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生態補獎背景下牧戶福祉的變化及差異性分析
——以東烏珠穆沁旗為例

2022-09-16 08:25鞏芳張鑫雨
關鍵詞:補獎牧戶蘇木

鞏芳,張鑫雨

(內蒙古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草原不僅具有相當高的生態價值,同時也是牧民的生計基礎。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草原資源被無節制利用,草地退化嚴重,草原生態隨之退化。生態環境的變化和民生福祉密切相關[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內蒙古的草原、森林、湖泊、河流、濕地,關系當地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福祉。草原生態補獎政策(以下簡稱補獎政策)在保護草原資源的同時促進牧區發展,提高當地牧戶的生活水平,達到減貧脫貧的效果,促進牧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我國補獎政策實施較晚,對其效果的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主要從草原恢復和牧戶的角度進行分析,關于草原生態補獎對牧戶影響的研究也停留在對載畜量、牧戶的過牧行為、牧戶養殖狀況等微觀角度[3-5]。胡振通等[6]分析了草原生態補獎前后牧戶收入的變化;李平等[7]從牧戶需求的角度分析補獎政策對牧戶的影響。楊波等[8]從補償主、客體的角度分析草原生態補獎對農牧戶的影響,強調農牧戶對政策配合的重要性。劉向華[9]從資源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農業生態補償的主客體、補償依據和補償手段等,通過解決農業生態系統服務的外部性問題,把資源真正轉化為農戶福祉。

目前的研究中分析補獎政策背景下牧戶綜合福祉影響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東烏珠穆沁旗為例,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森的可行能力理論構建牧戶福祉的評價指標體系,分析補獎前后牧戶福祉的變化情況以及不同地區牧戶福祉的差異性,為補獎政策的完善以及牧戶福祉的提升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也豐富了牧戶福祉的研究。

1 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域

錫林郭勒盟草地資源豐富,畜牧業對牧區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50%以上的草原退化較嚴重,針對草原退化問題,國家實施了一系列保護草原生態和促進牧區發展的政策,草原生態補獎政策是具有代表性的政策之一。在錫林郭勒盟第二輪補獎政策中,對12個市縣旗進行補助,補獎總規模27177萬畝,補獎總資金117662萬元。其中東烏珠穆沁旗的補獎總規模為5750萬畝,占全盟總補獎面積的23.10%,每年總投資為21786.98萬元,占全盟總補獎資金的18.52%①數據來源:錫林郭勒盟《2016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可見東烏珠穆沁旗的補獎規模和補獎力度在全盟的補獎范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對全盟補獎政策的實施影響較大。同時,東烏珠穆沁旗的草地資源豐富,具有11種不同的典型草原類型,且牧區較多,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選取東烏珠穆沁旗全旗9個蘇木(鎮)為研究區域。

1.2 數據來源

統計數據來源于《內蒙古資源大辭典》《內蒙古調查年鑒》《內蒙古自治區旗縣情大全》,其他相關數據主要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獲得。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研究區域牧戶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擁有的草場面積等;(2)草原生態補獎的實施情況;(3)調查牧戶在補獎后的主觀感受和物質方面的變化。為降低隨機性誤差,研究從2021年3月到6月,先后3次對研究區域的牧戶進行抽樣調查??紤]到數據的代表性,從東烏珠穆沁旗選取補獎政策類型不同的9個蘇木(鎮)為研究區域,向當地牧戶發放問卷320份,收到有效問卷264份,其中禁牧區有效問卷85份,草畜平衡區有效問卷179份。

2 牧戶福祉指標體系的構建

2.1 福祉的內涵

福祉涉及幸福、健康及生活質量等內容,不僅是對生活滿意度的評估,更是一種選擇理想生活、達到理想生存狀態的能力[10-11],這種能力是對各種生活功能的集合,對于特定的群體,會有不同的功能也就是不同的維度[12-13]。同時福祉還具有層次性,即同時具有生產、生活、安全、健康等低層次的功能和成就、快樂等高層次的功能,不同需求層次的功能對福祉的重要性不同,在福祉中占有不同的權重。

2.2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森的可行能力理論耦合的福祉指標構成

2.2.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一個人的需求包括安全、生理、尊重、社交和自我實現五個方面。一個人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才會出現更高層次的需求,即需求層次[3]。人首先要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然后對健康、教育等生活方面的需求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提高。需求層次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而提高,而社會發展的提高又會進一步使人的需求層次提高,二者相輔相成,進而對人的福祉產生影響。

馬斯洛指出一個國家大部分人的需求結構與其經濟、文化、社會狀況等因素緊密相關,綜合發展水平越高的國家,高層次需求占主導的人數越多。據此,本文從經濟、文化、社會、精神等四個方面來考慮牧戶福祉的構成[14]。結合福祉具有層次性的特點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牧戶福祉分為基本物質需求、生活功能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等由低到高的四個層次,這些需求被滿足的狀態即為人類福祉。

2.2.2 森的可行能力理論森的可行能力理論強調自由選擇理想生活的能力,能夠實現理想生活狀態的各種功能性活動。福祉是指達到這種理想的生存狀態和程度的能力[10],涉及幸福、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等內容,這種能力是對各種生活功能的集合,對于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功能也就是不同的維度。用功能性活動來評價福祉,不僅可以衡量社會整體的福祉[15-16],還可以衡量特定對象的福祉,比如貧困人口[17]、林區居民[18]、被征地農民[19]等特定群體的福祉。不同群體的功能性活動有所不同,本文根據牧戶家庭的具體情況,結合牧戶福祉具有多維性的特點和森的可行能力理論,將構成牧戶福祉的四個需求層次進一步劃分,用牧戶的功能性活動來表示牧戶不同需求層次福祉的具體維度,牧戶福祉的構成要素及評價指標見表1。

表1 牧戶福祉指標及評價結果Tab.1 Herdsmen′s welfare indicator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2.3 牧戶福祉綜合指數測度模型

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通過把單位不同的指標或者因素量化為一個可以體現整體的指數,從而分析總體特征[20]。計算公式為:

其中:S、j、n分別為福祉的總體分數、具體指標、指標的個數;wj為指標權重;sj為指標j的標準化分值。

對福祉指標的數據處理方法如下:對客觀福祉指標的數據進行歸一化和實測處理,而主觀福祉指標用李克特5級計分式量表來評價[21],其中,1、3、5、7、9表示牧戶對福祉狀況的評價,分值越高,表示對福祉的評價越高。本文用熵值法確定牧戶福祉的指標權重,主要根據各指標能夠反映信息的多少來評價指標對綜合福祉的重要程度,指標所反映的信息越多,對牧戶福祉的整體影響就越大,熵越小,指標權重越高;反之,指標權重就低[22]。計算方法參考韓亞杰(2020)的研究[23]。

由于調研過程中某些調查資料的獲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牧戶在2016年參與第二輪補獎政策前主觀數據獲取的困難程度較大,因而本研究在計算草原生態補獎前后的牧戶家庭福祉指標值時,補獎后牧戶福祉狀況以補獎前的福祉狀況作為參照點,部分補獎前指標是根據實際調研的數據計算得到,其余指標參照數設為中等評分5分[24]。

3 結果分析

3.1 補獎后牧戶綜合福祉的變化及差異性分析

結合牧戶調查問卷和統計數據,運用熵權法計算得到牧戶福祉各個指標的權重值,再根據公式(1)可以算出牧戶福祉各個指標的評分以及牧戶綜合福祉的評分,牧戶福祉評價結果見表2。

由表1可知,補獎后牧戶綜合福祉的得分為5.149,與補獎前相比,有小幅度上升,但福祉總體水平不高。由表2可知,補獎后,各地區牧戶福祉得分在4.437~5.748的范圍內。烏里雅斯太鎮牧戶福祉的得分最高,阿拉坦合力蘇木牧戶福祉的得分最低,分別為5.748和4.437,相差1.312;除道特淖爾鎮和阿拉坦合力蘇木兩個地區外,其他地區的牧戶福祉得分均在5分以上。其中,大于牧戶的綜合福祉得分的地區有烏里雅斯太鎮、額吉淖爾鎮、呼熱圖淖爾蘇木、嘎海樂蘇木。

表2 補獎后各地區牧戶福祉得分Tab.2 Welfare scores of herdsmen in each region after supplementary awards

3.2 補獎后牧戶不同需求層次福祉的變化及差異性分析

3.2.1 牧戶福祉不同需求層次的變化不同需求層次的福祉受補獎政策的影響不同。其中,基本物質需求和社會需求層次的福祉在補獎后的綜合得分有所提高,分別上升了5.41%和6.87%,而生活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層次的福祉在補獎后綜合得分有所降低,分別下降了5.92%和5.25%。以下是不同需求層次福祉的具體維度變化。

(1)基本物質需求層次的福祉,在補獎后的得分提高了5.41%,其中,收入維度在補獎后提高了21.49%,而生產維度降低了9.48%。這是由于補獎政策的實施限制了牧戶對草場的使用,使得牧戶的畜牧業生產活動減少,牧戶畜牧業收入也隨之減少,但是牧戶總收入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可能與補獎政策對牧戶的補助以及對牧戶生計多元化的影響有關,由于補獎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牧戶生計的多元化,降低了牧戶對草場的依賴,提高了牧戶的非畜牧業收入,再加上政府對牧戶的補助,使得牧戶的總收入增加。

(2)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的福祉,在補獎后的得分降低了5.92%,其中只有健康維度在補獎后提高了35.61%,而教育維度和就業維度分別下降了17.73%和27.40%。首先,牧戶身體健康狀況得到改善主要是因為補獎政策的實施使牧戶的畜牧活動減少,從而勞動程度降低,得到了更多的休息,有利于身體狀況的改善;同時還與補獎政策實施后牧戶的生活質量提高有關。其次,教育和就業維度福祉的降低,說明牧戶對于就業轉型的響應度并不高,即使牧戶對補獎政策的認知以及滿意度有所提高,但沒有因為就業政策的扶持和相關資金的獎勵而對于生計方式轉變的觀念做出根本的改變。而牧戶受教育程度的降低會進一步導致牧戶就業維度福祉的降低,教育水平的降低一方面會影響牧戶對生態保護的認知,使牧戶沒有進行就業轉型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會影響牧戶選擇非牧業就業的靈活性,導致牧戶可以選擇的就業方式較少,從而不愿意進行就業方式的轉變。

(3)社會需求層次的福祉,在補獎后的綜合得分提高了6.87%,其中社會保障維度和社會公平維度分別提高了13.43%和21.92%,而選擇和行動自由維度降低了16.23%。社會保障維度福祉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補獎政策的實施拓寬了牧戶的收入來源,促進了牧戶生計的多元化,降低了牧戶對草場的依賴程度,從而提升了牧戶就業方面和生活方面的保障。相對于社會保障維度的福祉,社會公平維度福祉的提高程度更大。其中,反映社會公平維度福祉的各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補獎政策的實施后,牧戶對補獎政策的認知更加全面、公平性評價更高,對補獎政策更加滿意。選擇和行動自由維度福祉的降低可能與牧戶就業模式轉變困難有關。

(4)精神需求層次的福祉,在補獎后的綜合得分降低了5.25%,其中主觀幸福感維度上升了5.15%,而休閑游憩維度下降了10.31%。牧戶主觀幸福觀維度的提高說明補獎政策使得草原的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的改善,牧戶的生活環境質量也會隨之提高,從而牧戶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也有所提高。補獎后牧戶休閑游憩維度福祉的下降,可能是由于牧戶為維持生計而選擇了非牧業就業,且在就業轉型初期花費的時間較長。

3.2.2 不同地區牧戶福祉的差異性分析各地區補獎后福祉的綜合得分排名見表3。綜合福祉排名第一的是烏里雅斯太鎮,排名最后的是阿拉坦合力蘇木。具體來看,烏里雅斯太鎮的社會需求層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的福祉得分排名較高,而基本物質需求層次和精神需求層次的福祉得分排名比較靠后,而阿拉坦合力蘇木與烏里雅斯太鎮正好相反。再看綜合福祉排名比較靠前的呼熱圖淖爾蘇木和嘎海樂蘇木,社會需求層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的福祉的排名也都比較靠前??梢缘贸?,社會需求層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的福祉較高的地區,一般綜合福祉的排名也比較靠前,說明社會需求層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的福祉對綜合福祉的影響較大。

表3 各地區牧戶不同需求層次的福祉排名Tab.3 Ranking of the welfare of herdsmen in different levels of needs in each region

牧戶福祉的具體維度見表4。由表4可知,基本物質需求層次的福祉包括收入和生產兩個維度,各地區收入的得分在0.500~0.610之間,而生產得分在0.272~0.600之間,收入得分的總體水平要高于生產;各地區之間收入的差距也要比生產的差距明顯。對于基本物質需求層次的福祉,得分最高的嘎達布其鎮和得分最低的薩麥蘇木,收入得分分別為0.594和0.568,相差不大,而兩地生產得分分別為0.595和0.272,差距較大??梢钥闯?,不同地區的牧戶間基本物質需求層次的福祉差距主要產生于生產維度的差異,說明補獎對牧戶福祉的基本物質需求層次中生產維度的影響較大。

表4 不同地區牧戶福祉各功能指標得分Tab.4 The scores of various functional indicators for the welfare of herdsmen in different regions

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的福祉包括健康、就業和教育三個維度,各地區健康、就業和教育三個維度的得分分別在0.4、0.3、0.2左右,健康要高于就業和教育。對于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的福祉得分較高的呼熱圖淖爾蘇木、烏里雅斯太鎮、嘎海樂蘇木在健康和教育兩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得分最低的阿拉坦合力蘇木。其中,健康維度分別高出0.069分、0.061分、0.085分,教育維度分別高出0.196分、0.106分、0.087分。維度差距說明補獎對牧戶福祉的生活功能需求層次中健康維度的影響最大,教育維度其次,最后是就業維度。

社會需求層次的福祉包括社會保障、社會公平、選擇和行動自由三個維度,各地區三個維度的得分范圍分別在0.8~1.1、0.8~1.4、0.5~1.4之間??傮w來看,社會公平的得分高于其他兩種維度,各地區之間選擇和行動自由的差異最大,其次是社會公平,最后是社會保障。對于社會需求層次的福祉得分最高的是烏里雅斯太鎮,得分最低的是阿拉坦合力蘇木。兩地社會保障、社會公平、選擇和行動自由三個維度的得分分別為0.983、1.137、1.315和0.815、0.871、0.523,烏里雅斯太鎮的三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阿拉坦合力蘇木,分別高出0.168分、0.266分、0.792分。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的福祉得分較低的道特淖爾鎮,三個維度的得分分別為0.829、1.045、0.579,均低于烏里雅斯太鎮,分別低0.154分、0.091分、0.735分,可以看出,社會需求層次的福祉得分的差距主要產生于選擇和行動自由維度,說明補獎對牧戶福祉的社會需求層次中選擇和行動自由的影響較大。

精神需求層次的福祉包括主觀幸福感和休閑游憩兩個維度,各地區主觀幸福感的得分在0.11~0.17之間,而休閑游憩的得分在0.16~0.33之間,休閑游憩維度福祉得分的總體水平要高于主觀幸福感維度的福祉,且對于不同地區間福祉得分的差距而言,休閑游憩維度大于主觀幸福感維度。對于精神需求層次的福祉得分最高的額吉淖爾鎮和得分最低的嘎達布其鎮,主觀幸福感得分分別為0.152和0.117,額吉淖爾鎮的得分略高于嘎達布其鎮,差距不大,而休閑游憩的得分別為0.322和0.208,差距較大??梢钥闯?,不同地區的牧戶精神需求層次的福祉的差距主要產生于休閑游憩維度,說明補獎對牧戶福祉的精神需求層次中休閑游憩的影響較大。

4 結論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牧戶福祉的內涵,認為福祉是達到理想生存狀態的一種能力,根據福祉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牧戶福祉分為基本物質需求、生活功能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由低到高的四個層次,再結合森的可行能力理論和福祉具有多維性的特點將牧戶的四個需求層次進一步劃分,用功能性活動來表示牧戶福祉不同維度的具體指標。在此基礎上,以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為例,評估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實施后牧戶的綜合福祉。評估結果表明:(1)牧戶綜合福祉得分為5.149,與補獎前相比,有小幅度上升,總體水平仍有待提高。補獎后牧戶綜合福祉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生活功能需求層次和精神需求層次福祉的降低。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福祉的降低主要來源于牧戶福祉就業和教育兩個維度,精神需求層次的福祉的降低主要來源于休閑游憩維度,應重點提高以上幾個維度方面的福祉。(2)對東烏珠穆沁旗不同地區牧戶福祉水平進行分析可知,烏里雅斯太鎮、額吉淖爾鎮、呼熱圖淖爾蘇木、嘎海樂蘇木對補獎后對東烏珠穆沁旗牧戶福祉綜合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各地區的福祉得分的排名來看,社會需求層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層次的福祉對綜合福祉的影響較大。

猜你喜歡
補獎牧戶蘇木
國內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文獻綜述
生計資本對牧戶牲畜養殖規模決策的影響
——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為例
草原牧戶游升級記
淺談蘇木山精神與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邊疆牧戶對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態度分析
基于草場生存評估模型的阿巴嘎旗北部牧戶草場退化現狀及原因分析
我國牧戶生計脆弱性研究進展及應對措施
青海啟動新一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
蒙藥蘇木-6治療股骨頭壞死97例臨床療效觀察
草原生態補獎機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