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價值探析

2022-11-22 05:12王向志顏優良張紅艷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共同體理念綠色

王向志,顏優良,張紅艷

(南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一項基本內容,它是人類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用和改造自然,促使人與自然能夠保持健康、穩定、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狀態。美國著名學者諾曼·邁爾斯在《最終的安全——政治穩定的環境基礎》一書中,精辟地闡述了生態安全與經濟安全、政治安全的關系,他指出一旦生態不安全,這種不安全形勢必定會殃及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反觀當下,全球生態危機愈發嚴重。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中指出:“面對全球環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勇于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盵1]還闡述了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需堅持的六項基本原則,基于這六項基本原則,透過生態安全視角來探析該理念的價值,有益于在全球提升其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有益于凝聚國際共識,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保障全球生態安全。

一 認知價值:主體承認、利益同向和文化認同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人類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態理性回歸,因此理念的建構具有重要的認知價值作用,有助于提升人類的生態安全意識,進而深刻改變人的觀念、思維和行動,在意識的能動指導下,人類會更好地履行應盡責任和擔當,從而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形成資源環境“承”與經濟社會發展“載”相匹配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方式。其認知價值主要體現在主體承認、利益同向和文化認同三個方面。

(一)主體承認是認知價值的基礎

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反對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元分離,旨在對自然的“主體性”承認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倡導以平等關系、共同體關系、倫理關系,將自然作為一個主體來看待。首先,要以平等關系來承認自然的“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2]525。因此,人類理應承認自然的“主體性”。人與自然平等,要求人類改變過去征服者、奴役者的身份和地位,與自然成為彼此的守護者。其次,要以共同體的關系來面對自然的“主體性”。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各自的歷史都是對方歷史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在共生共存、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滿足彼此的價值訴求,雙方既互為前提又互為結果”[3]。這說明人與自然具有天然的同一性,作為生命共同體,人離開自然這個主體便無法生存,自然離開人這一主體也無法“復活”。再次,要以倫理關系來對待自然的“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盵4]這說明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人類尊重和保護自然實則是在尊重和保護自己。自然作為主體,其本身是具備價值的,因而人與自然存在倫理關系。用倫理來約束人與自然相處中人類的行為,能夠讓人類從道德的高度來維護生態環境的健康和安全??傊?,基于主體承認的邏輯,最終會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兩大主體的互相承認中達到和解的狀態,人們的生態安全意識自然會相應提升,由此引導人們將承認的意識外化為具體行動,最大限度地減少與自然的沖突和矛盾,以實現人與自然良性循環互動、和諧共生的局面。

(二)利益同向是認知價值的核心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彼^“正確理解的利益”,就是“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5]。從馬克思主義的利益理論出發,能凝聚全球維護生態安全的磅礴力量。從世界視野來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與人類的利益追求是同向的。首先,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理解的利益”理論的新發展。馬克思曾說,“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盵6]161馬克思的這段話深刻表明,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永恒前提,人必須通過實踐從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而物質生活資料正是人類通過生產勞動所創造的人類必需的利益,也就是說自然是人類獲取永恒利益的物質前提。習近平總書記以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的眼光,以利益共同體為根基,提出的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蘊含倡導人類愛護、守護好大自然的利益觀,是符合全人類利益的,因此是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的新發展。因為只有整個生態系統安全了,自然才能可持續地滿足人的利益。其次,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高度凝練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共同利益。就人類而言,本來就有著諸如抵御自然災害對人類的侵襲、處理全球變暖造成的危機等共同利益。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倡導“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395,也就是說在人類保護的前提下,人與自然都能更可持續、更為安全地發展,彼此的利益會相互滲透和促進,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內在的共同利益,以此敦促每個人維護生態安全。最后,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兼顧了各國的核心利益。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提出的共同但又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很好地權衡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引導各國將自身利益的發展服從于全人類利益的發展。從國內視野來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符合全體人民利益的。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要“從最廣大人民乃至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去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7],將“以人為本”作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邏輯遵循,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要求。因為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克服資本邏輯所造成的自然和人的本質等的多重異化,才能克服生態危機,保障生態安全,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盵2]209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安全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五級書記共抓生態保護的大局面,打好了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實解決了影響民生福祉和社會穩定大局以及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生態問題,逐步構建了“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8],有效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生態權益和生存權益,讓人民享受到了良好生態環境所供給的產品和服務,有力地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傊?,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不僅符合我國人民利益,更符合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其利益取向與個人生存、生活的利益是同向的,能夠引導人們自覺提升維護生態安全的“類意識”和“類責任”,為生態安全建設貢獻力量。

(三)文化認同是認知價值的保障

對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文化認同是理念認知價值的前提和保障。歷經幾次大的科技革命后,人類形成了共同的生態文化譜系,比如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化以及西方先進生態文化等,雖然每種生態文化都有其獨具一格的見解和不同的受眾,但是它們在面對全球生態危機時,所追求的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以人類永續發展為目標,這也恰恰體現了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文化有著求同存異的包容性,有著能被世界人民所廣泛接受的基礎。其一,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多年的中華大地造就了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取用有節、敬畏生命”等內容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其價值旨歸在于主張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二元對立,而是一元統一,強調人類應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愛護生命,合理開發和使用自然,不能僭越生態安全界限。世界著名生態經濟學家柯布教授認為:“中國是當今世界最有可能實現生態文明的地方,因為中華傳統文化一直是有機整體主義的,有很深的生態智慧,中國政府在各國政府之前率先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可以看作是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對這種有機整體主義的弘揚?!盵9]因此可知,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不僅在國內有著深刻影響,在國際上亦不乏認同者。其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化具有認同的天然基因。人類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時,由于資本邏輯所帶來人與自然異化的生態災難時,在尋求解決生態危機的良方過程中,逐步造就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化,其主張構建以實現“兩個和解”為取向的生態觀,其目的是要實現共產主義中的真正共同體。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兩大和解”是“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6]209。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生態文化主張在消除生態危機和消除分歧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形成了在生態安全條件下永續發展的觀念。尤里·普利特尼科夫曾說:“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馬克思主義奠定了現代生態學及整個世界體系知識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盵10]可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化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對現代人類來說有著天然認同的基因。其三,西方生態文化具有認同的廣泛基礎。20世紀中葉,在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問題越來越嚴重,生態危機成為繼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之后人類面臨的第三大危機。在探索解決生態危機之道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生態文化理論,包括深層生態學理論和環境倫理學理論等,這些理論“提出了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反對掠奪生態等主張”[11],這反映了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時期人們謀求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權利的訴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積極性。其積極的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傳播,而廣泛被認可、吸收和借鑒。綜上所述,科學合理的東西方生態文化不僅豐富了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文化內涵,為其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動力,也共同反映了人類在面對生態危機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而且因其廣泛的基礎性、親和性,更易讓大眾接受、理解和認同,因此在促使人類提升生態安全意識上能得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二 助推價值:開放合作、綠色發展和系統治理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生態安全是指一個國家具有能持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保障人民生態權益、經濟社會發展不受或少受來自于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約與威脅的穩定健康的生態系統,具有應對和解決生態矛盾和生態危機的能力”[12]。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開放合作、綠色發展和系統治理原則,有益于各國協同化解生態矛盾和生態危機,可推動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需要每一個國家的參與,其中:共商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各國共同協商如何解決生態危機問題,如何劃分各國應承擔的責任;共建是各國都應該是全球生態安全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強調整合智慧和力量,從而形成強大建設合力;共治是在共商的基礎上,各國以系統治理觀念為指導,分別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共同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共享就是讓全人類享受生態安全帶來的紅利,讓人民大眾得到滿滿的安全感、踏實的幸福感。

(一)開放合作助推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

古人有言,“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面對全球生態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到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要堅持“拆墻”和“拉手”,而不是“筑墻”“松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多邊主義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始終秉持開放合作的觀念來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生態環境,推動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首先,開放合作是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的基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堅持開放包容、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觀點,它倡議各國做多邊主義的堅定維護者,并通過共商來推動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當前,人類面臨生物保護、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等影響生態安全的世界性問題,沒有一個國家能在應對全球生態危機中,做到“獨善其身”,只有開放合作才是各國解決生態危機問題的出路。因此,各國應堅決維護聯合國在全球生態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共商應對之策,同時應積極響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生物多樣性公約》《巴黎協定》等文件的合作要求。其次,開放合作是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的普惠之路。正所謂開放帶來進步,合作才能共贏,封閉必然落后。當今,人類的生態利益交融前所未有,氣候變化指標和影響不斷惡化,這對經濟社會發展、糧食安全以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重大不利影響,迫切需要各國開放合作,共同建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以保護人類免受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影響,讓人類享受生態安全帶來的生存和發展紅利。一直以來,中國致力于與各國謀求生態安全的普惠之計。比如,在南南合作、“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積極將自身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技術開放分享給他國,采取了一系列綠色行動,在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在與他國的合作中,不僅實現了經濟的互利共贏,也實現了生態向好的互利共贏。因此,在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中堅持開放合作路徑,確實是一條能造?,F代各國、造福子孫后代的實實在在的普惠之路。最后,開放合作是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伙伴關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實現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各國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園,在生態挑戰面前,人與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堅持開放合作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成功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在生態治理方面,發達國家應開放成熟的治理方案,讓資金、技術能夠順暢地進入到發展中國家,從而推動發展中國家環境治理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美麗世界建設的宏圖。在加快產業生態化建設進程方面,各國應合作構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運作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態安全技術創新體系,同時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合作,共同打造促進生態安全的高新技術、高新產業和新型模式。當然,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在推動開放合作的過程中,會面臨文化差異、革命性變革等問題,正所謂“獨行快,眾行遠”,因此各國應互相理解和幫助,克服重重困難,以開放之姿謀發展,以合作之態促共贏,建好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進而推動形成新型生態安全格局。

(二)綠色發展助推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

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堅持綠色發展原則,這是解決生態污染問題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策,也是現代化高質量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更是引導人類踐行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科學理念,能為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提供不竭的綠色動力。其一,可持續發展是綠色發展的追求,也是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的內在訴求。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動態的,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決不能以發展停滯作為代價。綠色發展觀點旨在“減少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損害,又防止刻意維護自然而抑制經濟發展從而影響社會發展現象的產生”[13]。綠色發展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正確發展路徑,不僅能保障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能實現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二,高質量的生產力是綠色發展的內核,也是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的根本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二者關系時指出,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14]209??梢?,高質量的生產力應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為前提的,是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且可循環的高效益生產力,也正是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必需的根本推動力。其三,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綠色發展的必然,也是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應有的發展方式。走綠色低碳之路,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強調,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就更加明確要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生產上要堅持實行綠色生產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在協調生態安全和社會進步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同樣需要各國踐行綠色生產方式,這種方式要求轉變過去物質資源消耗量大、產業粗放擴張、能耗高排放高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舊發展模式。實現從擴張型增長向質量型發展的轉變,從而為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提供可行的經濟發展路徑。要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要求進行綠色消費,要求人們養成節儉、低碳的消費習慣,杜絕因攀比、滿足虛榮心等而造成的奢侈、異化的消費。整體推進綠色發展理念,讓整個人類社會形成“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綠色市場——綠色消費——綠色回收”的綠色可循環的發展模式,推動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真正讓人們過上安全、優美的生態生活。

(三)系統治理助推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

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系統治理原則,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整體思維在實踐中的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容分割的生態系統。治理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堅持統籌考慮、系統施策、多措并用的系統方法來治理環境,在治理生態環境時做到不落一個要素,不落一個環節,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得到系統治理,以推動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一方面,系統治理為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生態系統各要素間存在普遍的聯系,因此,孤立地、靜止地來看待、治理生態環境問題是不科學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盵14]85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正是對生態治理條塊分割、九龍治水、權責不明的管理現狀的突破。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盵15]正如恩格斯所言,正確認識自然規律是人類能支配、利用、改造自然的前提,系統治理正是隨著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不斷深化,而進一步能動地提出的治理生態環境的科學合理方法。因此,系統治理能有效提升生態系統功能,推動形成穩定、安全的生態系統新格局。另一方面,系統治理為推動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提供了經得住檢驗的實踐。我國積極踐行系統治理觀,部署、推動、實施了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共抓大保護,共抓大治理,不搞大開發”的高質量發展戰略,系統治理我們的母親河,打造良好的流域生態系統;重點開展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祁連山等區域的生態保護及治理,有效遏制了青藏高原生態惡化勢頭,這些都是堅持系統治理的高標準樣板工程。同時,就國土空間規劃,我國嚴格劃分、界定了三條控制線,以保護生態環境,系統推動構建新型生態安全格局,以有效的治理、修復促進社會生產發展、人們生活幸福。

三 引領價值:美麗中國偉大實踐和中國方案貢獻

當前,全球生態危機已演變為“類危機”,并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威脅,如何凝聚起全球力量共同解決“類危機”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構建的邏輯起點。從這一起點出發,通過美麗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以及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貢獻,中國能夠引領各國站在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高度,積極承擔生態治理責任,從而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最終實現生態安全的全球圖景。

(一)美麗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對實現全球生態安全具有引領作用

目前,中國人口在全球排名第一,經濟總量在全球排名第二,領土面積在全球排名第三。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擔起了大國的責任,在應對全球生態危機面前,我國積極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來踐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以本國偉大實踐來引領實現生態安全的全球圖景。一是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八大以來,我國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積極踐行“兩山”理論,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據統計,2012—2017年全國完成造林5.08億畝,是全球同期森林資源增加第一多的國家,相比于2013年,2017年中國的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含地級市)PM10平均濃度下降22.7%,相比于2012年,2017年中國地表水好于三類水質的占比提高了6.3%,劣五類水體的占比下降了4.1%[16]。我國生態環境經過不斷的修復,生態安全的系數不斷得到提升,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美好生態紅利不斷釋放,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這無疑對實現全球生態安全具有強大引領作用。二是中國綠色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在美麗中國建設的號角下,經過全國人民的不懈奮斗,我國綠色發展建設取得諸多世界第一,目前中國是全球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國,有著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以及最大的污水處理能力,這不僅顯現出我國在生態安全建設上的強勁實力,也用實力凸顯了我們在生態安全建設上的引領作用。三是中國生態建設的國際影響力大大提升。目前,美麗中國建設的許多實踐典型,正不斷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推廣,“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治理者等都獲得了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成為許多國家生態治理學習和借鑒的先進典型”[17]。另外通過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等主場交流論壇,積極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會議,倡議在全球積極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使得我國的生態安全主張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我國生態建設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都得到非常大的提升。中國行動,廣受贊譽,聯合國專家伊麗莎白·穆雷瑪稱贊道,“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中國的實踐值得各國借鑒”[18]??梢?,美麗中國建設作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對實現生態安全的全球圖景具有很好的引領價值。

(二)面對全球生態危機,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為實現生態安全的全球圖景提供了中國方案

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在探索解決生態問題的過程中而總結形成的中國方案,旨在為全球謀求安全、和平的發展環境,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力促人與自然相和諧。一方面,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關乎時代問題的科學理念。當前,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全球生態安全危機,地球的生態環境正變得更脆弱。據聯合國統計,當前全世界“二氧化碳濃度正處于300萬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48%;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風險,全球每年的森林損失達到1 000萬公頃”,預計到2030年全球生態難民將到達2億人[19]。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擔憂地指出,我們正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漸行漸遠??傊?,氣候變化、極端天氣、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等問題已經讓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異常危險,而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也是人類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家園,盡管在經濟上利益可以以國家劃分,但生存環境卻只能全球共存,生態的整體性以及無邊界性,迫切需要人類來共同治理,由此說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順應時代問題而生,是從實踐中形成的引領解決全球生態問題的創新理念、科學理念,具有重大價值。另一方面,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順應全球發展潮流的可行理念?!吧鷳B危機已經是全球性的普遍危機,國別的生態危機已經演變為‘類危機’,沒有那一個國家可以不依賴其他國家的合作在危機面前可以獨善其身?!盵20]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將和諧共生觀、綠色發展觀、系統治理觀、民生幸福觀、開放合作觀、普惠包容觀作為其核心觀念,以維護生態安全為根本目的,以人類永續發展為最高目標。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危機,落實《巴黎協定》的升溫控制目標,中國肩負起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以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根本遵循,不僅強化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提出“3060”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還積極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此外,中國積極推行綠色“一帶一路”,給國際社會提供綠色公共產品,引領沿線國家平衡發展和安全之間的矛盾,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發揮了建設性的積極作用。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上,中美發表《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兩國一致承諾在21世紀20年代的關鍵十年加速行動,以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生態風險和生存危機,這顯示出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率先垂范,以大國引領全球扭轉氣候危機局面,在生態安全領域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梢?,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解決全球生態危機的一劑良方,是切實可行的方案,能為實現生態安全的全球圖景提供具有引領作用的中國方案。

四 結 語

中國之聲,激蕩世界。習近平總書記的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回答了在人類文明新征程中怎樣進一步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其內涵豐富,具有提升生態安全意識的認知價值,構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生態安全格局的助推價值,實現生態安全全球圖景的引領價值。中國在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方面展現的領導力和行動力,能夠穩步推動理念從理論形態向實踐形態的轉變,能夠激揚人類的“類思維”,從而攜手并肩維護生態安全,為實現人與自然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進而推動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實然狀態向應然狀態邁進,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永續發展。

猜你喜歡
共同體理念綠色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方傳蕓舞蹈創新理念拾微
環保節能理念在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
愛的共同體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再造綠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