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地理“問題研究”欄目實施“三鏈式”教學芻議
——以“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為例

2022-09-22 01:24滕曉丹
地理教育 2022年9期
關鍵詞:儲備庫突發性問題研究

滕曉丹

(寧波市效實中學,浙江 寧波 315040)

人教版“問題研究”欄目的設置得以保存和延續,不僅充分體現了教材編寫的特色,而且是人教版區別于其他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亮點”,[1]同時也是正文之外的有益補充,更為培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拓寬了空間。如何充分利用這一正文之外的“有益補充”,實施“三鏈式”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嘗試。本文以“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為例進行闡述。

所謂“三鏈式”教學,即將每一個“問題探究”設計成一個主題,再根據確定的主題將之分解為若干問題以形成問題鏈,并在創設的情境體驗中剖析這些問題以此形成情境鏈,通過問題鏈和情境鏈聚焦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并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系列實踐活動,在這三個環環相扣的鏈條中涵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學科素養(圖1)。

圖1 “三鏈式”教學路徑示意圖

一、問題鏈:主題為核,凝結問題推進

推動“三鏈式”教學的前提是要有明確的主題。人教版“問題研究”欄目實際就是多個簡潔明了的主題,這些主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區域性特征較明顯,如“能否淡化海冰解決環渤海地區淡水短缺問題”“如何提升我國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崇明島的未來是什么樣子”等;另一類則更具有普遍性,如“何時‘藍天’常在”“如何讓城市不再‘看?!薄叭祟愂欠裥枰嗽煸铝痢钡?。根據主題并結合教材中的建議思路,以主題為核心將其分解為若干小問題以形成最終解決問題的問題鏈。問題鏈既是情境的驅動鏈,也是學生認知過程的思維鏈和地理知識的邏輯鏈。本文以“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為例作具體闡述。

1.明晰基礎,選擇焦點

解決這一問題,筆者首先將涉及的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圖2)。

圖2 自然災害類型及防災、減災措施

教材著重介紹了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就目前技術水平而言,氣象災害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支持下能夠較為準確地預測,也可以通過修建水庫、修筑堤壩、種植防護林等一系列措施加以應對,還可進行相應宣傳,以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將損失降到最低。但地質災害往往因其突發性而較難準確預測,進而也很難精準應對。那么災難頻繁的國家又該如何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2.清晰問題,厘清路徑

在掌握了基礎知識后,思考如何運用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實際情況時可以將問題分解為以下若干小問題加以探究:①我國自然災害在空間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哪些區域?②近十年,我國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發生比例如何?③面對自然災害,我國目前較為成熟的應對措施有哪些?④自然災害發生時,災區對救災物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⑤面對突發的災難,哪一種應急救援措施能夠最快、最直接地減少災害損失,以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⑥目前,這種應對突發性災害的措施在建設上的分布特點是什么?有何共性因素?這種分布在面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時存在什么問題?⑦若在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增加這種應對設施,應如何選址?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如何論證?

層層推進的若干小問題形成一個完整的問題鏈。圍繞此問題鏈,可明晰回答和思考這個問題的路徑(圖3)。

圖3 自然災害問題思考路徑圖

具體而言,即通過了解自然災害基礎知識,知道我國是一個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都十分頻繁的國家。再綜合分析我國自然災害在空間分布上的特征,總結面對頻繁的自然災害時已采取的應對措施,了解除了災前的預報外,災后的救援和恢復同樣重要。尤其對于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更要做到未雨綢繆,最迅捷的方式應是在當地建物資儲備庫,保障突發災害時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進一步分析可知,當前我國救災物資儲備庫主要分布在省會及部分中心城市,這主要是考慮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與生成能力。但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往往會出現在覆蓋面之外,因此,新建救援物資儲備庫就顯得十分必要。若需新建救災物資儲備庫應如何選址?考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情境鏈:問題為引,于情境中解疑釋惑

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和生活閱歷,系列問題的解決最好置于情境中。情境與問題相結合,以“直觀感知—綜合分析—歸納總結—拓展延伸”為邏輯,通過從結構良好到不良的開放問題序列,讓學生在進階學習中提升地理核心素養。[2]問題鏈設計與情境材料如表1所示。

表1 問題鏈設計與情境材料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設置相應情境,因此可形成以下情境鏈。

【情境一】通過展示自然災害點位分布圖(圖略),直觀呈現近百年來我國:①自然災害頻繁且種類多樣,幾乎涵蓋旱災、洪澇、雪災、臺風、地震、泥石流、雹災、蟲災等所有自然災害;②各類自然災害發生區域特點明顯:旱澇災害多發生在東部季風區,臺風、風暴潮以東部沿海居多,雪災多發生在東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區,而滑坡、泥石流則以西南山區、青藏高原東部和南部居多。

面對如此多發的自然災害,我國在近百年的抗災及與自然界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逐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應對措施,以此引出情境二。

【情境二】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這只是面對自然災害時,我國勞動人民摸索出的有效防災措施的縮影。但在面對突發性地質災難時,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最快速的反應,如情境三。

【情境三】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4秒,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境內發生里氏8.0級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西南方,震源深度14千米,地震最大烈度11度,影響波及中國25個?。▍^、市)。地震摧毀了當地的交通與通信設施,地震災區瞬間變為孤島。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計造成69 227人遇難、17 923人失蹤、374 643人不同程度受傷、1 993.03萬人失去住所,受災總人口達4 625.6萬人。

不難看出,正是中央就近調配物資等及時有效的救援才將此次地震的損失降到最低,人民的基本生活才有了保障,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臨時住處、有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等應是救災最基本的需求。為滿足這一需求,在當地建有物資儲備庫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不但能短時間內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更能夠迅速穩定社會秩序。因此,國家在恢復重建的過程中設立的全國占地面積最大、設施最完備、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成都救災物資儲備庫也是基于此考慮。同樣,在其他災害頻發的地區,國家也在逐步設立類似物資儲備庫。

【情境四】截至2021年,中央應急物資儲備庫已增加到113個,實現31個?。▍^、市)覆蓋,并且進一步優化了中央應急物資的儲備布局。

從區位分布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選址主要集中于省會城市或中心城市,它們的共性一是交通比較便利,二是省會城市或中心城市具有較強的區域輻射功能和較強的物資生產能力。但目前雖然在建設時盡量大范圍覆蓋災害易發生區域,但并未形成全覆蓋,面對突發性災害時還不能及時滿足需求。這也是問題鏈和情境鏈中應聚焦的問題,它對于現實生活至關重要。

四個情境形成完整的情境鏈,其邏輯關系如圖4所示。因而,根據主題所設置的系列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應的情境,最后聚焦于特別是面對突發性災害而現有儲備庫不能滿足需要時,應如何解決的關鍵問題。

圖4 四個情境形成情境鏈的邏輯關系圖

三、實踐鏈:情境聚焦,素養于實踐中落地

比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逐漸積累和完善認知結構與基本活動經驗、趨于成熟的心理品質,以及在實踐中所表現出的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才是真正的培養目標。[3]在上述問題和情境中,已經了解能夠較為準確預測的氣象災害,應對措施也日趨完善,故更應該聚焦突發性地質災害,救災物資儲備庫雖然已盡量覆蓋,但并未全方位無死角覆蓋,如青海省、臺灣省等部分地區。再加之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不可預測性,完善并新修建物資儲備庫值得關注。若應對青海部分地區頻發的地質災害而新建救災物資儲備庫,應如何選址和設計?學生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合作設計,關于在青海西寧市建造救災物資儲備庫的方案如下。

【步驟一】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閱可知,青海省2019年地質災害次數統計如表2所示。

表2 青海省2019年地質災害次數統計表

【分析】①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青海省東部、北部及南部的21個縣(區)。②2019年湟水流域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最多,為68起,占總數的73.91%。由此可見,湟水流域兩岸是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區,也是青海省突發性地質災害重點防治的區域。

【步驟二】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和對青海地理狀況的實際分析,確定新建救災物資儲備庫選址為北緯36°30′,東經102°6′附近,面積約0.26平方千米的一片區域(圖5)。

圖5 新建救災物資儲備庫選址示意圖

選擇這一區域的理由如下。自然原因:①該區域北臨湟水(黃河上游重要支流),根據《青海省地質環境公報》顯示,青海省地質災害按流域分布多出現在湟水流域,占總量的七成左右。湟水流域兩岸是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區,也是青海省突發性地質災害重點防治的區域。若出現地質災害影響湟水地區,可迅速進行搶修。②湟水將該區域與北邊山脈隔開,使該區域受北部山體滑坡影響較小,安全程度相對較高。③該地主要巖石構成為陸相火山巖及泥質巖,工程建設受地基影響較小。人文原因:①該地位于西寧市平安區,為連接我國西南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的小型交通樞紐,臨近京藏高速、張汶高速,南側有蘭青線(青藏鐵路與內地的連接段)經過,可以及時通過鐵路運輸至輻射區域內的受災地區。②該區域十千米以內建有機場(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擴大了輻射面,縮短了直達救災區域的時間,便于長途調運其他儲備庫物資。③該區域大多為林地及耕地,相較于拆遷居住區,拆遷林地所需費用更少,建設成本較低。④距離最近的地質監測點(西寧市南川東路地質災害檢測點)直線距離約五十千米,消息傳遞速度快,有利于災時消息傳遞,及時進行物資配送。

【步驟三】通過對其他已建救災物資儲備庫的調查,列出儲備物資清單(略)。

【步驟四】通過各因素的匯總和分析,畫出修建救災物資儲備庫的簡化版理念思維導圖(圖6)。

圖6 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思維導圖

【步驟五】設計組根據這一理念繪制具體實施方案圖(圖7、圖8)。

圖7 救災物資儲備庫外觀建筑設計

圖8 救災物資儲備庫內部功能區域

該設計方案充分聚焦了問題鏈和情境鏈中突發性地質災害救災儲備庫的修建,學生在查閱資料、統計分析、充分討論、繪制設計圖等系列實踐活動中需對各方面進行綜合思考,進而提升了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等方面的能力。

綜上所述,可見在“問題研究”欄目中利用設問、情境以及實踐“研究問題”,不僅能厘清基礎知識,在系列情境中求真求解,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綜合思維能力,加強其區域認知并充分理解人地協調觀。

猜你喜歡
儲備庫突發性問題研究
突發性耳聾伴耳鳴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的方法與效果分析
人性化護理在治療突發性耳聾中的應用及效果
可處理突發性疾病的智能外套
歐盟啟動首個醫療物資儲備庫
陽光體育背景下中學武術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俄批準建立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
東亞外匯儲備庫:參與動力與成本收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