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傳統文化在古詩文教學中的滲透

2022-10-16 04:24顧曉敏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22年8期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初中語文

顧曉敏

摘要 堅定的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在世界屹立不倒的根基,語文課程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提供了平臺。古詩文作為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蘊含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經驗與理性、認知與判斷,同時也承載著優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掌握傳統文化與古詩文教學的有機融合方法,以提升初中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強烈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文教學 傳統文化 滲透融合

語文課程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文教學要肩負起弘揚革命傳統、增強中小學生文化認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任務。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育目標,文化素養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四大要素之一,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培養正確的文化思想與觀念,這些無不表明了國家對于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必要性,特別是發揮出古詩文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獨有價值。

一、關注文體,探尋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古詩文中的“文體”主要指向文言文,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了增加學生對古詩文文體種類的了解,選擇了多種文體的文言文,主要有“銘”、“記”、“表”、“序”、“書信”等,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找出教材中適合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古詩文,結合文體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以便于傳統文化的滲透。

如,“記”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出現的次數較多,一般是作者對人、事、景的記錄,或對某一種情懷抱負的抒發等,譬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坝洝边@種文體在歷經歲月的打磨之后,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體現了古代文化的發展。又如,“書信”形式的《誡子書》一文中,諸葛亮勉勵兒子潛心修學、樹立遠大志向;“銘”文體的《陋室銘》一文中,劉禹錫表達出自己的潔身自好,不愿被世俗的染缸污染;“說”這一文體中的《馬說》,道出了中華民族從來不缺英勇無畏、有勇有謀的人才,道出了“伯樂”的重要性;“贈序”形式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告誡后生要具備刻苦學習的精神;以“表”為形式的《出師表》一文中,刻畫出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形象??梢?,每一種文體的古詩文,都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教師要挖掘出古詩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為傳統文化的滲透做好鋪墊。

二、誦讀古詩文,在誦讀中感知傳統文化

誦讀是初中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式,在誦讀中學生會調動口、耳、眼、心,從多次的誦讀中感知古詩詞內容,與作品對話,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在古詩文的誦讀中感知優秀傳統文化。

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行誦讀,初步感知狩獵過程的激烈。接下來,教師示范朗讀,力求讀出恰當的情感。如這首詩的前三句介紹狩獵的緣由,無需注入過多的情感;次寫眾人在圍獵中的裝束以及圍獵的盛況,誦讀中要表達出狩獵壯士的激動心情,讓學生感受到獵場的競爭十分激烈;繼而表達射殺猛虎的決心,答謝全城軍民,誦讀中要流露出堅定信念;在狩獵之后的開懷暢飲,不僅要讀出豪邁之感,也要流露出希望被委以重任的心情。教師范讀之后,再組織學生齊讀、分組讀、自由讀等,進一步感知作者保家衛國的決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知人論世,由古詩詞閱讀連通傳統文化

“知人論世”是指充分了解了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有助于感受作品中蘊含的情感,領悟作品主旨。因此,想要實現傳統文化在古詩文教學中的滲透,就需要學生能夠多方面了解作者,多掌握作品信息,有助于從古詩文的閱讀中感知中華民族智慧、優秀的道德觀念等,吸收文化精華。

如在《春望》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詩詞中的句知識點,而是要先帶領學生走進杜甫的世界,通過多種途徑的信息搜集,了解杜甫的生平經歷,查找《春望》創作于什么背景之下,杜甫的寫作風格特點是什么。通過相關的資料搜集,學生發現杜甫的仕途之路十分坎坷,當時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社會矛盾尖銳突出。在背景信息了解之后,再引領學生分析《春望》,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杜甫對山河破碎的無奈,體會到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

四、群文閱讀,在古詩文的整合閱讀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古詩文教學中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找到傳統文化在古詩文群文閱讀中的教育生長點,能夠喚醒學生自身的民族特性,激發對傳統文化探索的興趣。

教師可以結合每一個古詩文的主題完成群文整合,帶領學生在群文議題探索中接近優秀文化,感知并形成優秀的文化品質。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為源點,以愛國主義精神為議題開展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聚焦于愛國主義精神的探究,如,可以選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江南逢李龜年》《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等,在群文閱讀中要求學生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找出這些古詩中哪些句子表達出了愛國主義精神,并談一談群文閱讀后的感悟,由此升華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了解,實現愛國精神在古詩詞群文閱讀中的滲透。

五、拓展學科視野,拓展與延伸傳統文化教育范圍

新課改提倡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采取古詩文教學與多學科融合的方式,促使傳統文化教育延伸到各個領域之中,為學生的文化素養沉淀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空間與條件。中華文化的載體不只是文字,書畫、音樂、舞蹈等都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古詩文與多學科的融合,不僅可以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也有利于維持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

如在《水調歌頭》的學習中,首先引領學生理解作者在中秋佳節之日望月思念親人的情感,進而鼓勵學生探索“月”在我國古詩文中的獨特內涵,可以發現自古以來許多的詩歌都描寫了月夜、月色、月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望月懷遠》《月下獨酌》《旅夜抒懷》《把酒問月》等,從中領略到“月”文化。在學生充分地理解與把握了詩歌的情感內涵之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水調歌頭》的歌曲與舞蹈,要求學生在觀看與聆聽中,進一步地感受到詩人對于親人的思想之情,希望天上的明月始終都是圓的,人間的每一個家庭可以時時團圓。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對《水調歌頭》的理解用繪畫的方式表示出來,可以畫自己想像中的一個畫面,如作者站在窗邊,抬頭看著天上的月亮,臉上掛滿了思念與憂傷等。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實現了古詩文與音樂、美術學科的融合,也對學生進行了傳統文化的教育,促進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總之,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語文教師應發揮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征,借助古詩文的特殊優勢,實現傳統文化與古詩詞教學的滲透融合,讓學生在古詩文的學習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與熏陶,積極承擔起傳承與發揚傳統民族文化的責任,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經久不衰,永放光芒。

[作者通聯:福建南平市建陽區麻沙中學]

猜你喜歡
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初中語文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微寫作”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
古詩文教學對培養人文素養的思考
如何培養學生在學習古詩文中入情入境
淺論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利弊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