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策略

2022-11-22 15:29周文清
山西青年 2022年13期
關鍵詞:智造智能制造職業院校

周文清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隨著智能設備與信息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智能制造”的轉型改造與升級。所謂“智能制造”(以下簡稱“智造”)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配合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1]?!爸窃臁睍r代的到來,加快了企業生產技術與設備改造、生產方式與模式的改革步伐,傳統企業生產活動正快速向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轉變,需要有大批同時具備并掌握了專業技術技能與現代自動化、數字信息技術等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體,如何應對“智造”時代對人才的新需求,如何才能培養適應“智造”需求的人才?本文針對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單一性、智力(能)技能訓練的缺位以及職業綜合能力普遍較低等問題,根據“智造”時代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新特點,積極探索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智造”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的生產活動是人與智能機器人的合作共事,匯聚了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動化已滲透到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有研究者指出,“智造”時代的工業生產形式具有三大特點:一是以生產要素高度靈活配置為基礎的大規模個性化生產,既能滿足個性化定制需要,又能保證大規模生產的高效率;二是客戶與企業的合作伙伴廣泛參與整個業務流程與價值創造過程;三是智能生產與高質量個性化服務的集成,讓整個價值鏈融為一體[2]。新的生產形式與要求,使對新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發生巨大變化。

(一)知識方面,從單學科向多學科融合的轉變

傳統生產模式下,企業員工的工作崗位固定且分工較細,如鉗工,可分為裝配鉗工、修理鉗工、模具鉗工等工種,各工種都有各自既定的工作內容與任務。其中修理鉗工主要負責機器設備的日常檢修、清洗與更換或修復,知識要求也只限于本專業崗位領域,即具備機械元件與傳動、機械加工、切削與測量常用工具使用、機械拆裝與維護以及常用潤滑油的種類與用途等與崗位工作及內容密切相關的基本知識。

隨著自動化、智能化機器設備的深入運用,企業需要的是既掌握且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設備技術,獨立完成智能化目標和任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3]。在智能制造生產活動中,產品的整個生產流程與周期,即從新產品的設計到研發、投入生產,都被數字化、智能化系統所覆蓋,技術技能人員已不再只是從事本職業崗位專業化和程序化的勞動,而是需與智能機器進行日?;优c對話,即操控工業智能機器人、向機器人發布工作指令與下達工作任務以及機器的日常技術調試與維護等。工作內容與職責從簡單、單一型工作向復雜、復合型工作轉變,崗位角色不再僅僅是研發者、生產者或操作者,而是兼具管理者、決策者與問題解決者多層的身份,這就要求他們除具備本專業理論知識外,還需具備管理學、決策學、現代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

(二)技能方面,從單一的專門技能向多元的復合職業能力轉變

生產組織形式的轉變不僅使企業員工的工作內容變得復雜,也使企業內各部門間也不再各自獨立,實現了部門間的高度協作與融合。如同一個職業團隊,企業管理的組織結構形式也由原來的垂直化向扁平化轉型,這種柔性的生產組織方式使得人才的職責和能力由單一變得全面,綜合要求也相對提高[4],對人才需求呈現“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特征。傳統的一些簡單而重復的工作崗位被工業機器人或“智能化”設備所取代,由此催生出一批新的與智能機器相關的職業崗位。新崗位不再是孤立的,員工所承擔也不只是一個工作任務,而是作為團隊成員參與企業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對人才的要求也不只僅限于本專業的技能,還需具備操控智能機器的技術、數據分析、與人溝通協作、協調、發現及解決問題等的綜合能力。

二、當前我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智造”時代,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創新能力、用戶個性化需求滿足等是企業制勝的關鍵,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直接關系到企業產品的品質與聲譽。然而,目前我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仍突出,一方面企業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如下:

(一)專業設置的前瞻性缺失

高職教育是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其主體責任,專業設置的前瞻性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匹配的基礎。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在適應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方面明顯不足,專業設置仍以傳統專業為主,或從招生的角度來設置專業,較少結合產業發展趨勢進行人才需求預測,對專業設置進行及時的調整、新增或改造,使現有專業設置與產業的智能改造升級發展不同步,所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造成人才供需出現結構性失衡。

(二)人才定位的復合性不夠

“智造時代”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崗位工作內容的綜合化程度提高,需要技術技能人才具備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術,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將成為常態。然而,當前高職專業教學內容的學科邊界及分化明顯,范圍狹窄,只注重對學生單一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的軟(智力)技能、跨學科技術技能與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如職業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重點培養掌握汽車修理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5]等,這種單一性的人才培養顯然無法滿足職業崗位綜合化、人才復合化的需要。

(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不足

在教學中,高職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教育教學以及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產業與技術進步等的關聯性,較少根據產業經濟發展與生產模式變革的需求而適時更新或調整教學內容,及時引進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講授內容源于已出版的教材,而教材的建設期與出版期將導致所授知識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相比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與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知識與技術的日新月異變化,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節奏不匹配。

(四)培養過程的開放性不夠

目前我國一些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仍停留在表面,職業院校與企業間缺失深層次的內涵融合與合作。例如,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校本教材開發、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向職業院校選派骨干直接參與職業院校的教學活動等。職業院校也鮮少利用自身優勢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選派優秀教師參與企業的新技術研發、新員工培訓等,致使“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再例如,學生的技能學習與訓練只能在條件及數量有限的校內實訓(驗)室進行,學生了解或參與企業生產活動的機會缺失。還有,當今科技進步速度快,老技術不斷被新技術所替換,實訓(驗)機器設備的淘汰速度加快,而職業院校的辦學經費有限,無法及時更新或添置新的、先進的設備,進而使學生無法及時學習并掌握社會及經濟發展所需的新技術、新技能。

三、“智造”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改進策略

高職教育肩負著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變革發展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及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企業“智能”化轉型改造進程中,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知識水平與技術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應對“智造”時代的新需要、新需求,高職院校亟需全面改革并創新其人才培養模式。

(一)開展人才需求預測,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

高職院校應根據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改造趨勢進行人才需求預測,建立專業設置的動態調整機制。從2021年教育部發布的《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目錄》中可以看出,國家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新時代產業發展需求融合的改造思路。由此,職業院校應根據“智造”時代產業轉型變革的需求,結合新知識、新技術以及新職業等需求變化對現有專業設置采取撤銷、新增或改造的方式進行調整,如依據產業智能改造升級的需求對部分現有專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以提升專業設置和定位與經濟發展、產業轉型變革、職業崗位變遷的契合度與關聯度。

(二)重置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高職院校應根據新時代經濟及產業發展新態勢、智能制造時代的人才需求特點,重新設置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規格,從之前的單一專門型技能人才定位向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定位轉變。高職院??梢詫I群建設為基礎,將多學科知識與技術進行融合、交叉,構建專業集群化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使培養的學生既精通所學專業方向的知識與技術技能,又具備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勝任跨學科的多崗位工作,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與遷移能力。

(三)全面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第一,建立動態的教材建設體系。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推進教材建設改革與創新,是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應改變教材選用與建設方式,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共同編寫與開發教材模式,根據產業轉型變革以及技術進步發展等情況,適時更新調整教材內容,及時將企業生產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等內容融入教材,增加教學內容與人才需求的關聯度。

第二,引入多元化的現代教育技術。職業院校應將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等現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引入企業真實崗位工作內容、生產任務與環境,采用項目式、角色扮演式、情景式以及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仿真情境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知識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

第三,建立新業態下教師素養的提升機制。教師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應加強教師對經濟發展新業態的學習,及時了解產業轉型發展的新態勢,以及知識與技術技能變革的新動態,實施教師專業素養與技能提升計劃,讓教師及時接觸并學習行業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技能。

(四)強化校企間的深度合作,構建校企協同共育模式

企業及工作過程是知識產生的搖籃,知識的轉換更多的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雙向轉換[6],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育人是職業院校直接對接產業轉型發展以及人才市場需求變革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地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第一,職業院校應深入相關合作企業開展廣泛的交流與研討,充分了解企業的生產運營與管理流程、崗位設置與工作內容等,共同商討并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結構、明確教學內容、制定教學標準等,使專業及人才培養定位契合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第二,職業院校應聘請企業的管理骨干、技術專家、能工巧匠等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直接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實踐實訓,這樣可將企業的最新技術、知識與理念及時傳授給學生,提升人才培養的適應性。第三,職業院校應積極探索實習實訓基地的校企共建模式,可通過“引企入?!钡姆绞?,也可采取投資入股企業車間或工作室的建設項目,實現校企共建共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設備先進的實訓場地,滿足實踐教學與技術技能訓練的需求。

綜合上述,多元復合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企業實現向“智能制造”轉型改造的關鍵所在。由此,高職院校應準確把握“智造”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特點,及時調整專業設置、轉變人才培養定位、全面推進“三教”改革,兼顧學生硬技能與軟實力的培養,以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與質量,為“智能制造”目標的實現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猜你喜歡
智造智能制造職業院校
萬斯集團:為品質賦能,助力“無錫智造”
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飛躍
職業院校財務會計網絡化建設
“山東智造”閃耀冬奧會
新動能 新智匯 新產業——新密由“烏金之鄉”到“智造之城”的嬗變
新時期職業院校檔案管理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