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欒川縣磨坪地區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預測

2022-11-03 02:47楊水旺尚凱凱王劍鋒陳春景喬海霞
礦產勘查 2022年8期
關鍵詞:分異小面土壤

楊水旺,尚凱凱,王劍鋒,陳春景,喬海霞

(1.河南省有色金屬礦產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16; 2.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七地質大隊, 河南 鄭州 450016)

0 引言

土壤地球化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勘查地球化學方法,以基巖風化為主的殘坡積物分布的地區,可以有效地圈定異常形態和規模,較好的反應礦化蝕變情況,對找礦勘探工作的開展有著良好的指導作用,廣泛地用于找礦工作中(張善明等,2011;王巧玲等,2021;張宇等,2022)。研究區位于河南省欒川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9′02″~111°23′12″,北緯33°50′04″~33°54′28″。研究區位于華北陸塊成礦區,屬小秦嶺—豫西金鉬鉛鋅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極為有利。2019—2021年在欒川磨坪地區開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研究區圈定綜合異常8處,其中乙3類異常1個,通過對綜合異常的查證工作,評價了其找礦意義,為欒川磨坪地區下一步地質勘查提供了地球化學依據。

1 地質概況

研究區位于華北陸塊南緣,黑溝—欒川斷裂與馬超營斷裂之間,受區域性斷裂的控制影響,區域地質構造復雜(王長明等,2005;朱曉冰,2015)(圖1)。

圖1 盧氏欒川地質簡圖(據王長明等,2005修改)1—古近系;2—下古生界陶灣群;3—上元古界欒川群;4—中元古界熊耳群;5—中元古界管道口群;6—太古宇太華群;7—燕山期花崗巖;8—堿性花崗巖;9—礦點;10—地質界線;11—斷層;12—研究區

區域出露的地層有太古宇太華群,蓋層自北而南主要為中元古界熊耳群、管道口群,上元古界欒川群和震旦系陶灣群。蓋層各組段地層均呈近東西向條帶狀展布,大多數為斷層接觸。(呂文德和孫偉志,2004)

區域巖漿活動頻繁強烈,中基性—酸性巖均有出露;活動方式表現為火山噴發(溢)和巖漿侵入。以黑溝—欒川斷裂帶為分界,北部區域出露主要為燕山期巖漿巖。燕山期是區域最重要的巖漿活動期,呈巖株、巖瘤、巖墻、巖筒產出,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巖體(群)。南部寬坪群內大面積巖體侵入,主要為中細粒斑狀二長花崗巖的老君山巖體。老君山巖體內后期侵入大量帶狀巖脈,主要有花崗巖脈、二長花崗巖脈及鉀長花崗巖脈等。

區域內礦產分布明顯受控于地質構造單元,主要分布于盧氏—欒川陸緣褶斷帶中。目前區域上已發現礦床(點)共十幾處(呂文德等,2005;段士剛等,2009;劉國印等,2007;胡昕凱等,2015;曹華文等,2013,2014,2016;徐令兵和劉國印,2021)。

據《河南盧氏—欒川地區鉛鋅銀礦評價成果報告》(呂文德等,2005),與全國平均值相比,盧氏—欒川地區Au、Ag、Pb、Zn等元素總體平均含量高于全國平均值,具有較好的富集趨勢和較強的變異作用及后生地質—地球化學作用疊加,具備較好的地球化學成礦條件,Ag、Pb、Zn、Au元素是盧氏—欒川地區的優勢礦種(表1)。

表1 盧氏—欒川地區部分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值表

2 土壤地球化學樣品采集與測試

2.1 點位布設及采集

在欒川縣磨坪研究區進行1∶10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采用1∶10000規則測網(100 m×20 m)部署,測線方向為0°,測線間距100 m、點距20 m,土壤地球化學采樣面積15 km2,共采集樣品7191個。

2.2 樣品分析測試

樣品測試是由具有巖礦測試甲級資質的“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總院”承擔。本次研究工作分析測試Au、Ag、Cu、Pb、Zn、As、Sb、Bi、Ba、W、Mo共11種元素。各元素檢出限及分析方法見表1所示。各個元素的分析精度符合土壤地球化學測試的規范要求。

注: M—總體平均含量;S—標準離差;CV—變異系數;K—濃集比率;KK—濃集克拉克值;A—沉積本底含量;ω(Au,Ag)/×10-9;ω(其它元素)/×10-6。

表2 研究區土壤地球化學測試各元素分析方法及檢出限

3 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3.1 元素主要地球化學參數特征

根據研究區1∶10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全部樣品(數據7191個)分析結果,各元素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標準離差、變異系數和富集系數等地球化學參數見表3,元素含量直方圖見圖2。

表3 元素主要地球化學參數統計表

由圖2各元素含量(或豐度)分布直方圖可知,Au、Ag、Cu、Zn、W、Mo、Bi、Sb元素呈對數正態分布,Pb、Ba、As元素呈偏對數正態分布。

研究區元素有以下3種情況:

(1)富集系數大而變化系數大的元素有Ag、Pb、Zn、W、Mo、As、Sb、Ba、Bi,表明這些元素在區內整體具高背景—強富集分布且具分異—極強分異能力,其中Pb、Bi呈強富集、極強分異;Ag為富集、極強分異;Sb、Ba為富集、較強分異現象;Zn、Mo為高背景、較強分異現象;As為強富集、較強分異現象;W為富集、較強分異現象。Pb、Bi、Ag等元素在區域內局部富集成礦的可能性大。

(2)富集系數較大而變化系數大的元素有Au,在區域內整體呈背景狀態,但具有極強分異的特征,具有局部一定地質條件下富集成礦的可能性。

(3)富集系數較小而變化系數較小的元素有Cu,表明該元素在區內整體呈貧化狀態,且分異能力弱,成礦可能性較小。

圖2 元素含量(或豐度)分布直方圖注:ω(Au)/×10-9;ω(其他元素)/×10-6

3.2 元素相關組合特征

研究區11種元素(7191件樣品)R型聚類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到各元素之間的相關關系見圖3,因子分析組合特征見表4。

圖3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元素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表4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元素因子分析表

元素R型聚類分析相關系數(圖3)顯示除Ba外,其它元素有著較高度的相關性,在相關系數r=0.810的水平上,11種元素劃分為兩個簇群。第一簇群:Au、Zn、Sb、W、Mo、Bi、As、Cu、Pb、Ag;第二簇群:Ba。

研究區元素因子分析得各元素之間的組合關系(表4):F1因子Au、Cu、Zn、W、Mo、Bi、Sb、Pb、As;F2因子Ba;F3因子Ag、Pb、Sb、Zn;F4因子Pb;F5因子Cu。

根據研究區元素因子分析結果,結合土壤中元素R型聚類分析,可見元素Au、Ag、Cu、Zn、W、Mo、Bi、Sb、Pb、As之間相關性較強,Ba與其他元素之間相關性較疏遠。Au、Ag與Pb、Zn等是區內主要成礦元素,元素或單獨成礦出現,或伴生出現,形成銀、金、鉛鋅礦(化)體;As、Sb、Cu、W、Mo、Bi可作為找金、銀鉛、鋅礦的間接指示元素。

4 異常下限的確定及異常圈定

4.1 異常下限的確定

研究區采用剔除迭代法求出區內各元素異常下限。迭代法處理方法為:首先計算全區各元素原始數據的均值(X)和標準偏差(S),按大于X±3S的數據的條件剔除一批高值后獲得一個新數據集,再計算此數據集的均值和標準偏差,重復第二步,直至無特高值點存在,求出最終數據集的均值和標準偏差(胡昕凱等,2022)。

計算的異常下限值只是一種參考,成圖異常下限值是根據計算值,結合元素地球化學圖或區內地質特征最終確定(戴慧敏等,2010;張文博等,2022)(見表5)。

表5 研究區各元素地球化學平均值與異常下限

4.2 元素異常特征

使用原始數據繪制單元素異常圖,從Au、Ag與Pb、Zn等元素的地球化學異常圖可以看出,元素的分布與地層、構造等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段士剛等,2010a,2010b)。

圖4 研究區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1—第四系;2—陶灣群秋木溝組上段;3—陶灣群秋木溝組下段上層;4—陶灣群秋木溝組下段下層;5—陶灣群風脈廟組上段;6—陶灣群風脈廟組下段;7—陶灣群三岔口組;8—欒川群魚庫組;9—欒川群大紅口組;10—寬坪群四岔口組;11—寬坪群謝塆組;12—正長斑巖;13—輝長(綠)巖;14—花崗斑巖;15—地質界線;16—斷層;17—研究區范圍;18—土壤地球化學采樣范圍

研究區中各元素地球化學空間分布呈不規則帶狀、小面狀、線狀及孤點狀。Au、Ag、Pb、Zn等元素多處高值區套合性較好。

Au元素濃集分布特征:Au元素高值區主要集中分布在秋木溝組下段(Pz1q1)絹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巖中,多呈不規則帶狀、小面狀分布。少部分布在魚庫組(Pt3yk)石英大理巖中,呈小面狀分布。北部上院—劉家莊、前屹塔—劉家莊一帶高值區呈小面狀分布于秋木溝組下段(Pz1q1)絹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巖中,高值區由礦化蝕變帶引起。中東部楊樹凹—楊柳樹溝一帶高值區呈近東西向帶狀分布于秋木溝組下段(Pz1q1)絹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巖中,與F3斷層和2號礦化蝕變帶走向基本一致。東坡根—亂石垅一帶高值區呈小面狀分布于魚庫組(Pt3yk)石英大理巖中。高值區附近見3號礦化蝕變帶和F11斷層。南部東紅巖溝—廟底一帶高值場呈近東西向帶狀分布于秋木溝組下段(Pz1q1)絹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巖中,與花崗斑巖(γπ)巖脈及礦化蝕變帶走向基本一致。

Ag、Pb、Zn、Cu元素濃集分布特征及地質背景:Ag、Pb、Zn、Cu元素高值區呈不規則帶狀、小面狀、孤點狀分布于研究區多地,其中Ag、Pb面積大,規模更顯著。秋木溝組下段(Pz1q1)地層中高值區與礦化蝕變帶有關。魚庫組(Pt3yk)地層中Pb、Zn、Ag數值較高。北部前坪—劉家莊處大紅口組(Pt3d)粗面巖與秋木溝組下段(Pz1q1)絹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巖接觸部位的F1斷裂帶附近Ag、Cu呈不規則帶狀分布,Pb、Zn呈小面狀分布;前屹塔—劉家莊一帶的秋木溝組下段(Pz1q1)地層中,Ag、Pb、Cu、Zn呈小面狀分布,由礦化蝕變帶引起。中部魚庫組(Pt3yk)與秋木溝組下段(Pz1q1)地層中,Ag、Pb、Zn呈不規則帶狀分布于青崗溝、楊樹凹及東坡根南一帶,Cu呈不規則帶狀分布于安家嶺莊、小面狀分布于楊樹凹及東坡根南一帶。南部Ag、Pb、Cu、Zn呈小面狀分布于六道叉—東紅巖溝、安家莊東、白云山南一帶的秋木溝組下段(Pz1q1),高值區主要由礦化蝕變帶引起。Ag、Cu呈小面狀分布于下地西南秋木溝巖組上段(Pz1q2)與四岔口組(Pt2-3s)地層中。

4.3 綜合異常區圈定及異常特征

根據異常所處的地質特征結合各元素異常之間互相重疊、關連現象,綜合考慮異常在地質體中的位置、各元素異常濃集中心的吻合情況以及主要異常元素的規模,根據不同區域的差異及元素的相關組合特征的差異性等進行綜合異常區圈定(張宇等,2022),研究區共圈定了8處綜合異常。編號為HT-1~HT-8號。依據《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規范》(DZ/T0145—2017),將研究區內8個異常中HT-8劃分為乙3類異常,其余7個為丙類異常。對異常進行評序排隊,在后續的化探異常查證可以有效的分清主次,提供找礦依據。

本次綜合異常評序采用規模指標法,即求取綜合異常中各達到異常下限的元素規模累加之和作為評序值,然后依據評序值對綜合異常進行定量評序。元素組合—規模表達式中前列若干元素的規模值累加,直至累加值占表達式中所有元素規模值之和的比例大于或等于70%為止,這些前列元素即為各綜合異常的特征元素組合。(表6)

表6 綜合異常組合特征表

5 找礦靶區圈定

根據異常的分類優選出1個找礦預測靶區(HT-8異常區)。該異常區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古生界陶灣群秋木溝巖組下段絹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巖(Pz1q1),區北部、中部均有東西向展布的花崗斑巖巖脈(γπ)出露。

異常區總體北東向展布,是一處異常元素組合較全、規模較大、局部元素套合較好的綜合異常。Pb異??偯娣e0.122 km2,最高值30860×10-6,具內、中、外三級濃度帶;Ag異??偯娣e0.099 km2,最高值24.095×10-6,多具內、中、外三級濃度帶;Au異??偯娣e0.089 km2,最高值65.3×10-9,多具內、中、外三級濃度帶;Cu異??偯娣e0.020 km2,最高值438.7×10-6;Zn異常面積0.032 km2,最高值886.1×10-6。Pb、Ag異常相對規模較大,多呈不規則狀;其它元素異常多呈小型面狀、小橢圓狀分布。

經異常檢查和地質填圖發現一條礦化蝕變帶(K4),地表由探槽LD01、LD03、LD12控制,為了驗證礦(化)體深部延伸情況,經綜合研究在402勘查線上施工1個鉆孔ZK4021,401勘查線上施工1個鉆孔ZK4011(圖5)。礦體主要賦存在秋木溝巖組下段大理巖中,沿構造裂隙充填,見硅化、褐鐵礦化、方鉛礦化等,長約100 m,總體走向220°,傾向130°~150°,傾角40°~50°,礦體厚1.0~1.2 m,品位為Pb1.37%~2.13%。經綜合研究分析,認為該靶區是尋找Zn、Pb等多金屬礦產的有利地段(楊帆等,2015;郭海明等,2021)。

圖5 靶區1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綜合異常剖析圖注:ω(Au)/×10-9;ω(其他元素)/×10-61—第四系;2—陶灣群秋木溝組下段;3—花崗斑巖脈;4—地質界線;5—靶區范圍及編號;6—老硐及編號;7—勘探線及編號;8—礦體及編號;9—見礦鉆孔;10—未見礦鉆孔

6 結論

(1)通過對磨坪地區1∶10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基本查明了該區Au、Ag、Cu、Pb、Zn等11種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規律,共圈定1處乙類異常,7處丙類異常,為該區地質找礦奠定了基礎。

(2)元素異常圖中顯示,Au、Ag、Pb、Zn元素異常發育,規模較大,強度較高,濃集中心比較明顯。研究區元素異常的發現,為區內鉛鋅礦的發現提供了重要地球化學找礦信息。

(3)通過綜合分析,在研究區圈定一處找礦靶區,靶區內地球化學異常顯著,濃集中心突出且各元素套合較好,具有較大找礦潛力,指明了該區下一步找礦工作方向。

注 釋

① 呂文德,宋要武,孫衛志,肖中軍,曹月懷.2005 .河南盧氏-欒川地區鉛鋅銀礦評價成果報告[R].鄭州:河南省地質調查院.

猜你喜歡
分異小面土壤
陜西關中農業現代化時空分異特征
閬中市撂荒耕地的空間格局分異特征探析
土壤
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豐富?
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
識破那些優美“擺拍”——鏟除“四風”的土壤
老家的小面
土壤的平行宇宙
東鄉族自治縣貧困分異特征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