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獨居老年人研究進展

2022-10-12 01:48周家璇王磊
老齡科學研究 2022年9期
關鍵詞:比例子女老年人

周家璇,王磊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北京 102488;2.中國社會科學院 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06)

一、引言

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33%,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6.96%;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相較于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增加了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增加了1.9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2012)。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8.70%,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50%(鄭功成,2020),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別上升了5.44個百分點和4.63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我國0~14歲兒童占總人口的17.95%(李建新 等,2022),這也是我國老年人口首次多于少年人口。2022年1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 73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90%,65歲及以上人口為20 05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4.20%。這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00%)。

21世紀以來,關于老年人口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的研究愈發成為學術界密切關注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家庭規模呈現出小型化趨勢,單人戶增多,老年人獨居比例也在上升。獨居是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重要特征,老年人獨居比例的發展變化與社會轉型或社會變遷緊密相關。因此,對獨居老年人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除此之外,獨居老年人具有內部多樣性,貧困、不健康或自理能力差的獨居老年人是典型的社會弱勢群體。對于如何促進該群體提高生活質量和增進社會福利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獨居老年人的概念界定

長期以來,學術界更傾向于研究空巢老年人而非獨居老年人,這也與研究獨居需要大量的調查作支撐有關。穆光宗(2016)認為,空巢老年人是指子女不在身邊或者沒有子女的老年人,也包括因喪偶、離異、未婚而獨居的老年人??梢姫毦永夏耆艘彩强粘怖夏耆说囊环N。學界對于空巢老年人的研究,更多還是聚焦在其成因上,而研究獨居老年群體則更具有社會關懷的意義(彭亮,2011)。一般來說,學界對于獨居的界定,是其字面意思“單獨”或“獨自”,即獨居是指一個人單獨居住。在年齡方面,對獨居老年人的界定一般有兩個口徑:有學者將獨居老年人的年齡門檻限定在60歲(穆光宗,2016;曲嘉瑤 等,2013);也有學者將65歲及以上、單獨居住的人視為獨居老年人(王磊,2017)。從婚姻狀況來看,這一群體主要包括離婚、喪偶、未婚的獨居老年人,也包括部分有配偶的獨居老年人?,F有研究主要將獨居分為兩種來理解:一種是獨自一人居?。◤堈?,2001;郭志剛,2002;彭亮,2011),另一種是將獨自一人居住和僅與配偶住在一起都界定為獨居(王躍生,2014)。

本文更傾向于第一種對于獨居的理解,即將與配偶一起生活這種空巢情況與獨居區分開來。因為在生活狀態上,與配偶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健康狀態和精神狀態都更好,老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照料作用(鄔滄萍,1999)。而單獨居住的老年人顯然更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截至目前,不同學者在進行研究時,會根據不同目的對獨居老年人這一概念進行具體界定。顯然,國內學界針對獨居老年人的概念界定尚未達成一致。

三、我國獨居老年人的特征與變化趨勢

(一)獨居老年人的規模與比例均在持續增長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1982年,我國老年人單獨一個人生活的比例為10.3%;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獨居老年人口比例分別為8.2%、8.9%、12.1%、13.58%;200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獨居老年人口比例為9.0%(曲嘉瑤等,2013)。根據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匯總數據計算得出,200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獨居老年人口規模為783.5萬人,2010年為1 443.9萬人,2020年達到了2 486.1萬人。聯合國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世界老年人口的獨居比例為14.0%,欠發達國家為8.0%;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的獨居比例為12.1%(孫鵑娟,2013)。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1990年,我國獨居老年人口比例較1982年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較大。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在那一時期的平均預期壽命比西方發達國家低5~8歲,由此導致我國老年人口的更替速度更快(杜鵬,1994)。1990年的老年人口中,有52.4%的年齡處于60~67歲。也就是說,只有47.6%的老年人是從1982年的老年人口中存活下來的。這也意味著,1990年,我國老年人口的居住方式主要是受到新進入老年人口居住方式的影響。

(二)高齡老年人獨居比例更高

通過對歷次人口普查數據按隊列分析發現,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口單人戶比例增高。1990年,老年人口單人戶比例在各個年齡隊列中都小于1982年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杜鵬,1994),但也符合年齡越大,老年人口單人戶比例越高的特征;2000年、2010年的數據也符合這一特征(姜向群 等,2014)。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的數據也符合這一特征。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老年人口中單人戶比例增幅較大。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0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獨居老年人口家庭比例占到22.83%。根據“六普”數據可知,到2010年,我國70歲及以上城市獨居老年人口已經達到483萬人,占到70歲及以上城市老年人口的14.05%(李強 等,2019)。從表1中也可以看出,在2010年、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單人戶比例增幅都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大。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因為喪偶而獨居的可能性會逐步增大。

表1 歷次人口普查中的老年人口單人戶比例(單位:%)

(三)我國獨居老年人口的空間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區、城鄉差異

王躍生(2014)利用“五普”“六普”數據,對我國不同地區的老年人口居住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其研究發現:2010年,城市老年人獨居比例處于第一位的省級行政區有18個,占省級行政區總體(港澳臺除外)的58.06%,其中,城市老年人獨居比例超過50%的省級行政區絕大部分位于北方;而在2000年,城市老年人獨居比例高于與已婚子女同住老年人比例的省級行政區有9個。由此可見,獨居已經成為城市老年人較為普遍的居住趨勢。與城市情況不同的是,2010年,我國有22個省級行政區的農村老年人與已婚子女同住比例居第一位,獨居比例處于第一位的省級行政區只有9個。農村老年人獨居比例超過50%的省級行政區多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王磊(2017)在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研究我國獨居老年人口區域分布時發現:2010年,我國的獨居老年人口在中東部分布較多;在數量規模上,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四省的獨居老年人最多,而四川、江蘇、山東、安徽在2000—2010年獨居老年人口規模的增量最多;在占比方面,浙江、重慶、山東、新疆的獨居老年人口占比最大,重慶、新疆、四川、黑龍江的獨居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量最大。由此可見,現有文獻對獨居老年人空間分布的地區差異與城鄉差異的原因解釋不足,對其后果也缺乏研究。

(四)我國獨居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更高

獨居老年人口比例在性別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差別。研究發現,女性老年人的獨居比例高于男性老年人,這主要是由于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更長、喪偶比例更高,獨居可能性更大(曲嘉瑤 等,2013)。另外,老年人口獨居比例的性別差異還體現在,年長男性更容易結婚,但年長女性更容易喪偶。事實上,在2006—2015年,全球女性老年人獨居比例是男性老年人的兩倍多(二者分別為24%與11%)(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2020)。由此可見,女性獨居老年人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注。

四、獨居老年人的形成原因

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是其個人偏好與現實條件限制共同作用的結果,處于低齡期的老年人,其居住方式主要是由個人偏好和期望決定的,而進入高齡期,其居住決定往往是由其他人做出的(Reher et al.,2018)。本文根據現有文獻,將獨居老年人的形成原因大致分為以下三點。

(一)經濟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規模的勞動力空間流動與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讓獨居越來越成為現實,城市住房條件的大幅改善,為老年人獨居提供了物質條件(胡湛等,2014)。彭亮(2011)在研究上海高齡獨居老年人時發現:上海郊區老年人獨居情況更多、比例更大;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便是上海郊區住房條件較好,例如,2008年,上海郊區老年人的人均居住面積為37.82平方米,市區老年人的人均居住面積為22.95平方米,居住條件越好,當然越有可能獨居。而在農村,眾多青壯年外出打工的現狀,導致很多老年人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生活在空巢家庭里(謝桂華,2009)。

以往關于獨居老年人的研究表明,獨居老年人通常接受正規教育較少、家庭的支持能力弱(Chou et al.,2000),受教育水平越低的老年人,獨居比例越高(曲嘉瑤 等,2013)。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經濟狀況較差,如果再加上獲得的親屬支持少,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獨居。這種情況屬于被動選擇獨居。也有研究表明,收入與獨居呈正相關關系(Carrière et al.,1995),高收入者往往更喜歡獨居這種居住方式(McGarry et al.,2000)。這種情況屬于主動選擇獨居。

老年人獨居比例的增長還與經濟發展帶來的醫療衛生水平進步有關。通過分析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可知,各年齡段老年人的單人戶、一代戶、夫妻戶居住比例均有所上升。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水平以及養老保障水平獲得了提升,老年人自身的經濟保障程度得到了提高(姜向群等,2014)。除此之外,社會經濟發展與醫療科技進步使更多患病老年人得以延長壽命,也使得老年群體中認知和生理功能較弱且需要長期照料者的比例上升(曾毅,2021)。

(二)文化原因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家庭觀念,家庭小型化、核心化逐漸成為主流,而受教育水平也會影響人們的居住觀念。陳皆明 等(2016)在對中國老年人居住方式進行分析時發現:父代的受教育水平越低,與子女同住的比例越高,父代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與子女同住的比例越低;農村老年人與自己的成年子女同住的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自我獨立意識越強,越容易追求自由和獨立。除了老年人的觀念變化之外,社會大眾的觀念也在發生改變。正如著名的帕森斯假說所云:“工業經濟強調公平、公正、公開競爭,必然會導致強調親情、照顧和親屬關系網的傳統家庭的解體?!保ㄠ嵑晗?等,2001)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經濟獨立,以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能夠獲得來自家庭以外的經濟資源,這使得傳統家庭逐漸解體。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盛行,年輕人對于個性的追求,使得傳統家庭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傳統大家庭的解體成為必然(姜向群 等,2014)。

(三)婚姻與家庭原因

除了經濟條件之外,杜鵬(1998)認為:老年人不愿與子女一起住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家庭矛盾,尤其是為了避免婆媳矛盾,其中女性老年人為避免家庭矛盾而不與子女共同生活的比例更高;此外,城市建設、社區服務的發展和升級,也為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創造了條件。學界關于居住意愿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其中大多數觀點認為,老年人與其子女兩代人都更傾向于分開住。比如有的研究認為,共同居住可能會引發家庭矛盾,從而降低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Krause et al.,1993)。陸杰華等人(2008)基于2005年全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調查數據,分析了我國四個直轄市的城市老年人居住意愿。結果顯示,不同于傳統社會,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居住意愿已發生巨大變化,有39%的老年人選擇與子女分開居住。近年來,老年人不愿與子女共同居住的比例不斷增加(杜鵬,1999)。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由于社會競爭激烈,老年人怕與子女同住會給子女增添負擔(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2005);另一方面,分開居住有利于避免不同代人之間因生活方式差異而導致家庭矛盾。

張麗萍(2012)基于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2011年數據,對老年人的居住狀況與居住意愿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當生活能自理時,獨居是多數老年人的居住意愿;而當生活不能自理時,老年人往往選擇與子女同住或去機構養老。因此,老年人更多的是將家庭照料支持作為一種“保險”。還有研究發現,由于不能從親屬和非親屬那里得到穩定的照料支持,因此,在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生活不能自理這兩種情況下,老年人的獨居比例依然較高(王躍生,2014)。也有研究認為,近年來我國生育水平下降,導致了少子型老齡化現象,家庭人口的減少縮小了家庭戶規模(彭希哲 等,2015),并促進了老年人單人戶數量的顯著增長。

獨居老年人的形成與其婚姻狀態也存在很大關系。無論是主動選擇獨居還是被動選擇獨居,獨居的出現一定與婚姻狀況有著密切聯系。曲嘉瑤 等(2013)發現,未婚老年人的獨居比例最高,其次是喪偶老年人。喪偶是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經歷。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00年,全國喪偶老年人口總數為4 090.07萬人,占到總體老年人口的30.19%(焦開山,2013)。有些老年人會在喪偶后受到子女的照顧,與子女住在一起,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會選擇單獨居住。這主要是因為,老年人遷移到新的地方后,大多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適應。這種情況下,一旦產生不良適應,會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影響。還有一部分老年人會因為從子女那里獲得的支持不夠而被迫選擇獨居。另外,老年人搬到子女家里居住時,也會給子女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部分子女無力負擔父母搬過來一起居住之后的經濟開支(焦開山,2013)。

五、獨居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獨居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是一個無奈的選擇,獨居帶來的孤獨感、挫折感以及由于年老而產生的社會疏離感,都會嚴重影響到其生活滿意度(蔡天驥,2004)。因此,獨居所產生的孤獨感,也是影響獨居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但獨居到底會對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產生哪些影響?這些影響是不是只是消極的?目前學界對此尚有一些分歧。

(一)部分老年人因獨居而享受自由

有些學者認為:獨居并不意味著孤獨,不與子女同住并不意味著社交孤立(Andersson,1998);相反,在沒有子女的情況下,老年人可以充分享受自由。以往一些對西歐、北歐、南歐、日本、以色列的研究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獨居老年人享受獨居帶來的自由(Wenger et al.,2007)。而Lou等(2012)對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研究發現,獨居老年人與非獨居老年人在主觀幸福感上沒有顯著差異。因此,關于獨居對于孤獨感的影響,目前學界并無定論。

(二)較強的孤獨感降低了獨居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

有研究發現,相比與他人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獨居老年人死亡率更高(Lund et al.,2002)。相比獨居老年人,與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更少出現抑郁等方面癥狀(Zunzunegui et al.,2001)。由此可知,獨居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明顯差于與他人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研究發現,生活質量與家庭生活、婚姻狀況(Hall,1976)以及家庭關系、身體健康水平(Farquhar,1995)有關。健康狀況的下降通常與生活不那么活躍、孤獨和對他人的依賴增加有關(Sainsbury,1976)。而健康在衡量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方面起著主導作用(Michalos et al.,2000)。因此,獨居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往往較差(Chen et al.,2008)。

(三)孤獨感與獨居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關系存在城鄉差異

2010年,我國無論城鄉,獨居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獨的比例(城市為35.2%,農村為47.5%)顯著高于其他居住方式老年人(姜向群 等,2014)?,F有的對獨居老年人孤獨感的研究表明:女性老年人的孤獨感高于男性老年人(Pinquart et al.,2001),高齡老年人比低齡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獨(Savikko et al.,2005)。這些研究的研究對象大多為城市獨居老年人。閆志民 等(2014)認為,城市老年人的孤獨感低于農村老年人。李強 等(2019)基于對我國南北方城市的抽樣數據,對70歲及以上城市獨居老年人的孤獨感進行調查,發現70歲及以上城市老年人的孤獨感較低。居住在城市對獨居老年人孤獨感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與農村的熟人社會不同,城市的鄰里關系呈現陌生化和孤立化特征;另一方面,城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及養老服務體系較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稀釋老年人的孤獨感(黎熙元 等,2008)。

我國城市老年人子女流動相對較少,很多老年人都是和子女居住在同一座城市,家庭支持較多,有助于減輕孤獨感(鐘曉慧等,2014)。與城市老年人不同的是,由于農村青壯年大量遷移到城市,因此農村老年人孤獨感較強(胡宏偉 等,201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養老服務水平較低(陳思奇,2022)。雖說中國農村社會是熟人社會,但由于受到中國傳統的親情文化影響,與鄰里之間的溝通多為禮尚往來,是淺層次的,而孤獨感是深層次的情感,獨居老年人更看重和依賴子女和家人的支持與慰藉(Li et al.,2014)。

(四)獨居老年人孤獨感與家庭支持不足有直接關系

傳統中國文化是以家庭為中心的,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往往取決于同老年人共同生活的人的狀況。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再加上現有的養老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獨居對于老年人孤獨感的影響在中國可能比西方社會更顯著(Jennifer et al.,2004)。

任強 等(2014)在研究中國老年人居住安排與情感健康狀況時得出結論:當配偶不在身邊(多為喪偶)時,無論是與其他人同住還是獨居,都不是理想的居住狀態。因此,來自子女和家人的支持比來自鄰居的支持更重要(Chen et al.,2014)。研究還發現,獨居老年人的孤獨感在面臨搬遷、親人或朋友去世,以及因其他原因而失去能為其提供幫助的人時,很有可能將自己封閉起來,并感受到非常強烈的孤獨感(Age,2011)。因此,為緩解獨居老年人的孤獨感,必須從家庭支持入手。

六、獨居老年人的社會支持情況

(一)部分獨居老年人缺乏經濟支持

文婉聰(2005)在對南京市獨居老年人進行調查時發現,有高達31.9%的獨居老年人依靠社會救助生活,同時,無退休金,無子女或即使有子女但因各種原因子女不能承擔對父母的養老責任的獨居老年人較多。來自歐洲的數據顯示,女性獨居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較低,其原因可能是,她們在社會經濟地位和社會福祉方面處于相對劣勢(Gaymu et al.,2010)。除了經濟狀況本身會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之外,經濟狀況在健康狀況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中也起著一定的中介作用。健康狀況差對于獨居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生活自理能力差會帶來生活中的諸多不便,另一方面是因為,健康狀況差會帶來高額的醫療衛生支出,從而加重老年人的經濟負擔,降低其生活質量(Lee,2005)。除此之外,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生理因素、人口因素等)往往也會通過經濟因素對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產生影響(Lund et al.,2002)??傊?,經濟因素是影響獨居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二)獨居老年人獲得的家庭支持

在我國,雖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更傾向于與子女分開居住,但在以居家養老為主的大環境下,很多老年人依然需要子女對其履行贍養義務,家庭支持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依然是至關重要的。

在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中,與子女分居是有條件的,很多父母的理想居住狀態可以稱之為“網絡家庭”,即子女住在附近,并與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Unger,1993)。王江萍(2002)于2000年對武漢市部分社區居家老年人和中青年人進行了老年居住問題調查,發現有52.4%的老年人的理想居住方式是獨居,其中82.0%愿意住在普通住宅里,并且大部分老年人希望與子女同社區近鄰。陸杰華 等(2008)于2005年對我國四大直轄市進行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在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有41.5%表示不愿與子女同住,但其中73.2%的老年人希望子女最好住在附近。桂世勛(2019)在對我國東、中、西部城市獨居老年人進行抽樣調查時發現,在被調查并回答目前生活自理有困難的獨居老年人中,最主要的照顧者為親屬的比例為84.5%。因此,來自家庭的幫助和照顧是獨居老年人獲得的最主要的支持。

雖說在現代家庭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獲得養老支持的渠道呈現多元化特征,但在生活起居照料、經濟支持方面,子女仍然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子女對父母的照料體現了他們對贍養父母義務的認可(Logan et al.,2003)。有人認為,這種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代際關系也存在互惠互助原則,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即是如此。研究還發現,較富裕的子女對父母的經濟資助相對較多,但其父母獨居的可能性較大。如果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支出算作種投資的話,那么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資越多,則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一般來說其經濟地位也越高,對父母的經濟資助也越多(Lee et al.,1994)。這正是互惠互助原則的體現。但對于獨居老年人來說,這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實際上,部分生活境遇較差的獨居老年人,他們所獲得的家庭支持較少。研究發現,子女數量與老年人獲得的經濟資助呈正相關關系。換言之,那些無兒無女的老年人,他們大多是被迫獨居的,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經濟狀況較差。在我國以居家養老為主、經濟支持主要來自子女的大背景下,這些無兒無女的獨居老年人所獲得的經濟支持較少、生活水平較低。

在生活照料方面,研究發現,老年人的居住模式、與子女的居住距離,會影響子女在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方面對其的支持力度(鄢盛明等,2001)。即使在家庭結構劇烈變遷的今天,傳統的養老觀念也依然影響著人們的養老行為(謝桂華,2009)。所以,雖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獨居,但他們大多也會選擇和子女住得近一些。對于那些因喪偶而獨居的老年人來說,家庭支持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些老人需要用子女的照顧來補位配偶的陪伴,但讓這些老人搬去和子女一起居住,又會引發老人對于新環境的適應問題(焦開山,2013),這時就需要子女為長輩提供適當且不過度的照料了。

(三)獨居老年人獲得的社會支持

獨居老年人既需要來自家庭的支持,更需要來自社會的特別關照。2018年,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要大力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在當下,推進這種互助式養老是一個重點工作。獨居老年人一人居住,再加上身體日漸衰弱,常常出現各種問題而不為人知。對此,社會與政府應加強重視,了解獨居老年人的需求,為其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傊?,獨居老年人在獲得家庭支持的同時,社會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一項關于中國大城市城區70歲及以上獨居老年人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認為最迫切需要政府和社會關心、解決的十個問題是:“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進一步解決老年人的養老金問題,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增加社區上門照料服務,多開展“結對關愛”活動,加強對尊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安裝不收費或低收費的緊急求助設施,多辦養老機構,為老年人從事有收入的工作提供幫助,改善老年人的居室條件。其中,獨居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是“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占到了總數的57.4%,其次是養老金問題,占到41.7%(桂世勛,2019)。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我國社會保障的不足。

獨居老年人由于自身的情況各有不同,需求也會有所不同。要對獨居老年人實行“精準關愛”,通過對其進行分類,篩選出需要重點關愛的人群。

七、當前獨居老年人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關于獨居老年人的概念界定尚未統一

一般認為,作為老年人居住方式的一個類別,獨居與共居相對應。由于居住方式研究的重點是代際居住方式,獨居通常被認為是老年人不與任何親代或子代共居(或同居、同?。?。按照這樣的居住方式來分類,老年人的空巢狀態也被認為是獨居。然而,老年人與配偶共同居住的所謂獨居,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單獨居住”。目前學界尚未對獨居老年人的概念界定形成共識的事實表明,目前我國學界關于獨居老年人的研究尚不成熟,研究的規范性仍有待加強。

(二)相關研究對獨居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較嚴重

現有大多數研究通常將獨居老年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把獨居老年人相關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來看待。人們對于獨居老年群體存有諸多刻板認識,比如,認為獨居老年人是終身未婚或喪偶、無兒無女、非常孤獨和脆弱、缺乏社會支持和社會交往等。然而,事實上當前我國獨居老年人的構成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部分經濟條件和住房狀況較好、身心健康可以得到保障的老年人,為了維護自主權、保護隱私、保持和諧的代際關系等,會主動選擇獨居。這部分獨居老年人并非人們刻板印象中的弱勢群體,相反,他們很可能有配偶和子女、身體健康、經濟條件更好。

(三)獨居老年人研究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認識

根據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數據可知:2000年,我國獨居老年人口規模為783.5萬人,2010年為1 443.9萬人,2020年為2 486.1萬人。這也體現了我國獨居老年人口規模急劇擴大的趨勢。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獨居老年人與鰥寡獨老年人相似,都屬于社會弱勢群體,得到社會和學界的較多關注和研究。但是,隨著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增加和老齡化日益嚴重,獨居將是大部分人必經的或長或短的生命歷程或家庭生命周期。個體在老年期的獨居概率增大,獨居老年人口增加幾乎是一種必然趨勢。獨居老年人及相關問題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研究價值。

(四)對獨居老年人的內部異質性分析不足

獨居老年人內部存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問題。由于社會轉型和變遷以及文化歷史等原因,在獨居老年人內部,有離退休金與社會保障的老年人和沒有社會保障的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較大(胡湛等,2014)。其原因在于,在獨居老年人內部,有主動選擇獨居與被動選擇獨居兩種情況。主動選擇獨居的老年人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較好的可能性較大,而被動選擇獨居的老年人經濟狀況、健康狀況與自理能力差的可能性更大。主動選擇獨居的老年人往往是因為居住意愿而獨居,而被動選擇獨居的老年人更多是因為家庭支持不足、經濟狀況差等而獨居。雖然獨居老年人內部存在較大差別,但很多文獻對于這一差別并未做嚴格區分,而是將主動選擇獨居與被動選擇獨居這兩種情況混為一談。

獨居老年人還具有鮮明的城鄉、地區差異?,F有研究對于獨居老年人的地區差異的原因與結果的分析不多,對于獨居老年人城鄉差異的分析也較少。近年來,有關城市獨居老年人的研究較多,所涉及的研究范圍較為廣泛,對于農村獨居老年人的研究則有待加強。與城市不同,農村老年人的養老觀念更為傳統,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增多,農村獨居老年人也在逐漸增多。由于自身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和養老服務資源方面的劣勢,農村獨居老年人面臨更為困難的處境,更多地被視為社會弱勢群體。

八、建議和對策

(一)盡快形成學術界公認的獨居老年人概念

學界目前對于獨居老年人的定義并不明確。為了推動獨居老年人研究的長遠健康發展,學界有必要通過發表學術文章、撰寫學術著作和進行學術會議交流等形式,盡快形成關于獨居老年人概念界定的共識。具體而言,以下四個方面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一是獨居老年人到底是“單獨一人居住”還是也包括“僅與配偶同住或共居”?二是獨居老年人的年齡界定是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還是二者均可?三是有居家保姆共居的老年人是否還是獨居老年人?四是獨居老年人的獨居有無時間長度的規定,即獨居多久的老年人屬于獨居老年人?

(二)倡導全面、深層次和系統性的獨居老年人研究

發達國家和地區由于進入老齡社會的時間較早,獨居老年人問題更為突出,因此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也較早,所研究的項目和問題也更細致深入,如對獨居老年人與非獨居老年人的比較研究(Chou et al.,2000)、獨居老年人的社會經濟生活及其特征研究(奧山正司 等,2016)、獨居老年人的營養狀況研究(Sanlier et al.,2006)等。進行全面、深入和系統的研究,需要組織更多的研究力量深入分析獨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自理能力、照料和護理需求、營養狀況、代際關系以及社會支持等。對于這些問題,倡導有關臨床醫學、老年學、心理學、人口學、社會學、勞動經濟學等方面的有志學者積極投入相關研究。

(三)開展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獨居老年人調查研究

數據資料是重要的研究基礎。目前,眾多社會調查或多或少地涉及獨居老年人問題。盡管目前獨居老年人口規模已然不小,但其在總體老年人口中的占比仍然較小,有關抽樣調查涉及的獨居老年人樣本量也較小,不能充分支撐獨居老年人問題研究??傊?,現有調查數據很少是直接關注獨居老年人,也很少有調查對全國獨居老年人具有代表性。如能開展一次或連續多次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獨居老年人調查,獨居老年人研究將獲得更好的數據支撐。

(四)在更高層面認識和研究獨居老年人問題

隨著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和獨居老年人口占比不斷增長,獨居老年人及其相關問題逐漸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目光。獨居老年人研究不能局限于居住方式或所面臨的生活和養老困難等。老年人獨居現象與其家庭結構或全社會的家庭結構有著密切關系,也與家庭代際關系、家庭支持、社會支持、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資源供需狀況、老年人就業狀況等有著或多或少、或弱或強的關系。因此,亟須在更高層面、更廣范圍推進關于獨居老年人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

猜你喜歡
比例子女老年人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人體比例知多少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組成比例三法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用比例解幾何競賽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