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南人和他們的香巴拉桑煙、法舞、酥油花和遠去的黑帳篷

2022-09-21 03:49棗糕于永樂瞬間永恒陳亞諾AFun阿方一木bj4糖六七張偉紅
環球人文地理 2022年8期
關鍵詞:甘南唐卡帳篷

文 棗糕 圖 于永樂 瞬間永恒 陳亞諾 AFun阿方 一木bj4 糖六七 張偉紅

民歌里,藏人這樣唱起朝圣的道路:“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數過來的,陡峭的山崖我像梯子一樣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讀經書一樣掀過?!?/p>

在被譽為“世界藏學府”的甘南拉卜楞寺,街上有很多像民歌里唱的那樣踏過千山萬水而來的人。他們前來瞻仰拉卜楞寺紅色和白色的高墻,目睹正月間盛大的法會,聽激烈的辯經聲。他們中的有些人后來進入寺廟,成為僧侶,通過修行淬煉內心;有些人在短暫的拜會后回到草原,牽開經幡、插下長箭,騎馬驅趕洪流般的牦牛群……

其實在甘南這片土地上,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個“香巴拉”。

拉卜楞寺的桑煙農歷正月十四的羌姆

凌晨四點,天色靛藍,如巨大棉被一般圍裹著拉卜楞寺的群山尚未蘇醒,裸露的山巖和灌木叢一片寂然。這時候穿行在窄街,能聽見低矮僧舍里傳出細碎的誦經聲和沸水的咕咚聲。沿著土墻,緩慢向大路踱步,重重屋檐下開始升起灰白的輕煙,慢慢地,天光跟著變換:由藍變紫,隨后露出橘粉色的朝霞……

夏河縣拉卜楞寺,早于山上鳥鳴先響的,總是紅袍僧人們的誦經聲;早于太陽先升上天空的,總是煨桑的煙。

沒錯,晨霧中飄散的并不是炊煙,而是蘊含著松柏或青稞馨香的桑煙。

藏語中的“?!弊?,有“清洗、凈化、驅除”等意思。煨桑習俗,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遠古象雄時期。男子在出征或狩獵歸來時,部族首領、老人,以及婦女兒童就會聚在寨外郊野,燃上一堆柏枝和香草,并不斷向出征者身上灑水,意為用煙和水驅除各種污穢之氣。在原始苯教文化中,人們信仰“萬物有靈”,將煨桑當作和神靈溝通的方法:桑煙可以直達上蒼,直達神居住的地方,將人間的美味傳遞上去,使諸神歡喜。因此后來也逐漸演變成祭祀神靈,祈禱平安的儀式。再后來蓮花生大士弘揚佛教時,根據百姓意愿,將煨桑儀式收納到佛教中。此后不斷流傳,延續至今。

左頁圖,合作市米拉日巴佛閣前,兩位僧人正煨桑。右頁,在拉卜楞寺磕長頭與轉經的人們。拉卜楞寺有著世界上最長的轉經長廊,走完一趟需近兩個小時。

今日的拉卜楞寺,凡有人煙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桑煙,無論在寺院還是普通百姓家中,都能發現煨桑爐。有些在院落中央、有些在房內墻壁上,一般是人們經過精心選擇的最潔凈的地方。煨桑時,人們先將柏樹枝放入桑爐點燃,有的藏民還會放入青稞、糌粑、水果、糖等等,然后再用柏樹枝葉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舞三下,同時誦讀真經。

每逢藏歷新年,佛教盛會前,人們都會舉行大型煨桑儀式祈愿求福。而拉卜楞寺一年中最重要的佛教盛會,是毛蘭姆法會,共由放生儀式、展佛儀式、羌姆儀式、酥油花燈供儀式、轉香巴儀式組成,每次舉辦,都會吸引四面八方的藏民專程前來觀看。這些儀式中,最有趣的莫過于“羌姆”,也就是驅邪除魔,祈愿吉祥的法舞。拉卜楞寺設有專門的法舞學院,培養儀式指揮、主演、樂隊長、舞者、樂師等一系列成員。他們舉辦的法舞儀式,有著宏大的場景、精湛的舞蹈技藝,在安多藏區極負盛名。每年的羌姆,都在拉卜楞寺大經堂門前舉行,農歷正月十四、七月初八到此,都可以一飽眼福。

法舞,是拉卜楞寺毛蘭姆法會中最有趣的儀式,羌姆巴(表演者)們頭戴各式面具,用身體語言講述故事,祈求平安順遂。有些扮相雖略顯詭異,但其實他們的表演總與善良正義有關。本頁上圖是為法舞伴奏的僧人們,下圖是表演中的羌姆巴。右頁圖,法舞的現場。

農歷正月十四的羌姆,以法王、明妃、黑帽師及其隨從斬除妖邪為主要內容。儀式開始時,四名童僧率先進行展演,法王的隨從們與黑帽師陸續上場。隨后樂隊念誦經文,迎請“神佛”降臨;法王、明妃配合樂聲登場,同時,大經堂右側法王像上的黃色帳幔被揭開,法樂齊鳴;法舞者們以各種降魔兵器,誅刺繪在紙上象征著邪惡的林嘎;結局是法王用酒與火將林嘎燒為灰燼。最后,焚燒由糌粑捏成的祭品“朵瑪”,以饗“天神”……在現場,濃郁厚重的酥油香,承載著美好的夙愿,氤氳在人群中,也緩緩飄到云端。

農歷七月初八的羌姆表演,相較正月十四少了莊重肅穆,但卻多了“親民”的趣味。法舞的僧侶們頭戴山神、鹿、狗等面具,演繹著來自藏族傳記文學名著《米拉日巴道歌》里的故事:藏傳佛教噶舉派創始人米拉日巴,規勸獵人不再殺生,皈依佛法……這個故事曾經在拉卜楞寺二世的授意倡導下,被改編成戲劇,后來成為甘南南木特藏戲的雛形。

需要說明的是,甘南南木特藏戲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融合了藏傳佛教音樂、甘南民間歌舞、彈唱、說唱等種種音樂形式,深受觀眾喜愛。尤其《桑諾王子》《赤松德贊》《松贊干布》等歌頌正義、崇尚勇氣的劇目,更是跟隨藏劇團的腳步,走遍了甘南高原。

技藝與勇氣的秘境唐卡、酥油花和插箭儀式

毛蘭姆法會中,幾乎每個環節都能看到唐卡的身影。

那些用色鮮艷,意境莊重的藝術作品,大的如展佛儀式上的佛像唐卡,依靠山坡才可完全展開;小的則不足一平方米。但無論大小,唐卡的表達總會突破真實時空的限制,展示包括天堂、人間和地界在內的廣闊境域,用山石、祥云、花卉等圖案將復雜的情節內容自然分割。

在午后的夏河縣,拉卜楞唐卡小鎮暖陽高照,53歲的唐卡畫師丹增坐在工作室的畫架前,一筆一劃,慢慢上色……在他的努力下,畫面的色彩逐漸豐富,畫中的形象也開始栩栩如生。

丹增每天要畫8個小時,幾乎從未間斷。從10歲拿起畫筆,一畫就是40多年。1979年,10歲的丹增開始在青海學習唐卡繪畫。20歲那年,他慕名來到夏河拉卜楞寺拜師學藝。

“在青海的10年,我更多的是學習經文,相當于唐卡的理論知識,來到夏河后,我跟隨老師精修繪畫,唐卡繪畫技藝有了很大提升?!睂W習5年后,丹增在拉卜楞寺開設了自己的唐卡畫室,也開始帶學生?!皹媹D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精益求精,一幅好的作品,經常要畫幾個月甚至一年?!?/p>

可想而知,如果要做成毛蘭姆法會上那種能覆滿山坡的大唐卡,得需要多少僧人畫師和多少時間心血。在漫長的日子里,畫師們終日沉湎在畫筆與彩色絲線編制出的信念中,寂靜、孤獨,淬煉技藝的同時,完成的還有心靈的修行。

同樣,拉卜楞寺展出的酥油花,也是修行的成果。

酥油,是從牛奶中提取出來的黃白色油脂,每20公斤牛奶僅能提煉1公斤酥油。酥油花,顧名思義,就是酥油做成的藝術品。制作時,酥油容易因手溫而融化,藝僧們便只能在冬天制作,還要將夏河冰冷的雪水備在一旁。每次捏取、觸摸酥油花之前,就把手臂、手掌浸入水中,直至與冰水同溫。只有如此,酥油膏才能在他們手中定型,變成生動的塑像。

左頁小圖依次為制作中的酥油花和唐卡。右頁大圖,展佛儀式,巨幅唐卡覆滿山坡。小圖為夏河縣的插箭節:象征著氣運的龍達被拋上天空,箭垛便圍滿了人。

入夜,酥油燈的柔光照亮藝僧們低埋的額頭與通紅的雙手;凌晨,清冷晨光又將他們從簡陋的床鋪引到水桶旁。日復一日,他們與嚴寒相伴,同時還需要保持頭腦清醒和精湛的技藝。毫無疑問,最終成型的酥油花,全都是藝僧們毅力與智慧的極致表達。對他們而言,這或許就是“香巴拉”在精神世界中的形態。

而俗世的人們心目中,當然也有“香巴拉”。據說在清朝乾隆年間,六世班禪曾到拉卜楞寺講經說法。他對當地牧民說,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三日,在??撇菰倪_久灘,將有一條通往“香巴拉”的道路,需要??频钠叽蟛柯淠昴暝诖巳张e行賽馬活動,所有參加賽馬活動的騎手們,今后均可進入“香巴拉”。于是,達久灘賽馬會便延續到了今日。

有意思的是,參加賽馬會的騎手年齡都在13歲左右,這是為了紀念英雄格薩爾13歲時賽馬奪冠,登基稱王。賽馬會來臨前幾個月,小騎手們就會訓練、養護自己的馬匹。賽馬當天,還會舉行插箭儀式,祭祀“山神”“戰神”。他們騎著愛馬,在煨桑后彌漫的煙霧中,聆聽僧人祈福,將龍達高高揚上天空,再把家中精心準備的彩箭插入箭垛,許愿勝利。其實,少年們策馬去追的、高揚上天空的、深插入土地的,都是對未來生活美好的憧憬——那是他們的“香巴拉”。

遠去的黑帳篷曾經浪漫而艱辛的游牧生活

1937年,北京學者于式玉來到拉卜楞。在她眼中,這里的人們“與大自然同體……是天真活潑的典型人物,體格健壯,各種勞動力的工作無不勝任……”這就是典型的甘南人,堅韌、勤勞,擁有游牧文化的浪漫和艱辛。其實在更早以前,甘南的牧民家庭,大多都是馱在牦牛背上,他們和一頂頂正在遠去的黑帳篷一起,在草原深處逐水草而居。

左頁小圖,從上至下依次為青海玉樹的牧場上,一家人剛搭建好的黑帳篷,曾經甘南的草原上也有它的存在;今日瑪曲草原牧民們的定居地;村落中歸家的僧侶和能從生活中每件小事里體驗快樂的甘南人們。右頁圖為正擠牦牛奶的婦女。

那時候,牧民們趕著一群群牦牛,四處尋找茂盛的水草,牦牛背上馱著的包袱、器皿,就是牧民們全部的家當。牦牛腹部長而厚的粗毛可以抵御高海拔的嚴冬,但到了夏季,粗毛會自動脫落散熱。婦女們就將牛毛收集起來,捻成毛線后織成褐料。這種具有干松、濕緊特性的褐料,很快成了牧人御寒的最佳選擇。他們把長條形的褐料縫綴在一起,中間用多個木棍或立柱支撐,四周再用石塊壓牢,就成了黑帳篷的雛形。

帳篷的大小,由褐料的尺幅與立柱的數量決定,大多都由牧民們自己制作,一般家庭制作搭建帳篷的材料需要一年左右,人口多的則時間更長。

為了抵擋風雨,牧民們搭建好帳篷后,還會在外圍用草皮壘起半米高的矮墻,還常常沿著帳篷邊緣壘起干透的牛糞作燃料用。通常,帳篷頂部中央,會有一扇天窗,用來采光和為爐灶排煙。天窗上蓋一塊特制的簾子,雨雪天或寒風襲來時將其閉合。晴朗的日子,高原熾烈的陽光透過天窗,在帳篷內斜出一道朦朧的光柱。黎明時分,燒奶茶的炊煙從天窗裊裊飄出;夏日靜謐的夜晚,則可以躺在帳篷里,透過天窗看到璀璨星空。這或許是艱苦的游牧生活中為數不多的浪漫時光。

在帳篷內有限的面積里,牧民們也會細分出若干生活區域。最中央,是泥土砌成的爐灶,冬天一家人便圍坐在燃燒著牛糞的火爐邊取暖。帳篷的正后方一般是敬佛的地方,佛龕前擺放有經卷和凈水碗,或者掛有唐卡。更為講究的家庭,還會在帳篷中央的立柱上,掛上哈達、珠寶、青稞。

以帳篷的中軸線為界,左右兩邊分別稱作“陽帳”和“陰帳”,陽帳是男主人活動的區域,鋪有牛皮、羊皮、坐墊等,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陰帳是女主人活動的區域,擺放著燒茶煮飯的廚具、糧食等。帳篷內的日常生活,也有禁忌和規矩,比如男人不可把帶血的生肉拿到陰帳,女人則不可在陽帳嬉戲打鬧,隨意坐臥。如果來了客人,一定是客人在上座,主人在下座。并且,在他們心目中,灶臺有灶神存在,因而灶臺要保持潔凈,不可以在灶火里燒頭發、指甲、骨頭、蔥蒜等,到訪的游客也不應跨過灶火,否則會惹主人不快。

實際上,如今甘南草原上保留的黑帳篷已經不多了。

現在,牧民們養的牛羊數量在增加,自己也蓋起了磚瓦房,不必像以前那樣東奔西走。他們打酥油用上了電動分離器,煨桑臺也換成了輕便可移動的鋼筋材質,家里的孩子還能騎在馬背上和外國游客對幾句英語,再沒有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生活如此向好,從前暢想的“香巴拉”,在今天已經開始變成現實。

猜你喜歡
甘南唐卡帳篷
帳篷里的笑聲
甘南記事
帳篷
色與光
李雪:唐卡收藏進入理性階段
帶上帳篷去旅行
在戶外過夜
以恭敬之心繪畫
一只鍍金打火機
唐卡:不僅是藏品,更是種信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