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世紀全球Z 世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22-10-18 01:46王曦影
中國青年研究 2022年10期
關鍵詞:微粒單體教養

□ 謝 洋 王曦影

一、引 言

Z世代(Generation Z)作為流行于美國和歐洲的代際劃分標準,大致以15年為一個階段。美國的代際通??梢詣澐譃椋簜鹘y主義世代(The traditionalists),指出生于1928年至1944年的人,通常被稱為“沉默的一代或最偉大的一代”,重視權威和自上而下的管理方法;嬰兒潮世代(The Baby Boomer Generation),指出生于1945年至1965年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工作狂”的一代;X世代(Generation X),指出生于1965年至1979年的人,這一代人樂于接受權威,認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重要;Y世代(Generation Y),指出生于1980年至1995年的人,他們普遍在經濟繁榮中成長,并具有技術知識;Z世代(Generation Z),指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的人,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成長的一代人[1]。

事實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相關研究對Z世代的出生年份界定并不一致,界定范圍從1990年之后[2]、1990年至1999年[3]、1991年至2000年[4]、1993年至2012年[5]、1993年至2005年[6]、1995年之后[7][8]不等。西方學界雖然對Z世代的出生年份界定有所差異,但共識在于 Z世代是與互聯網相伴成長的一代人,數字化是其最顯著的特征。

圖1 各代際劃分圖

數字化是社會發展的全新進程,既推動了社會變革,也會引發“人的問題”。在這一階段,社會形態向微粒社會(又稱數字社會)轉變,數字化程度空前加深,個體差異被深度解析,單體化趨勢出現。Z世代是在智能手機“永遠在線”技術環境中長大的一代[9][10],是“握著鼠標出生的一代”。不間斷連接的社交媒體、最新信息的即時獲得等都對Z世代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1]。借助互聯網、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社交媒體等工具,Z世代能夠輕易獲取并分享他們需要的各種信息。同樣,他們在互聯網上的一系列活動也會被大數據技術精準捕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被定量地凸顯。比如,通過社交媒體維持線上聯系是Z世代的主要人際交往渠道[12],一些在大眾傳播時期被認為會妨礙社會關系建立的外在特征在互聯網社交的特性下變得不再明顯[13]。個體的思想、經驗被透明化,其興趣愛好、行為偏好等數據被完整地記錄和保存,個體間關系的差異被充分解析,解析的結果能夠指引個體的行為、語言和互動[14]??梢哉f,Z世代是被數字化深度嵌入的代際群體,微粒社會中不斷增強的單體化趨勢,勢必會在其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有所體現。

單體化是德國學者克里斯多夫·庫克里克在《微粒社會》一書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一種新型社會形態—微粒社會已經出現?!斑@種新型的社會是高度解析的,不再關注平均值,因為它有了更好的東西:高密度的、更詳細的認知”[15]。在微粒社會中,社會的各個微小細節都是被高度解析的。傳統社會結構中的“社會”“群眾”“組織”“市場”“階層”等,都是個體平均意義上的總體性概念,但在微粒社會下,這種平均意義上的模糊形態將被更為分散的、分布式的形態所替代。

在微粒社會中,人被依托于數字技術所收集的數據精確解析,人的單體化被“量化過程自證”[16],自我和他者被區分為極端差異化的數字個體。人不再被視為平均于整體的個體,而“是一個分散的存在,分散在很多事物、狀態、感覺上。不只是人們思想是分散的,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整個存在也是分散的”[17],分散在不同時間、空間和生命歷程中。人變成因數字化技術測量而展現出高度差異性與特殊性的單體人,而單體化趨勢則是指數字技術使其所測量的對象極度差異化的過程。

社會發展會造就新的沖突結構和沖突動力,進而帶來社會變遷,社會傳統結構和價值被新的現代社會結構和價值所替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不斷推進著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經典現代化理論蘊含著“一種趨同(convergence)預期,相信同質性的、普遍的(西方)現代性模式遲早會普及全世界”[18]。而自反性現代化理論則提出相反預期,包括“風險主題”和“個體化主題”兩個理論內涵。個體化是一種“第二”現代性現象,蘊藏“流動的邏輯”,是“充滿風險和不確定的自由”[19]。烏爾里?!へ惪苏J為,“選擇是當代個體的特征,以往人們沒那么多選擇”,個體化中的人“必須生活在、也是被迫生活在風險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知識與生活變化都是不確定的”[20]。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不同學者對人類社會有了新的思考。庫克里克認為數字技術不斷降低社會的“粒度”(“粒度”概念可以理解為解析的程度,數據的精確度越高,粒度就越低),微粒社會就此形成,這包含“一個雙重的進程:一方面是對我們以及我們身邊發生的所有現象的數字化高度解析;另一方面是制度的解體,這些制度是在粗?;氖澜缰邪l展起來的,現在卻因為沒法跟得上形勢而顯得礙手礙腳”[21]。數字化的高度解析帶來對人的新的認知,人們從“理性人”變成了“單體人”。

單體化是不同于個體化的新現象。個體化是與現代社會相伴生的概念,隨著現代化進入自反性階段〔貝克提出現代化已經達到自我對質(Selfconfrontation)或反身(Reflexive)的階段〕,既有社會結構如階級、社會地位、性別角色、家庭等逐漸解體,個體從結構性力量中部分解放出來,現代社會的新要求、控制和限制則以規范或指導的形式強加于個體[22],這是制度性動力推動的結果[23]。單體化是與微粒社會相伴生的概念,強調數字技術對人的高度解析,人不再是傳統問卷調查、社會調查中的數據個體,而是被精確技術解析形成的一個個數據庫,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被極度放大,這是網絡技術發展的結果。單體化與個體化雖然都強調個體差異,但是單體化展現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度差異化。無論多么微小的差異都能在數字技術中被捕捉,進而被放大;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空間、時間和領域中都是存在差異的(見表1)??梢哉f,在微粒社會中,每個人不再是完整的個體,而是分散的、被高度解析的單體人。

表1 個體化與單體化概念的差異比較

微粒社會下,互聯網為Z世代的群體文化發展提供了助力,對該群體需求的同質化滿足轉向了對個體需求的差異化滿足。例如,在傳統社會中,青少年處于社會邊緣位置、缺乏話語權,因此青少年文化通常被認為是“越軌”、“反叛”、對抗主流文化的“亞文化”[24]。網絡社會為青少年文化提供了發展平臺,讓青少年從被管制、被教育的邊緣地位趨向傳播新技術、新事物的中心位置,變成文化潮流的引領者[25]。他們使用推特、微博和Facebook表達觀點和態度,在Ins上分享照片,利用YouTube和豆瓣推薦電影等。Z世代不僅僅是互聯網的消費者,而且也是網絡內容的生產者和控制者[26],他們通過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積極發表著對現實、生活和環境的看法。

這種位置的轉變背后,體現的是作為單體人的Z世代,其需求被更加微觀和具體地呈現,各種組織和機構則借助網絡平臺為其提供多樣性、層次性和針對性的服務,從而讓Z世代高度差異化的需求被看見、被滿足。因此,單體化視角與Z世代的群體特征更為吻合,更適用于該群體的分析。

根據Zebra IQ發布的《2019年Z世代報告》,目前全球Z世代約有24億人,占據全球人口的32%[27]。2022年,Z世代正處于12歲至27歲,即將或正在進入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可能會極大地影響到當代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28]。微粒社會背景下,Z世代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空間的成長過程都呈現出單體化趨勢,這種趨勢會對Z世代的社會功能發揮與社會治理需要提出新的要求與啟發。

本文基于科學網(Web of Science)文獻數據庫,以“Generation Z”(Z世代)作為搜索關鍵詞,選取46篇相關文獻進行精讀和分析,其中包括綜述類文章12篇、定量研究文章11篇、質性研究文章5篇、報告類文章18篇。這些文獻主要聚焦于Z世代的群體特征和代際比較,大體可以分為家庭、學校和職業三個層面。Z世代出生于數字社會的興起階段,成長于數字技術的繁榮時期,是生命歷程完整嵌入數字社會的第一代人,受到與數字社會相伴而生的單體化趨勢影響。換言之,單體化趨勢在Z世代群體中的表現將比其他代際更為突顯,勾勒出其家庭、學校、職業的獨有特征。本研究旨在從微粒社會下的單體化視角出發,對Z世代群體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空間的相關特征進行分析,希望能為中國的Z世代研究提供啟示?;诖?,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問題:過往研究中,Z世代的家庭、學校和職業都呈現出怎樣的特征?這些特征是如何體現單體化趨勢的?這些研究能為中國的Z世代分析提供什么啟發?

二、Z世代的單體化特征:家庭空間、學??臻g和社會空間中的呈現

已有研究最為關注Z世代的家庭教養、學校教育和社會職業,本文力圖勾勒單體化趨勢影響下,他們的家庭、學校、職業的獨有特征,具體表現為:家庭空間中的精細化教養、學??臻g中的個性化教育、社會空間中的獨特化就業。

1.家庭空間:精細化教養

在家庭空間中,教養方式無疑是最受大眾關注的要素。Z世代的父母不再采取徹底控制子女生活的各個方面、像直升機一樣盤旋于孩子上空并進行指揮的“直升機式育兒方式”(Helicopter Parenting)[29][30],而是更傾向于“副駕駛式”(co-piloting)育兒方式[31],即變成子女可以信賴的朋友、導師或教練[32]。同時,Z世代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具備明顯“父母的鐘擺”(parental pendulum)的特征,即他們常常對自己經歷的教養方式進行反思,并據此改變自己的養育策略,避免Z世代承受自己在兒童期遭受過的傷害。以美國為例,Z世代的父母通常為X世代,生長于美國經濟大發展、美蘇冷戰、麥卡錫主義壓抑的時代,他們內心追求解放,掀起影響范圍廣泛的反正統文化運動。此外,其中還有很多人來自單親家庭,被稱為“鎖匙兒童”(latchkey kid)。因此,他們普遍結婚較晚,并在婚后盡一切可能避免離婚,也很少留Z世代子女單獨在家[33]。這種反思讓Z世代的父母更加注重與子女的親密關系。2012年一項針對11個國家的研究表明,超過66%的父母認為他們與Z世代子女的關系比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更為親密,83%的父母表示子女是他們最好的朋友[34]。對Z世代子女而言,69%的人把父母當作自己的榜樣,而在X世代中這一比例僅為29%[35]。

保護主義是Z世代父母教養的突出特征。作為在安全主義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一代,Z世代的身體安全與情感安全被視作教育和生活中至關重要的部分[36]。Z世代的母親們熱衷于在網絡上討論如何保護子女免受身體傷害,如選擇安全材質的奶瓶和玩具、確保子女外出時有成年人陪伴、使用最先進的嬰兒車和嬰兒座椅等在過去并不被重視的內容[37]。

此外,Z世代的父母還展現出回歸傳統教養的傾向。在Z世代父母的青年時期,他們普遍拒絕遵守既定規則,喜歡自己制定界限[38]。然而,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后,又開始轉向傳統家庭活動,如規定就寢時間、用餐時間和玩耍時間,采用傳統育兒方式、重視家庭教育、鼓勵母乳喂養[39],共同參與宗教活動等。美國有47%的Z世代經常參加有組織的宗教活動,比例是同齡時期X世代的兩倍[40]。

這種既反對“直升機式育兒方式”,又過度保護、回歸傳統的教養方式,又被稱為“雙重思維育兒方式”(double minded parenting)[41]。兩種看似矛盾的育兒思維共存于Z世代的家庭教養中,展現出精細化教養的特征。這種精細化不僅體現在對Z世代生活起居方面的細心呵護,還體現在對Z世代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個性化培養。比如,相比于被稱作“獎杯一代”(Trophy Generation)的Y世代[42],Z世代的父母意識到,僅僅因為子女的參與就給予贊揚和獎勵(頒發獎杯)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因此他們更強調子女在參與之外取得個體成就的重要性[43]。重要的是,無論這些成就多么平凡,都會被Z世代的父母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記錄和放大,從而形成Z世代的個人電子記錄或網絡形象[44]。個體化的網絡形象正是單體人獨特性的表現,微粒社會既賦予了Z世代展示個性、強調差異的可能性,又為Z世代的父母提供了豐富且多樣化的教養策略與資源,使得Z世代的家庭教養呈現出單體化特征。

2.學??臻g:個性化教育

在學??臻g中,Z世代的學習方式、課程設置、學業評價需求等都呈現出獨有的特征。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Z世代面臨著過往代際所不曾經歷過的知識大爆炸時代,他們通過學校教育和網絡學習獲取知識的速度與數量都是空前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人類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為每25年翻一番;到2013年,人類知識平均每13個月就會增長一倍;未來,在互聯網信息傳播技術的助力下,人類知識可能每12個小時就會翻一番[45]。

與知識大爆炸時代相對應的,卻是Z世代注意力持續時間的縮短。有研究表明,Z世代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僅為6分鐘,而且,在使用數字設備時,其注意力集中時間只能維持8秒[46]。因此,在學習方式方面,Z世代拒絕信息轉儲式(information dump)的知識講授方式,偏愛沉浸式、感性的、互動的、游戲化的學習體驗,并希望能采用個體化的學習方式來實現教育目標[47]。比起小組協作,Z世代更喜歡獨立完成自己的任務后再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匯總[48]。

在課程設計方面,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推行社會情感學習課程(social-emotional learning,SEL),課程的重點在于發展自制力,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同理心[49]。在學業評價方面,Z世代在學習中期待更加頻繁且即時的評價反饋,傳統的期中和期末式學業評價已經不能滿足Z世代的需要,每周或即時的學業評價令其感受最佳[50]。

Z世代對個性化學習方式、獨立完成任務以及即時反饋的偏好是單體人高度差異化需求的表征。數字技術對Z世代學業表現的深度解析使得其評價數據更加精細、差異更加明顯,因而催生出Z世代對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即時反饋與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等則代表深度解析的過程與為滿足高度差異化需求所做的努力。當然,單體人是數字算法解析的產物,也可能被數字技術所支配。受網絡信息影響,Z世代的同質化認知趨勢明顯,很容易被網絡中信息的呈現方式所影響,認為網絡中的信息都是正確的,即使其中大部分都未經專業審查[51],進而被輿論導向迷惑,基于情緒反對客觀事實[52]。很多大學都出現過受邀的演講者,因為被學生抵制而被迫取消演講的例子;美國的大學生掀起清除校園里可能引起不適的詞匯、思想和話題的運動,如哈佛法學院的學生拒絕老師教授強奸法;“微冒犯”(Microaggressions)(“微冒犯”指的是表面上看起來沒有惡意但卻被認為是一種暴力的微小行為或言語選擇)和“觸發警告”(Trigger warnings)(“觸發警告”是指教授在課程中可能引起強烈情緒反應時發出的警告)成為大學里的流行語,對亞裔或拉美裔美國人出生地的詢問以及包含身體虐待描寫的經典文學作品,如《了不起的蓋茨比》等,都會遭到學生的抵制[53]。

3.社會空間:獨特化就業

在社會空間中,Z世代的職業規劃、職業特征、工作方式等無一不體現著單體化的趨勢。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以及金融機構和政府職能部門等主體的經濟行為,都越來越多地依賴信息網絡。Z世代能夠適應微粒社會下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耦合,可以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自由穿梭,將線上工作和線下工作方式看作互為補充的兩個部分[54],這在后疫情時代極為重要。

在職業規劃方面,Z世代雖然仍處于成年早期階段,但是他們對職業的認知和規劃已經展現出獨特的特征。從職業選擇上來看,流動性和外語能力是Z世代的顯著特點,他們不滿足于在熟悉的環境中尋求工作機會,而是把搜索范圍擴展至全世界。工作的穩定性并不是他們在意的重點,流動的工作場所、非常規的工作流程和多樣化的工作內容才是吸引Z世代的要素[55]。同時,作為有史以來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自主創業也是Z世代偏愛的就業方式,他們認為創業可以帶來更高的經濟收入和獨立體驗[56]。

在職業特征方面,強烈的職業道德、強計劃性、獨立性、渴望證明自己和需要即時反饋在Z世代的職業生涯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57]。與Y世代相比,Z世代不再把精力放在平衡工作和生活上,而是更重視對事業的投入以及發揮個體創造力。他們的工作動機不再只是受金錢驅使,只有28%的Z世代認為金錢會促使自己更努力地工作。晉升機會和榮譽獎勵是Z世代努力工作的主要動力[58]。強烈的職業道德、技術能力和學習意愿讓Z世代成為二戰以來最具生產力的一代[59]。此外,Z世代喜歡在網絡上發表對現實的看法,也同樣喜歡在工作中給予并獲得反饋。53%的Z世代聲稱自己會使用行事歷對工作進行計劃,這體現出Z世代的強計劃性。47%的Z世代會在生活和工作之間設置明確的界限,39%的Z世代愿意終身就職于一家企業。但是,由于大部分Z世代在童年時期經歷過經濟危機,40%的人表示他們對求職和工作感到擔憂[60]。

在工作方式方面,Z世代存在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抵觸電子郵件溝通和同伴沖突等問題。各種社交媒體上碎片化的信息和即時、不間斷的網絡內容導致Z世代出現系統性的耐心喪失(Systemic Impatience),難以保持注意力和耐心去等待答案或閱讀復雜文本[61]。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也可能造成Z世代的溝通和管理問題,冗長的會議、講座和談話都可能會對Z世代失去效果[62]。75%的Z世代抵觸使用電子郵件進行溝通,他們認為電子郵件過于正式且浪費時間[63],這可能會導致他們錯過或遺漏重要的工作通知[64]。在工作中,Z世代通常對自己的評價很高,對同伴的評價則較為嚴苛[65]。85%的Z世代認為自己在工作中是忠誠的,而只有10%的Z世代認為同伴也是忠誠的;80%的Z世代認為自己是體貼的,而只有15%的Z世代認為同伴具有體貼的特質[66]。還有近三分之一的Z世代覺得自己的同伴非常懶惰[67]。

偏愛非常規的工作流程、多樣化的工作內容和自主創業,重視個體創造力的發揮與雙向反饋的Z世代,實際上追求著無法預知性和可能性,他們以自身的單體化對抗著職業中的復雜性。Z世代不期望以既定的規則進入職場,他們期待職業的規則是有限的、非常規的,能夠探索而不是機械遵守的;他們的工作動機不再只是薪資,而是晉升,即他們希望獲得繼續前進的可能性。同時,Z世代對自己的網絡形象管理十分謹慎,他們比Y世代更加意識到個人品牌的重要性[68]。這是單體化帶來的伴生憂慮,高度解析的過程讓Z世代變身單體人,分散在不同的事物與不同的時空中。而數字網絡會將分散的微粒動態、永久地保存,成為單體人發展的潛在威脅。個體的真實形象雖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求職者的網絡形象卻很難變化,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上的蛛絲馬跡窺測某一個體的生平事跡[69]。

三、討論與啟示

數字社會,或者說微粒社會是一種高度解析的社會,這種高度解析是借助數字技術達成的?;ヂ摼W的發展帶來了海量資訊,也讓每個人的信息無所遁形。人不再是傳統相對粗糙測量方式中被平均值代表的個體,而是被更加精細、透徹測量方式所獲取、分析和評價的單體人。精細解析的社會意味著人與社會都將被全新的方式測量與解析,克里斯多夫·庫克里克認為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新型的‘解析—解體’”[70],“它描繪了一個雙重的進程:一方面是對我們以及我們身邊發生的所有現象的數字化高度解析;另一方面是制度的解體,這些制度是在粗?;氖澜缰邪l展起來的,現在卻因為沒法跟得上形勢而顯得礙手礙腳”[71]。也就是說,微粒社會下的單體化所帶來的,不只是人的高度差異化、個別化和單體化,還有利用精細數據解析實現的精確行為預測與控制。

Z世代被稱為“互聯網原住民”,是從出生開始就全方位受到數字解析影響的一代人,其單體化特征更加明顯。從家庭空間來看,Z世代的父母采取的“雙重思維育兒方式”是一種基于高度差異與反思策略的精細化教養模式。父母對Z世代身體安全的關注體現在對其可能接觸到的物質的嚴格篩查上,這些物質可能危害身體健康或引起過敏反應,而父母之所以這樣做可能與數字解析放大個體差異有關:一方面,精確的測量讓父母對孩子身體的認識更加精確與透徹,因此他們對抗的不再是平均意義上孩子可能遭受的身體風險,而是極度差異性的個性化風險;另一方面,網絡為Z世代的父母提供了高度解析的風險分析與信息,這些信息來自大數據的精確測量,激化并利用差異,引導父母的行為。而父母對Z世代情感安全的關注則體現在“副駕駛式”育兒策略上,不再強勢地入侵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更愿意成為孩子的朋友或教練,重視差異性,引導孩子的自我發展。Z世代的父母雖然鼓勵孩子取得成就,卻并不對孩子的成就設限,為孩子建立個性化的網絡形象與電子記錄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既是對孩子的數字解析,又是其單體化的表征。從學??臻g來看,Z世代的單體化體現在對個性化學習方式、獨立完成任務等的偏好上,數字技術與教學過程相結合,為學生的各項指標帶來了全新的精確測量方式,使隱藏的差異得以顯現,進而催生出Z世代對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從社會空間來看,Z世代不愿意被機械化的規則束縛,以自身的單體化對抗職業中的復雜性,傾向于探索未知、獲取前進的可能性,進而獲得自我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臻g和社會空間中,Z世代都展現出對頻繁、即時且雙向反饋的強烈需求,這種需求恰恰是單體化的產物。精細的測量與高度的差異化使得Z世代不斷地被解析,也不斷改變著認識自身與認識社會的方式。傳統粗略式、周期性的反饋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他們不再將自己看作是計算平均值等式中的分母。他們已經看到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微粒社會中尤為明顯。因此,他們需要同等精確、透徹、細密的反饋,來彌合單體化特征下差異的裂變。

中國對Z世代的研究相對聚合,主要集中于消費特征、群體文化、思想引領等方面。事實上,由于Z世代一詞在中國的代際研究中并不突出,大部分研究還是采用“90后”作為分析論述的主體??梢钥隙ǖ氖?,中國的Z世代也在經歷著單體化,他們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會呈現出相似的特征,同時,也會展現差異。

在家庭方面,中國Z世代的家庭教養特征值得探究。一方面,在單體化趨勢中,中國的Z世代家庭教養是否呈現出“副駕駛式”與安全主義相結合的“雙重思維育兒方式”,或者說中國的Z世代家庭教養是否展示出相悖思維的共存可能成為未來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中國家庭小型化和少子化趨勢改變了中國家庭的教養方式,代際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平等[72][73],父母愈加尊重子女的自主意識與個性需求,傳統家庭的權威性親子關系被顛覆與重構[74],這可能會為中國Z世代的家庭教養帶來獨有的特征。

在學校方面,未來研究可以關注中國Z世代的教學特征與師生關系新模式。中國的Z世代成長于國家教育大擴張時期,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然而教育問題卻并未因此縮減。應試教育背景下,中國的Z世代是如何展現對個性化學習方式的需求的,他們又是如何應對課外補習與雙減政策的問題值得注意。同時,需要頻繁即時反饋的Z世代與傳統大班教學的教師如何協調配合,師生關系模式的發展與變化也可以作為探索的重點。

在社會方面,中國Z世代的職業選擇與適應策略是不容忽視的議題。尤其是在互聯網繁榮發展的今天,網絡經濟催生出無數新興職業,如自媒體行業、網絡創作等。新興職業成為新興青年群體滋長的溫床。毫無疑問,Z世代是組成新興青年群體的重要部分,新興職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其不被束縛、實現自我價值的職業需求。但是,職業的不穩定性和認可度低等問題也會對Z世代產生關鍵影響,甚至引發嚴重后果。

單體化不僅會帶來“差異革命”,還會帶來“控制革命”[75],畢竟與精細解析的數據相比,現實生活是相當粗糙的,這意味著對行為的精確預測成為可能?!翱刂聘镄抡叩某踔跃褪钦瓶匚磥?,他們意圖從我們的行為模式中預測我們下一步將要做什么,并對我們施加影響。商人想要知道這種模式,從而讓我們更多地去購買商品;警察想要了解這種模式,從而控制我們;政治家想要了解這種模式,從而將我們引向他們的政治議程”[76]。從微粒社會下的單體化視角來看,微粒社會發展帶來的單體化傾向與西方社會的個體主義本質是相吻合的,高度差異化的單體人與個體主義下對個體的尊重并不沖突;而中國社會是基于集體主義構建的,其集體認同、情感依賴、資源共享、責任義務和集體決定的內核與單體化強調的差異有所悖離。在中國本土文化背景下,微粒社會中的Z世代是如何展示、應對或改造著單體化的問題,關乎著Z世代群體的自我發展?!?/p>

猜你喜歡
微粒單體教養
鋰離子電容器自放電檢測方法研究
液壓單體支柱井下現場修復技術應用
跟蹤導練(三)
教養方程式
使人高貴的是根植于內心的教養
美國 風暴
高中有機化學反應類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高考中微粒間作用力大小與物質性質的考查
十二位果敢媽媽不同尋常的教養筆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