷痛的基礎上獲得更高的經濟賠償,“經濟利益”所帶來的誘惑力使人們趨之若鶩。更令人汗顏的是,在“讀圣賢書”的象牙塔內,利益驅動的魔棒同樣有著巨大的效力,“學校上下都在靠考核激勵機制來推動……歸結到本質上,就是利益驅動,或者說物質刺激?!辈坏貌怀姓J的是,每個人都有公心與私欲,追求私欲也無可厚非,但“私欲”的力量在消費社會中無限膨脹的后果就是人心的異化與墮落,不論是學校還是社會,若人們習慣于用物質的刺激調動大眾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的改革與發展,那么“奉獻”“正義”等真正促進社會和諧的品質將會被迫淪為一句空言。

同時,作者也花了較多的筆墨去描寫金剛強即“金世遺”的“心路屐痕”,與之伴隨的是作為讀者的小倩復雜的心路歷程,師生二人通過這一份日記而產生的心靈碰撞折射出了豐富的內容,也是當今高校及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從鄉村走向城市的新時代青年所產生的強烈落差感與不適應感是否會把他們推向“邊際人”的群體?當代大學生的擇偶觀與戀愛觀是否得到了正確的引導?面對封閉自我的“后進生”,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伸出援手?等等。金剛強的自殺具有偶然性,但這些問題卻具有相當的普遍性。當今高校大學生的家庭條件處于極度貧困的情況已不多見,但生活拮據、成績落后、人際關系緊張等因素的確是造成一些學生“自閉”“抑郁”的重要因素,這些與環境的無法適應更有直接的關聯?!扒槁房部馈币彩墙饎倧娮詺⒌囊粋€重要原因,他的富二代室友“張無忌”頻繁更換女友,金剛強欲追求一個“在她面前我也不怎么自卑”的女生都連連受挫……論長相、成績、家境等,金剛強的確并不出眾,但他所面對的這些偏偏又是他無力改變的,于是性格本就內向脆弱的他愈發自卑,深陷無限內耗之中終而墜入深淵。戀情失敗,落在“張無忌”這樣的“情場高手”頭上是一粒沙,落在敏感孤僻的“金世遺”頭上卻是一座山,兩人的巨大差異反映出高校大學生對待戀情的兩種典型態度:一種是對待感情不認真、不負責,有玩弄感情之嫌;還有一種就是將感情看得太過重要,甚至到可以左右生活方向的地步。

生活閱歷與經驗并不豐富的大學生對于戀愛的初嘗試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就很有可能陷入這兩類病態的戀愛觀中。那么,面對這些復雜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們是否進行了有效的干預并及時伸出援手呢?在文中,楊小倩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盡心盡責的“新手”輔導員了,她想方設法地接近金剛強并揣摩他的心理,試圖感化、開導他,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金剛強的自殺。她感到了痛悔,在金剛強把她夾給他的東坡肉猛地扔出了餐盤之后,她的確放棄了,但她也感慨道:“要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全方位把控,談何容易!”(第205頁),歸根結底,金剛強的人生悲劇還是性格的悲劇。我們也可以從中深刻意識到,如何在既保護學生的隱私與自尊的同時,又能深刻洞察他們的思想動態、幫助他們擺脫精神的困境,從而避免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是作者呈現的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乃至整個社會深思的問題。作者雙線切入小倩與金剛強、“張無忌”等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全方位展現出了從“90后”到“95后”“00后”的更年輕一代青年的生存現狀,準確把握了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建設同樣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三、湖山之間:“墻里墻外”

的創作形態

《湖山之間》不僅僅展現的是時代變遷中的常與變,同樣也表現了作者本人寫作上的“常與變”。在此書的后記中,作者就坦言:“要形容我目前的寫作狀態,‘騎墻二字或許可以得其仿佛。無論是寫作形式還是寫作題材,都可以用‘騎墻來概括?!保ǖ?19頁),“騎墻”的原義為貶義,通常指人的立場不堅定,也就是“兩邊倒”,但作者在這里運用“騎墻”自比,僅取其字面意義,形容自己寫作上的姿態,具體指寫作形式上的創新與寫作題材的拓展。作者身為大學教授,一邊產出學術論文,一邊創作文學作品,這本就是對自我的一種挑戰與突破,而創作成果頗多的曉風教授在這次的新作《湖山之間》中更實現了寫作范式上的突圍:創造了“墻里墻外”的寫作形態,并完成了“墻里墻外”的交匯融合。

“墻內”是作者熟悉的高校生活。作品主要分為兩部分,小倩的故事與大鳳的故事交叉敘述,楊小倩的故事其實就是作者高校題材創作的延續。因為作者本人就身處高校中,所以對這一類題材的創作宛如直接為自己的生活進行零距離“寫真”,無疑是直面現實、切中時弊的?;赝断腋琛贰度屣L》《靜水》等作品,高校中的種種問題都在作者的筆下纖毫畢現,作者頗為犀利地批判了如今高校中常見的“學術功利化”“官本位”等現象,進而對高校知識分子在面對課堂教學、論文投稿、職稱評審等一系列的職業壓力時該如何堅守理想、保持良知的問題發出了憂思。無一例外地,這部作品同樣展現了一個不變的地標:“東海大學”,但值得被矚目的是,“東海大學”不再是故事發生的中心場所,而是時空流轉后的新生代展現才能、追求進步的又一片天地。楊小倩作為東海大學的歷史學碩士畢業生,發刊的壓力也一直與她如影隨形,而她最終成功發表論文還是不得不倚仗了“權力”的力量,當她在讀博還是工作的岔路口徘徊之時,差點被自己想投入其門下的劉教授“潛規則”,小倩只能背水一戰去競選輔導員一職,雖然最后順利入職,但也有學校副校長在職的大師兄為其進行了“權力操作”之嫌,可見權力的力量對高校內公正的運行秩序的干預已不少見。作者對此一直保持著諷刺與譴責,直指出高校內部體制之弊端,以及世俗社會中的功利化風氣對高校帶來的負面影響。

相較于作者之前創作的高校題材小說,《湖山之間》所關注的核心問題與描寫重心都有所轉移,他進一步擴大了關注的對象,將矛盾集中在高校行政人員與大學生群體之間,不再將焦點聚集在高校知識分子群體的生存現狀以及所面臨的種種職業及生活壓力上。作者以一位女輔導員的成長歷程為主線,從她的童年經歷、家庭氛圍,到本科時經歷的戀愛、碩士畢業時面臨的人生去向抉擇,再到入職輔導員后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作者從容鋪展開一位“90后”女孩的成長道路,在細致刻畫女性心理的感性基礎上發揮理性思考的力量,客觀地反映了完全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問題,大至高校管理、城市建設、社會風氣等,小至女性職場生存、求職心態、擇偶標準等;上至學校管理層領導,下至在校的一名普通大學生。作者涉筆成趣,起筆于高校生活,但其筆觸已蔓延至高校外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還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95后”“00后”大學生群體的刻畫十分地生動形象,通過金剛強的日記,我們可以看見一個自卑敏感、有才情卻無人識的內向男生自甘墮落的過程;通過張云鵬的自述,我們會發現他雖然是一個有很多缺點和不成熟地方的男生,但通情達理、有錯敢當,從不通過歪門邪道獲取名譽。我們還可以發現圍繞在他們身邊的這些年輕男女生各有各的特點,有真情也有假意,作者用富有詼諧感的語言刻畫出了這些栩栩如生的青年大學生形象。小倩的故事在她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走到了尾聲,伴隨著她思想上的成長與蛻變,“墻內”的風景也已蔓延到了“墻外”。

張大鳳的故事是作品中的另一條主線,是發生在“墻外”的東北林海小鎮里的大鳳跨越了幾十年、從高中畢業到成家立業的發家史。如果說作者書寫小倩的故事仍是出于“現實的感召”,那么大鳳的故事便是作者對時代風云中個人悲歡的追溯與想象,這是作者做出的一個新的嘗試。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大地上,像大鳳一家這樣條件艱苦、兒女眾多的家庭很常見,而大鳳一家只是改革開放前眾多貧苦家庭的一個縮影。但物質條件的艱苦并不能局限住個人追求進步的步伐,張大鳳“踩著改革開放的鼓點,克服重重疊疊的阻力,健步走出蒼茫林區,成為金融系統的一位標桿白領,而她的家庭及家族也在艱難曲折中漸次擺脫了命運的播弄,走向和諧與幸福?!保ǖ?23頁)時勢雖造英雄,但也離不開個人的奮進。時代不斷地創造機遇,大鳳就是那一個勇于抓住機遇的踏浪者,乘著時代前進的風揚帆起航,開拓出了屬于自己的美好前程。

那么,作者在后記提到的“墻里墻外”的共同點和交會處在哪里?作者又是如何實現了“墻里墻外”的交匯融合呢?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母親大鳳與女兒小倩成長的時代相隔幾十年,作為“90后”的小倩在高校中工作,“60后”的母親則在銀行里工作,不論是成長環境、求學歷程還是工作環境,母女兩人都有著天翻地覆的差別,但母親強大的自律精神與頑強毅力、為人的正派與善良的品質都將是傳遞給女兒的一生的寶貴財富。反觀小倩,當她面臨“金剛強自殺事件”時,低調、冷靜,對待危機有自己的判斷;履職、盡責,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聰明、機敏,同時滿懷人道主義精神等,甚至與她的母親相比,小倩遇事處理更靈活、見識也更為寬廣。這些優良的個人品質使得她在復雜混亂的多方關系中保持了本色,這是母女兩人的共通點,也是“墻里墻外”的共通點,即使歲月流逝、時代變遷,不論身處何方,道德的良知與堅強的意志是在污濁的社會中固守住人心的堡壘,也是人們在求發展的路途中不應忘記的初衷。從共時性角度看,高校本來就是社會中的一部分,在時代的風云中,從高校到社會,實乃“命運的共同體”。曾經作者站在“墻內”的高臺上,“在閱盡墻內春色后,為了弄清它的來路與成因而遙望墻外的大塊煙景。兩者的用力是不均衡的”(第420頁),如今作者將觀察點移到了墻頭上,對“墻里墻外”的風景一視同仁,“在這部小說里,墻內與墻外的風光是可以平分秋色的”(第420頁)。作品的前八章中,奇數章節為女兒的故事,偶數章節為母親的故事,各有各的脈絡,但到了作品中的最后一章,兩條故事線索交匯到了一起,指向了當下。疫情的到來是對國人的一場重大考驗,在高校工作的楊小倩積極響應學校防疫抗疫工作、關愛學生的身心健康,滯留在武漢的海舟主動去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工地擔任志愿者,小倩的爸爸媽媽也在各自的小區擔任了志愿者,一家人雖身處各地卻都積極地為國家抗疫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又何嘗不是“墻里墻外”的交匯共通呢?作者在寫作中充分發揮了個人創作語言上幽默詼諧的特色,頗具趣味性的“段子”不斷,網絡熱詞、新詞配合生動的比喻,令人莞爾的同時更為“墻里墻外”的故事增添了光彩。

結語

湖山之間,不是橫亙在中國版圖上的千里距離,也不是阻隔在GDP排名之中的經濟發展差異,而是在跨越時代變遷的新舊嬗變中,母女兩代人血脈的綿延、歲月的接續、情感的共鳴、精神的傳承與命運的匯合。莽莽山林的廣袤與厚重,正如母親張大鳳克服萬難、奮斗自強的腳步一般堅實;西湖碧波的溫婉與靈秀,蕩漾著女兒青春歲月中成長的痛苦與歡樂。不同的地理文化,涵養著不同時代中同樣敢于同命運拼搏的決心與勇氣,這勇氣孕育于蒼莽林海,滋養于西湖之畔,在代際的傳承之中,在人生前進的步伐中,如林海洶涌澎湃、如碧波纏綿回旋,交匯出一支婉轉悠揚、蕩氣回腸的歌謠。

[注釋]

[1]曉風:《湖山之間》,作家出版社2021年版,第45頁。以下凡引此書,僅在引文后注明頁碼,不再一一注釋。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猜你喜歡
曉風時代
壯麗七十載奮斗新時代
雷家民作品
壯麗七十載 奮斗新時代
洪湖行
雷家民作品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春曉
遛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