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在語文高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析

2022-10-17 02:19王國慶
成才之路 2022年30期
關鍵詞:綜合素養教學效率語文教學

王國慶

摘要: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時代的發展趨勢,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追求。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并靈活運用,能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構建高效課堂;能擴充課堂教學容量,開闊學生知識視野,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文章論述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融合的意義,分析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現狀,探究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特征,探析信息技術在語文高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高效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綜合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G4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0-0085-04

2012年3月,教育部出臺《教育信息化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并將其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導理念。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要實現課堂的全面創新,需要融入信息技術來變革“教”與“學”。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在語文高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析。

從課程角度來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必然要求,體現對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重視程度。因此,聚焦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融合與發展,探析信息技術在語文高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一方面能豐富語文學科教學與新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能為提高語文課堂的整體效能提供新思路。

從學生主體來看,學生在學習中能夠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對于提高閱讀效率、豐富閱讀體驗,開闊知識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搜集、梳理、整合語文信息,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與自主性,促進語文課堂的建構與發現、交流與探究、聯系與運用,從根本上變革“學”的方式,提高“學”的深度與廣度。

從教育發展來看,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以信息技術的發展來帶動語文課堂的高效構建是實現教學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與之相應的是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的改變,從傳統的占有知識到現在的對海量信息的篩選與利用、處理與整合,將教師的“教”與“導”巧妙融入“學”的活動之中,使其成為語文學習的有效驅動,將是學生學習力的重要體現。

1.對信息技術的認識較為淺顯

當前,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之間的作用關系認識較為淺顯,并未意識到信息技術發展對于教育教學的深刻影響,僅僅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或輔助工具,甚至將其作為課堂的點綴,并沒有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全方位、立體化、實質性融合。

2.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流于形式

當前,教師已基本熟悉Word、Excel、PPT軟件,語文教學課例的設計都融入信息技術手段。然而,部分教師過度追求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重信息呈現輕實踐探究、重被動吸收輕自主學習,樂于利用華麗的課件來吸引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流于形式,并未完全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深度融合。

3.信息技術并未促進師生發展

在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來制作課件,而用于教材挖掘、知識建構、活動設計、教學反思的時間被壓縮。盡管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使課堂容量增大,但學生的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等素養并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1.從技術滲透到教學融合轉變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的支持,還體現在語文教學實質性的變革。無論是慕課(MOOC)的蓬勃興起,還是云課程的深度開發,抑或是翻轉課堂在中小學教育領域的實踐,都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深度融合的鮮明例證。學??梢栽谲浖\營方面發力,或引入數字教材,或打造智慧課堂,或共享網絡資源,或創設虛擬情境,讓學生在動態化、開放性、在線式的課程學習中,開闊語文閱讀視野。

2.從片面依賴到有機整合轉變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片面依賴,意味著語文課堂對信息技術手段不加選擇地吸收,甚至是盲目地全盤接受,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重信息輕實踐,重吸收輕創造,重語文元素輕人文主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深度融合,使教師實現從對信息技術的片面依賴到有機整合的轉變,從大語文角度構建高效課堂。

3.從起步應用到整合創新轉變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要經歷起步、應用、整合、創新四個階段,從最初的基本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掌握到信息化教學設施的完善,從數字教學資源的優化與共享到大數據分析,圍繞“學”來創新課堂,讓學生在交互空間中建構與發現。

4.從獨立備課到資源共享轉變

學校要利用學科網等資源,構建信息技術條件支持的“云教研”平臺,在充分對話、溝通、協調與合作的基礎上,將日常教學與學科研究貫通起來。為避免整合活動走向形式化,使線上教研更具深度,內容更為豐富,學??梢越M織教師集體研修,建立線上備課工作室,開展與教材解讀、課例設計、教學反思等內容相關的教研活動。

1.教學情境驅動,激發情感體驗

情境驅動,是指充分利用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動探究活動的開展,同時以探究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情”與“境”的合二為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突破時空限制,豐富學生想象力,增強學生情感體驗。例如,在《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Flash軟件制作小視頻,創設“楚王三難晏子”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穿越時空來到“晏子使楚”現場,直觀感受晏子的反駁藝術,領略晏子機智善辯、勇敢愛國的外交風采。

教學情境驅動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重在“以情感文”或“以境解文”,通過具有啟發性、趣味化的情境創設,啟發學生思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語文元素,實現語文閱讀的拓展。在互聯網資源的支持下,學生的學習空間呈現動態化、開放性、多維度。教師以情境為驅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深入文本,能夠使課堂教學形式更為新穎。教師在借助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對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進行引導的同時,能夠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實現“語文元素”與“人文素養”的雙元發展。例如,在《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呈現“桂林山水全景圖”,讓學生看圖會話,說說對桂林山水的印象。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文,把自己想象為小導游,帶領游客領略桂林山水的美。學生對動畫、視頻等較為感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設計“導游講解”環節。在此環節中,有的學生將桂林景區游覽的電子圖展示出來,有的學生將“麗江印象”大型文藝演出搬到課堂上,有的學生化身城市形象大使,自主拍圖并制作電子宣傳冊,有的學生借助“語音導游”來吸引游客。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為透徹。

2.多種感官參與,形成深度認知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獲取信息并接受知識的渠道較為廣泛,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強化感知覺,形成對認知對象的深刻印象,獲得對知識系統而全面的理解。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語文探究:用耳聆聽,充分發揮想象力;用眼辨識,充分培養觀察力;動口評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梅花魂》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聆聽關于梅花的歌曲《紅梅贊》,感受梅花的象征意義;畫梅花,感受梅花的形體之美;細嗅梅花,感受梅花的味之香,領悟“朵朵冷艷”“縷縷幽芳”的含義;說說關于梅花的古詩詞,從“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感受梅花的高潔之質,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體悟梅花的傲骨。在此基礎上,學生開展訪談活動:化身為小記者,采訪作者及其外祖父,探尋外祖父對梅花的特殊情結;與古人對話,思考在傳統文化中的梅花精神及內涵。結合外祖父的海外漂泊經歷及愛國情懷的表達,學生更容易理解“梅花魂”的內涵。學生聽讀外祖父教“我”讀詩,想象外祖父潸然淚下的畫面,體會外祖父難以言說的鄉愁。繼而觀察教材插圖,描述“我”弄臟墨梅而使母親遭遇外祖父的嚴厲訓斥的情形,理解外祖父對“梅”的情有獨鐘。外祖父思鄉之情難斷,歸國之夢難圓,那滿腔情感寄托于“梅”,于是“梅花魂”中有外祖父的愛國之情。在此基礎上比較“淚”的不同:教讀古詩的潸然淚下,是文化之淚,是文化意義上的鄉愁;無法回國而痛哭流涕,是思鄉之淚,是情感意義上的鄉愁;臨行贈梅,淚眼蒙眬,是離別之淚,是歸國夢碎后的辛酸。

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高效語文課堂,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過程,聲情兼備的朗讀能夠動人心弦,圖文并茂的材料助力想象,視聽融合的資源,能夠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與閱讀聯系,使其多角度理解文本,形成深度認知。例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荷花圖片,結合圖片說說觀察感受。然后播放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從顏色、姿態、香味等角度觀察荷花并融入聯想,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看到的荷花有什么特點。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教師可以搭建學習支架:想象自己走進公園,看到一方美麗的荷塘,其中荷花盛開,蓮葉田田。你用鼻子嗅,用眼睛看,用手撫摸,用耳聆聽,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聯系教材理解“香氣撲鼻”等詞,進行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產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這樣,學生便會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本,進入到“讀荷花”的活動之中。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荷花的美的體悟。從細節理解到整體感知,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逐層深入文本,以“聞到清香—觀察形狀—欣賞姿態—想象情景—回到現實”的脈絡領略荷葉之盛,體味荷花之美。為了促進學生理解半開具有害羞而含蓄的美,全開具有熱情奔放的美,教師可以讓學生拿起筆,化文為圖,將荷花開放的不同狀態畫下來,說說它們像什么,增強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與想象力。

3.運用高階思維,促進深度理解

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能以資料助讀、知識備查、方法鏈接等豐富課堂容量,啟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與知識建構,使學生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理解文本并發展審美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學生在對知識的感知、思考、理解、消化與吸收的過程中,實現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飛躍。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借助電子白板,將紀錄片《富饒的西沙群島》引入課堂,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感受“云旅游”的魅力。針對重點語段的解讀,教師可以將語言描述轉化為動態畫面,以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來吸引學生參與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賞析水平。學生容易對生動形象的情境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聲音、文字等多種形式來呈現西沙群島的景象。學生在觀看美麗的珊瑚、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龍蝦、成群的游魚、笨拙的海龜等過程中,宛如在海底世界探險。教師引導學生在“海底世界探險”的過程中,借助視聽情境,感受“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中穿來穿去”的壯觀景象,觀察“沙灘上撿不完的美麗貝殼”及“遍地的鳥蛋”,從而理解西沙群島美麗富饒的特點。

4.實施翻轉課堂,推進自主建構

翻轉課堂的實施,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課堂結構與教學秩序,引發課堂建構、師生角色、教學模式等要素的全方位變革。信息技術主導下的高效語文課堂,可以讓教師根據學情進行目標預設和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引入網絡開放資源,從而實現對學生自主預習的引領。為了使學生的預習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可以設計“學習任務單”,以“情境+問題鏈”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展開自主預習,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在此基礎上,課堂成為學生的成果展示、問題切磋、交流探究的主陣地。教師要摒棄傳統的“講授”或“灌輸”,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與展示效果,調整教學思路,并將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縱深。為突破教學重難點,教師可以將復雜的問題分解并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自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播放視頻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結合視頻了解時代背景,感知諸葛亮神機妙算、顧全大局的形象,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以下學習任務: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復述課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現在哪些地方?你認為諸葛亮的“神通”是怎么形成的?這樣,學生能在“情境+問題鏈”的引領下走進文本,感知文章細節,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依托信息技術的翻轉課堂,讓學生通過交互空間來展示“學”的成果,提出疑惑或文本反思,以此來推動自主建構與個性解讀。例如,在《凡卡》一文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朗讀“凡卡挨打”的細節,其他學生聽讀,想象老板“揪著我的頭發,把我拖到院子里,用皮帶揍了我一頓”以及老板娘“拿魚嘴直戳我的臉”的情形,體會周圍人的無情冷酷,感受凡卡內心的絕望與悲慘遭遇,在此基礎上思考:凡卡為什么會選擇在圣誕夜前夕給爺爺寫信?鄉下的生活那么美好,凡卡為什么要到城市里來?

5.構建虛擬社區,促進多元互動

數字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學生的語文閱讀與寫作提供了一種虛擬性、開放性、多元互動性的空間,使學生在多元而有界的思維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形成謀篇布局的意識。虛擬社區是依托于現實語文課堂,在網絡空間中形成的QQ群、微信公眾號等虛擬空間,是學生探究、教師引導、師生互動的重要工具。班級虛擬空間的建構,使學生與文本的深度對話得以形成,師生的多元互動得以展開?;谛畔⒓夹g高度發展的語文虛擬社區的構建,能夠讓學生在文本對話、思維碰撞、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獲得知、情、意的多維發展。例如,在《凡卡》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將傳統手段與虛擬教學融合,讓學生反向提問,在班級虛擬社區交流:面對老板及老板娘的毒打,凡卡為什么要逆來順受?他如果反抗,會有什么后果?凡卡回憶中的鄉下快樂日子還會再有嗎?這樣,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質疑,將問題呈現在虛擬社區中以引發交流探究,能促進語文個性化閱讀活動的開展。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其對學習策略的運用不夠靈活,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以避免學生的文本挖掘流于形式,使課堂走向淺層化與庸俗化,而缺乏個性化的發現與體悟。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應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立足于“學”來實施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深度融合,以此來推動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2017.

[2]王克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天津教育,2021(27).

[3]石麗萍.“互聯網+”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插上騰飛的翅膀[J].寧夏教育,2021(02).

[4]崔靜嫻.讓信息技術奏響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旋律[J].語文世界, 2020(11).

[5]羅文先.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09).

[6]任叢叢.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語文高效課堂的深層整合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17).

Exploration of an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fficient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Guoqing

(Guoyuan Township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22, China)

Abstrac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inevitable pursuit of education reform.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hinese classroom and using it flexibly can enrich classroom teaching mean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learning,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and build an efficient classroom; it can expa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pacity,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vis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hinese literac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hinese classroom,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ese classroom,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ese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teaching;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teaching quality; comprehensivecompetence

猜你喜歡
綜合素養教學效率語文教學
淺談小學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
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高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效率
“童詩”也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