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意識形態》文化方法論的內容要義

2022-10-11 01:52郭晨娟吳文新
昌吉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方法論恩格斯

郭晨娟 吳文新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威海 264209)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把文化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之中。學界對文化建設,包括文化研究和文化實踐進行了熱烈討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如何用科學的文化觀和文化方法論進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設,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看,《德意志意識形態》確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對文化的研究和建設的指導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兜乱庵疽庾R形態》這部經典著作是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10月至1847年4-5月合寫的,實現了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的和辯證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從而創立了唯物史觀。這不僅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形成,而且也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義文化方法論的正式形成,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基于實踐文化觀的實事求是的文化方法論

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們認為現實世界是觀念世界的產物,意識、觀念等文化的東西統治和決定著現實的人和世界?!熬S干德季刊”1845年第3卷中發表的鮑威爾和施蒂納的兩篇文章,乍看起來“真是發生了考爾巴赫預言式地描述過的匈奴人之戰。陣亡者死有余恨,亡靈在空中喧囂和號叫,恍如戰斗的轟響,廝殺的叫喊,劍、盾、戰車的鏗鏘?!保?]88仔細一看,這不過是“觀念的歷史敘述”的文化史觀的濫觴,“所謂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2],即認為觀念、宗教、意識等文化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并不是為了世俗的事物。這場圣戰不是為了關稅、憲法、馬鈴薯病,不是為了銀行事務和鐵路,而是為了精神的最神圣的利益,為了“實體”“自我意識”“批判”“唯一者”和“真正的人”。[1]88馬克思恩格斯批判這種運思路徑,認為它本質上是“觀念異化”,即意識、觀念等思想文化本來應該是人的創造物,是人的頭腦的產物,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文化是決定性的原則,文化統治著世界,人頭腦的產物反過來支配人自身,創造物支配創造者,創造者屈服于創造物。為了反抗這種虛幻的思想的統治、把被統治者從中解放出來,當時德國的思想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及解決方案。費爾巴哈認為“教會他們用符合人的本質的思想來代替這些臆想”,鮑威爾提出“教會他們批判地對待這些臆想”,施蒂納指出“教會他們從頭腦里拋掉這些臆想”。[1]15總之,這些思想家的一個共同之處在于,都認為只要在觀念世界、文化領域進行變革,就能解決當前的問題,不需要觸動現實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著重對施蒂納作出分析:施蒂納不懂得“在一定的、當然不以意志為轉移的生產方式內,總有某些異己的、不僅不以分散的個人而且也不以他們的總和為轉移的實際力量統治著人們”[1]273-274,因此在他那里出現所謂的“理想進行統治”[1]273“是思維的產物”[1]274等言論,及從“通常理解的利己主義者”、經過“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者”、到最后的“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的理論取決于人的精神需求和邏輯推斷,實際上是來源于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變遷,它自身更不可能獨立地產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此強調文化的社會基礎,批判施蒂納的脫離現實的人及其關系的文化的純粹形式和獨立發展,并且在此基礎上否定道德說教等,從理論上破除現實生活中對立問題的幻想。

馬克思恩格斯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臆想是天真的幼稚的空想,而且“構成現代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的核心”。[1]15這些思想家是“自以為是狼、也被人看成是狼的綿羊”,這些努力是“同現實的影子所作的哲學斗爭”,所有的這些都是軟弱無力、沉溺于幻想的,根本不會對現實造成任何實質性影響;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公眾懷著畏懼和虔敬的心情來接受這種哲學”[3]509,思想家們“以哲學的形式來重復德國市民的觀念”[3]510,用看似超脫、虛幻和抽象的文化反映社會成員的精神文化狀況,以此“投合耽于幻想、精神萎靡的德國民眾口味”,德國思想家和民眾互相影響,陷入惡性循環之中,當時德國現實狀況的可悲可窺一斑。馬克思還專門把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家們戲稱為“好漢”,諷刺他們把人溺死的原因不是歸結于人自身的重力而是關于重力的思想,從頭腦中拋掉重力的觀念就可以避免溺死這一可笑的想法。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要想“從天國降到人間”[4]152“從思辨的王國中降臨到現實的王國中來”[1]274,文化實踐是必由之路。

與“文化決定論”不同,強調實踐的文化觀,是基于對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之基本觀點的深刻理解,作為精神和觀念形態的文化,深深植根于社會的物質生產和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同時,文化之相對獨立性又要求我們重視文化指導實踐改造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強大力量。唯物史觀的文化方法論中的“唯”是強調以客觀物質形態呈現的社會生產實踐對于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而文化實踐的歷史過程則要求我們以整體的系統的思維方式,來批判那些把“現實前提”中的一部分、一個環節,單獨抽離出來加以絕對化、抽象化的形而上學做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文化方法論之辯證智慧的體現。把“前提”中的現實的個人以及他們的活動、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中的某一部分、某個環節單獨抽出來加以絕對化、抽象化、固定化,過分強調這個部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導致把歷史唯物主義看成是經濟決定論、生產勞動決定論、文化決定論等某種片面的“主義”是錯誤的。歷史唯物主義文化方法論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從文化的本質及其發生、發展和發揮作用的客觀歷史中,尋求文化研究和建設之規律的把握,始終堅持整體性、聯系性的觀點,并且將其應用于文化研究和建設的實踐。

二、基于人民創造歷史的群眾路線的文化方法論

堅持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方法論的一大原則,即在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設中確立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走群眾路線。

恩格斯曾引用摩爾根對文明時代的評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管理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利的平等,教育的普及,將揭開社會的下一個更高的階段,經驗、理智和科學正在不斷向這個階段努力。這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保?]“經驗、理智和科學”即指文化,是更高級的文明時代的文化的構成要素,不僅強調未來的理想社會需要建立在豐富的物質財富基礎上,還指明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人類社會文化前進的方向。不管是社會的發展還是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是需要依靠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馬克思也強調:文化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產物,“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保?]151-152任何文化都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作為人與生俱來的、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的存在方式。馬克思還指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瘪R克思在此更為強調的是:人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存在,其本質不在于他的自然性,而在于社會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139。作為人的對象化活動的文化,更是“自為地存在著的社會存在物”。

“在現代,物的關系對個人的統治、偶然性對個性的壓抑,已具有最尖銳最普遍的形式”[1]515,在文化領域也尤為突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本應作為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主體的人民大眾,變成資本邏輯支配下的被動的、片面的、無自主性的文化生產和消費的機器?!斑@樣就給現有的個人提出了十分明確的任務……確立個人對偶然性和關系的統治,以之代替關系和偶然性對個人的統治?!保?]515也就是說,要消除文化異化,用人的全面發展邏輯取代資本邏輯,使人民大眾不僅能夠共建文化,還能夠共享文化。

而“思想和觀念成為獨立力量是個人之間的私人關系和聯系獨立化的結果?!枷爰液驼軐W家對這些思想進行專門的系統的研究,也就是使這些思想系統化,乃是分工的結果”[1]525。簡言之,“個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變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發展,使他受到限制?!保?]514文化異化是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畸形分工造成的。這為我們人民群眾文化共享得以實現指明了現實道路,“要消滅關系對個人的獨立化、個性對偶然性的屈從、個人的私人關系對共同的階級關系的屈從等等,歸根到底都要取決于分工的消滅?!挥薪煌蜕a力已經發展到這樣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變成了它們的桎梏的時候,分工才會消滅?!接兄浦挥性趥€人得到全面發展的條件下才能消滅,因為現存的交往形式和生產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發展的個人才可能占有它們,即才可能使它們變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動?!F代的個人必須去消滅私有制,因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致它們在私有制的統治下竟成了破壞力量,同時還因為階級對立達到了極點?!接兄坪头止さ南麥缤瑫r也就是個人在現代生產力和世界交往所建立的基礎上的聯合?!保?]516只有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按每個人的需求進行分配的時候,人民群眾的文化共享才可能得以實現,《史記·管晏列傳》中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是這個道理。

實際上,這種人民群眾共建共享文化的實現,并“不決定于意識,而決定于存在;不決定于思維,而決定于生活;這決定于個人生活的經驗發展和表現,這兩者又決定于社會關系。如果這個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只能犧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單方面地發展某一種特性,如果生活條件只提供給他發展這一種特性的材料和時間,那末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面的、畸形的發展?!保?]295-296馬克思恩格斯離開思維觀念和意識等文化范疇,揭示“現實的人不是人”即“人的二重化問題”的根源在于從現實生活條件找尋現實的解決之道。這也和我們當前所追求的人民精神共富、文化共享相契合,文化共享就是要消除人的二重化,使文化創造者也成為文化享受者,這本身也是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表現之一,而消除私有制和舊式分工的社會生活條件為個人發展提供基本保障和空間。

施蒂納認為處理個人和實際生活條件之間沖突的辦法是“實際的沖突(即個人和實際生活條件之間的沖突)變成思想的沖突(即這些個人和個人自己產生的或自己塞進自己頭腦中去的那些觀念之間的沖突)。[1]324”并且把問題的關鍵歸結為“拋棄關于這種沖突的觀念”[1]324,而不是“實際消除實際的沖突”[1]324?!懊總€人都是和其他的人完全不同的唯一的個人?!保?]320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處理不同個體之間的唯一性提供了解決思路,以此實現社會和諧?!霸诠伯a主義社會中,即在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的唯一的社會中”[1]516,社會關系高度和諧,在共建共享的社會文化關系中,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能夠極大提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受物的影響而高度和諧。

要實現共產主義,只有無產階級依靠人民群眾進行包括文化革命在內的革命?!疤貏e是在存在至今的這些關系中,一個階級總是占著統治地位;個人的生活條件總是和一定階級的生活條件相一致;因而任何一個新興的階級的實際任務,在這一階級的每一個人看來都不能不是共同任務;每個階級都只有把一切階級的個人從那些至今仍然套在他們頭上的枷鎖下解放出來,才能真正地推翻自己面前的統治階級,——正是在上述這種情況下,把爭取統治地位的階級中的個人的任務說成是全人類的任務,是非常必要的?!保?]327因此,無產階級的現實的任務“使現存的關系發生革命”[1]327不得不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而這一觀點在文化方法論上的意義,正是把人民群眾看成是文化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享受者,在人民群眾共建共享中推動文化的研究和文化建設的實踐,從而使文化發展真正造福人民大眾,實質性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自由個性全面發展。

三、基于形態演進之歷史分析的文化方法論

在談論文化形態的變化、演進、變遷時,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施蒂納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舊約”部分論述了以唯一性和獨立自由為目標導向的、未獲解放的人的發展進化的歷史,即現實生活中的人對“唯一者”的追求史,其中隱藏著文化發展史。歸納總結為下表。

施蒂納“唯一者”譜系表

從此表可以看出,文化發展歷史與人的發展進化歷史相生相隨。作為社會物質生活及其歷史的觀念性鏡像形態,文化本身的發展是內在于人發展進化的歷史的。在施蒂納看來,“人的生活”從“卵”即兒童開始,經過青年,到達成人,完成自身的兩次發現過程。喜歡探求事物真假的兒童是唯實主義的形而上學者,兒童在和整個世界相互對立、相互敬畏、相互試探的過程中獲得對異己的事物本性的認識,雖然帶有主觀夸大性,但是揭示了即使是赤裸裸來到世界的兒童,也是與生俱來的“文化人”。擺脫事物依賴、重視精神的青年是唯心主義者,在完成第一次自我發現的這一過程中,青年擺脫了稚嫩,消除了對世界的陌生感、異己感,沉迷于純粹思想,反對理性即世俗的觀念、律法、精神等文化形式。最后克服精神世界、對“精神實體性”實現否定統一的是自私自利的成人即“唯一者”,在完成第二次自我發現的過程中,成人能夠按照認識到的世界的真理、規律等來改造世界。在通過正體反體合體的發展達到了自我的唯一者的實現的同時,人對現實世界的認識也是逐漸了解。顯然,施蒂納是用單個人的個體成長形態的變化來比喻文化形態的成長變遷,可以說,人的精神文化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更確切地說是人的精神文化水平隨著實踐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

文化為人的發展進化提供條件。施蒂納的唯一者“征服精神”“把全部世界裝在自己的口袋里”[1]128,自認為精神文化是萬能的,忽視客觀物質條件,夸大精神文化的作用,對人、文化、世界的認識都是從唯心主義出發。此外,文化雖然是構成人類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絕不是施蒂納所說的“兒童、青年和成人總是發現世界早就是現成的”[1]129。對文化等對象的認識不是被發現的,文化等萬事萬物都是現成的,這是荒謬的。實際上,就算是兒童時期,一切環境都不由自己意志為轉移地擺在面前,但是這只是設置了每個人上演自己人生大戲的背景,根據自身認識到的不斷改變的精神、意識、感覺、觀念等文化因素來出演人生劇才是我們每個人的現實生活。

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還從施蒂納的生活環境入手,通過施蒂納“個人歷史”的演進即認為局限于地方范圍的施蒂納的活動“僅僅是一方面辛苦工作,一方面享受思維的陶醉……在這樣的人那里,當他具有思考的需要時,他的思維不可避免地就會成為和他本人以及他的生活一樣地抽象……”[1]296,來闡述文化全球交往的必要性。

具體來說,施蒂納“從‘事物世界’一股勁兒制造出‘自有的’觀點,從而掌握這一世界?!保?]267以古代人、兒童和黑人為代表的施蒂納式的個人的共性是獨自性,而這種獨自性是除了遭到否定的解脫以外無其他內容的蒼白空洞的獨自性,是一個范疇,是抽象和不切實際的。見下表。

施蒂納“個人歷史”譜系表

“我”及其所有物、世界作為所有者,施蒂納將其分為三部分:由法、法律、犯罪構成的“我”所固有的權力、包括監獄社會、家庭、國家、資產階級社會等的以“人”為中介的“我”的交往以及我的自我享樂。

超越所有者或者用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說是“全部內容可歸結為所有者加上‘對自己的否定態度’這個哲學定義”[1]268的唯一者,“施蒂納卻偽善地斷言他的‘唯一者’還是什么其他的東西,不只是虛構出來的唯一者,而且是某種難于形容的東西,就是活生生的有形體的個人?!保?]269

從施蒂納我們就可看出,確實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人的思想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地域的烙印,各具特色?!斑@些特性怎樣發展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它們超越地方的局限性還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這并不決定于施蒂納,而是決定于世界交往的發展……使個別的人在順利的條件下可能超脫地方局限性?!保?]297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必須是精神交往的普遍性大大擴展直至發展成為世界性的交往,才可以在根本上消除文化地域局限性的可能。文化局限性或者說是文化多樣性決定了文化沖突必不可免,但是通過文化交流可以相互吸收有益的因素,實現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對于我們現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啟示。

無論大千世界如何變幻,無論文化發展多么復雜,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方法論是指引我們前進的行動指南,很有必要加強對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方法論深入系統地研究?!兜乱庵疽庾R形態》是闡發唯物史觀最集中、最系統、最完備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集中成果,本文強調要堅持運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文化世界觀和方法論,善于分清現象和本質、主流和支流,準確判斷文化大勢,牢牢掌握文化建設主動權,進而嘗試為當代中國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實踐提供學理支撐和方法論指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服務。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方法論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UAF的方法論意義
抓改革落實,習近平的十大方法論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