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靖塔下村土樓聚落濕地使用功能研究

2022-10-25 03:43李慧東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廊道土樓農田

文/李慧東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碩士研究生

李媛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碩士研究生

引言

塔下村行政村包括塔下和大壩兩個自然村。河坑溪經過塔下村段,上游為大壩,下游為塔下。雙溪交匯,三面環山,塔下村自古以來以農林業為主,山地環境不利于大面積農田種植,故發展出梯田形式。近代運輸業發展后,糧食不用村民自給自足;1945 年開始,塔下村充分利用梯田種植茶葉,現有茶園近千畝,家家戶戶以茶為業[1]。2003 年1 月塔下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07 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景觀村落”。

1 基礎生存功能

塔下村自建村開始與水共生,濕地作為生存資源在塔下村被充分利用,兼顧防洪、滅火功能,同時從取水用水到排放污水有其一套獨特的處理方式(圖1)。

1.1 溪水存蓄

山泉經過地表徑流進入水圳,再途經村落。塔下村水圳的水源為地表徑流,并無攔水壩。水圳呈發散式分布于聚落,圳中不是完全于地面之上,還有部分為暗渠。圳尾直接排入河坑溪或注入蓄水池,蓄水池于干旱時作為灌溉之用,同時作為村落公共空間和景觀空間。水圳和濕地斑塊使水在村落有組織地流動,有利于防洪排澇。在生態層面,廊道和斑塊的聯通使其成為一個系統,有利于物質交換和整體穩定性。

塔下村的兩個一級濕地斑塊分別在宗祠和村落中心處。宗祠半月池的水來自山泉和自涌的地下水,兩個出水口將多余水源經水圳廊道流入村中或農田,最終匯入河流。村落中心的濕地斑塊主要起到景觀作用,水體本身就作為景觀存在,村民在池中種植水生植物和養錦鯉,起到凈化水體作用的同時提升了村落的環境品質;同時水體的存在強化了村落開放空間的邊界,開闊的視野突顯了土樓。

1.2 雨水收集

土樓民居屋檐在排水溝正上方,雨水有組織地排進排水溝,再沿溝渠匯入河流。土樓底部和排水溝均為石砌,隔絕水分保護土質墻體。通過采訪參與建造土樓的張老先生,筆者得知,土樓排水溝匯集中庭雨水后并不是簡單直排出去,而是在地下經過三次曲折后緩緩流出。此做法的初衷是風水學上的留財,在實際應用中有減緩排水速度、減輕村落排水壓力的作用。較大的土樓內部還會有儲水池,經沉淀后作為非飲用的生活用水,同時收集以備消防使用。

1.3 污水排放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塔下村修建了村民廁所,供村民和游客使用。糞便水通過地下管道收集和處理。傳統土樓內沒有衛生間,大多土樓內居民采用傳統方式,將糞便水挑至田地旁的固定地點進行發酵后,做成農家肥料。排放進河流的生活污水為糞便水外的其他盥洗、廚房污水等。

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一般并行,先民將梯田修建在山泉經過的地表徑流旁,充分利用山地進行農業生產。水經梯田流入平地農田,村民在農田四周挖灌溉溝收集上游用水。福建地區日照強、蒸發量大,農田需要大量用水以保證農作物生長。居民用干枯的稻草編織草席蓋在農田上,以減小蒸發量的同時降低地表溫度,有利于保持土地水分,間接節約用水。

2 擴展生產功能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塔下村茶園產業、餐飲民宿產業等成為村民主要的營生渠道。濕地在土樓聚落的各個產業中發揮功能,例如作為農業產業的水源和商業產業的景觀賣點等。

2.1 農業生產

水源的充沛和用水的科學,使得塔下村有條件將農業發展為營生的產業。村民利用梯田,使用山上的山泉種植茶葉和果樹,在小塊平坦土地種植蔬菜。河道兩旁的礁石灘涂作為濕地基質涵養和凈化水質,在使用功能方面是鴨、鵝等禽類的自然棲息地。鴨鵝在濕地基質上活動,食河灘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同時家禽排泄的糞便作為天然肥料滋養基質。

2.2 商業經營

塔下村餐館和民宿數量增多,鄰水的土樓大多改造為餐館,組團內部土樓大多改造為民宿。水從山體流向梯田,由梯田流向低處農田,沿街土樓一般為下商上住,底層臨步行道面敞開,供游客村民參觀和進行買賣。早年的塔下村,主干道是濕地的兩條小卵石路面。20 世紀80 年代初,因為通車需要,道路擴寬占據了一部分河道,挨著并低于卵石路0.6米處修了約4米寬的石板路,新舊路高差自然形成了兩個空間層次,舊路漸漸成為村民和游客的交往空間,同時也是濕地景觀的觀景空間。

土樓的生活用水經管道和農田用水一起流入河道,在濕地中進行凈化。土樓和河道之間有步行道,土樓底層比人行道抬高約1 米,河道按河段不同又低于人行道0.5 ~5 米之間。如此建造是通過洪水水位得出的,洪水來臨時水位漲至人行道上,但不會淹至民居;平常水位時步行道低于民居高于水面,更加親水。

聚落內部商業氣息弱,環境靜謐,方便體驗水鄉風土民情。民宿選址時多選擇聚落內部濕地二級廊道兩側,二級廊道比一級廊道附近的人流量少,且水的流速低,有高差跌水處水聲小,適合居住。較大的土樓幾棟圍合成合院,引入山上流下的地表徑流進入土樓內水池,水池在使用功能方面可以作為民宿內景觀,同時是村內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斑塊,有利于濕地網絡的穩定。

3 提升生境功能

塔下村濕地生態系統的分布格局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方面的影響。水從高處流向低處,根據地勢和地質變化結果形成初步水系結構;而后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居民通過修建水圳的方式更加充分地利用濕地資源用于人居建設。水作為人類生存的必需資源成為了吉祥昌盛的象征,村中的池塘、半月池等應運而生。在鄉村治理和發展中,建設者要在保證原有生態系統不被破壞的情況下進行開發,濕地因子作為生物聯通的重要紐帶,起著保證生物流、信息流等穩定的作用。在保證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上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升了人居環境品質。

3.1 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共同影響濕地分布格局

河坑溪濕地一級廊道自然形成,村落形態因水而生。穿村而過的S 型水流決定了聚落建造的位置,先人將村落建在水的凸岸,減小村落被上漲河水沖毀的可能性。兩個圓形土樓分別選址在兩個凸岸處,結合濕地的弧線進行建造,S 型濕地廊道和兩個圓形土樓形成了特色的太極圖構圖。村落一級濕地斑塊分別在宗祠前和村落中心,祠堂德遠堂前的半月池作為塔下村的一級濕地斑塊,兼具人文風水功能和生態功能。塔下村半月池為純人工濕地,引山上徑流匯入進行儲水,出水口經水圳流經村莊民居最終匯入河坑溪。大壩村中心魚塘為一級斑塊,該斑塊自然形成,現在經過修整設計,增加了護岸和護欄,成為村中的主要開放空間。但魚塘護岸的做法為鋼混硬質界面,這種處理方法并不生態,很有可能發生水質變差的情況。水岸的天然植被作為濕地基質,有凈化水質的作用,將其簡單硬化處理的水體易發臭,建議做生態駁岸,種植適宜生長的水生和消落帶植物。

一級廊道河坑溪、一級斑塊中的魚塘和部分村中二級廊道水圳的形成為自然成因;村中的一級斑塊半月池、大部分二級廊道水圳為人工挖掘形成,屬人文成因。村落的水網密集,特色的環形水網為環土樓排水系統,水網和民居分布耦合,形成了塔下村濕地民居系統。

3.2 濕地因子穩定生態系統

塔下村山泉、河流、水塘、水圳作為濕地因子,農田林地等植被綠地與之耦合。具體體現為:山泉附近的山林更加茂盛,梯田多分布在山泉流經途中;河流兩側自然護坡作為濕地基質涵養和凈化水資源,濕地廊道兩側存在濕地基質;水塘和水圳脈絡相連,組成村落內廊道和斑塊系統,水呈現為泉-塘-河的流向,村中的茶園、農田和菜園布局時臨近水圳,方便取水灌溉。濕地因子作為最重要的元素,與綠地農田植被等濕地基質耦合組成濕地生態環境。

濕地生態環境與村落民居耦合,組成濕地生態人居(圖2)。具體體現為:村落鄰水而建,民居散布河流兩岸,水作為居民生存的吃水用水必需資源、營生的餐飲民宿生產資源、生活的體驗觀賞生境資源;兩個自然村的民居組團圍繞一級斑塊布局,半月池和魚塘在村落中不僅作為公共空間和信仰空間,還作為重要的濕地系統節點;水圳經過村落中重要的土樓,這和水圳修建時村落的規模有關,和興樓和績興樓等土樓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水圳修建時主要方便當時已有土樓居民取水用水;水圳作為二級廊道在重要的土樓處會分出環繞土樓的三級廊道,在濕地結構圖中表現為環狀(繞圓形土樓)和閉合方形(繞方形土樓)的集水溝。水通過水圳從山上流入村莊,繞土樓一周,象征源源不斷的好運,是先民們流傳下來的信仰,下雨時屋檐落水直接落入集水溝渠,沿出水口排入水圳,最終匯入河流。

3.3 濕地格局影響聚落建設結構

塔下村最早的建筑為土樓績興樓,績興樓選址于塔下村濕地系統上游部分,濕地一級廊道的高地上,此處臨近水源方便居民生活取水用水,同時地形優勢不易被洪水所淹。從此先民一直利用濕地格局進行聚落的發展建設:聚落主體建筑均落地于濕地一級廊道兩側,聚落形態沿濕地廊道發展;聚落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開始向內進行建設,通過修建水圳引水到村落內部;水圳從山上引水到村內,村內修建半月池或魚塘等用于生產和儲水,水資源再由池塘流入廊道,形成山泉-水圳-池塘-河流的利用方向。

在美麗鄉村建設和發展旅游城市的背景下,塔下村的聚落建設和水息息相關,濕地生態結構為規劃結構。餐飲業開發選址時大多選在人流量大的濕地一級廊道河坑溪兩側;民宿業開發選址時大多選在鄰水但相對安靜的濕地二級廊道兩側;游客服務中心和停車場等村內公共開放的空間,大多圍繞池塘這類濕地一級斑塊展開進行布局設計。以青浦塔下行館民宿為例,這座民宿選址于村落濕地二級廊道處,改造了濕地廊道兩側五座明、清、民國時期的土樓建筑,將濕地作為其民宿內的景觀進行利用。

結語

文章從使用功能視角分析土樓聚落濕地與人居環境一體化營造,得出濕地之于人居所具有的基礎生存功能、拓展生產功能和提升生境功能,分別從生存、生產和生境三方面體現了濕地價值。

塔下村濕地系統由三級濕地構成,系統較為完整,各級濕地組成了村中水網絡,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閩南水鄉風貌。隨著旅游業和商業的發展,未經過處理的污水排放量加大,加上部分河段渠化并忽略了生態處理,濕地基質被破壞,在流速慢的河段出現了輕微水體黑臭的問題。在今后村落河道護岸整治時要進行生態護岸設計,保護濕地基質。隨著鄉村建設,村中的民房建筑密度不斷增大,部分濕地斑塊被填掉作為建設用地,濕地斑塊的減少在到達一定程度時,會對整個濕地系統造成破壞,從而影響作為濕地基質的農田林地,人居和生態的平衡將會被打破。因此在進行建設的同時要考慮其生態容納量,不可過度開發利用濕地資源,需將濕地生態保護和人居環境建設綜合考慮。

猜你喜歡
廊道土樓農田
天山廊道與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美味”的土樓
達爾頓老伯的農田
達爾頓老伯的農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6.89萬公頃(253.34萬畝)
逛土樓
大美黃河生態廊道
“紅美人”的故事
打造珍貴彩色林帶 建設浙中生態廊道
長城廊道能使陜西旅游更豐富多彩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