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的“政治”
——20 世紀前半葉中國現代詩歌朗誦理論研究

2022-11-23 11:38昊,張
關鍵詞:論者詩歌朗誦大眾化

吳 昊,張 穎

(1.廊坊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2.西南科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四川 綿陽 621010)

中國的現代詩朗誦實踐,在20 世紀20年代就開始了。比如朱湘曾在1926年4月24日的《晨報副刊》上刊登過題為《我的讀詩會》的廣告,邀請當時的詩人前往其家中一起讀詩,以進行詩歌朗誦的試驗。除朱湘外,劉夢葦、聞一多都在家中舉辦過讀詩會,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晨報副刊》為中心的詩歌朗誦群體,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劉夢葦、饒孟侃、孫大雨等。但正如論者所述,這一時期的詩歌朗誦活動,主要還是一種“書齋”里的朗誦,朗誦僅作為一種試驗新詩語言的工具,為新詩的格律化提供了實踐可借鑒的經驗[1]。在朱湘、聞一多、劉夢葦等人努力的基礎上,20 世紀30年代,朱光潛組織的“讀詩會”對新詩音韻的探索更進一步,他們不僅進行詩歌朗誦的實踐,還在《大公報·文藝·詩特刊》《中央日報·詩刊》等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新詩音韻的理論文章。

然而,有關詩歌朗誦理論的探討,要遲至20 世紀30年代才出現。最早提出詩歌朗誦問題的論者或許是黃仲蘇,他的《朗誦法》一文雖然討論的主題是古典詩歌,但已經提出了詩歌的聽覺作用。伴隨著詩歌朗誦的實踐,有關詩歌朗誦的理論探討在抗戰時期達到鼎盛。重慶、桂林、廣州、上海、延安乃至華北淪陷區,都有人在注意詩歌朗誦的理論建設。同時,“朗誦詩”作為一個具有宣傳意味的概念也在抗戰時期被提了出來,有些理論研究者甚至把“朗誦詩”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抗戰結束。比如朱自清認為,朗誦詩是“新詩中的新詩”[2]。不過,“朗誦詩”是否具有獨有的地位,不同的論者有著不同的觀點?!凹冊姟闭撜吲c“大眾化”論者,對“大眾是否能夠接受詩歌朗誦”這一問題的觀念也有所不同。部分“純詩”論者,如梁宗岱、沈從文等,認為大眾至少要經過“相當的教育”,才能在詩歌朗誦的氛圍中有所收獲,但大多數“純詩”論者還是在全民族抗戰的熱潮中逐漸轉向“大眾化”詩論。經過抗日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朱自清、李廣田等原本持“純詩”觀念的論者發現,詩歌朗誦是將“個體世界”與“公眾世界”聯系在一起的重要途徑,“個體”走向“集體”是詩歌乃至社會的未來發展方向??傊?,在20 世紀40年代末的詩歌理論家看來,詩歌朗誦已經超越了純粹“讀”與“聽”的藝術,而是一種聲音的“政治”,指向現代詩的公共性,也是現代詩自我更新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 “朗誦詩”概念的接受與討論

通觀20 世紀前半葉的詩歌朗誦理論文章,“詩朗誦”與“朗誦詩”這兩個詞語有時會在標題中同時出現,如錫金《朗誦的詩和詩的朗誦》、林夢幻《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兼評〈高蘭朗誦詩集〉》、常任俠《論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韓北屏《試論詩朗誦與朗誦詩》、高蘭《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等。但從概念本身來看,“詩朗誦”與“朗誦詩”之間不僅存在動詞與名詞的區別,它們受到關注的時間也有著差別?!霸娎收b”的實踐在20 世紀20年代便已開始,而“朗誦詩”這一概念則要到抗戰全面爆發之際才進入論者的視野。共產黨員顧民元于1937年6月1日發表的題為《朗誦詩是需要的!》的文章中,較早提到了“朗誦詩”產生的必要性。他認為,“朗誦詩”是詩歌“通俗化”的一種體現,而“通俗化”是治療新詩病癥的“醫生”,在“通俗化”的實踐中,新詩能夠為大眾“服務”,并在“服務”中煥發出新生命[3]。

雖然顧民元對“朗誦詩”的討論有待深入,但他的觀點已經具有了一定代表性,并且,在全民族抗戰的時代背景下,不同政治陣營的理論家對“朗誦詩”的看法幾乎一致。陳紀瀅可謂是“朗誦詩”的大力提倡者之一,他不僅為高蘭的朗誦詩集作序,而且還撰寫了《關于朗誦詩歌》《新詩朗誦運動在中國》等文章,認為,“朗誦詩”是教育大眾、組織大眾的一種有效手段。值得玩味的是,通過關注“朗誦詩”,陳紀瀅還更新了自己對詩歌的看法:“我原是一個頂不喜歡讀詩的人,當然談不到對詩有什么研究,可是現在覺著對詩已經很親切了?!保?]由此可見,理論家們在提倡“朗誦詩”的同時,自己也深受“朗誦詩”的感染。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毛澤東,據說毛澤東本人對新詩的興趣并不如舊詩大,但他對新詩朗誦卻給予了足夠的支持與尊重。以延安“戰歌社”舉行的第一次新詩朗誦會為例,毛澤東一直坐到散會,而散會時的聽眾已經為數不多了。在另外一場朗誦會中,毛澤東對柯仲平創作的朗誦詩《邊區自衛軍》表現出極大興趣,并寫信給柯仲平,表示《邊區自衛軍》“很好很好”,希望他“趕快付印”[5]。20 世紀50年代,毛澤東曾為中國新詩指出一條“古典”加“民歌”的道路,這種觀念的形成或許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的新詩朗誦會。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理論家都同意“朗誦詩”這一概念的合法性,比如梁宗岱就認為,“朗誦詩”是“堂吉訶德的風車”,對此表示質疑。但仔細品味梁宗岱的言論,就會發現梁宗岱并不是反對詩歌朗誦本身,他擔心的是當前的“朗誦詩”只是迎合“朗誦詩人”的興趣,而不能被大眾所接受:“你所能做到的(如果真做得到的話),只是自己作品的‘明白淺顯’和‘老嫗能解’,這只是接近大眾的初步或一個條件。大眾之愿意聽你的聲音與否,以及老嫗對你的作品發生不發生興趣,那又是另一回事?!保?]的確,當時的中國社會,許多大眾并沒有掌握讀懂詩歌的文字能力,只能通過“聽”去了解詩歌。寫在紙上的詩句在詩人們看來是“通俗易懂”的,然而一旦把文字轉碼成聲音,則面臨著新的接受問題。前文所述的“戰歌社”舉行的第一次詩歌朗誦會,之所以到散場時聽眾所剩無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聽眾不感興趣。從另一個角度說,詩歌朗誦者不一定是專業詩人,有可能是演員、戰士等。詩歌朗誦者對詩歌文本的理解,在進行朗誦時的聲音、動作、感情,也是影響“朗誦詩”接受效果的關鍵?;谶@一點,錫金對朗誦者提出了要求:“要練習聲音,聲音必須宏亮,清楚,使聽眾聽得見,而且聽明白是什么。要練習姿勢,怎樣歌頌崇高的英雄,怎樣諷刺猥瑣的奸佞,怎樣描摹景物。要練習表情,這表情與演劇的表情不同,不是動作的模仿,而是詩的心情的表現。最后最主要的還是要練習怎樣正確地表達詩的內容?!保?]從本質來說,“朗誦詩”是一種需要充分考慮聽眾感受的藝術,如果朗誦者沒有掌握朗誦的技巧,聽眾的反應就會很冷淡。

除了“朗誦詩”的概念合法性之外,理論家們對“朗誦詩”的地位也有過討論,討論的過程中也牽涉詩歌“內容”與“形式”的問題。在詩的“內容”論者看來,詩之所以成為詩,不在詩的形式而在詩的內容,不在詩的韻律而在詩的意識。所謂“朗誦”不過是“詩”的一部分而已,沒必要把“朗誦詩”擺在一個神圣的位置上,也不是所有的詩歌都需要朗誦[8]。但另外一些詩歌朗誦的積極實踐者,比如高蘭,還是傾向于認為“所有的詩還都是應該朗誦的,并且只要是一首好詩,沒有不可以朗誦的。換言之,不能夠朗誦的,很可能不是好詩?!保?]高蘭還試圖從中國古典詩歌、外國詩歌的發展進程中找出“可以朗誦”是詩歌本質的依據。但從全民族抗戰的時代背景中來看,高蘭所強調的“朗誦詩”,顯然是有其自身的特殊目的——“朗誦詩”是需要服務于抗戰宣傳、服務于大眾的,而不是私人感情的抒發。常任俠也認為:“抒情詩是不適宜于朗誦的,小的lyric 則只可以低吟,有些詩則簡直只能默讀,由視覺來傳達她的情感?!保?0]常任俠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什么是“抒情詩”,但從他“劍閣聞鈴,黛玉悲秋”之類的描述來看,他所指代的“抒情詩”顯然是抒發私人感情的詩句,并且感情的基調并不是昂揚向上的。高蘭、常任俠對“朗誦詩”的理解可以視為戰時許多“詩歌大眾化”理論家的代表,這就與一些“純詩”論者的理解產生了差異。

二 “純詩”與“大眾化”論者對詩歌朗誦的理解

在現代詩歌史上,“純詩”論與“大眾化”論一直處于相互辯駁又彼此關聯的狀態,在抗戰時期這種狀態尤為明顯。在詩歌朗誦方面,“純詩”論者與“大眾化”論者的分歧之一是“大眾”對于詩歌朗誦是否具有足夠的接受能力?!凹冊姟闭撜叩牡湫痛砹鹤卺氛J為,只有等群眾都受過和“朗誦詩人”同等的教育后,“朗誦詩運動”才能成功。沈從文雖然在《談朗誦詩》一文中表達了使“朗誦詩”成為“多數人在公眾集會上拿來誦讀,使識字的和不識字的人都能從聽覺上受到教育”[11]的藝術形式的意愿,但他同時也表示這種狀態的實現是困難的,需要“誦讀者受相當訓練”“作者在摸索試驗中走一段長長的刻苦的道路”??梢哉f,無論是梁宗岱還是沈從文,他們對文化水平不高的“大眾”接受詩歌朗誦的能力都表示一定懷疑。

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梁宗岱與沈從文原本的“純詩”理念有關,也與抗戰初期詩歌朗誦藝術的不成熟有關。即便是“大眾化”的詩歌理論家,也不得不承認詩歌朗誦還有待發展。不過,“大眾化”論者們對詩歌朗誦仍然持有相當的樂觀態度,他們相信朗誦是詩歌“大眾化”的一條重要途徑,朗誦不僅能夠鼓舞民眾,而且還能“不知不覺中改變詩人的創作方法,潛移默化使詩人走上可朗誦的詩歌之創作而不自知?!保?2]這是因為詩歌的朗誦實踐也是對詩歌進行選擇的過程——為了營造理想的朗誦效果,達到振奮民眾情緒的目的,朗誦者就不可能去選擇那些“燕語鶯聲”的抒情詩,而是選擇使人熱血沸騰、士氣高漲的作品,如高蘭的著名朗誦詩《吊天照應》《我們的祭禮》等。同時,詩人為了配合詩歌朗誦運動的進程,也會專門創作一些“適合朗誦”的詩歌。在這種情況下,詩歌創作就不僅是“純粹的藝術”了,而是帶有一定的社會功利性?!肮浴甭犉饋硎莻€貶義詞,但在全民族抗戰的大背景下,許多詩人急切地想要表達自己抗日救亡的激情,并試圖鼓動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全民族抗戰,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為“朗誦”而功利地創作“朗誦詩”的現象。但如果詩人一味地為了遷就大眾的文化水準,追求“通俗化、口語化”,就有可能會主動地降低理解詩歌的門檻,從而使“朗誦詩”的水準下降。

“大眾化”論者并不是沒有注意到這一問題。比如高蘭就提出“朗誦詩”的通俗化、口語化“決不是完全去屈就大眾,是要從初步的屈就里,逐漸予以教育,藉此而逐漸提高大眾文化水準”[13]。但另一個問題同時又出現了:怎樣才能證明大眾在“朗誦詩”的教育下,提高了文化水準、增強了抗戰熱情?從目前的資料來看,當時的報刊很少刊登大眾對于“詩歌朗誦”或者“朗誦詩”的讀者來信,有關詩歌朗誦會的報道也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參加朗誦會的詩人身上,而不是關注大眾的反映?!按蟊娀闭撜咄ㄟ^倡導“詩歌朗誦”來提高民眾文化水準、增強對詩歌興趣的想法帶有教化色彩,但由于缺少大眾的反饋,無法準確判斷他們是否對詩歌朗誦真的感興趣。也就是說,“大眾化”論者往往沒有調查大眾對詩歌朗誦的接受情況,只是根據自己對大眾的想象提出理論,“純詩”論者對詩歌朗誦的懷疑態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梁宗岱、沈從文等“純詩”論者質疑的并不是詩歌朗誦本身的合理性,實際上,他們認為詩歌朗誦是在探索中國新詩的發展前途,比如沈從文便認為“‘朗誦詩’不失為新詩努力之一個方向”[14]。朱光潛曾是“讀詩會”的熱心支持者,他對詩歌朗誦的熱情不因時代的變遷而消逝,直到20 世紀60年代還在發表有關詩歌朗誦的文章,將詩歌朗誦視為探索“詩歌語言和音律問題”的重要途徑[15]。由此可見,“純詩”論者或許更傾向于“回歸到詩歌本身”,在技藝層面上討論問題,同時他們也不否認詩歌朗誦的傳播效應,即承認詩歌朗誦是面向聽眾的,要考慮聽眾的接受程度。但由于抗戰時期絕大多數的“聽眾”都是文化水平較低的普通民眾,或許他們并不能很好地接受戰前“讀詩會”上所誦讀的那些詩歌?!按蟊娀闭撜唠m然在文章中為詩歌朗誦提出了很多建議,如使用方言、口語,向民間歌謠學習,注意朗誦的姿態、動作等,但他們的理論與實際朗誦效果是脫節的。正如抗戰時期廣州詩壇的詩人所說:“群眾的鼓掌,不足歡喜,因為他們不是真以為好,而是以為滑稽;不是了解詩的內容,而是以為有趣?!保?6]不過,這并不能說明“大眾化”論者的詩歌朗誦理論就是完全失敗的。從整體來看,“大眾化”詩學理論符合全民族抗戰的時代氛圍,并且在這種時代氛圍中,“大眾化”詩學也從幼稚到成熟,逐步發展起來。劉繼業認為,整個現代新詩詩學的發展,最終就是大眾化詩學成為詩壇主流的過程[17]。而許多一開始持“純詩”觀念的論者,也逐漸向“大眾化”靠攏,在詩歌朗誦理論方面也是如此。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純詩”論者(如朱自清)發現了詩歌朗誦的“公共性”,并意識到這種特點在動員民眾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

三 聲音的“政治”:發現詩歌朗誦的“公共性”

如前文所述,現代詩歌的朗誦,本質上是一個“傳播—接受”問題。聽眾會對朗誦者的聲音進行“解碼”,從而捕捉相關信息,朗誦組織者的宣傳目的也就達到了。進一步說,朗誦組織者、朗誦者和聽眾通過朗誦的“聲音”建立起了一個公共的、交互的網絡,“個人”也就此融入一種集體氛圍中,詩歌朗誦的“公共性”也由此浮現。對“公共性”的認識使得一些原本持“純詩”觀念的論者逐漸轉向“大眾化”詩學,并為“大眾化”詩歌朗誦理論注入了新的血液。

朱自清可視為從“純詩”論轉向“大眾化”論的典型代表之一,這從他對詩歌朗誦的態度轉變上可窺見一斑:“筆者過去也懷疑朗誦詩,覺得看來不是詩,至少不像詩,不像我們讀過的那些詩,甚至于可以說不像我們有過的那些詩……后來漸漸覺得,似乎適于朗誦的詩或專供朗誦的詩,大多數是在朗誦里才能見出完整來的?!保?8]從“懷疑”朗誦詩到“提倡”朗誦詩,朱自清觀念轉變的契機在于抗戰,從《抗戰與詩》《詩與建國》《愛國詩》等作于抗戰期間的文章中都能夠看出朱自清比以往更為關注詩歌與“政治”的關系。這里的“政治”應該作廣義理解,象征著“公眾世界”的形成??箲疬@一涉及全中國人民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使以往呈原子狀態的個體迅速凝聚成一個集體,為抗戰而努力成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在這種時代氛圍里,朱自清也感受到“公眾世界”的重要性。他于1947年出版的《新詩雜話》以一篇名為《詩與公眾世界》的譯文作為附錄,而從全書所收錄的文章來看,這篇譯文雖為附錄,但實際上是統攝全書詩學思想的一條重要線索。該文的原作者阿奇保德·麥克里希認為,在許多英美現代詩人的作品中,已經出現了“私有世界”與“公眾世界”相融合的趨勢,詩歌也應該反映“政治生活”的經驗。

麥克里希文章的原始發表時間是1939年6月,此時中國正處于全民族抗戰的時期,在此時間節點上,麥克里希的觀點對中國詩人有著一定的啟示意義。朱自清無疑是這種觀點的擁護者,他發表于抗戰后的《論朗誦詩》中就引用了麥克里希的說法:“現在‘私有世界’和‘公眾世界’已經漸漸打通,政治生活已經變成私人生活的部分,那就是說私人生活是不能脫離政治的。集體化似乎不會限于這個動亂的時代,這趨勢將要延續下去,發展下去?!保?9]在朱自清看來,與“政治生活”“集體化”相對應的是朗誦詩,因為詩歌朗誦是一種屬于公眾的藝術,群眾通過詩歌朗誦的聲音受到感染,詩歌也在“群眾的緊張的集中的氛圍”里成長。在朗誦中,詩歌從文字轉化為行動,它“活在行動里,在行動里完整,在行動里完成”[20]。朗誦詩歌的聲音也就此具有了“公共性”,成為宣傳政治思想的重要方式。

無獨有偶,李廣田發表于1948年的一篇關于詩歌朗誦的文章中也引用了麥克里希有關“私有世界”和“公眾世界”的觀點,可見抗戰后“公眾世界”的到來,已經成為很大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共識。并且,在從“純詩”論到“大眾化”論的轉變道路上,李廣田比朱自清走得更遠。他認為戴望舒的《秋天的夢》是詩人的獨語,與“朗誦詩”這一具有公眾性質的詩歌類型相差甚遠。而臧克家的《老馬》因其具有“普遍的人道主義思想”,就比《秋天的夢》要“高得多”。何其芳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雖然可以進行朗誦,但因為其內容還屬于“精細而委婉”的那一類,所以在朗誦效果方面也不如一個14 歲女孩子所寫的《他們在控訴我》。從李廣田在文章中節選的片段來看,《他們在控訴我》的語言沒有經過雕琢,比較直接,“憤怒”“拳頭”“冒火的眼睛”等具有煽動性的詞語出現在詩作中。李廣田認為這是一首“歌唱血淋淋的現實”的詩,“雖然不是專為朗誦而寫,卻是最好的朗誦詩”[21]?!肮残浴薄艾F實性”成為李廣田甄選優秀朗誦詩的標準,朗誦的聲音不一定要動聽,但一定要激情澎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李廣田不僅認為“朗誦”是中國新詩的前途之一,“群眾”也應該成為新詩未來發展的關鍵詞之一:“一、從個人的,到群眾的;二、從主觀的,到客觀的;三、從溫柔的,到強烈的;四、從細致的,到粗獷的;五、從低吟的,到朗誦的?!保?2]足以見出,李廣田已經從20 世紀30年代的“漢園詩人”轉變成為了“大眾詩”的擁躉者,至此,“大眾化”朗誦詩學似乎已經得到了全面勝利[23]。

從朱自清和李廣田這兩位“純詩”詩人的轉變可以看出,經過抗戰的洗禮,大多數中國詩人接受了“聲音”中的“政治”性:詩人寫下的每一行詩,朗誦者念出的每一個句子,都不再只代表他個人,而是集體的藝術,集體的能量。如果說抗戰期間的“私有世界”發現了“公眾世界”的必要性的話,那么抗戰之后的“私有世界”則加速了向“公眾世界”的融合。詩歌與政治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詩人不僅發現了詩歌朗誦的“公眾性”,并且也把“個人”與“集體”的結合看作中國新詩的未來走向,“人民”成為詩歌理論文章中的重要關鍵詞之一。比如孫定國直接將詩歌朗誦稱為“人民的朗誦”[24],凸顯了“朗誦”的政治屬性。進一步說,從抗戰時期至20 世紀40年代末的詩歌朗誦理論,直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十七年”的詩歌朗誦理論奠定了“大眾化”的詩學思路。從高蘭編于20 世紀80年代末的《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這本詩歌理論集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有關詩歌朗誦的討論,基本沒有離開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大眾化”詩學論者提供的范式,諸如梁宗岱、沈從文等“純詩”論者的質疑聲音已經近乎徹底消失。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詩歌朗誦的“公眾性”已經被大多數詩人認可,雖然朗誦的詩歌并不一定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但它們都能夠調動聽眾的情緒,使聽眾感受到自己身處一個群體之中。正如朱自清所說:“這是口語,是對話,是直接向聽的人說的,得去聽,參加集會,走進群眾里去聽,才能接受它,至少才能了解它。單是看寫出來的詩,會覺得咄咄逼人,野氣,火氣,教訓氣;可是走進群眾里去聽,聽上幾回就會不覺得這些了?!保?5]

縱觀20 世紀前半葉詩歌朗誦理論發展的過程,就會發現無論是“純詩”論者還是“大眾化”論者,都關注詩歌朗誦的“傳播—接受”問題,并且在討論“傳播—接受”的過程中,“大眾化”詩學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公共性”被逐步確認為詩歌朗誦最重要的價值之一,詩歌朗誦也就此成為一種聲音的“政治”,將“個體”與“集體”連接起來。20 世紀40年代末的詩歌理論家對“公共性”的發現也可視為“集體詩學”的濫觴之一,并為“十七年”及之后的詩歌朗誦理論提供了范式。

猜你喜歡
論者詩歌朗誦大眾化
四七二十七
新媒體技術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影響研究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變暖造成的情感影響
陸地冰壺運動大眾化推廣的研究
閱讀理解兩篇
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詩歌朗誦會舉行
感性·大眾化·啟蒙——20世紀80年代電影娛樂功能的合法性證明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
——中韓詩人詩歌朗誦會
多看一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