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術

  • 民國時期報紙與武術傳播互動性研究
    龐 龍民國時期“國術救國”思潮盛行,武術逐漸開始向近代化、大眾化轉型。這一時期張之江等人推舉武術為國術。隨即大批國術館相繼成立,以弘揚傳統武術為主旨的“精武運動”與“國術運動”興起,國人對“精武”與“國術”討論空前高漲[1]。但當前學界對民國報紙武術傳播的史料挖掘及研究分析還不夠深入,也亟待一些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來改善已有研究碎片鋪陳的現狀。關于民國報紙、期刊、書籍中的武術傳播,當前學界以史料梳理、理念歸納、社會功能分析為主[2-7]。郭玉成教授曾在《

    體育研究與教育 2023年5期2023-11-25

  • “尋找男子漢”與無法化約的“局部”
    顧奕俊長篇小說《國術》出版后不久,作家何頓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表示,寫作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要意圖是“想好好寫一寫我們湖南武術大師的故事”。不過同樣還是在那次訪談當中,何頓似乎難掩創作《國術》背后的更具批判性的現實指向:“大概是六七年前,電視上一些男性角色缺乏陽剛之氣,我就很迷茫,那個時候,《國術》里劉杞榮的故事就蹦到我腦袋里來了。我有責任寫一部以武術強身健體、有報國思想等等內容的作品,這樣可以扳正一下那些人的思維、想法?!庇纱?,何頓就小說《國術》而形成的現實指

    湖南文學 2023年7期2023-07-14

  • 中央國術館武術教學組織形式研究
    210014中央國術館將武術教育由師徒制革新成學院制后,所帶來的最直接變化是武術教學組織形式的改變?;诖?,中央國術館從武術專業教育和武術普及教育兩條線出發全面優化了武術教學的組織形式。那么,中央國術館武術教學是如何優化武術教學組織形式的?又有何特征?當前關于中央國術館的研究雖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呈現出碎片化特征,缺少以武術教學組織形式為主線的研究?;诖?,研究以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為技術路線,對中央國術館武術教學組織形式方面的資料展開梳理與研究,力求完成

    武術研究 2023年2期2023-04-05

  • 民國時期武術家群體的“國術觀” ——以浙江國術游藝大會匯刊為中心
    浙江省政府主席兼國術館館長張靜江先生的動議下,蜚聲全國的浙江國術游藝大會在杭州成功舉辦,將武術以國之面向推崇到利于增進民族團結的“強種保國”全民武化“頻道”,以期打破當時已淪落為西方列強“半殖民統治”的事務壟斷藩籬。此次國術游藝大會正值“土洋體育之爭”事件的白熱化階段,且因“科學成為了最具權威的衡量標準,促使土體育武術,以科學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使得國術家們迫于外界壓力陸續開始反省思索并運用西方科學理論研究和整理武術,而浙江國術游藝大會的應運而生正好為各

    武術研究 2022年7期2022-11-05

  • 國術家群體在近代武術體育化中的作用研究
    義等思潮影響下,國術家群體逐步探索出適合近代武術發展的體育化之路。馬良將傳統武術與西方體操結合,創編了“新武術”;張之江創辦中央國術館,把武術提高到“國術”的高度。馬良的“中華新武術”以及張之江所倡導的國術體系為武術體育化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張之江創立的中央國術館后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以對抗為主體的國術體系。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央國術體育??茖W校培養的師生發揮著巨大作用,它培養出一大批新興的學術兼優的國術人才。解放后,他們仍然是新中國武術界最重要的群體,如

    武術研究 2022年1期2022-11-05

  • 覺醒、精進與轉化:國術與傳統武術文化重構
    復興的時代課題。國術作為中華體育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歷史強音中引爆熱點,在文化大發展實踐中塑造新的發展路徑,重拾傳統文化優勢,成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重要命題。但研究表明,國術文化發展實踐中,面臨西方文化的強勢壟斷與蠶食,存在輿論、教育、競技等困境,以及邊緣化問題,造成一定的文化生存危機,亟待解決(王智慧,2019,尹繼林,2020;陳建峰,2021)。因此,本研究在現當代語境下,探索國術文化的歷史緣起、文化演進與時代價值,構筑傳統文化自覺、

    武術研究 2022年1期2022-11-05

  • 中央國術館武術教學原則考述
    210014中央國術館是中國近現代體育史上規模宏大的武術組織之一,曾為推動中華武術的傳承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其通過專業武術教學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乃至近現代體育史上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富。教學原則作為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從理論高度指導著教學實踐,同時也是對教學實踐經驗的理論性概括,它既是教學基本原理落實到實踐中的媒介,也是保證教育實踐遵循教育規律的重要環節。當中國武術由師徒制“口傳心授”基本教學模式轉型至學院制后,如何繼承與發展武術教學的經驗,如何遵循教

    武術研究 2022年4期2022-11-05

  • 民國時期“國術國考”的儀式化傳播研究
    的鼎力支持,中央國術館的精心組織及周密部署下,共舉辦了兩屆國術考試,即“國術國考”。第一屆國術國考于1928年10月15日于南京市立公共體育場舉行,“按照《國術考試條例》原本規定,此后國術國考將每年舉行一次,然因考慮到武術運動員訓練與選拔的周期,中央國術館特通電全國改為兩年一次”。按照之前中央國術館的意旨,第二屆國術國考應在1930年10月舉辦,但是因為當時國民政府內部引發矛盾,引起軍閥混亂,導致中原戰爭的爆發,使得國術國考暫時延期。隨后又因抗日戰爭的爆發

    武術研究 2022年2期2022-11-05

  • 國術科技:“數字化土壤”里厚植科學夢想
    新”中小企業——國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簡稱“國術科技”)十幾年如一日的發展初衷,在科學普及上,國術科技在不斷努力探索。未來,國術科技將繼續轉型升級,進軍高科技領域,為點燃科學夢想,厚植科學土壤,推動更多科普項目有效落地而不斷努力。寓教于樂點燃孩子心中求知欲一直以來,國術科技秉承“用良心和專業做科普”的信念,以及“與社會共生、與用戶共贏”的經營理念,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在科普領域,一步一個腳印,不僅把科普產品做得越來越“專精特新”,而且把科普場景從科技館拓

    中關村 2022年9期2022-09-24

  • 浙江國術游藝大會考述
    術也因此而獲得“國術”的稱號。西風東進,中國傳統武術受此影響,為適應西方的近代的潮流,國術提倡者們“取法西學”積極探索其傳承發展路徑,代表“土體育”的國術開始了以西方體育的標準審視自身?!皟蓛上喈敗北仍囎鳛?span class="hl">國術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其比賽方式也開始以西式體育競賽體制為模板,進行近代化轉型探索。第一屆國術國考、浙江國術游藝大會、第二屆國術國考,這些重大國術賽事的成功舉辦,則成為彰顯了這一時期國術大繁榮的代名詞。而作為由地方主辦的全國性國術比試,浙江國術游藝大會不

    浙江體育科學 2022年4期2022-07-04

  • 中央國術館武術教學模式及啟示
    回望歷史,《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中明確提出了該館的四項基本職能:研究中國武術、教授中國武術、編著關于國術及其他武術之圖書和管理全國國術事宜[2]?!敖淌谥袊湫g”作為中央國術館的基本職能之一,在全面抗戰前得到了貫徹。是時,中央國術館在教育實施上采用了“打練結合”的武術教學模式,為中國近現代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承前啟后之武術人才。中央國術館的“打練結合”武術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武術應用能力為主旨,將武術的基本功、套路和格斗進行組合練習的一種教育實施程序?;诖?,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12-28

  • 民國小報與武術傳播研究
    大眾傳播了武術。國術是民國統治者給予武術的統一稱謂,叫法的變化表明了時人對武術的重視,這一時期,武術組織大量涌現,武術活動大量開展,為各種大小報紙進行武術報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目前學界主要通過武術組織、書籍、期刊來研究民國武術傳播內容,尚未利用到民國小報中的武術報道史料,而“小報是珍貴新聞史料,在中國新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所以小報不小,其對民國時期武術傳播方面的價值不容忽視。2 對武術報道的主要內容2.1 傳播國術強種救國思

    武術研究 2021年6期2021-11-23

  • 《時報》與民國國術傳播研究
    報》與民國時期的國術民國時期,尚武之風盛行,在探求強國強種的路途之中,有些人把目光轉向了武術。1927年,在宋子文、蔣介石、孔祥熙、蔡元培等人的提倡下民國政府改武術為國術,自此武術開始轉變以往的傳播模式,向普及化的方向邁進,并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傳播與發展,而《時報》在這一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稌r報》于1904年6月12日創刊于上海,是與《申報》《新聞報》并列的三大報紙之一。作為民國時期眾多報紙之中的佼佼者,《時報》對體育有著極大的熱情,

    武術研究 2021年8期2021-11-22

  • 民國時期我國武術社團的形成與發展研究
    解釋,也有人以“國術”對其稱謂,從而對于武術的釋義不同時代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與內涵。在農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發展,以套路、散手、功法練習為有機活動內容,以家傳或師徒傳承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擊能力為主體價值,注重體用兼備的中國傳統武術。[4]在社會動蕩、戰火紛爭、軍閥混戰、政府變遷、政治環境不穩定,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下,形成了以民族精神為指導思想,以西方運動人體科學和中國道教理念為理論基礎,以傳統武術動作為技術要素的中國式體操。新中國成立,“競技武術”誕生,其

    武術研究 2021年8期2021-11-22

  • 漫話黃埔軍校之國術教官
    等,民國稱之為 國術”。黃埔軍校學生在校受訓期間,要學習兩門軍事課程,即學科與術科。學科由軍事教官在課堂教授戰術、兵器、交通、筑城等教程;術科則為國(技)術教官在操場教授各種制式教范,如射擊、馬術、拳術、劈刺術(劈刀、劍術與刺槍術之合稱)等科目。軍校非常重視技術教育中的劈刺訓練,因其實為戰場致勝之術。近代戰爭,固以槍炮飛機為威脅敵人之用,但有時仍必白刃近戰,借肉搏沖鋒,以爭最后勝利。因為戰爭到了最緊要的關頭,不免短兵相接,所以學生除平日練習實彈射擊以外,總

    黃埔 2021年5期2021-10-09

  • 民國期刊中的國術競賽
    念體系?!盵1]國術,即中國武術,在國家和民族飽受欺辱的民國時期,于當時不僅是一項鍛煉身體的體育技能,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強國強種的復興重任?;粼?、蔡龍云、劉百川、孫祿堂等武術家打敗國外挑釁者的事跡,有力的維護了民族自尊和自信, 習武由此成為有識之士眼中提高國民體質, 進而改造整個中國社會的重要手段。[2]南京國民政府及孫中山、張之江等先進人士積極倡導尚武精神,肯定了國術在健體強身、技擊自衛、強國強種、振興中華等方面的價值。在這一社會背景的驅使下,

    武術研究 2021年6期2021-09-13

  • 略論民國時期射箭運動的發展及其啟示
    被“再發現”來自國術界。只不過,其與“國術”的關系并不穩固,僅附帶作為“國術”之一部被引入我國最初的現代競技體育賽場。民國時期的全運會拉開了傳統射藝競技化轉型的序幕,主要表現在:1)以“土洋兼容”為目標,國術界制定了競技射箭比賽的規則;2)以新文化運動為背景、女子國術運動蓬勃開展為契機,女性射箭運動員亮相于競技場。1.1 國術體系中的射藝中國傳統武藝在清末民初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稱謂,或稱“武術”,或稱“技擊”,或稱“技勇”等(季培剛,2015)。民國初年,

    中國體育科技 2021年5期2021-06-25

  • 民國期刊中的浙江武術文獻探析
    ,不僅稱武術為“國術”,而且成立中央國術館和地方各級國術館,并將國術(以下稱“武術”)教育納入學校和國民教育體系之中,浙江武術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得到了新的發展。記錄民國時期浙江武術發展歷程的文獻除了報紙和時人的著述以外,就是這一時期的各類期刊。通過查詢《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以“浙江武術”和“浙江國術”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期刊涉浙武術內容的條目有130條,僅次于相同檢索條件的山西和江蘇,位居第三。期刊的種類也有30余種,其中屬浙

    浙江體育科學 2021年3期2021-05-07

  • 近代中國武術的現代化改造
    社會語境的變換及國術的應對1.1 國家意識中的政治靠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唯我獨尊的大國地位和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造就了我們民族強烈的自尊心和優越感,慣于居高臨下地看待異族文化,持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態度,不可避免地與西方國家發生一系列的沖突。梁啟超認為“中國號稱有國,而國之形體不具,則與無國同?!辈阎袊藝矣^念的缺失歸結為三點:“不知國家與天下之差別”“不知國家與朝廷之界限”“不知國家與國民之關系”[1]。直到辛亥革命后共和體制建立,世人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21年1期2021-01-14

  • 這個時代 做匠人難 不做匠人 難上加難
    國術2020年9月中下旬,應《中外管理》雜志的邀請,我前往山西,參加了第三屆“中國造隱形冠軍”長青峰會。在這個峰會上,國術科技很榮幸得到一個別具意義的獎項:“時代匠人”獎。這是《中外管理》歷時多月,經廣泛調查和征集,然后再經13位國內外頂級的企業家、學者、投資機構、媒體等共同評定,最終選出20家企業入圍的兩大獎項之一。其中9家被評為“隱形冠軍”,11家被評為“時代匠人”,國術科技就是這11家時代匠人中的一員。國術科技并不缺少獎項,比如我們的“科技魔輪”曾

    中外管理 2020年11期2020-12-14

  • 民國時期天津三家國術館史考
    年,張之江提倡“國術”之前,天津已出現各種武術組織,如中華武士會(1912年)、天津武術館(1916年)、天津武術學會(1923年)、天津進德武術研究會(1923年)、天津道德武術研究會(1923年)、凈業國技研究社(1924年)、中華武術俱樂部(1924年)等。自1928年,張之江創辦中央國術館后,各地省市縣國術館紛紛成立,天津因其特殊的地緣政治狀況,形成河北省國術館、天津市國術館、天津縣國術館三家并存的局面,這在當時全國范圍內是十分罕見的。針對以上三家

    武術研究 2020年12期2020-11-24

  • 國術:一項基于近代中國語境的概念史考察
    花家濤摘 要:“國術”作為近代中國武術的核心修辭,獨有一套意義賦予與表述體系。從概念的溯源與流變來看,近代中國語境下的“國術”經歷了詞的紛雜到術語的統一而開啟了現代轉型;經歷了借助“體育”“學?!钡痊F代話語而重新進入國家視野;經歷了與國族命運相息的國家指向而上升為一種民族主義運動,從而實現詞匯涵義的轉變。隨著詞匯語境的不斷演變,詞匯本身也在參與著特定觀念的塑造,不管是從“武藝”“國技”等詞匯到“國術”,還是“國術”到“武術”,都暗含著“擺脫落后,向往未來”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20年2期2020-06-27

  • 新武化運動與華劇影片公司的武俠片創作
    1932 年上海國術團體統計1910 年6 月1913 年2 月1917 年3 月1919 年1921 年8 月1925 年1926 年4 月1926 年12 月1928 年8 月1928 年9 月1928 年11 月精武體育會中華國技傳習所公共體育場國術部中華武術會上海武學會致柔拳社中華體育會武當太極拳社上海市國術館匯川太極拳社中華國術協會北四川路橫濱橋西藏路泥城橋西區大林露南市紫霞路西藏路咸德里西藏路寧波同鄉會東新橋街望志路南永吉里呂班路蒲柏坊東蒲石路

    長江學術 2020年2期2020-06-04

  • 民國時期湖南省武術發展考論
    身)教體育,專教國術小紅拳;民國2年(1913)5月,向愷然與王潤生于長沙市學宮街富國礦內創辦國技學會,延聘歐陽月庵、黃其昌等73余人共同研究武術,并在會內開班傳授武術;公元1914~1917年,李兼善、楊修真、王志群、洪福勝分別擔任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武術教師;1915年該校為了普及各項課外活動,學友會設有拳術、劍術等項目;1917~1918年,湖南私立岳云等中學設有國技課;1918年湖南私立明德中學舉行校運會時,設有國術比賽項目??梢娒駠跗?,已沿著清末“

    武術研究 2019年2期2019-11-25

  • 國術考試的具體制度
    中央國術館,全稱是“中央國術館體育傳習所”,由張之江先生等創辦,建于1927年。在我以前的文章當中,講了很多民國時期的武術家,他們大多數人都有“國術館”背景,在民國的幾次國術大考當中也都有出場,有的是評委,有的則是參與考試獲得了很好的名次。而那幾次國術大考,我們零星地談過一點,但從來沒有系統地交代過它的考試制度,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當年的“國考”是怎樣的。首先,“國術考試”的誕生與“國術館”的性質息息相關?!爸醒?span class="hl">國術館”與早年間的“中華武士會”最大的區別

    今古傳奇·武俠版 2019年11期2019-11-18

  • 從“殺敵制勝”到“強身健體” ——近代以來武術發展的內在思路
    ,于是好多人便說國術是沒有用的東西了,其實他們未免太淺視”,這從反面說明了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國術的技擊功能日漸弱化,國術要獲得進一步地發展,就必須要大力挖掘、提倡和發展它的健身功能,這一點已經成為大眾的共識。戴國斌在其博士學位論文《武術的文化研究》(2005)中記述了他對原中央國術館館員康紹遠的訪談,康老講到了“張褚之爭”:“張之江認為武術應以技擊自衛為主,而褚民誼反對打,最喜歡太極拳,提倡健身”,“兩人見面就爭”。田鎮峰在《求是月刊》(1935-193

    武術研究 2019年5期2019-05-27

  • 民國時期浙江體育期刊述論
    。(二)《浙江省國術館月刊》該刊由浙江國術館宣傳科編輯,1929年創刊,月刊,32開本,每期50余頁。期刊的宗旨是:“公開研究國術,提倡尚武精神?!睓谀坑胁鍒D、論著、演講、規章、傳記等。其??蚣皶r間不詳[3],目前僅見2期。(三)《浙江體育半月刊》、《浙江體育月刊》和《浙江體育》這三種期刊均為浙江省立體育場于1931年1月至1937年9月期間發行的刊物,在關系上一脈相承?!墩憬w育半月刊》于1931年1月16日在杭州創刊,體育場首任場長陳柏青擔任主編,

    浙江檔案 2019年4期2019-05-20

  • 中央國術館館刊及其社會功能
    家行為,為此中央國術館得以創辦。隨后,各省市創辦國術館之風驟然而起。各級各類國術館的創辦對武術教學、訓練、研究、宣傳、競賽等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央國術館的成立,其所屬刊物《中央國術館匯刊》《中央國術旬刊》和《國術周刊》相繼創辦,開啟了近代武術宣傳刊物的先河,在一定時期內引領了全國武術宣傳工作。1 中央國術館館刊的歷史流變作為最具權威的武術機構,中央國術館擔當起了傳播技擊之術和尚武思想之重任。中央國術館下設的編審處以“編輯國術教材、國術報紙雜志以及其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9年2期2019-04-26

  • 習武·修文:品校本課程開發成果
    靈魂,培養根性;國術強身健體,保家衛國。湖南省長沙縣泉星小學建設文武兼修課程,將武術與經典誦讀融為一體,以文束武,用誦讀口令指引武術動作,以武修文,用武術套路演繹文學韻味,實踐國學與國術兩種基本形態的融合與運用,落實課程實施與評價,培養健康儒雅的有中國根基的世界公民。關鍵詞:文武兼修;國學;國術;校本課程湖南省長沙縣泉星小學根據自身的文化特質,在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學校的課程方案以國家教育方針為指導,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建設了

    教師·上 2019年2期2019-03-20

  • 大眾視野中的1929年浙江國術游藝大會 ——以《申報》和《益世報》相關報道為例
    6至28日,浙江國術游藝大會在杭州舉辦,成為當時武術界的一件盛事。而對武術界之外的普通民眾來說,對于這場活動的印象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報刊的記述來完成,因此,研究報刊的相關報道內容也是了解當時大眾對浙江國術游藝大會認知的一條有效途徑?!渡陥蟆泛汀兑媸缊蟆肥墙袊哂休^大影響力的報紙,它們一南一北,在當時的主流媒體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即以這兩份報紙上有關1929年浙江國術游藝大會的內容為切入點,考察該活動呈現在大眾視野中的形象,以及其中所體現的媒體對“國術

    體育科研 2018年6期2019-01-28

  • 民國武術期刊史料考察與武學傳承
    由于國難日亟,“國術救國”在民國時期成為武術界乃至社會各界的一個重要呼聲。武術界強烈要求推廣武術運動,使之普遍化、全民化,創辦專門武術期刊成為推廣武術運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民國時期武術刊物大量涌現,據統計,從1919年到1929年,創刊發行的重要武術期刊就不少于12種,如《精武本紀》《武術》《精武》《佛山精武月刊》《精武雜志》《精武畫報》《中央國術館特刊》《中央國術館年刊》《中央國術館旬刊》等[5]。20世紀30年代更是有大量武術期刊創刊發行,其中主要有19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6期2019-01-20

  • 武術的近代化發軔 ——民國時期武術期刊中的思潮辨析
    育會、中央及地方國術館、山東濟南健康實驗學社發行的期刊較多。本文從中選取刊齡較長的期刊作為代表進行研究,即按照分層抽樣的方法,最終選取了12種武術期刊,擬從辦刊宗旨、刊登內容等方面分析民國時期的武術思潮。第一本武術期刊《武學》是在日俄戰爭爆發的背景下創辦的,當時,同盟會成員陸光熙等認為日本戰勝俄國的主要原因在于武士道的盛行,鑒于此而創辦《武學》期刊,以學習日本,鼓吹尚武精神,討論各國軍備為宗旨。1921年出版的《武術》期刊旨在大力提倡武術,正如主編謝強公在

    體育科研 2018年5期2018-12-25

  • 身體之道:國術
    的宗旨不同的是,國術在實際修煉過程中,只談命,不談性。這并非是對心性的藐視,而是國術強調身體的實證,所謂“身體悟了才是真的悟了”(徐皓峰《逝去的武林》)。撇開身體空談心性是一切實誠的國術家們所警惕和排斥的,他們甚至也不贊同混用道教的修煉方法。當代形意拳名家李文彬說:“若想練好形意拳,找到真勁,什么‘五氣朝元‘三華聚頂都不用去考慮,只要按拳法要求務實地去練就行。要講行氣,也不用那么麻煩,只要能‘氣以直養,平素練拳不走周天,經絡也照樣通暢?!崩钗谋虻膸煾?、形意

    天涯 2018年3期2018-06-19

  • 孫祿堂國術思想與儒學
    就有尚武精神?!?span class="hl">國術”在民國年間受到重視,當時著名武術家孫祿堂先生在“拳與道合”的基礎上整合了三大內家拳種?!?span class="hl">國術”的目標是強國強種,造福人類。孫祿堂先生用儒家的“中和”作為國術的指導思想,是武術理論方面的原創性貢獻。他的武學著作進一步糅合了儒家《論語》“一以貫之”之道、《大學》之“明德”、《易傳》之“太極”與“陰陽”,《孟子》之“浩然之氣”,真正體現了“文武之道”?!霸迦胛洹睂崿F了對儒學原理的體證,其“本體、工夫、境界”三位一體的理論亦可以彌補西方體育

    武術研究 2018年1期2018-03-24

  • 傳統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的路徑分析 ——以全堂國術為例
    代表作名錄,全堂國術赫然在列,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的武術類項目。全堂楊氏尚武之風由來已久,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中西文化激烈沖撞,寶貴的套路失傳和傳承后繼無人的現象背景下,本研究嘗試傳統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的模式和路徑,整合高校的資源和優勢,打造傳統文化精品,提升它的生命力,促使其能健康有序地傳承和發展。1 全堂國術的概述1.1歷史文化營造尚武之風全堂村隸屬三賢故里楓橋古鎮,東臨歷史文化名城紹興,是一方青山衛護、 碧水飄玉、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全堂

    浙江體育科學 2018年3期2018-02-06

  • 中央國術館對民國時期武術文化傳播的貢獻
    路。本研究以中央國術館為個案,探討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武術文化傳播的主要特征與貢獻,為中國現代武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案例參考與借鑒。1 中央國術館的立館背景20世紀初,嚴復率先引入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為“強身強國”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蔡鍔以其獨到的認知論述了軍國民思想的理論構成,為“尚武精神”的推崇與興起提供了機會,并推行軍國民主義、從本土武術中取材成為了喚醒中國“尚武精神”的主要途徑。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此后軍閥割據,長期處于混戰之中。192

    體育研究與教育 2018年2期2018-01-27

  • 南京國民政府國術推行工作述略
    小磊南京國民政府國術推行工作述略王小磊出于文化自覺下對國術價值的認識,南京國民政府在成立后即積極開展推行國術的工作,意圖達到“強國御侮”的目的。在推行國術的工作中,國民政府設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級國術館作為專門的國術推行機關;頒布法令,要求行政機關及軍隊等練習國術;重視教育力量的運用,并通過宣傳等方式輔助推行。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國術推行工作對于國術自身的推廣與發展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但限于時代條件,其注定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與目的。國民政府;國術;傳統武術;發展

    體育科研 2017年5期2017-11-27

  • 貴州武術發展簡述
    滇黔武術 貴州 國術 武舉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10—0005—04云貴簡稱滇黔,滇黔屬高原地形,高山林立,交通不便,獨成一體,這種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以云貴為主的滇黔文化。滇黔文化源遠流長,滇中和黔是古人類長時間活動的地區。滇黔文化并不是亙古不變的,而是經過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交流、沖撞、融合,因而形成獨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偠灾?,“滇黔文化是多民族、多區域、多形態文化匯集的產物?!盵1]武術文化

    武術研究 2017年10期2017-11-22

  • 追憶民國中央國術場的崢嶸歲月
    要】通過對中央國術場的實地考察,結合史料,借助南京體育學院作為中央國術場所在地的地域特色,研究以中央國術場為背景的武術發展歷程,追溯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娟P鍵詞】中央國術場 武術 發展 民國1.中央國術場的介紹中央國術場位于田徑場的西面,平面呈正八角形,四周視距相等,最遠視距18.2米。整個場地形似一個盆地,場上鋪滿黃土。正門朝北,迎著正門拾級而上,有一座牌坊與籃球場相呼應。經牌坊達大平臺,平臺上陳列著各種武術器械,平臺下建有辦公室、運動員更衣室和廁所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 2017年8期2017-09-23

  • 中央國術館摔跤活動歷史考察與當代啟示
    中國摔跤作為民國國術體系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在中央國術館的教學、競賽等活動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歷史研究法對相關史實進行探究,認為國術館系列摔跤活動的開展確立了摔跤的國術地位,擴大了其傳播范圍;摔跤競技體系逐步完善,理論研究不斷深化,為摔跤傳承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從歷史考察中得出啟示:中國摔跤是值得推廣的理想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其振興和傳承應在政府支持下走多元發展之路。關鍵詞:中央國術館;國術;摔跤;摔角中圖分類號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7年4期2017-08-12

  • 國術史中常東升與常賀勛的關系考證
    +郭春陽摘 要:國術歷史上關于常賀勛與常東升的關系認定存在爭議。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進行研究,認定常賀勛是常東升三弟常東坡的原名。因為常賀勛在報名參加民國五運會和第二屆國術國考摔跤比賽期間受傷,由其胞兄常東升代替參賽并獲得優異成績。因此,其后口述歷史和官方資料中對這兩次比賽成績記錄出現了差異。常東升和常賀勛作為民國國術的重要人物都為中國跤的傳承和發展做出過貢獻,但因受特定歷史原因影響,常東升的名氣和影響力遠超常賀勛。關鍵詞:國術 摔跤 常東升中圖分類號:G8

    武術研究 2017年6期2017-07-20

  • 國術”:寓教于樂讓高科技成互動玩具
    文/胡利娟/“國術”:寓教于樂讓高科技成互動玩具文/胡利娟/“快踩”、“腳踢”……大概五平方米的小展廳內,在3D攝影機投影下,配合著“小土鼠”、“加減法”、“泡泡球”等各種絢爛多彩的圖案,只見一家三口玩的不亦樂乎,短短十分鐘,已是汗流浹背,孩子在媽媽的呼喚下,還戀戀不舍。5月24日,北京舉行的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科普樂園內,中以聯合推出的“國術Eyeplay交互投影儀”,不僅為首都觀眾帶來了神奇的交互科普體驗,也創領了我國優質科普項目的產品

    中國科技財富 2017年6期2017-07-07

  • 歷史上的真實武林大會
    有一陣子被改名為國術,由當時的國民黨元老李烈鈞力主、西北軍馮玉祥部大將張之江力薦,將“武術”改名為“國術”,張之江自幼習武,他在1927年退出軍伍后便擔任“中央國術館”館長。按照張之江的說法,他之所以堅持武術改名為國術,其寓意有二,一是武術乃中國固有之術歷代傳承至今,可稱為國術;二是武術既稱國術就應推廣普及為全體國人共有,摒棄傳統門派之間根深蒂固的門戶之見。1928年,中央國術館向南京國民政府申請組織第一次全國國術考試??荚囄瘑T長是張之江,評判委員長以李烈

    新天地 2017年6期2017-06-14

  • 追憶民國中央國術場的崢嶸歲月 ——探究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童追憶民國中央國術場的崢嶸歲月 ——探究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江蘇省南京市南京體育學院 翟 童通過對中央國術場的實地考察,結合史料,借助南京體育學院作為中央國術場所在地的地域特色,研究以中央國術場為背景的武術發展歷程,追溯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中央國術場 武術 發展 民國1.中央國術場的介紹中央國術場位于田徑場的西面,平面呈正八角形,四周視距相等,最遠視距18.2米。整個場地形似一個盆地,場上鋪滿黃土。正門朝北,迎著正門拾級而上,有一座牌坊與籃球場

    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 2017年8期2017-03-24

  • 民國時期學校武術考論
    武術(文中也稱“國術”)開展的歷史背景、介入其中的社會角色及其作為、學校武術教育狀況進行深入考證,從不同視角對民國學校武術做出評價和反思。研究認為:精英基于強種、衛國與保存國粹的目的對武術的提倡,是學校武術發展并成為重要傳播途徑的主要動力;學校武術在精英的努力下持續推進,基本實現了武術在學校課程中的主流化;除進行形式多樣的武術教學之外,學校武術的推行,還依賴地區武術運動的社會基礎、當地國術團體的積極作為、當地政府的配合3個重要條件;武術師資呈三元結構且此消

    中國體育科技 2016年1期2017-01-04

  • 基于兒童立場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合兒童的“國學、國術、國藝”民族文化課程是堅守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徑。通過校園時空的合理規劃,讓師生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園內,把握中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通過課程整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有課程有機融合,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校本課程體系。喚醒師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激發師生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激情,培養有民族文化底氣、有旺盛充沛力氣、有高雅向上才氣的現代中國兒童。關鍵詞:兒童立場;傳統文化教育;國學;國術;國藝中圖分類號:G423

    江蘇教育研究 2016年28期2016-11-25

  • 中央國術館組織性質新考
    0353)?中央國術館組織性質新考李文鴻1,2,陶傳平2,呂思泓26(1.曲阜師范大學 體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山東 曲阜 273165;2.齊魯工業大學 體育與文化產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摘 要:以相關史料和前人研究為基礎和參照,以中央國術館歷史沿革為時序,重考張之江等爭取中央國術館官方性質的史實。認為中央國術館始終未被正式納入官方行政體系,其民間自發性結社的性質始終未變,原因包括一是過分依賴政治而失去獨立性;二是與政府本身組織體制的改變關系

    體育學刊 2016年3期2016-06-13

  • 中國第一對奧運情侶
    于結為伉儷。相識國術館溫敬銘(1905-1985),河北蠡縣人。蠡縣居民習武成風,溫敬銘6歲的時候就開始練習武藝。他白天練習套路,晚上還要和小伙伴乘著月色,穿過密密的青紗帳,找鄰村的高手切磋。倘若風聞有名師路過,更是不惜奔波幾十里求得一見。十來歲時,溫敬銘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小拳師。當地每逢廟會,武術是最引人注目的活動,溫敬銘就是廟會上的風云人物。他那迅猛脆快的翻子拳、柔中見剛的綿拳和得心應手的器械表演,常常博得趕集的鄉親們喝彩。后來,溫敬銘師從武術家羅成立

    新體育 2016年6期2016-05-31

  • 民國時期少林武術專著出版述論
    ;專著;出版社;國術嵩山少林寺是習武和傳播佛教的重要之地,少林最初的武術根據《太平寰宇記》中記載 少林寺創建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即北魏遷都洛陽這一年,少林寺是后魏孝文帝為天竺沙門跋陀所建[1], “少林武術”又稱“少林功夫”或“少林拳”。民國是我國出版印刷史上一個高度繁榮的時期,也是我國書籍出版由傳統出版方式過渡到現代出版方式的基本完成時期[2]。同時是大量武術書籍被整理出來并出版的高峰期之一。本文主要通過文獻研究法對民國時期少林武術專著進行搜羅與

    浙江體育科學 2016年2期2016-03-25

  • 吳志青與近代中國武術
    專著。他所倡導“國術科學化”,為國術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當時頗有代表性。本文對吳志青一生進行綜述性闡述,在梳理吳志青生平的同時,亦對他所倡導的“國術科學化”進行論述。吳志青;武術;中華武術會;國術科學化一吳志青,安徽歙縣人,生于1887年。吳志青9歲入金箔鋪學藝4年,后考入杭州巡警學堂學習,不久轉入上海中國體操學校[1]。1911年至1915年吳志青先后擔任江蘇省第四師范學校、上海第一工業學校、上海民立中學體育主任[2]。吳志青1915年識于振聲在江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5期2016-03-18

  • 國民政府以“尚武救國”為目標的第一次國術國考
    ”為目標的第一次國術國考文/劉 斌 楊鳴亮 Liu Bin Yang Ming-liangThe First National Martial Arts Examination by National Government Aiming at “Martial Salvation”國術即武術,不僅代表著中國的一項體育技能,更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國民政府組織的第一次國術國考以“尚武救國”為目標,拉開了現代武術復興的序幕,同時也促進了武術人才的培養與武術

    山西檔案 2016年4期2016-02-03

  • 民國時期武術的科學化變革*
    “傳統”為特征的國術(武術)與當時的“科學”話語形成了較大的反差與抵牾。國術界要實現以武圖強的遠大抱負,國術的“科學化”問題首當其沖。魯迅與陳鐵生的論戰圍繞國術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開,一方面為國術的科學化做了輿論上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促使國術界開始反思傳統武術的痼疾。進而,國術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展開了國術科學化的改造,其實質是確立發展國術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為國術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武術;國術;民國;科學化五四時期高舉的兩個口號“德先生”與“賽先生”,后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4期2014-08-22

  • 海峽兩岸節日有差異
    天。武術曾被稱“國術”“武術”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泛指軍事,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武術”?!拔湫g”一詞的普遍使用,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1911年在青島就有“中華武術會”的組織,1917年北京有“武術傳教所”,1923年4月在上海舉行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梢姀?911年以后,武術的名稱逐漸為社會接受。但是武術一詞使用不久,有人提出用“國術”一詞來代替“武術”。1927年成立國術館。從此,國術一詞普遍使用。新中國成立后,正式通用“武術”一詞。而今天我們理解的

    文史博覽·文史 2014年5期2014-08-14

  • 民國“國術”內涵及價值分析
    將“武術”改為“國術”。馬明達教授從國術考試的角度認為“國術”并不是一個單一的運動項目,而是一個以徒手與器械的格斗競賽為核心的民族體育體系。但國術考試的內容是搏擊、摔跤、批劍、刺槍、拳械,這都與武術有緊密的聯系,而不是民族體育;而任何形式的正式比賽都會以競賽為核心,張之江提出“國術”也有強身健體的目的。因此這種說法是不能準確地表達“國術”的內涵。1935年第六屆全運會上,彈丸、踢毽民族體育也被列為國術比賽項目。由此看來“國術”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本文認為“

    浙江體育科學 2013年1期2013-01-29

  • 首屆香港國際功夫節隆重紀念孫祿堂先生150周年華誕
    夫節是由香港中華國術總會主辦的大型綜合性文體盛會,旨在向世人展示中華武學文化的多重結構。功夫節分為四個單元:首屆世界中華國術大賽、首屆國際武學研討會、以“國魂”命名的多媒體功夫藝術展覽和功夫嘉年華表演。首屆香港國際功夫節的內容之一就是紀念孫祿堂先生150周年華誕,在功夫節的“首屆世界中華國術大賽、首屆國際武學研討會、‘國魂功夫藝術展覽”三個單元中,分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孫祿堂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責任編輯柯超

    武當 2009年10期2009-10-30

  • 一代武林泰斗
    福應聘任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為強國強民,他提倡“重實用、練為戰”的武術教學方針,在館內推行以“形意、太極、八卦、摔跤、搏擊(拳擊)、短兵”為主的必修課,受到當時館長張之江的積極支持,也受到當時在館內任教授的王子平、萬籟聲先生的贊同,開創了武術運動的新篇章。1929年11月,杭州舉行全國武術擂臺賽。朱國福派出王志慶、朱國祿、曹宴海等人參加比賽,并以絕對優勢獲得勝利。其館內獨特的訓練方法曾使武林同道為之稱道。1930年朱國福率唐豪、楊法武、朱國禎、楊松山、

    精武 2000年7期2000-06-13

  • 一代武林泰斗
    福應聘任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為強國強民,他提倡“重實用、練為戰”的武術教學方針,在館內推行以“形意、太極、八卦、摔跤、搏擊(拳擊)、短兵”為主的必修課,受到當時館長張之江的積極支持,也受到當時在館內任教授的王子平、萬籟聲先生的贊同,開創了武術運動的新篇章。1929年11月,杭州舉行全國武術擂臺賽。朱國福派出王志慶、朱國祿、曹宴海等人參加比賽,并以絕對優勢獲得勝利。其館內獨特的訓練方法曾使武林同道為之稱道。1930年朱國福率唐豪、楊法武、朱國禎、楊松山、

    精武 2000年7期2000-06-13

  • “把式包袱”——馬承智童旭東
    在南京舉行第一屆國術國考,時馬承智正在軍中任教官,當馬聞訊趕到南京時,比賽已進行了一天。當時,馬承智以前的師兄弟及不少名家均遭淘汰,比賽之激烈為馬前所未見。馬承智不覺斗志陡起,當即變賣了隨身家當,買了一口棺材,命人抬至場下。對友人曰:“我若被人打死,請君給我收尸?!彪S即報名,加入比賽。馬以舍生忘死之氣勢,連克名手,最終進入前15人之列,獲取最優等。此次國術國考分取最優等15人,優等37人,中等82人。賽后,馬被中央國術館聘為教習。時馬與館中胡鳳山、曹晏海、

    武當 2000年7期2000-06-1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