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遺軸的延伸
——澳門筷子基片區城市更新研究

2022-10-25 03:41翟植俊杰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澳門空間建筑

文/翟植俊杰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碩士研究生

沈嵐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講 師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 博士研究生

蘭思仁 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 教 授

姚敏峰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副教授(通訊作者)

引言

隨著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的快速發展,與珠海隔河相望的筷子基片區也將在澳門輕軌建設計劃的帶動下迎來城市更新的機遇。受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公務運輸局城市規劃廳委托,研究團隊對輕軌所經過的內港片區(筷子基站-媽閣站)的城市更新活化開展專項研究。根據規劃,澳門輕軌二期將從關閘出發,以高架形式途經筷子基片區的林茂海邊大馬路,并在經過筷子基站后轉換為海底隧道方式,沿內港碼頭一直通往已經建成的輕軌一期媽閣站。

筷子基站作為本專項研究范圍的起點,其所影響的范圍包括澳門本島西側內港北段,與珠海隔河相望,并跨越兩個堂區①,片區包含超高密度聚居的筷子基灣沿岸以及林茂塘地區部分地帶,與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白鴿巢公園毗鄰(圖1)??曜踊酒瑓^的城市活化更新,對于澳門半島北部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和示范意義。

1 基地分析

筷子基片區系20 世紀20 年代葡澳政府在一江心沙洲的基礎上填海造陸而成。同期,受中國內亂和抗戰爆發影響,大量華人遷移來澳,該片區成為澳門歷史上第一處“社會房屋區”[1]。由于長期缺乏整體規劃,直至80 年代末到90年代初,沙梨頭北巷以南至沙梨頭海邊街開始填海建設筷子基街區,原有的船塢才轉型為當代居住街區[2]。

1.1 濃厚的文化積淀

1.1.1 世遺文化環境

基地毗鄰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節點——白鴿巢公園。澳門經由幾百年東西方文化碰撞,沉淀了獨特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是昔日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人居住的舊城區的核心部分。其以主要街道和眾多“前地”②把澳門的重要歷史建筑物連成一條由南到北的帶狀區域,被稱為澳門“世遺軸”。世遺軸始于媽閣廟,終于白鴿巢公園,是“內容豐富的歷史教科書、生動的東西方藝術史、展現多元文化的生動范例”[3]。澳門輕軌線的建設,使其與世遺軸的延伸線剛好交匯于筷子基片區(圖1)。

1.1.2 海洋文化景觀

基地具有良好的濱水景觀。葡萄牙人于16世紀起被允許留居在澳門,并在澳門逐漸形成“商人共和國”的治理模式,進行全球化的海洋貿易[4]。同時,澳門內港在歷史上曾聚集大量水上居民③,“港澳地區的疍民因經營海上貿易而致富者,數以十萬者”[5],在當時形成了“水上街市”,并形成了當前重要的海鮮菜市場,促進了內港發展成港口商業區。這些歷史賦予了澳門的海洋景觀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1.1.3 社團文化發展

澳門的社團文化源于20 世紀60 年代,特別是“一二·三”事件④之后,為爭取華人生存和發展權利成立了街坊會等華人社團[6]。澳門社團組織的發展,對豐富社區服務、匯聚社情民意、促進居民互信、達成共識規范等起到了促進作用[7],這些社團形成了澳門獨具特色的社團文化,也是社區和城市發展建設中不容忽視的活力源泉。

1.2 失落的城市空間

1.2.1 公共空間與公共服務嚴重不足

在交通服務方面,片區內道路多為單行道,只有沙梨頭海邊街是雙向車道,呈現出時段性的交通擁堵,且區域內公共停車以及地面停車嚴重不足,街道較為狹窄且停滿車輛。此外,不斷地填海造成了澳門內港碼頭持續減少,余留的少量碼頭也多以服務貨運為主,昔日繁忙的客運已經消失殆盡。

在商業服務方面,盡管鄰近人流量巨大的關閘⑤,但是筷子基站的商業卻呈現嚴重的頹廢和衰敗,商業業態過于單一,多為建材家具,已經無法滿足周邊居民日益多樣的服務需求。

在休閑游憩方面,由于開發時間較早,公共開放空間和綠地嚴重不足,現存綠地以及片區相鄰的白鴿巢公園由于缺少與城市的接口,并不能很好地服務周圍居民。此外,良好的海濱景觀未被利用,而被擋墻遮蔽,濱海開放空間嚴重不足(圖2 右)。

1.2.2 風貌質量較差與空間格局割裂

筷子基片區經由不同歷史時期的填海造陸而成。再沙梨頭街以南為老城區,間雜著新建的少量建筑,沙梨頭街以北為較新的填海區,建筑開發強度比較大,多為新開發的超高層住宅。建筑高度從沙梨頭街北側,到南側依次降低,新老建筑質量相差懸殊,建筑密度極高,整體風貌特色不足。

1.3 機遇與挑戰

澳門輕軌建設為該片區的更新活化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一方面,軌道交通可對城市更新具有觸媒作用,包括激發周邊城市要素的發展、強化城市特定區域的功能地位、修復原有環境內涵和創造全新的生活氛圍和秩序[8]。此次筷子基車站及其片區更新改造可有效帶動區域發展,恢復區域活力,創造場地新的價值。

但另一方面,軌道交通帶來了更多的人流,為在本已高強度開發的環境中進行城市更新帶來難度,對處理好車站與城市的銜接關系的問題提出挑戰。同時,規劃要求輕軌線路在此區域由高架轉入地下,隧道口將位于濱海位置,須協調隧道口與其他要素,共同營造濱水空間。

此外,基地西側內港沿岸舊的水上街市已經被政府列為拆改建筑,其地權屬于特區政府,便于開發,是用來發展公共服務和文化類建筑的良好機會。

2 理論準備

2.1 城市空間與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深層本質,是城市發展、衰落和轉型的深層原因[9]?;趯氐姆治龊臀拿}的挖掘梳理,本次城市更新設計有意打造“世遺軸”延伸段概念,從城市文化視角探尋高質量城市更新設計策略。

“文化”的概念眾說紛紜,因為文化概念“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解構和建構的過程”[10]。布迪厄(Pierre Bourdieu)運用經濟學術語,提出“文化資本”概念,認為公共場域在文化資本再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1];英國新馬克思主義者將文化視為承載社會關系的符號系統[12];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指出,城市空間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并反作用于社會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13]。在這種不斷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一些空間要素成為了具有“隱喻”和“象征”的符號,城市空間被賦予了文化內涵。本文借鑒相關理念,梳理城市設計何以通過文化表征、文化生產來賦予和體現空間的文化價值。

2.2 城市設計與文化表征

文化的“表征”,即是運用語言賦予事物以意義的行為過程及其結果[14]。作為一種過程,文化表征的基礎在于城市空間所蘊含的城市文化被城市空間的使用者所感知。凱文·林奇(Kevin Lynch)通過對人意識中物質環境的印象的組織和梳理把握城市的認知結構,這種認知過程是人在空間中的體驗形成文本圖像的過程[15]。舒爾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場所精神”理念將空間視為一種物質性記憶,人通過對空間的感知和經驗,產生認同感或歸屬感[16]。

在當前,城市設計的文化表征手段體現為一種空間敘事。隨著20 世紀中葉敘事學的空間轉向及其影響的擴大,空間敘事理論應運而生,設計學科出現了敘事化傾向[17]?!皵⑹陆Y構具有空間句法的特質,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種空間的實踐”[18]。陸邵明(2012)[19]認為空間敘事作為城市文化內涵與特色建構的模式,關鍵在于敘事信息的關聯整合,并提出其主要路徑是主題詮釋、結構編排、修辭處理與事件體驗。肖競、曹珂等(2013)[17]構建了名城空間敘事方法體系,包括時空關系的梳理、敘事框架的構建和文化主題的表達??傊?,作為一種城市設計方法,空間敘事通過對空間物質要素的梳理、空間結構的編排等,構筑便于“閱讀”的空間“文本”,進而實現文化的表征。

2.3 城市設計與文化生產

英國新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文化生產即是社會生產[12]。通過城市設計促進城市文化生產,就是通過城市形態的營造過程和結果促進社會關系良性發展,本文主要對后者——即城市形態的營造結果的影響作用進行闡述。

“二戰”結束以來,功能理性主義城市規劃設計在全球迅速推廣,但由于其對豐富的社會現象不予理睬,使城市規劃設計與城市現實相脫離[20],引發了20 世紀60 年代對當時城市規劃設計的社會學批判,其中簡·雅各布斯將現代主義城市規劃推崇的大尺度指責為對城市傳統文化多樣性的破壞[21],這促使城市設計轉向對人文社會的關注和多元價值的并存。

進而,旨在維持、修復社會關系或追求對其低影響的規劃設計理念不斷被提出。文脈(即人、建筑、城市及其文化背景之間互相存在著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主義認為,“城市規劃的任務就是要挖掘、整理、強化城市空間與這些內在要素之間的關系”[22]。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圍繞著城市傳統和文化的延續,提出在建成區或舊城區內的發展宜借鑒逐步替代和生長的方式來保持城市的文脈[23]?!缎鲁鞘兄髁x憲章》則從區域、城區、街道等宏、中、微觀尺度全方位地提出了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倡導建設緊湊、混合、適合步行的城市形態,以促發城市活力,進而推動和諧社會關系的形成[24]。

在建筑學領域之外,治理理論的發展也同樣值得關注。治理理論首先將社會視為一個復雜系統,強調民眾自下而上的自組織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25],而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則是治理體系中重要的根基所在。一個穩定而和諧的社區是社區文化生產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為社區治理和社區活動提供安全、便利而充滿活力的空間環境,對培育社區乃至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新城市主義者認為: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其鄰里中心應被公共空間所界定,各項功能活動應達到均衡的混合[26]。

3 設計策略

3.1 文化表征策略

3.1.1 空間架構作為文化表征框架

澳門的城市發展體現出向海而生、依海而活的城市特色。作為“世遺軸延伸段”的城市更新設計,在文化內涵上,應以與世遺軸的聯系,強調澳門的歷史文化脈絡;以濱海公共空間的營造,回應澳門海洋文化發展,并同時利用軌道交通帶來的人流為城市注入活力。因此,順應“世遺軸”由南至北的延伸方向,將白鴿巢公園與即將建設的輕軌站點間的連線作為“世遺軸延伸段”的軸線,和作為海洋文化象征符號的海岸抽象成線后,在空間層面形成了以輕軌站點為核心,海洋文化帶與歷史文化帶呈“T”字形交叉的空間架構。

綜合前文所述,落實在城市更新設計的具體內容上,本次設計的關鍵在于三個內容:一是注重與城市銜接的輕軌站站點綜合體設計;二是體現海洋文化的濱水空間營造;三是聯系世遺軸與車站的線性社區公共空間改造(圖3)。

3.1.2 步行系統作為文化感知游線

空間的表征需要意義的接收者才能得以實現,而步行是城市居民感受城市意象和文化脈絡的主要途徑。此次城市更新設計順應“T”字形空間架構,完善場地的步行系統,著重打造了歷史文化軸的空中步行系統設計,將白鴿巢公園、土地廟與輕軌站點及其他不同建筑和公共空間進行有效連接,形成便捷的通道。具體來說,設計首先對建筑質量進行調研,確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需要保留的、一般的和質量較差的建筑(圖4);其次,拆除部分質量較差的建筑,退還場地內的空間,將高密度的擁擠感降低,釋放更多的空間;再次,根據預想的步行流線和經過澳門當地社區規劃師已經調查獲得的周邊居民的需求,賦予流線周邊的建筑以住宅、商業、辦公和包括社區活動中心等的其他社區服務功能;最后完善流線,除了連接各個功能建筑的橫向交通外,豎向交通是每個建筑物自身的重要元素,縱橫向交通交錯成的節點與各個廣場、公園相連,實現世遺軸、建筑、公園及輕軌車站的串聯,終以縫合割裂的空間格局(圖5、圖6)。

3.1.3 形態塑造用以充實城市意象

在空間形態塑造上,設計采取了兩種不同策略:

(1)順應周邊環境。在歷史文化軸的社區空間改造部分,由南至北,其周邊建筑層高由低到高,設計回應了這種高度變化(圖7)。此外,雖然設計針對現狀的街道空間過于狹窄的情況而對部分空間加以拓寬,但整體上仍保持了街道原本的人本尺度,使割裂的城市肌理得到有機縫合。

(2)形成標志。輕軌站點與城市的一體化設計既是提升社會與經濟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在高強度開發環境中保證較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必然選擇。高強度開發需求使建筑高度進一步上升,成為城市的新地標——燈塔酒店(圖8)。酒店產業在澳門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其在澳門的發展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結果,往往與博彩業相結合成為周邊居民與游客的游憩場所。而燈塔是澳門海洋文化的重要標志,位于澳門東望洋山頂的東望洋燈塔盡管不在澳門歷史城區范圍內,但卻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古老的現代燈塔,是澳門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圖9)。因此,與望向外海的東望洋燈塔相呼應,在內港設置具有隱喻意義的燈塔酒店,成為新的地標,在文化層面獲得了深層的含義——既是當代海洋文化的標志物,隱喻海洋作為澳門城市發展的永恒背景之一,是澳門發展歷史中形成的中西方文化交融態勢的賡續,同時也意味著澳門回歸后與祖國血脈一體,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代。

3.2 文化生產策略

在本次設計中,輕軌站點提供了激發城市活力的重要機遇,而功能混合的公共空間營造是此次設計實踐在文化生產方面所運用的主要策略。本次設計以輕軌站點為原點,向濱海沿岸和世遺軸兩個方向置入或連接包括商業休閑、社區活動、文化展示等公共服務功能,實現了軌道交通與其他服務的高度整合。

3.2.1 站點

輕軌站站點綜合體設計旨在充分利用臨海景觀優勢和鄰近關閘的交通優勢,將輕軌站設計成可持續城市文化的公共場所、城市活躍元素的集結點和澳門筷子基片區聯動歷史城區協同發展的重要催化劑。設計在輕軌相鄰處布局超高層酒店及高級公寓作為區域地標,在建筑底層裙房和戶外空間設置多功能城市廣場。軌道站點與酒店通過高架天橋直接銜接,車站站廳上方設置觀景餐廳作為酒店功能的延伸。受限于用地規模較小,占用沙梨頭海邊大馬路的地下空間以及鄰海濱一側的閑置用地作為酒店綜合體的立體停車場,同時亦可以實現軌道交通與停車場的換乘(圖10);立體停車場屋頂及端部作為城市開放空間,在9 米以上標高可以實現更好的景觀視野,也為片區獲得了難得的活動空間(圖11)。為了避免人流對地面道路交通的干擾,各種交通功能的聯系都通過多層次立體交通設施進行轉換。

3.2.2 濱水

濱水空間的營造則旨在通過增加和引入漁業貿易和濱水休閑活動,復興水上街市,形成濱水活動帶,體現海洋文化,提升區域的發展潛力。設計中將針對輕軌下穿入地口和建筑方式填海造地的模式進行設計,以打造出漁業興旺與濱海休閑興盛共存的舊港新生活。具體可分為三個步驟:

步驟一:地形重整。設計提出了沿海防洪與綜合停車結合的“建筑填?!蹦J?,以增加公共空間面積。將輕軌入地口造成的城市與海岸的阻隔與區域防洪問題和停車問題結合考慮。將活動平臺和區域穿行車道抬高,在輕軌軌道外側以“沉箱式”停車場的模式增加基地景觀平臺。將水上街市區域的平均地平抬高到5.5 米。塑造城市休閑空間,提供充足的城市停車位。

步驟二:重新修建拆除的“水上街市”,保留街市原址作為城市廣場。將填海區域打造為漁業水產、文化娛樂并存的休閑新生活區。由南向北整合漁業流線:從漁業交易到冷處理、檢驗、加工;從生鮮食品的販賣到食材深度處理,再到較為干凈高檔的餐廳過渡。設計形成集沿海防洪、綜合停車、漁業貿易、休閑服務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水上新街市”,與輕軌站點緊密聯系?!凹装濉毙蔚慕ㄖ后w使有限的填海陸地得到充分利用;發散的建筑形態使得城市視野不會被建筑群阻擋;放空的水上街市舊址為逼仄的城市道路斷面創造了一個重要的空間節點(圖12)。

步驟三:對場地內輕軌沿線公共空間進行進一步提升,在燈塔酒店作標志和海洋景觀作背景的空間環境中,形成若干活動節點,連點成線,形成濱水活動帶,供市民休閑娛樂,實現海洋文化表征與生產的結合(圖13)。

結語

本文從澳門筷子基片區的歷史文化出發,進行了打造“世遺軸延伸段”的設計實踐。通過在上述站點綜合體設計、濱水空間營造、社區空間改造中的具體運用,探索了城市設計的文化表征策略和文化生產策略并進行具體闡述。

本次設計研究首先通過對文化脈絡的梳理構筑用以文化表征的空間架構,而步行系統的設置與這一空間架構的耦合促進了使用者對這一意向的讀取。良好的公共空間環境為社區乃至城市居民提供了豐富的活動場所,促進了文化生產,并最終實現筷子基片區文化的彰顯和活力的激發。

注釋:

①堂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下屬的行政區劃,每一個堂區以其代表性的教堂作為堂區名稱。

②前地:澳門的廣場一般稱“前地”,往往由若干建筑圍合而成。

③早期的水上居民主要從事漁業生產,以到集市換取生活必需品為主,不被允許上岸生活。

④“一二·三”事件:1966年12月3日澳門發生的嚴重警民沖突,是一次反對澳葡當局對澳門本土居民采取較高壓手段、差別待遇及其貪污風氣的較大規模的愛國群眾運動。

⑤關閘:為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廣東省兩個陸路通道出入口中的其中之一。

猜你喜歡
澳門空間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空間是什么?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創享空間
建筑的“芯”
澳門:“一帶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澳門歌劇“三聯篇”之旅
澳門回歸日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