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學東漸”一詞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2017-03-09 17:20蘆笛
中國科技術語 2017年1期
關鍵詞:容閎清末西學東漸

蘆笛

摘要: 用以表述西方學術向中國傳播的“西學東漸”一詞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1905年,而非流行于學界的1915年之說。該詞的創造是基于歷史時期的漢語詞“西學”和“東漸”的組合,其造詞背景是多種類似“××東漸”的詞語在清末的涌現。在清末以來的近代文獻中,該詞所處的具體語境不盡相同,理解其歷史意義和社會語言現象時不能一概而論。該詞自清末以來得到廣泛使用,這除了詞語本身的特點和相對優勢外,也有賴于外部因素的推動。

關鍵詞: 西學東漸,容閎,惲鐵樵,清末

中圖分類號:C04;G633.5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1.015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e term “Xi Xue Dong Jian”, which means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dates back to 1905 or earlier, while previously 1915 was widely accepted by scholars as the earliest year when this term appeared. “Xi Xue Dong Jian” was created through combining two historical Chinese terms “xi xue” and “dong jian”, which was similar to many terms in the form of “×× dong jian”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Xi Xue Dong Jian” appear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which was related with social linguistic phenomena and could not be treated the same. The term has been widely used since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advantages of this term and some external factors.

Keywords: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Yung Wing, Yun Tieqia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西學東漸”是當今學術界,特別是科技史學界耳熟能詳的一個詞。目前一些學者以1915年出版的《西學東漸記》一書為其詞源[1-4]。該書系譯自廣東香山人容閎(1828—1912)出版于1909年的英文自傳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直譯為《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5],譯者為徐鳳石和惲鐵樵,而原作者容閎于1847年赴美留學,1854年獲耶魯學院文學學士學位[6]。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內又有出版社根據容閎自傳的英文原版和1915年譯本,推出了新的譯本或修訂本、注釋本,其中有些放棄了1915年譯本的書名,轉而采用直譯書名[7]。盡管如此,“西學東漸”一詞自民國初以來已獲得廣泛使用,這其中自然離不開頗具社會影響的《西學東漸記》譯本的推動作用。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迄今,該詞頻見于學術專著題名之中,如白莉民《西學東漸與明清之際教育思潮》(1989)[8]、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1994)[9]、鄒小站《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2008)[10]、黃見德《明清之際西學東漸與中國社會》(2014)[11]等。但是,“西學東漸”一詞實際上在清末就已見諸出版物。

一1915年以前的“西學東漸”用例及其語境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美國出臺了一系列排斥、歧視在美和赴美華工的法案[12]。中美政府曾就此在1901—1905年間進行談判,但最終破裂,導致1905年中國國內爆發抵制美貨運動[13]。1905年5月24日,民間組織“揚州閱書社”集議,不僅一致同意不用美貨,而且還印發傳單聯絡商界、學界人士。由于當時國內的商會在反美華工禁約和抵制美貨運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14],揚州閱書社之后也致函上海商會的領導人物曾少卿,就抵制美貨一事征詢后者的具體意見,同時亦提出,若后者調查過美貨名目,是否可提供一份名單。曾少卿即曾鑄(1849—1908),早年以經商起家[15]。他在函復時,贊同該社的態度和行動,并表示將寄給后者《美工禁約記》(案:這可能即梁啟超出版于1905年的《美國華工禁約記》一書;該書內容原發表于1904年的《新民叢報》,題《記華工禁約》[16])和美貨名目表。二者的來往函件刊登在1905年7月3日的《申報》上。值得一提的是,曾少卿的回函中還寫道:

抵制美約,蒙表同情,具見熱力。茲事發起,不特海內響應,即海外,如英、荷各屬之新嘉坡、檳榔嶼……等處亦無一埠不表同請,群起抵制。義聲所播,震動全球。此實中國向不經見者,足征西學東漸,民知愛國。民知愛國,便能合群傳命置郵,不過如此[17]。

這段話中的“西學東漸”足證該詞的使用不晚于1905年,比《西學東漸記》早了10年。雖然曾少卿沒有具體解釋西學東漸,卻提供了理解該詞的語境,即“民知愛國”。當然,民眾的愛國情懷,并非清末才有的新鮮事。不過,曾少卿所說的“民知愛國”及其與“西學東漸”的關系,很可能是受到了梁啟超影響廣泛的政論《新民說》,特別是其中《論國家思想》篇的影響。該篇最初發表于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十五日(1902年3月24日)的《新民叢報》,其中強調“愛國之心”,但認為中國人素無國家思想,即“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國家”,“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國家”,而歐洲則不然[18-19]。以此觀之,則歐洲的國家思想之來華和“民知愛國”,自然可以視作西學東漸的結果之一。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抵制美貨的中外對立角度來理解“民知愛國”和“西學東漸”的關系。眾所周知,西學東漸雖有積極的一面,但對晚清本土知識的沖擊也是巨大的。如果把曾少卿所說的“愛國”理解成晚清中西學術、文化和政治沖突背景中,中國知識精英積極提倡學習西學(特別是西方科技)以達到自強、富庶,同時又不棄本國學術和文化于不顧,似無不可。

此外,1910年5月13日的《申報》之“清談”欄目也曾刊發《自由結婚》一文。文首稱“中國舊習向來重男輕女,故男子之權力極大,然猶幸有停妻再娶之例禁”。接著,作者抱怨道:“自西學東漸,口講文明者,盛唱自由結婚之制,于是男子之權力益肆,停妻再娶之事竟視為當然,其甚者,且休棄結發,別締新緣?!盵20]顯然,這里的“西學東漸”側重于西方的自由婚姻制度,而作者的用意乃是從中國傳統女性的視角出發,強調其對本土男性婚姻觀念和行為的負面影響。

又,1914年7月16日出版的《申報》之“要聞”欄目發表丹陽縣知事胡為和(貴州獨山人,于1914年2月—1918年2月和1924年1月—1924年12月間兩任丹陽縣知事) [21]的布告書。文中圍繞縣政和民風,分五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其中談到提倡小學教育時,不僅指出兒童學業上的“小成、大成,程序本由漸而進”,而且也提醒民眾“自西學東漸,藝術日新”,因而眼光不能拘泥于傳統學問,而是也要學習西洋的“聲、光、電、化”等方面的知識[22]。顯然,胡為和筆下的“西學東漸”,側重于西方的自然科學。上述三個用例表明,“西學東漸”一詞雖然本身有著明確的含義,但是由于“西學”的范圍很廣,且“東漸”的影響也層次豐富,加之不同文本的語境不同,因而文本作者在運用該詞時不僅對其含義常各有側重,而且借以申述的主題和用意也時有差別。

二“西學”和“東漸”

“西學東漸”一詞作為一個整體雖然不是古漢語中的詞,但是組成它的“西學”和“東漸”卻很早就見諸古籍?!抖Y記·祭義》云:“祀先賢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编嵭ⅲ骸拔鲗W,周小學也?!?孔穎達疏:“周之小學在西郊?!盵23]又《大戴禮記·保傅》篇云:“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盵24]此處“西學”指周代的小學[25],而古代的小學即兒童、少年接收初等教育的場所[26]。但是明末天主教傳教士陸續來華傳教,亦將西方學問帶到中國。這時,“西學”一詞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意大利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 1566—1640)的《西學》(約1615)和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的《西學凡》(1623)都是用漢語寫成的,書中首次向中國人介紹了當時歐洲高等教育的主要科目,即文科(即rhetorica,修辭學)、理科(即philosophia,哲學)、醫科(即medicina,醫學)、法科(即leges,法學)、教科(即canones,教規),以及道科(即theologia,神學)(《西學》僅記5科,不含“教科”)[27-29]。這里的“西學”,顯然已經轉變為西方自然和人文科學的意思。該詞詞義的這種轉變是否始于這兩種文獻,尚需進一步探究。但是《西學凡》問世后在中國流傳較廣,如《四庫全書總目》(1795)中有其專門的提要[30],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之《槐西雜志》(1792)中也有對其內容的介紹[31],由此也就推動了“西學”的新詞義在中國的傳播。

至于“東漸”,早在《尚書·禹貢》篇中就有“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之語??装矅ⅲ骸皾u,入也?!盵32]此處所謂“東漸”,即向東流入的意思。之后,又引申為向東方流傳或至東方的意思[33-34]。因此,“西學東漸”中的“東漸”一詞本身的含義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比較穩定的,只是東漸的內容成了近代來自歐美的學問。

三類似于“西學東漸”的表述

“西學東漸”一詞的出現與使用,并不是一個孤立的語言創造和應用現象。清末,“俄力東漸”(1908)等詞[35]表明“××東漸”四字結構并非“西學東漸”所獨有。同時,采用該結構并且含義也類似于“西學東漸”或與之密切相關的詞也頗為常見。以下試舉一些具體的用例:

1891年,“西人東漸”,出自“今察世界狀態,西人東漸之勢,如水之滾滾,晝夜不舍”[36]。

1900年,“歐人東漸”,出自“《東洋史學》一書,……下編述遼金元明以及本朝之事,旁及歐人東漸、大清經略塞外,及中亞細亞形勢,太平洋沿岸形勢”[37]。

1904年,“歐力東漸”,出自“歐力東漸,于今百年,當時由歐來亞,繞道若千里,行程若千日”[38]。

1905年,“歐勢東漸”,出自“中國數十年來,歐勢東漸,交涉日棘,遇有戰事,無不損兵折將,割地償金”[39]。

1907年,“歐化東漸”,出自“自世界大通,歐化東漸,民間始知人人皆有天賦之權”[40]。

1908年,“歐學東漸”,出自“時歐學東漸,女學發達,自由平等之說日浸淫于學者之腦際”[41]。

1908年,“歐風東漸”,出自“自歐風東漸,士民均以蕩檢逾閑為平權,以后必致潰先圣之大防”[42]。

1908年,“西力東漸”,出自“農務之失敗,至于今日已積重而難返,益以西力東漸,商戰之烈,瘡痍未復而重”[43]。

1908年,“西風東漸”,出自“西風東漸,盧騷民約之深入,斯米爾自由獨立檄之灌溉,一入其腦,牢不可拔”[44]。

1909年,“歐籍東漸”,出自“歐籍東漸,和文譯本,津逮尤廣”[45]。

1911年,“新學東漸”,出自“往昔之學者專尚空論,而樂為無用之文,不能讀書,期于適用之故;今新學東漸,正神州學術復興之時”[46]。

上述詞語都與西方有關,或著眼于人,或著眼于學術,或著眼于書籍,或著眼于軍事。當然,這些詞語所處的語境是各不相同的??偟膩砜?,其中表述西學向中國傳播的詞語有“歐化東漸”“歐學東漸”“歐風東漸”“西風東漸”“歐籍東漸”和“新學東漸”。但是它們與“西學東漸”相比都有一些不足。例如,“歐”字范圍局限于歐洲;“化”和“風”字表意寬泛且過于抽象;“籍”字僅限于書籍;“新”字則有潛在的歧視本土學問為“舊”的意味,并且沒有點明知識來源。這或許就是促使“西學東漸”一詞最終遠比上述詞語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些詞語的出現與使用,也為“西學東漸”一詞創造了孕育該詞和比較其造詞優劣的語言環境。

四結語

“西學東漸”一詞并非始見于1915年出版的譯書《西學東漸記》,而是清末就已出現。其詞源至少可追溯至1905年,時值清末新政時期(1901—1911)?!拔鲗W東漸”一詞創造于近代,而構成該詞的“西學”和“東漸”卻有著悠久歷史,不僅可追溯至漢以前的典籍,而且至今仍在使用?!皷|漸”一詞的含義古今變化甚微, “西學”的含義則從明末以前指稱周代的小學,轉變為明末以來指稱西方學術。在清末多種“××東漸”等與西方密切相關的詞語出現與使用的背景中,二者的結合孕育出了表意更加準確且不含歧視的“西學東漸”一詞。該詞的特點,以及日后《西學東漸記》一書的風靡,賦予了其強大的生命力,使之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學者在探究其詞源時,不僅需要努力追尋早期用例,而且應當關注歷史語境,如此方能深入了解詞語背后的社會現象和心理。當然,“西學東漸”的說法也并非毫無問題,例如詞中的“東”“西”二字,實際上為基于本質主義的將東、西方學術對立的觀點提供了潛在的空間。又如,清末以來傳播到中國的歐美學問之中,實際上有不少是自日本輸入的,也輸入了日本本土創造的自然科學知識,故而這些知識從日本到中國的傳播過程顯然不是簡單的西、東關系所能概括的。

參考文獻

[1] 容閎. 西學東漸記[M]. 徐鳳石, 惲鐵樵,譯.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15.

[2] 黃玉順. 反應·對應·回應——現代儒家對“西學東漸”之態度[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5): 22-28.

[3] 黃玉順. 從“西學東漸”到“中學西進”——當代中國哲學學者的歷史使命[J]. 學術月刊, 2012(11): 41-47.

[4] 滿新穎. 中國歌劇音樂劇理論思潮發展與嬗變研究[M].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4: 17.

[5] Yung W.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M].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09.

[6] Leibovitz L, Miller M. Fortunate Sons: The 120 Chinese Boys Who Came to America, Went to School, and Revolutionized an Ancient Civilization[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1: 15-26.

[7] 周棉. 《西學東漸記》中譯本不同版本之比較及其意義[J]. 江蘇社會科學, 2005(5): 221-224.

[8] 白莉民. 西學東漸與明清之際教育思潮[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9.

[9] 熊月之. 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10] 鄒小站. 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11] 黃見德. 明清之際西學東漸與中國社會[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

[12] 李曉靜. 1905年中國抵制美貨運動與美國的對策[D]. 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2007: 1-17.

[13] 袁丁. 1901~1905年間中美關于華工禁約的交涉[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3): 75-82.

[14] 許冠亭. 商會在官、民、洋三元互動中的角色和作用——以1905年中美工約交涉及抵制美貨運動為例[J]. 史學月刊, 2007(12): 57-64.

[15] 吳成平.上海名人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1: 519.

[16] 張瑛. 梁啟超的《記華工禁約》[J]. 史學史研究, 1984(4): 69-72.

[17] 揚州閱書社,等. 揚州閱書社致上海商會函[N]. 申報, 1905-07-03(2).

[18] 梁啟超. 新民說四: 第六節 論國家思想[J]. 新民叢報, 1902 (4): 1-12.

[19] 梁啟超. 新民說[M]. 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4: 22-32.

[20] 自由結婚[N]. 申報, 1910-05-13(12).

[21] 吉宗伯. 兩度擔任丹陽知縣的胡為和[G]//丹陽文史資料:6輯. 丹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丹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88: 87-88.

[22] 胡為和. 丹陽知事蒞任后之文章[N]. 申報, 1914-07-16(6).

[23]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禮記正義[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340.

[24] 黃懷信,等. 大戴禮記匯校集注[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4: 339-340.

[25]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8卷[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3: 752.

[26]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2卷[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3: 1640.

[27] 高一志. 童幼教育[M]//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1冊. 臺北: 方濟出版社, 1996: 370-384.

[28] 艾儒略. 西學凡[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93冊. 濟南: 齊魯書社, 1995: 630-634.

[29] 梅謙立. 晚明中國的文藝復興教育——關于耶穌會士高一志《童幼教育》的初步研究[J]. 廣東社會科學, 2014(6): 119-130.

[30] [清]永瑢,等. 四庫全書總目[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1080-1081.

[31] [清]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0: 185.

[3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71.

[33] [梁]僧祐. 弘明集校箋[M]. 李小榮,校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539.

[34]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4卷[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3: 849.

[35] 論中國處置延吉廳之失策[N]. 申報, 1908-11-01(3).

[36] 盛會重興[N]. 申報, 1891-07-29(1).

[37] 東洋史要跋[N]. 申報, 1900-01-14(3).

[38] 西政題[N]. 申報, 1904-03-28(3).

[39] 尚武觀[N]. 申報, 1905-03-26(2).

[40] 論紳權[N]. 申報, 1907-02-23(2).

[41] 自由結婚瑣記[N]. 申報, 1908-05-01(12).

[42] 史履晉. 史御史請派大員編纂禮學[N]. 申報, 1908-06-29(4).

[43] 論當道宜整頓農務以馳將來之隱憂[N]. 申報, 1908-08-07(26).

[44] 山西國會請愿書[N]. 申報, 1908-08-29(26).

[45] 藩學決議組織圖書館[N]. 申報, 1909-01-27(11).

[46] 今日學校注重國文之研究[N]. 申報, 1911-03-19(3).

猜你喜歡
容閎清末西學東漸
利瑪竇對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作用管窺
留學生之父:留學事業之外的傳奇一生
“中國留學生之父”的職業生涯
清末書院改學堂
簡述清末西方中國觀的轉變
論清末粵漢鐵路風潮對粵港地區報業的影響
淺談清末新式學堂與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中心的形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演進軌跡與時代特征
“西學東漸”與中國傳統女性道德觀的近代命運
“西學東漸”與上海近代體育的嬗變(1843-1949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