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視域下《西學東漸記》容閎的形象研究

2022-11-06 09:55艾曉丹張煉
藝術科技 2022年20期
關鍵詞:容閎

艾曉丹 張煉

摘要:《西學東漸記》原名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記錄了自晚清以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其中的歷史成功經驗對如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仍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書中的主人公容閎是經歷超越“本我”、堅守“自我”、達到“超我”境界的中西文化交流事業的貢獻者,也是留學先賢、推行西學東漸的抗爭者和赤心報國的愛國者。文章意在借鑒前人庖丁解牛的經驗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先驅的人格變化歷程,為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事業帶來一些啟發性思考。

關鍵詞:中西文化交流;《西學東漸記》;容閎

中圖分類號:I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03

1 容閎與《西學東漸記》

容閎(1828—1912),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作為第一個從耶魯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容閎主張“教育救國”,為振興中華實業,他積極投身于西方科技引進活動,是幼童赴美留學最早的組織者,可謂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因而被公認為是近代“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不僅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一位為中華之振興嘔心瀝血的愛國人士。

容閎晚年用英文寫成了一本自傳性質的書,1915年由商務印書館發行譯本——《西學東漸記》,自述了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自己人生中的各種見聞和經歷,包括為清政府購買引進第一批外國機器、發展中國留學教育工作等情況,還有與太平天國的接觸、戊戌變法前后的歷史,是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范本。為了實現現代化,今日的中國仍在積極引進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也注重對先進知識的學習,派遣人員出國考察、學生出國學習仍然是實現中西科技與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手段?!段鲗W東漸記》是最早到西方留學的容閎用其所學為祖國的物質建設和教育文化作出開山辟路之貢獻的見證,時至今日仍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借鑒和研究價值。

2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結構?!氨疚摇?、“自我”與“超我”互相影響,在不同時期支配個體產生不同的行為[1]。

本我(Id)為人格結構理論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類的原始沖動,如饑餓、生氣、性等各種人的生理需要,處在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氨疚摇彼裱脑瓌t只有一個——享樂原則,意味著人類通過滿足自身最原始的生理需要避免痛苦和風險[2]。

自我(Ego)源自“本我”,一方面受到“本我”的驅使,另一方面還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簡單來說,“自我”像是一種理性化的“本我”,受到人類思維意識的限制,處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3]。這種人格結構促使人類在其本身和環境中不斷調整,且在弗洛伊德看來,“自我”才是人格的執行者。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化后的“自我”,由人們心中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內化而來,是人類行為中最能體現文明、社會規范和道德的部分,如善良、感恩等?!俺摇辈粌H能抑制“本我”的原始沖動,還能對人類自身起到監控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追求更完美的人生境界。因此,“超我”處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對整個人格結構起著管制作用。

本文結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從“自我”“本我”“超我”三個角度對《西學東漸記》中主人公容閎深入人心的愛國者形象構建進行研究。

3 《西學東漸記》中容閎的形象構建

本文基于弗洛伊德后期的人格結構理論對文本進行解讀,認為在異國他鄉的留學先賢、推行西學東漸的抗爭者、赤心報國的愛國者是“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人格的不同組成部分。在《西學東漸記》中,容閎在作為陳述主體的同時,又充當了被凝視的主體,書中更多的是對中國當時社會狀況幾乎不加修飾的描寫和揭露。其中反映出的三種人格則是源于容閎不同時期的人格價值取向。本文借鑒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角度,解讀《西學東漸記》中遠赴海外求學又回歸祖國推行西學東漸的愛國之士容閎的人格變化,嘗試分析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愛國人士強烈的自我身份意識的覺醒。

3.1 本我——獨在異鄉的留學先賢

1847年,容閎赴美求學,3年后便考入了耶魯大學,期間成績優異,甚至獲得了在當地留任的機會,集中體現為人格中的“本我”狀態。在這種“本我”狀態的加持以及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下,容閎最終割舍了邁入大學校門時留著的辮子和穿在身上的長袍。

常年生活在異國他鄉的容閎對本國語言的記憶早已日漸模糊,除了語言的障礙外,異國的經歷也如同一個烙印,很難使他不引起國內群眾的排擠和猜疑,極易遭到國人的誤解和邊緣化,且書中提到“同校前后三級中之學生,稔予者幾過半。故余熟悉美國情形,而于學界中交游尤廣。予在校時,名譽頗佳。于今思之,亦無甚關系”[4]。作為耶魯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畢業生,容閎當時在學校具備極佳的聲譽,與校友們的相處可謂到了左右逢源的地步,加之其對美國當時的形勢了如指掌,種種安定的因素如洪水猛獸般吞噬著容閎歸國的決心。

這是來自“本我”的遏抑。在弗洛伊德看來,“本我”只遵循享樂原則,在美國享有安定的生活以及同學的尊重,且留美的大門一次次向其敞開,這種本能享樂的欲望和對未知的恐懼真實地體現了容閎作為一名長居國外,與祖國幾乎脫節的留學生面臨歸國選擇時內心的無奈和掙扎。然而,高等教育的經歷讓容閎對祖國的危機以及自身的抱負有著更深的認識,“故予嘗謂知識益高者,痛苦亦多,而快樂益少”。當時的中國正漸漸被腐敗和落后侵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祖國的景象不斷觸動容閎的內心,深感負荷,望救亡圖存。這便是理性的驅使,且這種理性使人逐漸完成“本我”的跨越,走向“自我”。

3.2 自我——推行西學東漸的抗爭者

“自我”在人格結構中無法獨立存在,會偏向于“本我”或者“超我”。因此,“自我”體現的是一種具有偏向性的價值取向,也時刻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容閎在書中多處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報國之心,如“予意以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4]。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后,當地良好的發展前途已然敞開大門,然而,當時的中國社會風雨飄搖,外國列強的侵略導致國內局勢持續動蕩。面對如此亂局,容閎選擇放棄在他國優越的生活環境,毅然返回祖國走上教育救國之路。這正是容閎逐步從“本我”走向“自我”的體現。

將西方學術引入中國并非易事,常年的閉關鎖國和思想的封建落后使得西學東漸舉步維艱。首先,容閎初次歸國便遭遇語言的阻礙。由于久居異鄉,容閎將本國的語言幾乎忘盡:一是在歸國的船只上因身為中國人卻不懂中國語遭到譏笑,語言不通,無力辯解;二是中文與英文差異甚大,除了本身語法規則的迥異外,中文的高語境使用條件、國內各種方言以及南北語音語調的差異都使重新拾起中文變得十分困難,因此,容閎花了近4年的時間再次苦學中文。

其次,決定在中國尋找職業以尋求西學東漸路徑的容閎,希望通過律師這一職業結識朝廷中人,一展宏圖,但遭到香港律師群體的強烈抵制,只因若其以中國人的身份成為當地的律師,會被英國的法律團體認為是外部的入侵者,損害雙方利益,這條路徑由此不了了之。之后容閎在海關工作,看到當時的中國商人與海關狼狽為奸,不屑與其為伍,毅然辭去了海關翻譯處的職位。接著從事商會,其間遭遇公司停止營業、幾度失業、被英格蘭人戲耍等,但容閎仍堅守初心,寫信給船主,要求洋人必須向中國人道歉。而面對英格蘭人的戲弄,他強硬地以拳頭告之,一反當時國人稟性柔和、逆來順受的常態,對他人的欺辱奮起反抗,一度在當時的租界掀起了一番波浪,向列強證明了“中國人有膽力自衛”。

這便是容閎對“自我”的堅守,起意回國之時深知前方的重重阻礙,回國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對語言的障礙,尋業時遭到的排擠與外人的欺辱,容閎內心深處的偉業支撐著其本心,“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而后終于獲得譯書的機會,被引薦給在朝廷中頗具影響力的曾國藩,其西學東漸的理想首次見到了曙光。一系列阻礙以及容閎對“本我”的堅守,表達了其對祖國現狀的痛心疾首及理性思考,反映出容閎內心對列強霸道行徑的憤怒、對國人軟弱的無奈以及對心中大業的進一步堅守,從而構建出一個不畏強權和阻礙的勇敢的抗爭者形象。

3.3 超我——赤心報國的愛國者

容閎強烈的自我身份意識逐步在重重阻礙中被喚醒,從而達到“超我”的境界?!俺摇庇直徽J為是“道德化的自我”,即在現實基礎上更加注重對社會倫理道德的追求,是人格結構中的社會面,“超我”所體現的是人格的理想化。

效力于朝廷的容閎曾向政府提出有關實施西學東漸教育計劃的陳條,其中就包含了選派優秀青年出洋留學,意在為國家培養和儲蓄棟梁之材。朝廷批復當時正有西學東漸計劃的丁相國承接此事,但不巧后來其因遭父母之喪,需要退職居喪3年,派遣留學生的計劃再次不了了之。再次落入心灰意冷境地的容閎仍希望“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而后,1870年發生的“天津教案”成為教育計劃的轉折點。政府派4人交涉,容閎借此契機再次進言西學東漸的教育計劃,終于在1871年,清政府采納了容閎派遣學生赴美留學的建議。

1872年至1875年,共計120名幼童分別奔赴美國留學。1872年8月,30名幼童在陳蘭彬的帶領下從上海出發奔赴美國,這也是我國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在此期間,容閎親自擔任留學事務所的副監督,以幫助幼童們攻克語言的難關,從而幫助其更加系統地學習西方的文化科技知識。難料后來的清政府朝令夕改,于1881年開始讓留美的幼童分三批提前返國。盡管如此,這批留美學生在西方系統地接受了高等教育,歸國后部分人成為國內政治、軍事、建筑、交通等各個領域的知名人物,如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唐紹儀、外交總長梁郭彥等,還有鐵路、礦山、工廠等部門的技術骨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中國家喻戶曉修建了京張鐵路的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其也被譽為“中國近代工程之父”??傮w來說,此次赴美留學的幼童在學成歸國后,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國走向現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容閎為西學東漸的教育計劃苦苦奔走16年,為尋求權臣的幫助,他不惜四處奔走打聽置辦西洋機器,為振興中華實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本就是一種“超我”的境界。同時,他為達到救國的目的,在中國近代具有進步性的政治運動中積極獻計獻策,只圖“謀求全中國之幸?!?,這是容閎追求最高人生價值的體現。而這種“超我”狀態的描寫,構建了容閎傾其所有為祖國謀幸福的愛國者形象。

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對《西學東漸記》展開細讀,可見“自我”在整個人格結構理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遠赴海外求學的容閎受環境影響壓抑“本我”,對祖國的憂慮喚起了內心的“自我”,最終在堅持“自我”并與重重阻礙斗爭中實現了“超我”,成為中國近代化的卓越先驅。

4 結語

容閎的一生都在推動西學東漸,熱衷于搭建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雖然因長居國外,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容閎的愛國之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對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產生的積極影響仍然顯而易見。

留美期間,容閎通過在耶魯大學創辦中國語言文化講座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西方,還促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批公費留學生,在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科技、軍事、教育等知識后,成功地“援中入西”。雖然受當時物質條件、認知水平、社會風氣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容閎當時踐行的東學西傳尚處于初級階段,但無論是具體行動還是人格形象,都使容閎被公認為是“中國留學生之父”,也稱得上中華文化在西方傳播的早期開拓者。這一開拓創新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其從最初克服歸國未知的恐懼超越“本我”,到遭遇重重阻礙堅守“自我”,直至為中華謀幸福達到“超我”,在作品《西學東漸記》中構建出一個獨在異鄉的留學先賢、推行西學東漸的抗爭者、為中國謀福利的愛國者形象,也充分反映出這位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赤子之心。

營造良好的中西文化交流環境和尋求正確的中華文化傳播路徑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西學東漸記》中的一些成功之道仍是如今中西文化交流可以參考和借鑒的經驗,而容閎那般始終堅守著的愛國情懷則是永葆中西文化交流事業活力的靈魂,值得新一代中華兒女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6.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47-48.

[3] 高原.精神分析取向中的自我研究述評[J].科教文匯,2011:178.

[4] 容閎.西學東漸記[M].徐鳳石,惲鐵憔,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62.

作者簡介:艾曉丹(1998—),女,貴州貴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張煉(1975—),女,貴州遵義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生態語言學。

猜你喜歡
容閎
留學生之父:留學事業之外的傳奇一生
“中國留學生之父”的職業生涯
容閎,放眼世界辦教育第一人
容閎,放眼世界辦教育第一人
“西學東漸”一詞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社會資本理論下的容閎與晚清留學計劃
論容閎西學東漸的價值理念及實踐
中國留學第一人:我不是東亞病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