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自發性種植行為的老齡化社區景觀更新研究

2022-08-18 08:32盧俊霖張琬晴唐建
低溫建筑技術 2022年7期
關鍵詞:自發性庭院景觀

盧俊霖, 張琬晴, 唐建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0 引言

我國面臨著糧食安全與老齡化加速的雙重戰略問題。2006年我國劃定18億畝的耕地紅線,2013年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2021年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累計糧食進口16453.9t,較同期增長18%,占糧食總產量68285萬噸的24%,加強糧食的戰略物資儲備制度成為重大戰略性問題[1];“十四五”期間我國老人口增長相對平緩,是做好養老服務準備的寶貴窗口期,在這一時期全國老齡化人口將要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也成為當代養老主流方式。這也引發了對既有住區更新的思考:采用何種更新策略可以更好地統籌兼顧兩個問題。都市農業可以追溯到英國于18世紀實行的份例農園制,開拓城市空地建設成為菜園,20世紀60年代學者提出“生產性養老”等,促進了2003年世衛組織“積極老齡化”話題,我國在20世紀也開始了有關于鄉村、城市農業問題的研究,如劉長安的“有農社區”模型,張玉坤的“生產型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微農業”等理論及“創智農園”、“百草園”、“一米菜園”等實踐,但在社區適老化改造與社區種植結合方面缺乏相關研究[2,3]。

1 自發性種植與老齡化社區更新結合的可行性

1.1 老人的背景及意愿

在市內選取了6個建于上世紀80~90年代的老舊小區進行了相關數據調研,主要涉及問題為60歲以上的老年居民的家庭收入、早期經歷,行為偏好等,進而得出其農業種植經歷的普及率及其對社區自發性種植活動的看法結果見圖1,由此可得出:其一,老人對經濟拮據的感受超越心理孤獨,當然后者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二,絕大多數老人都有著農村生活經歷及種植經驗,都經歷了農業合作社時代;其三,以經濟導向為主,觀賞性為輔的社區改造活動是老人非常支持的,并緩解其經濟壓力與孤獨感。此調查結果也基本支持了作者的猜想,在適老化與社區種植之間有著操作空間,可以通過承認種植活動的合法性并加以推廣,形成解決社區老齡化背景下公共環境衰敗的策略。

圖1 老人基本情況調查

1.2 社區景觀演變歷程

圖2從空間及時間層面分析了調查的小區內社區景觀演變進程,由此可知對應著公共街道、公共廣場及單元庭院等不同的空間單元發生了不同類型的開辟農園的活動,其中單元庭院內是改造的重點。單元庭院內也分為基于原有花池的核心種植區域,邊緣新開辟種植區域及自由點狀種植區域。從時間維度上來說,小區居民在2005~2010年的遷移造成了社區景觀體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由于居民組成的不可逆化,決定了景觀的改變過程也是不可逆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社區農業與適老化的可行性。

圖2 時空視角下社區景觀演變

1.3 老人的身心健康需求

自發性種植的勞動對老人的健康有提升之外還能使之獲得滿足感。在經濟效益因素影響之下,相較于不能帶來實際價值的機械單調的形式主義景觀,老人更需要帶來經濟效益及促進交往合作的農作型環境。老人在此農作過程中會經受鋤地、除草、播種、施肥澆水等活動,早上五點鐘便起床到早飯間空閑時間從事的農作活動引發一天中最早交流互助活動,休養型農作為老人提供了新鮮的瓜果蔬菜既健康又可作為珍貴勞動成果互贈,其特殊的經濟模式也契合其50~60年代成長經歷所形成的價值觀,有助于消解寂寞孤獨。經過調查,種植活動除了促進老人的勞動,還有效的促進了老人的交往,認可度評價比勞動還高如表1所示。

表1 老人種植活動評價調查

2 基于自發性種植的老齡化社區環境更新特征

老齡化社區農業與普通的可食用地景的改造有所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1 景觀公有

公有的景觀在私人占據的過程中被侵蝕,一并帶來的還有公共環境完全為老人所占據,由此不同年齡段的居民的生活領域完全割裂,不利于社區全齡化空間的營造。同時按照《民法典》第271條規定,業主對建筑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由此可知,景觀的公有屬性必須得到保障,規范老人的種植行為,設立相應的種植規則是改造的重點。同時在改造過程中應收集社區內所有居民的意見,以不同人群的比例集合不同年齡段的景觀偏好。

2.2 動態更新

老齡化帶來了社區農業的不可逆變化,同時也為一種動態更新模式帶來了適應性。由于引入了適老化的理念,且老舊社區居民人員組成不斷變化、生活方式不斷進步、社區自發性更新處于長期的動態過程,綠化更新也應保持動態化。且更新需要老人的參與與后期管理,促進老人的勞動,也呈現為動態化特征。由于老人及老舊社區資金匱乏,文中所舉多項措施旨在創造一種動態更新周期的中間狀態而非最終狀態,更新措施都以便于修改的方式“微介入”,隨著資源的加大投入可以使得景觀繼續加大更新力度。老人群中存在著不同的團體組織,可以使這些團體組織參與管理社區農業,并加速其制度化公開化。進而通過社區農業的植入進一步增強全齡段社會關系,構建更為高效融洽的社會網絡,樹立全新互惠規范,促進社會互動互助,進而促進社區自治,更新后的社區關系見圖3。

圖3 改造后社區關系

2.3 資源循環

社區提升的本質不應是新資源的投入,而應更多關注現有資源的再循環,故應當將資源循環的理念引入環境更新。引入適老化更新的理念后,老人的生活習慣及價值取向也決定了節約目標下的資源循環是廣為接受的。社區可以利用自身代謝的廢物,將資源單向流動和線性代謝的現狀,轉成多項循環的系統性低功耗社區?;诶先说娜粘A晳T,在空閑用地上設置廢物中轉站或在小區外設置一定的資源運轉中心,連接生產系統與生活系統,除農業產出用以社區食物供給循環外,還將食物垃圾處理作為有機廢物肥料,打通物質代謝通路,減少代謝廢物輸出。

3 研究案例分析

3.1 更新策略綜述

老舊社區的更新應結合以老人行為特征、社區空間特征及改造意愿,基于多快好省的改造理念,可以遵循以下步驟見圖4。

圖4 案例研究步驟

3.2 滿意度及自發性改造評價

始建于1987年的東皋小區是臨沂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第一批商品房,是縣級各政府機關單位蓋房,統一安置政府職工所形成的小區。其規劃區總面積19.75萬m2,小區面積10.5萬m2,其中居住用地10萬m2,公建用地0.5萬m2,道路用地1.7萬m2,公共綠地2.7萬m2,建成住宅樓10萬m2,小區采用獨棟獨院或兩棟一院的布局方式,進行封閉式管理,形成單元院落格局。

文中主要研究方法為訪談法及問卷法,在社區內部走訪了25位老人,與其中的20人進行了深度訪談,主要涉及對環境滿意程度、自發性改造行為種類及對改造現狀的看法,由此制定了調查問卷,主要包括環境現狀滿意度及改造行為評價兩個部分,發放人數120份,回收問卷105份,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83%,得出結果如圖1~3、表1~3所示。文中將老人環境評價對象按照分為A~I總共23種,老人改造行為歸納為J~M四類13種。以分值為量化刻度,表2中4分為比較滿意,發揮了積極作用;3分為一般滿意,無需修整;2分為不太滿意,有問題不好用,建議修整;1分為不滿意,需要修整。表3中3分為需要,發揮了積極作用;2分為可有可無;1分為不需要,有損視聽。

表2 公共環境影響因素

表3 改造行為及其評價指標

由問卷結果可知總體來說從A到I各指標老人的不滿意遠大于滿意,尤其是三類指標A-1、C-1、D-1、D-2、G-1、G-2、F-3等不滿意度都達到了50%以上,反映出庭院環境的安全性與舒適性、綠化情況、公共空間狀況是老人關注的重點。同時由B與G的對比可知,老人對于庭院空間現狀希冀有所改善,但是固定運動設施需求不高,老人大多有自己偏好的運動方式以滿足運動需求。由C、D、E可知庭院內部景觀無人打理導致景觀逐漸衰敗,大量的喬木灌木枯死(D-1、D-2),不利于老人生活心理改善,單元制布局的時代特色及精神文化未能彰顯,花池表面及庭院內地面鋪磚大多已經殘破,造成庭院環境的臟亂(C-3、E-3)。從農村以來養成的生活習慣使其更愿意在庭院中存儲個人生活物資,儲物空間也成為其關注的重點(A-2)。

從D類與E類對比可知,相較于花池的形式,老人更關注花池綠植情況。從改造行為評價中,可以得知J-1、J-4、K-1、L-2的認可度都超過了50%,說明老人在休息、安全、種植方面都有強烈需求。從K-5、M-1來不同意超越40%來看,老人對廢磚塊廢柴收集行為大多不滿,由采訪知原因為很多老人覺得影響環境美觀問題,從M-2來看,在公共區域種植不具備合法合理性,引起了老人的不悅。在J-2、J-3、K-3、K-4上,同意大約為40%左右,略高為不同意30%,說明了自發性改造具有群眾基礎。再從D類與K-1來看,表明老人對種植行為尤為關注,種植行為也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見表2、表3、圖5、圖6。

圖5 公共環境影響因素滿意度調查

圖6 改造行為滿意度評價

4 案例更新措施

4.1 空間秩序的重構

社區綠化體系包含為庭院、街道及廣場三部分,庭院是主要的改造空間見表4。雖然菜地是私有占據的結果,但其種植活動引發了鄰里間的共同興趣并建構起社區凝聚力,并促進社區空間的情感溫度提升,使庭院接近于“大雜院”的空間形態,從公共庭院到各戶老人的領域劃分再到鄰里間的相互兼容交流,庭院空間逐步解體為兼具私密與共享的混合空間及模糊性空間,逐漸克服空間的陌生化。東皋小區景觀修補分為庭院內與庭院外兩個部分。庭院內部自發性種植行為及相關行為分為圖7的情況。在庭院內部休整庭院花池時盡量保留現有花池空間結構,減小破壞力度,或采用一米田園的形式,結合原有老人種植能力及體力及作物選擇等情況,形成可變的田園形態,設置可移動組合式種植箱,同時延續老人的行為特征,在角落空間將種植箱組合形成點狀種植區域。

4.2 景觀體系的重構

這些自發性的菜地蘊含著一定樸素的田園美學追求,由表3可知常種農作物大多生長于4~11月,占據了一年中3/4時間,諸如黃瓜、絲瓜等瓜果農作物需要藤架支撐,與白菜、青椒等高低搭配,相得益彰,營造出具有可變形態及農作物多樣性特征的農林景觀園藝體系,與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環境孕育了中國獨特的園林美學高度契合。且菜蔬提升了社區的綠視化,增加了景觀的情感認知體驗及可識別性,采訪多位老人他們都覺得在有菜蔬的院里的散步過程中,會回憶更多的關于農作物的認知經驗及自身農作經歷,考慮更多的社會關系,而在現代景觀的普通花池旁散步則無此感受,應結合老年人種菜的傳統技藝及傳統美學布置菜地的劃分組合方式。

通過對農作物種類、色彩的選取,可以提升住區景觀品質,比如選擇桃樹、蘋果樹、香椿代替原有的喬木,選擇西紅柿、彩椒等色彩鮮艷的作物,并種植易生長的作物,如白菜、小麥等見表5。同時設計相關裝置收集雨水,搭建園圃的材料應順應老人的意見,拒絕使用廢磚等不美觀的材料,代之以體現田園意趣的材料,或者是邀請藝術家對類型E見圖7進行改造,以更有趣味性的方式提煉小區內老人的生活習慣及材料,同時可以使用價格較低的鄉土材料,借助單位制老舊小區院落空間格局特點下,營造更有農園氛圍的社區環境形成材料循環,減少原生資源的輸入。匯總部分種植成果給全小區居民共享,或者是居委會指導老中青形成互助合作模式,在活動設置中關注老人與兒童的交流,以農作知識科普、種植小課堂、菜園手拉手等方式促進代際互動融合,豐富公共活動形式,并安撫補償小區內樓層較高的無地可種的居民。同時在更新時,也要考慮全齡段共享、安全需求,設置可移動座椅等,與種植田有機結合[4]。為彌補其他樓層居民的種植愿望,充分利用已有條件在社區各維度見縫插綠,墻面、窗口、頂層都是其開辟地。應結合科學發展理念,輔助居民綠色創作,進一步推動種植全面化,達到綠化服務人群的全面化。為提高小區整體綠視率,可以在居民樓頂、陽臺外掛、儲藏室屋頂等處設置臨時種植地。在臨時種植地可以栽種韭菜、大蔥、彩椒等需土壤較淺的作物。

表5 社區種植基本情況分類

表6 更新策略簡述

表7 社區種植的植物門類選擇及其更新意向

4.3 管理系統的設置

東皋小區內的種植活動的參與者的主體是具有強烈自主意愿的居民,以及組織者和相關協作者,組織者應由政府部門承擔,負責物質資源、工作安排、節點計劃、居民與第三方協調等方案實施前期的監督管理工作。以多方協作的方式,科學化輔助社區營造,形成老年居民、居委會組織者與第三方協作者的共同參與。居民以自發、自營、自下而上的模式更新綠化面貌,居委會及相關部門提供指導與合作管理,第三方則可以由相關社團與社區外攤販結合,提供種子、工具等。社區資本化的過程中以有償化的手段減少老人與社會脫節的心理感受,以農業創新的方法引入資本,為老人自主種植行為賦予社會勞動價值,為其提供適度的勞動要求及相應的報酬,使老人成為勞動資源循環中的一環。

5 結語

社區更新需以動態化視角關注當下社區內鄰里關系弱化、綠化質量不足、城鄉差距較大、人口老化加劇等問題。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點:首先,老人對種植行為的評價顯示其可以作為構建農業社區的重要動力來源;其次,適老化環境改造可以依據老人的自發性行為作為改造導向;然后,社區更新應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將居民的行為活動充分調動,作為重要的改造要素,從而促進社區的長效循環發展。

猜你喜歡
自發性庭院景觀
共享魅力
胸腔鏡下肺大泡切除縫扎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臨床效果
景觀別墅
田園養生景觀營造探討
布賴滕巴赫景觀酒店48°Nord
庭院
《景觀平面圖》
庭院中的童年
新形勢下民族院校自發性學生組織管理創新研究
對如何提高法語專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