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空間視角下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探析
——以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為例

2022-10-25 03:41唐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通訊作者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考古遺址公園

文/唐真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通訊作者)

馮喬玉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碩士研究生

呂圣東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建所 副所長 高級工程師 注冊城鄉規劃師

引言

文化遺址的存在記錄了人類的先進文明和歷史發展,也是城市興起的見證者,無論是深埋水土,還是殘垣斷壁,文化遺存永遠是走向未來的精神源泉。目前我國在大遺址保護工作中存在以下困難:旅游過度開發對大遺址造成蠶食和破壞;保護限制和政策補償不完善,導致遺址區內居民對遺址保護缺乏認同而造成破壞[1];大遺址保護占地面積大,監管力度與體制存在缺陷;人為的環境污染以及自然因素等的破壞。因此考古遺址公園應運而生。2009 年,國內首次提出遺址公園的新概念并公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定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2]。

1 文化空間與遺址公園保護利用

1.1 遺產保護領域中文化空間概念與屬性闡釋

在遺產保護領域中,“文化空間”概念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被提出。1998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文化空間’的人類學概念被確定為一個集中了民間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地點,但也被確定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節、日程表等)或是一事件為特點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和這一地點的存在取決于按傳統方式進行的文化活動本身的存在”[3]。2005 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界定“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時間性和空間性”[4]。

從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文化生產是在“時間-空間”雙重維度下展開的,時間是文化的歷史記錄,空間是文化的展現載體,換言之,文化與空間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由此,有文化遺產領域學者理解其包含3 個層次:(1)文化的物理空間或自然空間,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場”;(2)在這個場里有人類的文化建造或文化認定,是一個“文化場”;(3)在這個文化場中,有人類的行為、時間觀念、歲時傳統或者人類本身的“在場”[5]?!皥?文化場-在場”三個進階層次揭示文化空間中“空間-文化-人”主客體相互作用關系,與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提出的空間生產核心理論體系“空間實踐、空間表征、表征空間”[6]不謀而合。

由此本文總結遺產保護領域文化空間的3 個屬性:(1)場所物質屬性。文化空間賴以生存的環境場所,人們長期聚居于此地與其和諧共生,才能產生富有地方感的文化遺產、文化景觀。(2)精神文化屬性。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文化習俗、標志符號、生產技藝,具有鮮明的精神寄托、身份歸屬、文化認同。(3)社會生活屬性。人們在此文化環境中進行社會活動、互動交流,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從而促進文化旅游發展,形成地域文化的活態延續。

1.2 考古遺址公園文化空間保護與利用

近些年來,“文化空間”已經從現代法國思想大師列斐伏爾的空間概念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更為廣泛的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理論基礎。主要涉及傳統村落文化空間、歷史城鎮文化空間、大遺址文化空間。目前,尚未有針對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空間分析,上述遺產保護領域的文化空間研究對其皆有重要借鑒意義。

基于空間生產的核心理論體系、文化空間的屬性、文化空間的理論實踐3 個維度,本文提出考古遺址公園文化空間保護與利用內容的3 個層面:遺址本體場所、空間表征形態和文化旅游體驗。

遺址本體場所,基于本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則進行保護與展示。本體真實是文化空間的本然狀態[7],保護已發掘的文物或尚未發掘的遺跡的格局、風貌、位置、材料、水系、植物、周邊生態環境以及其他歷史文化特征等,并根據遺址特點采用適當的形式進行本體展示。

空間表征形態,考古遺址公園遺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隨之孕育的各種語言、習俗、標志、圖形也都充分地展現了人們的集體智慧,具有一種符號的烙印,空間表征要從眾多碎片化的事物中提煉系統化的地域符號并向公眾傳播,達到文化認同。

文化旅游體驗,將考古類遺址文化資源轉化成文旅品牌,舉辦蘊含地域文化的各類主題展覽、創作、教育、科技研發等,讓游客能夠親身參與體驗,并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使得各利益相關者都受益。

2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的文化空間保護與利用分析

“廣富林文化”是首個以松江地名來命名的文化類型,是長三角地區發掘面積最大的文化遺址群落,也被稱作“上海歷史文化之根”。遺址內還有近10 萬平方米未經挖掘的“核心保護區”,蘊含更多的未解之謎,廣富林文化的遺產價值未來可期。在廣富林文化遺址考古史上,曾獲多次突破性考古新發現:(1)廣富林文化處在良渚文化之后,馬橋文化之前,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譜系的空白[8]。(2)東周至漢代遺存分布面積最大,其中,繩紋子母磚、筒瓦、板瓦和瓦當等遺物的集中出土,說明此地很有可能存在達到宮殿規模的大型建筑,表明上海最早出現的城鎮并非文獻所載的唐代,而是漢代,這個結論足以將上海城市史向前推進七八百年[9,10]。(3)上海地區首支移民來自黃河流域。(4)發現干欄式、平地式兩種建筑類型并存的房址。(5)首次出現兩座圖形符號組合在一起的陶器[11]。

歷經10 年籌劃營造,2018 年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對外開放,其保護和開發嚴格依據考古研究成果和真實史料謀篇布局,對所有建筑、植物、河塘、道路等拍照、測繪、記錄,力求地貌肌理真實,展示內容可信。對照前述考古遺址公園文化空間保護利用的3 個層面,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規劃設計可劃分為核心區、展示區、輻射區(圖1、圖2)。

2.1 核心區的營造——埋藏保護、適當展示

廣富林文化遺址的核心地標是骨針廣場(圖3),“骨針”是出土較多的代表性遺物,具有廣富林文化的高度象征性。骨針廣場北側的埋藏區是核心保護區,是文化空間的靈魂,保留大片原生稻田,整體景觀風貌原野粗獷。只進行文物修復、考古等研究工作,僅保留部分發掘現場作為遺址博物館的展示之用。

廣富林考古研究展示館在埋藏區北部隔河相望,其由三個嵌入土地的完整陶罐造型建筑組成,其中一個陶罐口正對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晨光透過罐口碎花玻璃灑入展館內部,猶如正在進行先民祭祀(圖4)。整個建筑外環境設計與原野融為一體。

核心區遺址保護采取措施有二:(1)通過搭建“保護棚”對遺址進行臨時保護;對已經發掘的遺址進行隔離保護,或在遺址上搭建鋼架結構、玻璃等可視材質對外展示。(2)一些遺址只針對考古人員開放,避免遺址二次傷害,對已研究過的遺址進行回填處理。

2.2 展示區的營造——時光穿梭、模擬復原

展示區的核心部分是以文化展示館、文化演藝中心、文化交流中心3 組建筑形成的一條南北向主軸線,參照傳統中式建筑中官宅三進院落的形式,構成連續的空間序列。鑒于原真性保護,3 組建筑連同西側的知也禪寺、三元宮、富林塔、堯舜禹紀念館、木藝傳承展示館、墨寧國樂、皇甫春曉、朵云書院等建筑(圖5),整個建筑組群中富林塔最高,其他建筑盡量減少地面建筑體量,或嵌入地下,或藏于水中。大體量建筑都遠離核心保護區,莫讓建筑與遺跡爭鋒,在國內首次采用水下博物館建筑。

文化展示館水上部分的建筑輪廓以屋頂為主,“漂浮”的屋頂抽象于古代廣富林地區兩坡頂和圓坡頂的建筑形式,立面細節又融入臨近建筑的唐宋之后傳統古建筑的特征。展示館屋頂采用鏤空架構,為了達到更好的采光效果,屋頂坡度定為26 度,白天陽光透過屋頂射入水面,夜晚湖面上的燈光穿透屋頂直射夜空,特殊的光影效果使得整組建筑日夜均熠熠生輝[12]。

從文化展示館圓形大廳逐級步入水下展廳,仿佛進入遠古時代。展廳以歷史時間為脈絡,以模擬復原為展示方式,策劃“上海之根海派之源”展覽。迂回曲折的步道兩邊展示了滄海桑田的變化與發展,觀眾通過廣富林考古記憶、上海成陸演變、先民活動到來、城邑特征形成、松江鎮府興盛、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來明天6 個展廳穿越時光隧道,細品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昨天、今天、明天。

2.3 輻射區的營造——文化創新、互動體驗

輻射區營造為核心區、展示區提供支持和延伸,是文化空間生產的主要區域,包括文化項目、文創產品、休閑旅游等。

2.3.1 文化項目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每年開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廣富林文化的相關活動。曾舉辦上巳節、3D Mapping 燈光秀、親子素質拓展、青少年文化教育、G60 科創走廊優秀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2021 年10 月舉辦富林游園會國慶系列活動、美食薈活動。

2.3.2 文創產品

游客在游客服務中心可以任意拿取圖片類、手繪類的廣富林文化宣傳手冊,并售賣各種文創衍生品,如文物三足杯擺件、富林印記明信片、書簽、優盤掛件、鼠標墊、日歷、手提袋、冰箱貼、保溫杯、絲巾、筆記本、行李牌等。

2.3.3 休閑旅游

為了迎合古遺址原生態保護及風格,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營造南方古代村落自然古樸的民間特色。輻射區收集大量原拆原建的江浙皖古建筑融入遺址公園,修舊如舊;新建酒店也在滿足現代人功能需求的同時,結合展示區古建筑、官宅院落的風格進行設計。

2.4 存在問題

(1)展示手段相對單一。目前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展示場館中的展示方式主要包括文物展示、模擬復原、影像制作、聲光電技術。這類考古遺址本身就可觀可游性相對較弱,由于缺乏與游客互動環節,導致游客代入感不強,停留于走馬觀花,對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模擬場景及其所承載的地方文化難以產生共鳴和認同,陷入一次性消費的困境。

(2)公眾參與感不足。在當今數字化時代,大眾喜好將自己的旅游游記、攻略、感受等信息共享在網絡上。雖然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在開放之初即建立了官方網站,然而后期電腦客戶端以及微信服務號網站運營力明顯不足,出現其民意民調欄目空白狀態;游記攻略欄目游記互動寥寥無幾;各類預訂服務、文創產品售賣、游客意見功能無法使用等一系列問題。官方網站本是媒體宣傳、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信息的滯后、功能的虛設會嚴重影響區域文化旅游知名度。

(3)文化產業鏈不完整。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雖然劃分了核心保護區與建設控制地帶,但是文化產業皆處于各自發展的狀態,沒有形成一個聚合體,相關文化活動極少形成系列的、持續的項目。休閑旅游產業服務相對較弱,類型較為單一,酒店、交通、預訂等服務也未開展起來。

3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文化空間生產的優化策略

針對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文化空間現狀存在的問題,從虛擬遺產活態展示、數字化公眾參與、產學研、文化產業集群等幾個方面對其提出如下優化策略。

3.1 虛擬文旅開發完善遺產活態展示

近年來,數字化技術不斷激發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視角。雖然目前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官方網站已建成720°全景游園,然而其數字化展示方面略顯薄弱。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更加促進虛擬旅游的發展。在5G 技術的加持下,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博物館智慧化建設帶來無限可能,可線上賞文物、逛展覽、看直播、購文創?!皵底止蕦m紫禁城”項目讓觀眾足不出戶便能看到故宮虛擬3D 場景,身穿古代服飾觀賞體驗宮廷生活?!霸佻F圓明園”系列修復工程現場掃描景點二維碼便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圓明園的盛世景象,又或者用移動終端下載圓明園App,在家便可游覽150 余年前圓明園的全貌景觀[13]。海南博物館基于5G 網絡,融合VR、AR、AI 等前沿技術,逐步實施5G+VR 全景直播、5G+AR 文物修復助手、5G+AI 游記助手、5G+感知安防等內容,有效提升觀眾服務、文物保護、綜合管理等領域的智慧化水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準文物拍照,兵馬俑可以自己“開口說話”,同時讓觀眾在100 米之外就可以看到盔甲上的“文物”。

3.2 數字技術支撐公眾參與保護營建

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一直是我國規劃法規強調的重要環節,然而整個規劃編制過程缺乏跨越專業壁壘的橋梁,導致公示、意見征集、聽證等方式流于形式,公眾缺少話語權,實則仍是政府主導。社交媒體能夠以極低成本快速將具有共同記憶的公眾聯系在一起[14]。例如,在獨克宗古城發生火災后,清華同衡建立“香格里拉重生”微信平臺以及借助當地有廣泛訂閱者的另一微信公眾號共同搜集災前照片進行檔案收集,激發公眾的參與意愿,共搜集1 萬余張照片[15]。通過數字技術,可采取遺產信息平臺的開放共享、規劃全流程的線上互動、虛擬場景的沉浸式體驗等形式賦予公眾一定的話語權,傳播遺產保護理念及價值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公眾的自我價值認知,使之轉變成遺產保護的主體之一。

此外,虛擬文化空間可以為網友提供溝通、探討的空間,回憶并傳承中國歷史文化?,F在的社交媒體如微信、微博、知乎、臉書、推特、Ins 等都可以從公眾個體角度訴說歷史變遷,甚至可能成為主流話題,從而影響規劃設計決策。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可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經驗,開通官網公眾互動板塊,共同營建“上海歷史文化之根”。

3.3 高校產學研助力廣富林文化傳播

以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為核心,以文化生態社區為形式營造文化產業園區,在輻射區建立學術交流中心,把遺址本體和遺址周圍環境整體展現在公眾面前,為廣富林文化建立一個交流舞臺。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位于松江大學城,學術氛圍濃厚,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實力雄厚。2021 年4 月,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達成戰略合作,成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美育文創實踐基地。揭牌當日,工程大師生將廣富林文化遺址系列文創設計產品帶到上海時裝周的創意市集上,文物三足杯、“愜取”文物帆布包、“文物活了”便利貼、“金牛之家”吉祥物、“Nice(耐撕)”手袋等一系列作品,吸引年輕人紛紛手機掃碼,當場下單。

為廣富林文化遺址定制的系列文創產品,是高校設計教育和美育教育進行市場成果轉化的典型項目。高校師生在創作過程中,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特質,根據廣富林遺址出土文物特征、遺址俯瞰形態、古建筑特點,以輕松、詼諧、擬人等手法設計文創產品。立足現代化新松江以及美育文創實踐基地,讓更多年輕一代參與海派文化的創新設計。未來,依托學校與聯合企業、園區各自的優勢資源,基地將提供文創設計、服裝設計、文創品牌運營管理、藝術活動策劃等設計舞臺,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向全世界。

3.4 協同發展促進文化產業集群構建

以遺址文化產業為核心,協同相關文化產業,帶動更多產業聚集,深入發掘遺址文化內涵,廣泛傳播廣富林文化,提高經濟收益、社會效益,反哺遺址保護工作的持續開展。針對廣富林遺址公園文化產業現狀,結合各類相關文化產業,筆者認為其所涉及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考古博物館、文物及文化展示、文創產品、文化活動、學術交流活動、相關服務產業,涉及政府、企業、科研單位、創業者、從業者、游客等相關利益者,試圖從不同保護等級核心區、展示區、輻射區構建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文化產業集群(表1)。緊密結合線上、線下運營,增強主客體互動體驗,尤其是展示區、輻射區的線上宣傳及用戶體驗。此外,豐富拓展輻射區的文化產業類型,形成與廣富林遺址文化產業相契合的文化產業集群,持續不斷地吸引新的經濟、文化支撐。

表1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文化產業集群構建一覽表(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結語

廣富林文化是上海歷史文化之根,遺址公園是上海文化旅游的區域名片。文化空間視角可以整體性保護利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方協同合作構建輻射區,為核心區、展示區提供支撐,既能保護遺產又能發揮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形成良性發展模式?,F今數字技術的普及極大地豐富了遺址展示形式,增進了主客體互動體驗,促進遺址活態展示。同時公眾參與數字化也使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共享、社會監督成為一種新時代的生活方式,這就對與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相關聯的政府、設計單位、科研單位等的決策產生影響,對應對問題、改善問題的能力提出挑戰。

猜你喜歡
考古遺址公園
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學家怎樣發現遺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西域門戶——兩關遺址
三星堆考古解謎
遼上京遺址
“考古”測一測
在公園里玩
千年遺址 追尋炎帝足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