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術家群體在近代武術體育化中的作用研究

2022-11-05 02:32姜存喜連雪琳
武術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國術武術群體

姜存喜 連雪琳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在民族主義和實用主義等思潮影響下,國術家群體逐步探索出適合近代武術發展的體育化之路。馬良將傳統武術與西方體操結合,創編了“新武術”;張之江創辦中央國術館,把武術提高到“國術”的高度。馬良的“中華新武術”以及張之江所倡導的國術體系為武術體育化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張之江創立的中央國術館后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以對抗為主體的國術體系。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央國術體育??茖W校培養的師生發揮著巨大作用,它培養出一大批新興的學術兼優的國術人才。解放后,他們仍然是新中國武術界最重要的群體,如王子平、佟忠義、唐豪、張文廣、溫敬銘、康紹遠、蔣浩泉等,他們都為新中國的武術事業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技術、訓練、競賽體系。國術家群體建立起的這一體系不僅推動了近代武術的體育化進程,同時對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武術發展有著深遠的啟示意義,這值得關注和反思。

1 國術家群體在近代武術體育化進程中形成與發展研究

1.1 萌芽時期(1840-1912年):西方體育思潮的傳入

不同群體從各種角度思考救國的途徑,喊出了眾多的救國口號,如“讀書救國”“國術救國”“體育救國”等。當時的“體育救國”對武術體育化的影響比較大的,這使得一批有識之士為尋求體育之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另外,從1843年到1910年期間,在上海外僑已達13000多人,其中包括英、美、德、日、俄等30多個國家,這些為洋務派馮桂芬、張之洞,維新派康有為、嚴復、梁啟超和革命派蔡元培等人吸收和學習西方體育文明創造了條件,這批人的體育思想對后來國術家群體的思想和形成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張之洞是洋務運動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1980年,在主持兩湖書院時,他增設了體操和格致等新科目;隨后,他又聘請了90余名德、日、英、俄、美等國師資進行教授。他強調軍國民主義,并通過兵式體操來達到強化紀律的目的。在洋務運動中還注重向外國學習,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先后派120名幼童到美國留學,這為西方體育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維新變法中的體育思想對國術家群體的出現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涤袨橄壬鴱娬{“欲強國必須強民,欲強民必須強體”。這就看出他對體育在個人和國家層面上的深刻認知。嚴復提到“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思想,有利于啟發國術家群體對體育化中競技性的探求。蔡元培先生在1912年發表的《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其中談到身心與健康的關系,重點提到體育的健身價值和防衛價值,這也對后來國術家群體體育化道路的探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看出,這些先進人士受到民族主義、軍國民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他們從不同層面來闡釋自身對體育的理解,為后來馬良新武術的出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初步形成時期(1912-1927年):現代化轉型下的“新武術”

1912年到1927年處于北洋政府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團體、體系和人物,其中就包括濟南馬良的中華新武術;徐禹生的北京體育研究社;李瑞東、馬鳳圖的天津的中華武士會等。其中馬良的“中華新武術”是以民族本土體育為基礎同時參考德式兵操等西方體育元素發展起來的武術形式,馬良是第一個以行政手段來推動傳統武術轉型與發展的人,他的“中華新武術”是近代第一次將現代體育的思維與組織形式與傳統身體練習方式相結合的現代化改良。

1911年,馬良制定的教材分為4科,其中包括《拳腳科》《率角科》《劍術科》《棍術科》四種。馬良在發展“中華新武術”中比較看重摔跤,一是由于自身喜歡摔跤,二是由于摔跤是一種具有客觀、公正的評判特征的競技對抗項目。馬良的“技術隊”包括王子平、馬蔚然、平敬一等國術家。1913年,馬良派尹占魁、于振聲在江蘇體育傳習所傳授中華新武術。1923年在上海發起的“中華全國武術運動大會”,這次大會人員多達5000人以上,其中馬良但任會長,唐豪擔任編配主任,大會還特設了武術名家表演,參與者包括徐禹生、吳鑒泉、王子平、高振東、馬德英等上百人。當時有許多擅長摔跤的國術家群體也參與其中,其中包括張鳳巖、馬蔚然、王子平等人,他們精通武術套路和摔跤對抗,這些以摔跤為主的國術家群體的介入,為后來張之江建立以對抗為主體的國術體系奠定了基礎。新武術是以摔跤為主體的國術家群體進行的具有傳統武術向現代轉型的試驗,他們通過尋求以客觀、公正的評判方式進行武術體育化的試驗,使武術體育化得到了初步發展。

1.3 快速發展時期(1927-1937):黃金時代的國術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十年是國術家群體黃金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各種思潮相繼涌現,為國術家群體創造了良好的環境。1927年,張之江向中央申請把“武術”改為“國術”,當時獲得了中央的批準,從此“武術”改為“國術”。1928年,以張之江為主要代表成立了中央國術館。中央國術館成立后,對武術進行了不同的競技化嘗試,并在土洋體育之爭中提出了武術科學化,后來在國術統一運動中確定了武術的體育化發展方向。中央國術館主辦的體育??茖W校后來改為中央國體專校,吸引和培養了眾多國術人才。中央國體專校的師資往往是一專多能或多專多能的體育家群體,其中包括國術部的李元智、講師張文廣、何福生、溫敬銘、張登魁、胡云華(女)、付淑云(女)等。解放后,他們仍是新中國武術界最重要的群體,他們成為建國后八大體育學院武術系重要創辦人,如北京體育大學的張文廣;上海體育學院的吳玉昆;武漢體育學院李浩、劉玉華;天津體育學院的馬瑜、陳家琦、王建奇;成都體育學院的田開凡、陳家齊;南京體育學院的儲雄堡、吳菊心(女);西安體育學院的竇自治;沈陽體院的郭效芬等人。這些國術家群體對現代國術的傳播和發展起到很好的榜樣和引領作用,這需要在國術發展中去深入思考。

1.4 衰落階段(1937-1949年):逆境中的國術

1937年到1949年期間由于日本侵華和國內戰爭使得國術處于困難發展階段。1937年,龐玉森和肖忠國將館校遷往長沙以求生存,然而由于戰爭和經費緊張等因素,使得館校師生相繼離開國體專校。在經濟極其惡劣的狀況下,隨后遷到昆明以求發展,在此期間通過在華僑馬戲團演出以維系國術館生存。日本投降后,中央國術館隨國體遷到天津復員。張之江等國術家群體正準備籌資發展國術時,由于歷史原因使得中央國術館和國體專校的發展戛然而止。

盡管國術在發展中處于極端惡劣的經濟和政治環境,但這些國術家依然能堅守在發展國術的大道上,這體現了國術家群體十分寶貴的精神品質。國立國術體育??茖W校培養的學生后來成為建國后八大體育學院武術系重要創辦人。他們在國術一度低迷的狀態下仍然進行著對短兵的復興和發展,文革后北京體院、武漢體院等學校進行短兵、長兵的訓練和內部比賽,在逆境中仍然能為國術的發展奉獻力量,這體現了國術家群體對于國術發展的堅定信念和理想。

2 國術家群體在近代武術體育化中的作用

2.1 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國術組織體系

1928年,成立了中央國術館。中央國術館在幾年之內就將國術推向全國各省、市、縣,這使得國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極大地傳播。到1933年底,在全國25個省市建有國術館,縣級達300余處。在發展國術的過程中,中央國術館創始人包括張之江、王子平、龐玉森、馬英圖等7位國術家群體在競賽、制度、規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科學化的探索,他們為國術的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從而推動國術有序的發展。他們建立起來的行政組織架構對于當代武術在進行系統構建組織系統時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2.2 培養了一大批綜合性的國術人才

國術家群體大多是具備一專多能甚至多專多能的人才,他們在掌握了一定的武術套路基礎上,兼顧摔跤、射箭、散手、短兵、長兵等對抗性項目。

在培養國術人才的過程中,體育??茖W校發揮重要作用。國術體育??茖W校的內容設置都體現出國術需要綜合素養人才的迫切要求。中央國術館培養出來的國術家包括佟忠義、王子平、姜容樵、吳俊山等人,他們大多數是拳械與摔角兼通的。那時的國術家不是只靠套路來敷衍人,如果沒有足夠的武學素養,恐怕稱不上“國術家”。中央國術館培養了大量的綜合性人才,除上述提到的國術家們,還有張登魁、蔣浩泉、馬賢達等眾多的國術家們,他們成為新中國成為發揮重要作用的國術家群體,他們學術并重、體用具備,積極對武術進行體育化的改造,并在學校推廣和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國術在建國后的發展遭遇了極大的不幸,但仍有一批國術家群體在進行試驗,“文革”結束后,以北京體院、武漢體院為主要試驗基地,進行短兵等項目的訓練和內部比賽,可以看出國術家群體恢復國術的決心和毅力。

2.3 建立了以對抗為主的國術競賽體系

國術家群體初步建立了以對抗為主體的競賽模式,其中散手、摔跤、射箭、短兵、長兵等對抗性項目是可以通過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方式來檢驗和證實競賽結果的合理性和真實性。1922年,在上海舉行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這次大會的舉辦改變了廟會獻技與擂臺打擂的傳統競賽形式,這促進各門派相互切磋,開創了全國武術運動會的先例。1928年,以張之江為主要代表積極推行“國術國考”來推動國術競賽的發展?!皣肌闭噧热莅ㄍ绞謱购统中祵?。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短兵、長兵、摔角、散手等項目在這一群體的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他們努力破處舊的門派、拳種和師承的門派之見并建構具有以練打結合為特色的以對抗為主體的競賽體系。兩次國考以及兩次全運會對于建構國術內容體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文化自信視閾下國術家群體對當代武術發展的啟示

3.1 順應潮流,與時俱進

習近平立足中國現實,從馬克思的“我們的時代”具體到中國的時代,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指出:“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隨著歷史條件的改變,國術在當代也有著對應的發展思路和方式。對于國術這一既傳統又現代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在當代的發展應順應時代,與時俱進。據馬廉禎教授講述:“文革期間,國術家群體一直在進行短兵等對抗性的項目試驗”。改革開放后,國術中的對抗性項目逐步受到應有的重視,最先開始的是短兵。1999年,馬明達教授開始恢復短兵運動,后來在馬明達教授和馬廉禎教授等人努力下,短兵運動逐步受到重視。馬廉禎教授不斷完善和發展短兵的競賽、器材、選材等各方面事宜,如他將短兵的劍身由原來的圓柱形改良為現在仿刀劍形,這獲得了一大批年輕人的喜愛和歡迎。近年來,馬廉禎教授又開始復興和發展長兵運動,在不久的將來,長兵也應該被重視和發展,最終建立一套科學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以對抗競技為主體的武術完整體系。另外,國術人才在當代也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需要更多的讀書人。馬廉禎教授認為:“我們需要讀書人,讓比我們更有能力、更有才華、更有實力的人去關注它,這才是當下把傳統文化做大、做強的方式?!卑涯抗馔断蚋邔W歷年輕人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有一定的文化素養,能更好理解和掌握傳統武術技藝和理念。這些年輕人最終追求的不僅是“術”的傳承和實踐,更重要的是對“學”的思索和追求。

3.2 尊重歷史,勇于創新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國術家群體建立起來的國術體系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適應時代所需。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為國術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這往往表現在社會群體內部所產生的思想和該文化所接納的思想導致的文化變化。國術在發展過程中在遵循國術家群體創建以競技對抗為主體的競賽基礎上不斷對其項目進行不同方式的融合從而獲得了巨大的進步。比如中國傳統弓箭的少林禪弓,它是以中國傳統射箭為形式并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為特色,少林禪弓形成了集比賽、段位考核與培訓為特點的傳統射箭文化體系。少林禪弓的創新正體現少林禪宗文化與中國傳統射箭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其發展為適合更多人群可以參與進來的具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運動項目。短兵方面,自2003年至今,在廣州、甘肅、武漢、西安、上海、鄭州等地皆有短兵運動的推廣試驗,其中包括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馬廉禎教授以健公書院為主要基地,在短兵賽事方面不斷探索和實踐,探索出來的健公國術短兵規則已成為業內普遍采納的通用規則之一。另外,2012年至2014年在武漢體育學院舉辦的三屆全國短兵比賽及2016年和2019年舉辦的全國武術短兵比賽是對短兵運動的比賽實踐,對短兵運動在競賽體制的創新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長兵項目也試圖與少林文化相融合,從而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長兵體系。國術的發展需要創新,但我們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進行繼承,這樣才能創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3.3 高瞻遠矚,放眼世界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因此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當今世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多種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國術的發展就是要借鑒、吸收不同國家的先進文明來豐富和完善國術自身的內容體系。在中國短兵上,健公書院早在2019年6月就曾派通備學子黃靈通和西風騎士團前往意大利學習歐劍,后來在交流中發現歐劍不論是套路還是實戰都具有簡潔、輕巧、實用的特點,這對短兵運動技術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借鑒價值。國術的發展需要用包容的心態對待不同武術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就是我們常常倡導的求同存異,國術屬于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屬于整個世界,因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4 結語

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國術家群體建立起來的國術體系與當代武術實際需求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創新是值得深思的。隨著國術體系中短兵、長兵、射箭等國術對抗性項目的迅速復興和發展,這為以“試”為核心的對抗國術內容體系的到來帶來無限可能。這些需要新一批國術人在符合時代要求的前提下同時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探索適應于時代發展的國術體系,國術體系不僅要扎根于以對抗為核心的具有本土體育的土壤,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建立起武術的學科體系,其目標的實現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需要具備國際視野與不同的國家的武藝進行交流,這樣才能推動國術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更廣闊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才能使國術家群體在新時代下發揮對國術建設的功能和作用;才能使國術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

猜你喜歡
國術武術群體
中華武術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南京國民政府國術推行工作述略
武術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如何讓學生掌握好武術中的寸勁
特殊群體要給予特殊的關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