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滸傳》中的儒家思想探析

2022-11-22 05:12崔雪茹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招安李逵好漢

崔雪茹,尹 倩

(西南財經大學 人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每個時代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思想對文化的影響,具體又可以在文學、繪畫、書法、建筑、習俗等載體上體現。對于文學作品來說,思想的影響,主要是對創作者的性格、價值觀、思想觀念等的影響,而后才進一步體現在創作者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之中。創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其創作的意圖、文章的故事線、人物形象設定、場景情節規劃以及書中引用或化用的句子等等,都能充分地體現時代思想對其重要影響。儒家思想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便一直處于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地位,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宋徽宗宣和年間,政治腐敗黑暗,社會矛盾加深,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爆發。因聲勢浩大,便在民間流傳許多奇聞軼事,《水滸傳》便是施耐庵在匯總和改編眾多民間傳說、中國古典小說分支之一的話本和被許多元雜劇作家偏愛的水滸戲的基礎上再次創作而成的。在漫長輝煌的中國文學歷史中,《水滸傳》是第一部深刻描寫轟轟烈烈反抗社會不平等的農民起義的宏偉著作,生動地展示了浩浩蕩蕩、史無前例的農民反抗封建官僚的激烈斗爭場面。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封建官僚的逼迫下人民不得不反抗的社會現實,贊揚了農民革命斗爭的正義性。在《水滸傳》眾多英雄故事中,蘊含著許多儒家的思想文化,其表達的主題也體現出儒家思想內涵。

不僅如此,《水滸傳》臧否人物的依據、判別是非善惡的價值取向,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都是從儒家汲取的。如高俅粉墨登場時,被評論道:“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玩耍,頗能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只在東京城里城外幫閑?!盵1]14這鮮明地體現了《水滸傳》以儒家的倫理觀念臧否褒貶人物,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五常說,系儒家最重要的行為規范,加上忠孝,就幾乎包容了三綱五常的全部內容。作者以此來評定高俅,鮮明反映出“忠義”這一儒家價值準則的盛行。同樣,對其他人物的評價也莫不外乎如此。

一 儒家思想對《水滸傳》故事設定上的影響

故事設定是文章和小說的框架,文章始終圍繞設定的故事展開。作者在設定故事情節的時候,必定會受到自己的思想觀念、所持有的價值觀的影響。

(一)《水滸傳》故事設定中體現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和正名思想

《水滸傳》主要講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集聚造反、反抗朝廷欺壓,后又接受招安,最終徹底消亡的悲壯故事。其實這整個故事設定能夠明顯地體現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一直強調“仁政”,強調以民為本??鬃诱J為:“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盵2]135(《論語·子路》)為政者遵從禮,百姓就不敢不敬;為政者講道義,百姓就不敢不服從;為政者講信用,百姓就不敢不真情相待。而《水滸傳》中一百零八條好漢起義造反,就正是因為統治者的昏庸、朝廷的腐敗,造成社會黑暗不公,局勢動蕩錯亂。

同時,儒家思想強調“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盵3]而最后宋江等人的妥協、梁山好漢全體接受招安的結局,正是體現了他們內心“替天行道”和“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忠君思想。

林沖原本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外號“豹子頭”,武藝高強,膽識過人。他對于朝廷一直是忠誠的。林沖的妻子差點被高衙內侮辱,高俅又有意陷害他,導致他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誤闖軍事重地白虎堂,被刺配去滄州。刺配途中還險些被高俅買通的公差害死。得知真相后林沖終于明白一味地忍讓沒有活路,于是憤怒之下殺了放火暗算他的小賊,連夜冒雪投奔梁山泊。遭到如此迫害,林沖也只是對貪官佞臣抱有恨意,并沒有反皇帝之心,對待招安也是持贊成態度。除林沖之外,宋江、關勝、朱仝等一些梁山好漢都愿意為朝廷效忠,渴望得到重用,征討敵軍時也拼盡全力,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梢姟懊帧痹谒麄冃睦锏闹匾???鬃佑醒裕骸懊徽齽t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盵2]134強調了名分的重要性。宋江作為梁山好漢的首領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最終,雖仍有人心存不甘,但梁山英雄好漢們還是接受了招安。由此可見,小說最后接受招安的情節,也充分體現了儒家的“正名”思想。

(二)《水滸傳》故事設定中體現了儒家的忠義思想

孟子曾在“魚”與“熊掌”之間、“生”與“義”之間“舍生而取義”,強調義的重要性。那么“義”是什么呢?馮友蘭曾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這樣寫到:“一個人做他應該做的事,純粹是由于這樣做在道德上是對的,而不是出于在這種道德強制以外的任何考慮”[4],這就是“義”的含義。而在《水滸傳》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或是為了朋友兩肋插刀、或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等等,都是道義的展現。梁山好漢們最講信義,無論是因為情勢所迫還是志趣相投,來到梁山投靠的一百單八將無一不是把義氣放在首位。

《孟子》中說:“義,人之正路也?!盵5]《荀子》中說:“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盵6]梁山聚義誓詞中也處處強調義:“共存忠義于心,同著功勛于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盵1]865“義”是義氣,是好漢們的惺惺相惜、兩肋插刀。宋江以“義”招攬人才,所以前來投奔的人也都愿意追隨他,可見“義”字深深鐫刻在梁山好漢們的價值觀之中。由于小說人物多偏草莽英雄一類,混跡江湖,故其外在表現形式多為“江湖義氣”?,F以小說中的具體故事情節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李逵本是沂水的一名衙役,因與戴宗一行人劫法場救下宋江被朝廷通緝,上梁山落草。李逵與宋江的情誼,源于江州水上宋江在李逵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借給李逵十兩銀子,當時的李逵身無分文,負債累累,連溫飽都無法解決,自此以后李逵便認定了宋江,對宋江慷慨佩服,在日后與宋江的相處中更是尊敬。在最后一回中,宋江為守自己忠君的節操給他下毒他也毫無怨言,坦然地接受安排,對宋江說:“罷,罷,罷!生時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1]1218說完之后潸然淚下,然后身體變得越來越沉重。當時就淚灑一地,拜別了宋江之后下船離開。等他回到潤州,身體早已支撐不住,最終慘烈離世。李逵臨死之時,囑咐從人:“我死了,可千萬將我靈柩,去楚州南門外蓼兒洼,和哥哥一處埋葬?!盵1]1219李逵如此看重忠義,愿將生死交托。雖沒有受過系統的私塾教育,但是儒家的“義”已深深刻入他心中。

魯智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作風,符合孟子對義的追求。魯智深為救被“鎮關西”糾纏的弱女子金翠蓮,去找鎮關西理論,惡霸鎮關西大怒和魯智深打起來,這正應了魯智深的心思,結果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實乃義舉!首先,魯智深與金翠蓮父女并無親屬等實際關系,為其討回公道并沒有利可圖。其次,魯智深作為提轄,而鎮關西鄭屠作為財主,為金翠蓮討公道而三拳打死鄭屠對自己的仕途沒有好處,而且最終魯智深只能削發為僧來逃脫災禍。由此,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魯智深此舉毫無利益的影子,而只為義,也就是做在道德上正確的事情,也契合了儒家強調舍生取義的思想追求。當林沖的妻子受到高衙內調戲時,魯智深反倒比林沖本人更氣憤,想要幫林沖出氣被林沖本人阻攔才罷休。這一細節更加具象地體現了魯智深對朋友的義。魯智深是一個好打抱不平、愛憎分明的英雄好漢,孔子所說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即可以對應他這一精神品格,一個人有正確的仁義觀,出于公心能夠正確選擇喜歡應該喜歡的人,厭惡應該厭惡的人。只有仁者才能做到好善厭惡,才能喜歡值得喜歡的人,厭惡應該厭惡的人。

燕青從小父母雙亡,被盧俊義收養長大。盧俊義被騙到梁山泊,之后因此被家奴告發定了死罪,對此,有學者指出:“是燕青城外乞食、流淚跪求獄卒為主人送飯,一‘跪’,一‘爬’,一‘咽’,無比真切感人?!盵7]“有恩必報、知恩圖報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燕青英雄俠義形象著力表現的文化內涵”[7]。知恩圖報是道義的表現,是“以德報德”的具體展現,燕青的知恩圖報契合儒家所要求的精神品質。

二 儒家思想對《水滸傳》人物形象上的影響

人物形象也能夠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儒家學派認為,懂得倫理、遵守道德是人區別于禽獸最根本的一點,作為人之君子就應該擁有仁、義、禮、智、忠、信等品德修養[8]。

“同聲相應歸山寨,一氣相隨聚水濱”[1]706“千里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1]865,《水滸傳》中不乏此類滿含忠義之氣的語句?!端疂G傳》最早的書名為《忠義水滸傳》,賽珍珠翻譯《水滸傳》為“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忠義”一詞在水滸群豪中產生的紐帶作用和價值意義。所謂“忠義”,天海藏《題水滸傳序》中的解釋最為明了:“盡心于為國之謂忠,事宜在濟民之謂義”[9]。楊定見在《忠義水滸全書小引》中亦寫道,“《水滸》而忠義也,忠義而《水滸》也”[10]。當宋江登上梁山后改“聚義廳”為“忠義堂”后,引導所有梁山好漢的人格傾向和價值準則就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一變化其實是對聚集梁山的英雄好漢“忠義”價值觀的整合與改造。于是“忠”和“義”不分主次,共同成為衡量梁山好漢的主要標準?!爸伊x”也貫穿于作品的始終,影響著每一個人物的發展。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形象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小說中,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幾乎都符合儒家理想的君子形象,具有仁義、孝順、忠良、守信等品質。而以高俅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形象與梁山好漢的形象恰恰相反,他們奸邪、狡詐、荒淫、虛偽、腐敗,與梁山好漢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水滸傳》中,宋江可謂是具備擁有“仁、義、禮、智、信”君子形象的典型代表。他濟困扶危,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常??犊饽?,被人稱作“及時雨”;他講求誠信,只要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同意給別人的財物就一定會言而有信、說到做到;他對同途的好漢兄弟們十分講禮義,受到了梁山各路好漢的認可和支持;他聰明智慧,不論是他私放晁天王,還是帶領梁山英雄們獲得了“三打祝家莊”等的勝利,都體現了他高超的情商與智商;他不愿棄宋從遼,忠心不負宋朝,最終主張接受招安,也體現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而高俅的人物形象則恰恰相反,他“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常常胡作非為且屢教不改。他不受人們的待見,卻偏偏受朝廷的賞識。在有了昏庸無能的皇帝在背后為他撐腰后,高俅愈發地作惡多端,完全就是一個典型的貪官污吏。這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小人形象,并從反面說明了儒家思想中對君子的要求和儒家倫理政治觀念的批判鋒芒。

(一)作品人物形象中體現了儒家“忠”的價值觀念

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包含了“忠”的思想。作為一部以農民起義為故事題材的小說,《水滸傳》在某些方面體現了“忠”的思想,但是也有所矛盾,表現出復雜性的特點。

首先,這部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官逼民反”,許多人物是在被朝廷奸佞、惡毒小人陷害,或一些變故后被迫落草為寇,雖身在梁山,實際上只是避難所,一旦朝廷赦免就會接受招安。具體表現在梁山大敗朝廷派來的高太尉大軍時,接下來的情節陡轉直下,以宋江、吳用為代表的一眾好漢力主招安,這說明他們心底其實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想要“忠君”的。

其次,《水滸傳》主要以圍繞不同人物的階級地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遭遇、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因素成功地塑造出了如此之多立體飽滿、獨具特色、個性鮮明、極為多彩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的過程中,儒家文化的影響如影隨形。最具有代表性、最深入人心的人物非“及時雨”宋江莫屬。宋江“為人最好,上下愛敬,滿縣人沒一個不讓他”[1]248。他扶困濟貧、慷慨助人,是為仁;他擔著血海干系挺身救晁蓋,使七條好漢得以逃離魔掌,是為義;他讓威猛強悍的李逵都死心塌地地跟著他,以他為首,是為禮;在他指導下取得了“三打祝家莊”“三敗高太尉”等戰役之勝利,是為智;他只要許諾了給人財物,就決不失信于人,是為信。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各種各樣的行為都是當時社會中入世的儒家知識分子整體人格的再一次呈現。宋江從出場到退出,他始終戴著一副精致的儒家面孔,只是被道德約束和包裝了。

“智多星”吳用也是《水滸傳》內著墨較多、智謀出眾的人物,他的身上隨處可見儒家思想的影子,儒家思想早已根植他心,對他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的行為對話與意識形態之中,儒雅的氣質,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更多地體現了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以及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的一些特點。儒家非常重視等級次序,所以在這種思想背景的影響下,吳用的懦弱和有時表現出的讓步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釋的??梢钥吹?,在他的所有行為或思想中,他會有意識或不自覺地遵守這樣一種標準。在宋江壯烈地赴死以后,緊接著吳用也舍棄了自己的生命,士為知己者死,這充分地展現了他對宋江的誓死追隨,永不背叛的忠義之心,同時從另一方面也可以洞察到深藏在吳用內心深處強烈的儒家觀念。他的身上折射著儒家知識分子對國家的責任感。

梁山泊中的英雄好漢來自各個地方,身份背景也不盡相同。梁山泊中也有很多人原是朝廷的官員,受到陷害無處可去,才落草梁山。他們大都受過純正的儒家教育,忠君思想尤為強烈。例如玉麒麟盧俊義,本是河北大名府出了名的富甲一方的大商戶、令人羨慕的大財主、受人尊敬的員外,家財萬貫,受過良好的教育,同時也因為仗義疏財深受江湖人士的追捧。長期受忠君思想影響,盧俊義對梁山泊一直是不看好的,認為梁山泊好漢們多是賊寇。因此即使是宋江邀請,盧俊義寧死也不愿落草梁山泊。一方面是自幼所受教育所致,另一方面是對梁山泊的不認同。自己是大戶出身,與賊寇等身,不僅會壞了自己的名聲,更對不起朝廷。盧俊義的文化背景讓他擁有強烈的忠君思想,與梁山泊眾人的文化差異更讓他感到自己不能與這些人伙同。即使是最后被迫落草,但朝廷招安時他也是贊同宋江愿意招安的。

(二)作品人物形象體現了儒家“孝”的價值觀念

“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幾千年來重視與發揚的精神品質,經典的孝子故事就有漢文帝的“親嘗湯藥”,可見其思想的主流與重視程度??鬃诱f:“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盵2]2孝道是踐行仁愛的基礎,足見孝之重要。在《水滸傳》里孝道也是全書的靈魂之一,梁山能夠聚集無數英雄好漢它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有五大孝子,黑旋風李逵打虎,插翅虎雷橫枷打白秀英,入云龍公孫勝,及時雨宋江,以及開篇第一個好漢王進。我們以李逵的故事為例,分析其中的孝道思想。

上梁山后,李逵思母心切,下山接母。當母親問到其近況時,李逵回答的是:“鐵牛如今做了官,上路特來取娘?!盵1]523對于這一謊言,文中有這樣一句心理描寫可作為解釋,大意為李逵知道若說是在梁山泊落草,母親一定不會去。這一善意的謊言既是為了不讓母親擔心,也是為了維護母親的臉面,因為在當時,落草為寇必是說不出口的存在?!抖Y記》中曾說:“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盵11]而李逵這一舉動,正是不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影響母親臉面的做法,這體現了他內心的些許愧疚,以及他粗中有細的孝子形象。

李逵義釋李鬼的做法也令人動容。面對冒充自己作亂的李鬼,一向魯莽勇猛的李逵卻因為李鬼說要“贍養老母”的謊言輕易放過,展現了全書中少見的“溫柔”的李逵形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李逵的價值觀中,自己的名與利是不如孝道重要的。對于冒充自己的所謂孝子,李逵更注重的是殺掉這個“孝子”對母親的影響,而不是逞一時之快、解一時之氣。這里充分表現了他的同理心和對孝道的注重、深化和延伸。在李逵的價值觀里,不僅希望自己對父母親行孝,更希望孝道能得到推廣與維護,讓父母都得到孝子的回報。而當李鬼謊言敗露,李逵對以孝道為擋箭牌,而行騙作惡之人忍無可忍,果斷殺掉。

在李逵背著母親趕路之時,因一時疏忽致母被老虎吞食,悲痛之下,李逵一人殺四虎,使故事情節達到了最高潮,加深了讀者對李逵“孝子”的印象。

梁山好漢們都重情重義,也十分孝順。公孫勝放棄官位回家侍奉母親,武松侍兄如父。一些梁山好漢無親無故,但他們對于孝行很是支持和贊同,晁蓋、吳用等人還多次將孝子們的父母接上山奉養?!缎⒔洝烽_明宗義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盵12]自古以來孝道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首要精神,儒家的孝文化,在梁山好漢們身上也有所體現。

三 儒家思想在《水滸傳》創作目的上的影響

文學作品的創作通常都不是作者的隨意行為,而是有一定目的的創作。無論是想要講述故事、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還是想反映社會、抨擊現實,每個時代的文學作品都有著其創作的目的和意圖。

《水滸傳》通過講述一場悲壯的農民起義故事,展現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起義的醞釀、形成和發展到最后結束,深刻反映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會現實?!端疂G傳》在刻畫英雄形象、歌頌英雄好漢的同時,揭示了現實社會下中國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發生、發展、失敗的原因,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殘暴、貪官污吏的腐敗丑惡,展現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作者施耐庵通過《水滸傳》對現實的影射,表現了他對社會環境的不滿,體現了作者心中對儒家“以人為本”“仁政”思想以及“仁義禮智信”君子形象的向往和追求。

(一)《水滸傳》創造目的體現了作者對儒家理想人格的弘揚

文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受招安時宋江對前來招安的宿太尉說到:“宋江昨者西岳得識臺顏,多感太尉恩厚,于天子左右力奏,救拔宋江等再見天日之光,銘心刻骨,不敢有忘?!盵1]988宋江認為梁山泊受招安是重見天日之光,自己終于得到朝廷認可,不勝欣喜。能夠在朝廷施展自己的宏偉抱負一直是宋江的志向,為了謀求政治出路,他做過許多探索:結交江湖英雄,起義造反,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等,但這些并沒有讓他得到當權者的青睞和賞識。從他在江州潯陽樓醉酒后題詩前的一大段心理獨白,就充分表現出他多年求取功名未果的失意、痛苦與迷茫等[13]。他本意是入仕做官,無奈卻上山落草。

宋江身上所展現的,仍然是一個傳統的文人形象,一心謀求仕途,對朝廷忠心耿耿,相比于落草,入仕或許才更符合宋江的心意。無奈落草,又一心想著歸順朝廷,宋江所受過的儒家教育給了他很深的影響。他所接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人物性格和命運,也決定了梁山泊的走勢和招安后的悲慘結果。

后世對于宋江的評價,大多都是對朝廷的愚忠。的確,在文中描寫的那樣昏暗的時代,朝廷不公,人們應該起來反抗,而不是守著自己忠君的思想默默承受。但從此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中國影響之大,作為中華文化的中流砥柱,儒家思想鑄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

《水滸傳》從智取生辰綱出發,梁山泊的英雄豪杰與黑暗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進行了十分艱苦的斗爭,他們懲惡揚善,樹立正氣,開倉放糧,救濟窮苦百姓,使梁山泊成為一片光明的天地。本以為他們會繼續這條道路,但故事發生了轉折,走向了招安的道路。在征遼戰爭中,面對遼國高官厚祿的誘降和吳用“棄宋從遼”的勸說,宋江道:“若從大遼,此事切不可提??v使宋朝負我,我忠心不負宋朝,久后縱無功賞,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順逆,天不容??!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后已?!盵1]1025這番話鮮明體現出他心懷忠君思想,渴望為國建功,展現了儒家濟世情懷。排座次之后,宋江一心招安,多次申明對朝廷的忠心。他認定自己忠肝義膽,“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如此閉塞,暫時昏昧”,所以竭力推進招安。由此可見,宋江仍對統治者心存幻想,走上造反的道路本是被迫之舉,在他內心深處,忠君報國的思想從未磨滅。招安過程中,宋江多次向韓存保、高俅等表明“宋江等并無異心”,“安敢反逆圣朝”,“若蒙朝廷赦罪招安,刻骨銘心,誓死圖報”的忠心。招安后,宋江力爭征遼,揮淚斬小卒,不受遼國招降,都表現了其忠心耿耿。征遼班師后受到冷遇,眾頭領都有怨念,宋江表示,眾人若嫌拘束,但有異心,先當斬我首級,然后你們自去行事,而且用“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勸勉大家克制容忍。即使在他臨死時猶念念不忘保持忠義,憂心李逵將他的一世忠義給毀,當讓李逵飲了藥酒之后,他才說出事情真相和矢志不渝的忠貞。接受招安后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受到朝廷迫害,結局悲慘,故事走向似乎漸漸與梁山好漢替天行道、伸張正義的行為和目標偏離。

這種結局看似不解,細細想來,實則必然。這一百零八位好漢里,有絕大多數好漢諸如宋江、盧俊義、林沖、楊志等原本皆為官吏出身,他們上梁山大多是被逼無奈之舉。在他們早年的人生里,接受并信奉的就是儒家文化,內心仍保留著儒家思想觀念,原有的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并不曾被減除,在這種儒家文化的束縛下,他們并不會真心與朝廷抗衡,或許仍幻想著朝廷會再度接納他們,忠君尊禮仍是他們的第一行動準則,這為他們的悲劇結局埋下了種子。

(二)《水滸傳》創作目的體現了作者對儒家理想社會的向往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仁就是做人的原則。仁和人合起來,就是道?!熬腥收?,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盵5](《孟子·梁惠王下》)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那么這些百姓就會親近國君,并自愿為他們的長官去犧牲。梁山好漢們性格中除了忠、義、孝、禮外,還具有仁愛的思想。一些梁山好漢受到過官府的迫害,見過百姓疾苦,逼不得已投奔梁山,他們一方面互相稱兄道弟,互幫互助,另一方面又匡扶正義,為百姓除害,見不得貪官奸商欺壓弱者。他們在梁山起義,也因為不滿統治階級的暴政,渴望天下太平;他們抵御外部侵略,維護內部秩序,也因為想要保境安民,給百姓安定的生活,這反映出了英雄好漢們身上“仁愛”的品質。

《水滸傳》深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是儒家文化環境熏陶的結果,因此作品內容不可避免地在字里行間保留了儒家思想的痕跡,《水滸傳》描寫的梁山好漢、女性人物、故事走向、價值取向無不滲透著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當然,文中也存在某些低俗殘忍、血腥暴力的描寫以及某些草菅人命的人物塑造,這些都背離了儒家的仁愛思想。雖然這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歷史,使塑造的人物更加立體多元,但這始終算是《水滸傳》的糟粕,我們需要理性看待。

猜你喜歡
招安李逵好漢
不打不相識
好漢一個半
像好漢一樣
論《水滸傳》中李逵悲劇命運的成因
50年后仍是一條“好漢”!
《水滸傳》所反映的酒俗及其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水滸傳》中武松性格發展變化分析
明末招安誤撫與金圣嘆腰斬《水滸傳》
論招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