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彈性視角的未來社區發展模式初探

2022-10-25 03:42魏宛霖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園林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社區生態建設

文/魏宛霖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園林研究所 碩士研究生

陳云文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園林研究所 副所長 講 師 博 士(通訊作者)

陳栩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園林研究所 碩士研究生

1 研究背景

1.1 社區的演變與發展

千年以來中國人對生活環境的探索從聚落開始一直未停止過。中國古代風水理論將自然環境也劃入生活環境。從當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即景觀環境和小氣候環境是指導建設的重要因素。聚居地和房屋的布局應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最理想的是山環水抱。

中國社會的基礎是農業,傳統民居往往以社區和群體的形式緊密結合,中國的社區由聚落演變而來。隨著城鄉建設的推進,部分均質的、非個性化的住宅和社區公共空間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居住模式,忽略場地特質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造成景觀生態同質化,鄰里關系僵化等問題。當前,社區居民已經完成從“家庭人”到“單位人”,再到“社會人”的轉變,生態文明建設也更加受到重視。社區居民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多樣化。居住區模式正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更加注重人們的生活、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以及人所處的生態環境,突出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的理念。

1.2 未來社區建設

1.2.1 概念

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1]中提到“未來社區”的新概念。浙江省積極響應,提出了圍繞高質量發展的未來社區模式,并倡導未來人居和舒適體驗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2]。

1.2.2 理論溯源與建設進展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主張將農村引入城市,控制城市的無序擴張,是融合城鄉優勢的新型城市結構形式,可以說是未來社區理論的起源。從那時起,生態學家開始介入城市規劃的研究。蘇格蘭生物學家格迪斯運用生態學方法系統研究和確定現代城市發展和變化的驅動力,并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城市健康、環境和市政管理的綜合研究。格迪斯的思想從不同方面對現代生態群落理論的探索產生了重要影響。20 世紀初,以Park R E、Burgess E W 和Mc Kenzie R D.為代表的美國芝加哥學派開展了人類生態學的研究領域,關注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態問題,并用生態學的概念解釋了人口遷移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及其群落的功能和秩序。20世紀50 年代,希臘學者達格·薩迪斯(DAG Sardis)創立了人類住區研究,包括農村、集鎮和城市環境中的人類住區,揭示了人與環境的關系[3]。

20 世紀末,吳良鏞先生以“人類聚居學”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國情,建立了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的研究住區生態的學科群。

浙江省城鄉一體化程度高,其美麗鄉村和特色城鎮建設是未來社區建設的前奏。美麗農村建設規范從生態、宜居、經濟、服務、生活、管理六個方面制定了多項指標要求。與此同時,規范中還增加了數字農村和就業服務的內容。浙江省2014 年提出建立產城一體,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特色城鎮,重點突出了對城鎮的人文基礎和生態質量建設方面的要求。以上美麗鄉村和特色城鎮的目標和路徑都與未來社區的“139”頂層設計(圖1)一致,這些建設成果和理論探索可以成為未來社區建設的基礎?!墩憬∥磥砩鐓^問卷調查與分析報告》中指出,社區建設目前需要解決四大問題:一是舊社區土地功能置換和空間集約利用不到位;二是社區生態環境建設有待改善;三是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落后;四是鄰里關系缺乏互動交流的空間和載體[4]。要實現未來社區的建設目標,這些問題也是當前最亟須解決的。

近期,上海2035 計劃提出了15 分鐘社區生命周期的新概念。通過改善基本生活單元模式和社區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倡導城市生活方式和社區管理方式的轉變,把社區的完整性、連貫性的景觀發展和其中居民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建設目標,也與建設未來社區的目標一致。

2 社區景觀彈性網絡的理論基礎

2.1 景觀彈性

“彈性”來自物理學的概念。景觀彈性是指景觀生態系統抵御外部沖擊后建立新的穩定結構的能力[5]。通過景觀規劃設計,即使面臨災害、破壞、社會經濟人口和產業結構、科技發展和重大變化等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景觀仍具有適應性。

2.2 社區生態系統演變:人與網絡

用生態學的理論解釋社區建設問題,其根源在于人與環境的矛盾。社區中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空間之間的數量、質量和結構關系都影響著社區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參照王如松[6]的觀點,從生態學的角度,社區的研究概念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流、網絡和秩序。社區作為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抑制的共生秩序,保證了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自我組織催化的競爭秩序,引領了社區建設的發展演進。社區主體自我管理的行為秩序,控制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群落中各種復雜的生態網絡都依賴于秩序,人類行為秩序的干擾是導致群落生態系統失衡的重要因素。

社區的穩定在于流、網、序三者之間的穩定。社區生態空間網絡結構是社區內眾多網絡的基礎,并滲透到其他網絡中。通過“網絡”的調節,社區可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因此,社區問題的核心是解決“網絡”的系統關系問題,保證人的參與和行為順應社區生態發展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厘清組成生態網絡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實現未來社區的“九大場景”中物質空間、交往空間、文化空間等多維生態協調。

3 彈性未來社區的營造原則

社區的健康穩定狀態依賴于社區生態的彈性,保持網絡中各節點之間連接成穩定的結構,在受到外部干擾時,即使部分路徑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網絡整體正常運轉。社區由一定范圍內的人和環境組成,包含多個主體和空間類型。因此,要保證社區的生態彈性,應當考慮到規劃時序和規劃主體的問題。本章節將分為:處理社區和外部斑塊、外部干擾,社區內部生態網絡的構建以及社區內部個體反饋機制協同,從宏觀到微觀三個層面,結合未來社區建設“九大場景”,尋找其彈性營造策略和規劃模式。

3.1 宏觀視角——協調住區與外部環境的關系

3.1.1 過程和繼承原則

生長和進化是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7]——群落隨時間產生的規律性變化。一般環境因素、地形、地質或氣候條件,還有文化層面的變化,都是群落生長和演替的驅動力,會引起群落類型的變化。

對于未來的社區土地利用,我們必須平衡生態、經濟和文化方面。生物資源的開發、土地利用屬性的變化、相應自然或人工群落的建立和過程都與演化規律密切相關。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條件重大變化也應在土地生態承載力范圍內,掌握規律,自覺保持生態基質群落的生長與平衡,避免群落生態退化,實現可持續開發利用,確保社區發展的可持續性。對于社區的人文生態環境,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把握好人與人的關系,延續歷史和地理維度的歷史特征[8],將有助于整個社區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3.1.2 物種多樣性原則

生物多樣性是衡量群落穩定性的重要指標。生態系統中多樣物種和種間關系的和諧平衡維持了整個自然環境的穩定。群落物種多樣使得系統內部食物鏈關系更加復雜,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更多,因此補償生態機制更加靈活?;谖锓N多樣性原則的生態社區土地利用方式必須避免統一設計和嚴格的功能劃分,形成多樣的社區活動,考慮符合生態系統的功能構成和多樣化的產業結構,確保土地的多重屬性,實現穩定的社區經濟和整體利益發展。

3.2 中觀途徑——加強內部生態空間網絡建設

3.2.1 群落土壤和植物生態學

在未來社區土地開發建設過程中,對土壤、地表地質、地形等相關因素的控制和管理,將影響空間中建筑植物等要素的布局和發展,并確定場地的生態基礎。首先,要明確社區環境中各種土地利用的性質,根據社區場所對建設區土壤進行分類,區分不同土壤集體的發展特征、形成過程和屬性,提高規劃效率。永久耕地紅線內的田間土壤特征描述為兩個特征,包括土壤質地和成分[9]。此外,土壤環境對植物生態系統的影響很大。不同的植物群落結構和優勢種也會產生不同的生態效益,進而影響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

3.2.2 社區雨水彈性

城市化進程阻塞和破壞了社區內的天然雨水通道,導致地表徑流量和流速雙倍增加。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這一趨勢進一步惡化。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危及城鄉水環境[10]。

社區場地雨水排放管理措施應根據新的雨水排放規范建立場地開發管理流程,以確保整個開發過程和后續地表徑流不會顯著增加。通過提高地基的滲透性和極限密度比,減少了地基中不透水地基的比例,加大綠色屋頂建設力度,保證雨水徑流接近自然狀態。雨水花園和生態滯留區作為社區暴雨水源控制管理系統的一部分,實現現場雨水處理。

3.2.3 彈性交往空間

人是社區生態系統中最復雜、最龐大的組成結構。人們的各種需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在靈活的交往空間中得到滿足和改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圖2),在某一環境中,人最需要的是滿足安全感和基本需求。而目前,許多新建社區普遍存在公共服務設施供給不足、功能單一、功能場所不足等問題,不能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更不利于新區社會融合和社區集聚。另一方面,在公共服務方面,基于社區需求和相關物質消費是對社區場所和生態的正反饋,也是社區社會生態系統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需求消費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相反,它是不可持續的。

此外,由于社區的動態變化,社會結構和移民行為的多樣化已成為城市化的重要特征[11]。我們需要在社區中提供一個交流的場所和空間。包括友誼、愛情和服從的需要。社區交往空間的健康發展,不僅可以促進產業類型的多樣化和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多樣融合的社區公共空間(圖3)可以提高城市化的質量和動力。在當前未來的社區規劃流程中,應注意通過大量的初步調查和訪問問卷,根據場地面積和周邊用戶對社區交往空間的需求做出科學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公眾的需求。同時,協調各群體的需求,化解沖突。

3.3 微觀方法——個體對系統的反饋協同機制

3.3.1 社區居民的公眾參與行為

公眾參與是西方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它的特點在于多元化主體參與規劃設計中,本質上體現了社會公眾自我意識的覺醒,也可以成為推動規劃的力量。每一個個體參與到規劃設計的先導過程中,能充分建立問題導向的機制,規劃師平衡協同各方利益,更容易得到相對滿意度最高的方案,也使得規劃過程更加高效。社區生活中教育、創業、服務、交通與治理等公共產品都與居民密切相關,居民積極提出想法和建議可以促進公共部門各個系統的改革,產生良好的反饋效應。

3.3.2 動植物、微生物要素的反饋協同

除了社區內部的人,動植物也是社區的“居民”。規劃設計時應當考慮到動植物與微生物的生境,創設社區花園、社區生態保育地,優化植物群落結構。對于鄉村型社區要尤其關注耕地的保護和生態治理,推進環保農業。并利用大數據建立社區動態監測系統,通過反饋調節,優化社區次生環境,促進社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4 未來社區的規劃模型構建

從規劃層面,結合社區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未來社區發展可能會形成三種模式。

4.1 城市型未來社區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本地和外地人口。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社區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高密度居住區、缺乏綠地和不公平的資源等問題。社區發展的重點不僅在于物質環境的生態性,還應當強調創造密切的社會關系和提供社區就業機會,以促進社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該模型(圖4)旨在整合城市綠化帶和舊城改造。以生態建筑為主體,以技術創新或示范為動力。在節約土地、挖掘城市潛力和推動城市內部更新方面,城市更新項目比城市綠化帶項目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和生態意義。以建筑作為城市基底,建筑形式也將轉向“超級建筑”模式,功能更加完善。人們自發地在建筑物中形成社區,許多綠地將趨向于垂直和平坦。

4.2 鄉村型未來社區

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可以與當前浙江省美麗鄉村和特色城鎮建設相適應。農村生態社區可以是實驗性的。這是對人們新生活方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對未來鄉村寧靜生活方式的探索。除了對環境影響較小外,農村生態社區也應該考慮到大多數居住在這里的居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例如,發電、生產糧食和加工食品,以實現能源、水和食品的循環,形成完整的、可持續的彈性生態系統(圖5)。

4.3 城鎮型未來社區

城鎮型社區是上述兩種社區模式的融合形式,符合當前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當物質文明達到高度發達階段時,城鎮型社區可能成為最穩定的社區模式(圖6)。因為這一模式不僅能夠滿足社區的基本物質需求,而且有足夠的公共空間和綠地滿足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結合城鄉優勢,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推動文明建設不斷完善。但是就現狀看,這不是現階段大多數城鎮社區的現實模式,而是理想目標[12]。城鎮型未來社區的規模遠大于前兩種假設。覆蓋范圍越廣,各種問題的復雜性就越大,實施也更加困難。

結語

社區是生產、生態、生活的綜合載體。它對社區建設和發展、人民幸福指數的提高有著深遠的影響。由于社區具有地域和時間不斷疊加的特點,其概念和標準也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中。未來社區的規劃和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存在所謂的終極狀態。未來社區的建設可以遵循生態學與社會學的原理,處理好城鄉生態斑塊的獨立性與連通性,形成城鄉互融、和而不同的發展態勢,持續為國家發展提供動能。希望本文的理論探索能為今后社區形態和景觀規劃的發展提供經驗。

猜你喜歡
社區生態建設
“生態養生”娛晚年
社區大作戰
住進呆萌生態房
《營利》的生態批評解讀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人大建設》建設人大的故事
影像社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