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量時代小型機構式養老建筑改造設計研究

2022-10-25 03:41馮文心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居室養老空間

文/馮文心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

諸翰飛 香港大學建筑學院

1 研究背景

中國正在經歷全球規模最大的老齡化進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 年底,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為2.49 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7.9%,大大超過聯合國定義的老齡化社會標準。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大家族家庭結構的解體,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已不再滿足當前的養老需求,機構型養老已發展成為未來養老體系中的重要模式。然而,作為養老保障體系中重要的一環,許多養老院年久失修,建筑品質較差,既不滿足現在的安全規范,也很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安全隱患和需求脫節等問題。2021 年以來,中央關于城市更新相關政策的表述中反復強調“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與“嚴格控制大規模增建”。存量時代,城市建設的重點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更新,建筑解決問題的方式從拆舊建新轉向對既有空間的品質提升、環境改善和場所重塑。如何通過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巧妙改造,靈活轉換舊建筑空間以適應新的居住需求,是當前建筑實踐中重要的關注點。因此,基于存量的建筑更新,對既有養老建筑進行改造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改造對象與設計目標

2.1 項目基本情況

該養老院改造項目用地面積約2500m2,建筑面積約為1200m2。項目地處居民區,緊鄰片區衛生所。甲方將項目定位為高端小型花園式養老院,目標建成49 個長期照護床位和10 個日間照料床位的養老服務機構。更新設計需考慮室內裝飾裝修、外立面和庭院景觀,設計內容包括長者照護單元、日間照料老人活動區,廚房及就餐區、洗污區、布草區、管理辦公室、樓電梯、空調系統和集中熱水系統等。具體要求有:長者照護床位盡量滿足49 床,可設置兩人間及三人間;一樓需開辟約200m2的日間照料托管場所及相應的活動區域,需設置老人服務接待區和公共就餐區。因防疫需求,日托區域動線及長期照護的長者動線應有相應分隔。

2.2 養老改造可行性判斷

既有建筑的改造涉及一系列政策、物業及產權問題,在進行具體的改造設計之前應對建筑改造是否可行進行一個評估。改造手續流程涉及相關改建審批流程及土地性質或使用權的改變,以及后續結構加固后的使用年限。建筑產權關系也必須要明確,因項目長期閑置,建筑所有權關系復雜,后續可能引發各類糾紛。需明確改造物業的土地性質、土地獲取時間和使用年限。養老類型的項目既可以按照老年人照料設施來定位,也可以按照老年人公寓來定位。定位不同,適用的規范則不同。另外,業主的經濟效益、運營和盈利模式測算也必須在改造設計之前完成,至少項目應在使用年限之前完成收益對改造投資成本的覆蓋,實現盈利。除此之外,項目的功能、檔次、客群、產品等定位也影響著對改造項目可行性的判斷。

2.3 改造重點

改造前應測算各建筑專業的重點指標。建筑高度影響交通核數量及平面布置,床位數影響房間的布置形式和數量。原有建筑的建造年代、結構形式、抗震等級影響著改造可行性及改造難度。老年人照料設施因其適用人群的特殊性,在消防疏散等方面有別于其他公建類型,需重點研判消防內容。醫養類建筑需安裝醫用電梯,應根據原有建筑結構及使用功能,研判電梯的加裝方式、數量及位置。老年人照料設施的無障礙改造從土建到室內裝飾層面均需專業化設計、改造,以滿足醫養特殊人群的需求。

3 改造內容

3.1 建筑現狀

該建筑因棄置時間過長,管理與修繕缺失,樓體陳舊,立面破損,室內昏暗光線不足,居室品質感低,安全感、美感缺失,建筑形象與周遭城市環境結合不佳。同時,因建造年代久遠,既有建筑存在設計標準偏低、整體性不足、布局不合理、規范不滿足等問題,具有一定的建筑安全隱患。但該建筑室內外空間豐富,存在改造亮點,可在后續設計中保留。因此,內部的結構安全升級、外觀的修復翻新和室內空間的靈活轉換成為我們的改造設計重點(圖1)。

3.2 空間改造策略

3.2.1 改造原則

我們根據實地踏勘的建筑現狀和改造可行性分析,確定了以下幾點改造原則:

(1)優化趣味空間感受。利用原有建筑內的趣味空間進行優化設計,提升空間品質,打造精致細節。

(2)壓縮土建拆改量。墻體保留率盡量控制在75%以內,最小結構拆改,廚衛盡量原位保留,最小水電拆改,有效控制成本。

(3)動靜分區。動靜分區,提高居住舒適度,提高服務與管理效率。

(4)保證出房量。首層床位數21,二層床位數21,總床位數51,多戶型組合布置,滿足不同的居住需求與經營性需求。

(5)優化消防設計。優化原有消防缺陷,走道打通連接樓電梯,使之滿足現行消規的要求。

3.2.2 設計內容

建筑二層的穹頂為本項目中空間的趣味點,但在現狀中穹頂僅僅作為4m 寬走廊使用,并且走道盡端被封閉,使其價值大大降低。原有拱頂特色空間可作為建筑物的亮點呈現,在一定程度上傳承長年來的建筑脈絡。設計方案從拱頂空間入手,進行功能置換,將東側空間打通,與走廊形成遞進式活動空間,提高趣味空間的品質與利用率(圖2)。

我們以趣味空間為空間改造原點,逐步展開對其他空間的設計。從拱頂空間開始重新梳理空間,將遞進式活動空間(動區)集中布置于二層東側,首層對應設置餐廳、日間照料中心等同屬性空間;空間屬性上下對位,同時避開居室衛生間對廚房餐廳的影響;在西側的首二層集中布置老年人居室,十字軸交通,減少曲折路徑,方便老人使用,同時提高服務與管理效率;居室上下對位,簡化豎向管綜設計(圖3)。

在一層平面上,梳理室內走廊空間,使空間簡單明晰,日間照料靠近入口設置,可分可合,后勤出入口與老人入口分開設置;居室集中設置,將生活與活動分區設置;將餐廚空間與居室對調,優化盡端空間的使用功能,同時與二層功能屬性對應,更改廚房餐廳布局也可以使廚房避開上層廁所同層排水降版區域。走廊打通,優化通風與采光,改善原有建筑各種無法通風采光的囊底路式設計,重新塑造優質的社交場域,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同時也可以起到減少室內回音的效果。

在二層平面上,交通空間改為封閉樓梯間,增加擔架梯,打通東側空間,形成遞進式公共空間,提高空間利用率及品質,居室集中設置,將生活與活動分區設置,護理站位于十字軸交通中點,提高運營管理效率。保留拱頂空間,并延伸至東側建筑邊界引入采光通風。部分房間進深不足,床位需豎向擺放以滿足輪椅回轉半徑,所以需改變居室家具布局,同時確保在一定進深的尺寸內,滿足床位。護理型居室采用多人間布局時,可滿足全部護理操作、輪椅通行回轉尺寸要求。首層設置21 個自理/照護床位和15 座日間照料,二層設置29 個自理/照護床位,總床位數滿足50床、10座日間照料的需求。室外流線設計方面,根據廚房位置調整物資入口,車輛通行不干擾院內活動場地使用。室內流線設計方面,增加首層疏散門,打通二層樓梯間之間的通道,將室內樓梯改為封閉樓梯間,優化消防疏散動線。經測算,所有房間均滿足疏散距離要求(圖4)。

4 結構改造策略

該養老院項目原結構為一幢兩層磚混結構房屋,建于20 世紀90 年代,原設計為幼兒園和托管所,千禧年后用作養老院。首層層高3.4m,二層層高3.4m,局部3.6m?;A形式為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基礎寬度0.8m、1.0m、1.4m、2.1m 等。一層局部架空預制板,樓板、屋面板以預制板為主,預制板厚180mm、120mm,局部為現澆板,板厚80mm、100mm。樓蓋、屋面縱橫墻設置圈梁,未設構造柱。

舊改項目的內部結構安全是重中之重,不僅關系到項目的報批流程,也極大影響著內部空間的設計。同時,老人居住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是養老院追求的目標。該項目在改造設計前對房屋結構安全進行了整體評估,如對部分的墻體能否打洞,能否打通樓板增設電梯井,能否外掛醫用電梯等進行了結構安全測算。走廊及室內過廊需要根據輪椅回轉半徑進行局部的拓寬,也需要提前評估。

改造設計因墻體拆除較多,建筑按照現行抗震規范加固。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建筑場地類別為IV類,特征周期值為0.90s。根據建筑設計要求,主要樓面使用活荷載標準值,老年人居室為2.0kN/m2,活動用房兼餐廳為3.5kN/m2。該房屋按B 類建筑(后續使用40 年)、重點設防類乙類進行抗震加固。另外,改造拆除范圍作基礎開挖,基礎開挖提前做地勘報告。承重墻開洞不需地勘報告。此外,原有建筑因年限過久,外墻體侵蝕、剝落、變色,窗與墻體連接處有裂縫,受自然天氣影響局部有外墻表皮脫落現象,在惡劣天氣或地震中恐有安全隱患,因此外立面的改造也在抗震設計的考慮范圍之內(圖5)。

結語

本文通過對該類養老建筑改造設計的要點進行梳理,以消防、結構等安全條件為前提,考慮項目運營的產品定位和經濟效益,探索了小型機構式養老建筑的流線和空間組織的新模式。該改造設計體現了人性化、綠色化、個性化的現代綜合為老服務場所應具有的特點,與原建筑空間、周邊環境、人文文化等相融合,細化原建筑功能分區、優化使用動線,盡可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風,降低能源消耗。在內部空間設計中充分考慮了老年人居住空間的趣味性,打通拱頂空間,動靜分區對位,增加空間趣味性,達到了動靜分離,功能空間使用便捷易到達,公共空間變化豐富不單調的效果。該改造項目將結構改造作為重點關注,而不是僅僅體現在空間設計上,對既有養老建筑改造設計的實際項目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猜你喜歡
居室養老空間
養老生活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四居室平面圖》
進入畫家居室的是誰
養老更無憂了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進入畫家居室的是誰
養老之要在于“安”
論色彩在兒童居室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