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期刊論文摘要中的立場與介入*
——第一人稱代詞we 的歷時考察

2022-12-01 09:24陳慶斌
外語學刊 2022年3期
關鍵詞:期刊論文指代立場

陳慶斌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1 引言

立場(stance)與介入(engagement)是近年來學術語篇研究領域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立場和介入就像是硬幣的兩面,共同參與構建語篇的人際維度”(Hyland 2005:176)。 在學術語篇的作者立場表達中,自我提及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通過自我提及語在學術語篇中表明自己的身份,承擔對命題及論辯的責任,從而增強勸說效果和推銷功能(同上2001:223),樹立權威身份。 學術語篇中的自我提及語一方面受到學科規范的制約(Hu, Cao 2015),另一方面也受到二語寫作者語言水平(徐昉2015)及文化因素(Vassileva 1998)的影響。 以往研究發現,軟學科比硬學科使用更多的自我提及語(Hyland 2005; Hyland, Jiang 2018);期刊論文英文摘要中,我國學者自我提及語的使用頻率顯著低于國際期刊作者的使用頻率(陳慶斌2021,李芝 成曉敏2020);我國二語學習者自我提及語的使用情況比較復雜,有研究發現,與國際學者相比存在使用不足的狀況(徐昉2015);也有研究認為,與國際學者相比存在過度使用的情況(王晶晶 呂中舌2017,婁寶翠 王莉2020),此問題仍須要基于更大規模二語學習者語料的相關研究進一步驗證。

以往研究發現,第一人稱復數代詞we 是期刊論文(Hyland, Jiang 2016a:17; 王晶晶 姜峰2019:29)、期刊論文摘要(陳慶斌2021:46)、課程論文(王晶晶 呂中舌2017:92,王晶晶 姜峰2019:29)等學術語篇中表達立場時最高頻使用的自我提及語,也是我國本碩博學位論文(徐昉2013)及國際期刊論文(McGrath, Kuteeva 2012; 徐昉2013; Hyland,Jiang 2016b)中讀者—作者互動時最高頻使用的讀者人稱介入標記語。 We 兼有作者立場表達及讀者介入的雙重功能,在學術語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專注于we 的研究不多(李晶潔 侯繪麗2018,姜峰 王晶晶2021),更鮮有以期刊論文摘要為語料對中國學者如何使用we 實現作者立場表達和讀者介入進行歷時考察的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國外語類期刊論文摘要為語料,考察期刊論文英文摘要中2001 年至2020 年20 年間we 的歷時變化,以期揭示中國學者在使用we 表達作者立場及讀者介入時的總體特征和歷時變化。

2 分析框架

We 有兩種用法:一種將讀者排除在外、專門指代作者(exclusive we);另一種將讀者包括在內、指代作者和讀者(inclusive we)。 前者是以作者為導向(writer-oriented),體現作者—語篇的互動,用以表達作者立場,屬于立場標記語(stance markers),如例①和例②;后者以讀者為導向(reader-oriented),體現作者—讀者互動,屬于介入標記語(engagement markers)(Hyland 2005:176 -177),如例③。

① ... we imported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from the West and followed the student-centered mode, ignoring their disadvantages. (FLR070 224)

②...we find that most English nouns are derived from PIE verbal roots.(FLT200201 -2)

③But as we know, there are many other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test performance. (MFL010 409 -2)

例①和例②中,we 為作者自我指稱語,例①中we 指代單一作者(single author),屬于借代用法(metonymic uses),作者有意降低凸顯度(Kuo 1999:125),是一種折中的用法;例②中we 指代該文章的兩位作者(或兩位以上) (multi-authors),屬于真實指代用法(literal uses)(Fl?ttum et al. 2006:96)。 例③中we 指代作者與讀者,為讀者介入標記。 本研究使用we1,we2和we3分別代表例①、例②和例③中we 的3 種不同用法。

3 研究問題與方法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探討2 個問題:(1)we1、we2和we3在我國外語類期刊語言學研究論文摘要中總體分布特征、立場表達和讀者介入的修辭策略及其原因;(2)we1、we2和we3的使用頻率、立場表達及讀者介入的修辭策略在20 年間(2001 -2020 年)的歷時變化及其原因。

3.2 語料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自建國內外語類期刊論文英文摘要語料庫,語料選自10 本我國外語類核心期刊在2001年至2020 年間所刊發的語言學研究論文(不含書評)的英文摘要,時間跨度20 年。 刪除論文標題、作者姓名及關鍵詞等,共計收錄12,752 篇英文摘要,總形符1,418,958 個,平均每篇摘要長度約111 個形符。 借助AntConc 3.5.9 for windows(Anthony 2020)在語料庫中檢索we,通過逐行閱讀并依據語境信息及作者信息判斷其為we1、we2還是we3,刪除不符合條件的索引行。 考慮到歷年子語料庫庫容不同, 本研究采用標準化頻數進行語料比對,采用對數似然值(Loglikelihood)匯報語料差異。 由于同類研究多以每萬詞為單位,為便于與同類研究結果進行比較,本研究將標準化單位確定為每萬詞。

4 結果與討論

4.1 We 的總體特征

語料檢索共發現1769 處符合條件的we,具體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We 在摘要語料庫中的總體分布情況

總體上,we 在期刊論文摘要中出現的頻率比較低,20 年語料中僅出現1769 次,其中71.00%屬于作者立場標記,29.00%屬于讀者介入標記。用于表達作者立場的we 有1256 處,其標準化頻率約為每萬詞8.85 次,這一結果顯著低于語言學國際期刊論文摘要(24.1 次①)(陳慶斌2021:43)及期刊論文(38. 4 次②)(Hyland, Jiang 2016a:17)。 可見,與國際期刊作者相比,我國學者對自我提及語we 的使用不足,在表達立場時對作者身份的凸顯不夠。

以往研究也發現,我國學者與國際學者在建構專家身份時采用的修辭策略有所不同,我國學者比國際學者使用更多的加強語來樹立權威形象(Hu, Cao 2011),增強勸說效果;國際學者則通過自我提及語來承擔對命題的直接責任,凸顯個人身份以構建權威身份(陳慶斌2021)。 我國學者常使用第三人稱無生命主語(impersonal subject)代表自己,如this paper,this article, this research,the present study 等,這可能受到中文表達習慣的影響,中文學術語篇中作者常常以“本文”“本研究”指代自己,避免直接提及自己,以示謙虛的態度。 學界對在學術語篇中是否凸顯自我有不同的聲音:一種觀點認為,學術語篇應該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應該回避使用第一人稱代詞we 和I 等以減少個人色彩(Arnaudet, Barrett 1984:73;Lester 1993:144);另一種觀點認為,學術語篇是個人獲得學術共同體成員身份認同的重要媒介,使用自我提及語有利于增強勸說效果,構建權威身份(Wilkinson 1992, Hyland 2001)。 但前一種觀點在我國學界的影響力更大,并且近年來在我國學術英語教學中產生持續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我國外語類期刊論文摘要中主語人稱代詞we 使用頻率較低的現象。 同時,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摘編寫規則(GB/T 6447 -86)》在注意事項中明確規定“要用第三人稱的寫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國家標準局1986),指導和規范學術期刊對論文摘要的編輯加工,由于中文摘要中主語的缺失,期刊編輯在編輯加工英文摘要時會對第一人稱代詞適當地做出調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釋我國期刊論文摘要中自我指稱語we 的使用頻率較低的原因。

語料分析表明,近一半的自我指稱語we 采用借代方式,即單一作者使用we 來指代自己,以降低作者凸顯度。 這一用法,在我國不同語言水平的二語者中均有發現(文秋芳等2003, 徐昉2014,劉輝2016)。 以往研究發現,在英文摘要語篇中,我國學者的這一用法顯著高于國際期刊作者的(陳慶斌2021:46)。 在漢語學術論文中,自我提及語的使用頻率也比較低,且單一作者的論文也會使用復數第一人稱代詞“我們”指代自己(吳奇格 潘春雷2010:94)。 實際上,這一用法并非中國學者所獨有,斯拉夫語系(如俄語、匈牙利語、捷克和斯拉伐克語)的作者,作為論文的唯一作者時也會使用第一人稱復數代詞來指代自己,以示謙虛、低調的態度,增加與語篇的距離感(Walková 2019:61, Li 2021)。

用于表達立場的we 中,有632 處屬于真實指代的用法,約占用于作者立場表達的50.31%,用以凸顯作者身份,明確表明評價及觀點的來源,承擔對命題內容的直接責任。 其中we1占總量的35.27%,we2占總量的35.73%,可見真實指代約占自我提及語we 的一半,標準化頻率為4.45 次。

用于與讀者進行互動的we3共有513 處,占總量的29.00%,其標準化頻數為3.62 次。 期刊論文摘要中,介入標記主要用于與讀者互動,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增強讀者對語篇的參與感。 結果表明,期刊論文摘要中介入標記語we3的使用頻率略高于國際期刊論文的(3.23 次③)。 We3主要分布于期刊論文摘要的背景語步和結論語步,以引領讀者參與語篇意義的構建。

4.2 We 的歷時變化

20 年間我國學者使用we 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即中國學者越來越謹慎地使用人稱代詞we來表達立場并與讀者互動,見圖1。

圖1 立場與介入的歷時變化

4.21 立場:we1和we2的歷時變化

在我國期刊論文摘要中,用于表達立場的we(包括we1和we2)的使用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其標準化頻率從2001 年的12.28 次每萬詞下降到2020 年的9. 36 次每萬詞,20 年間降幅達到23.78%。 這一結果與Hyland 和Jiang 的發現基本一致:近50 年間,應用語言學國際期刊論文中用于立場表達的自我提及語we(包括本文中的we1和we2)的使用頻率下降趨勢顯著,50 年間下降幅度達31%(Hyland, Jiang 2016a:17)。 期刊論文摘要被視為“論文內容的縮影”,我國學者在期刊論文摘要中也越來越謹慎地表達作者主觀顯性立場,以期增強觀點表達及命題評價的客觀性。

在立場表達中,we1和we2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見圖2和表2),即借代用法we1在20 年間使用頻率呈現顯著下降趨勢,真實指代we2則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由圖2可知,we1在2001 年至2012 年(除2008 年外)是我國學者期刊論文摘要中作者立場表達的主要策略,自2013 年開始,特別是2015 年至2020 年間,we1的頻率大幅下降,we2逐漸成為期刊論文摘要中自我提及語的主要方式,自我指稱語we的使用策略與國際學者的更為趨同,表明我國學者 凸顯自我身份的策略與國際學者的日益趨同。

圖2 立場:we1 與we2 的歷時分布

表2 We1 和we2在2001 年和2020 年使用頻率的對比

由表2可知,we1在20 年間的使用頻率呈現顯著下降趨勢,we1在2001 年子語料庫中的標準化頻數為9.43 次,顯著高于2020 年子語料庫的1.97 次(對數似然值=41.24,顯著值=0.000***),這可以印證Hyland 和Jiang(2019:204)的發現:we 指代單一作者的情況在1965 年至2015 年間的期刊論文中顯著下降,且到2015 年完全消失。 We2在20 年間使用頻率顯著上升,標準化頻率從2001 年的2.85上升到2020 年的7.39(對數似然值=14.50,顯著值=0.000***),上升幅度為159.30%。

2001 年至2020 年間,我國語言學期刊論文摘要中借代用法的we1與真實指代的we2呈現相反的變化趨勢,這有其內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一是,母語漢語對我國學者英語學術語篇中人稱代詞使用的影響在持續弱化,我國學者使用自我提及語表達立場時越來越趨向于英語母語者的修辭策略,具體表現為借代用法的we1大幅下降,真實指代的we2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二是,隨著我國語言學研究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我國學者及期刊編輯對英語學術語篇中人稱代詞功能的認識發生轉變。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獲得海外學習機會和國際發表機會,對學術語篇中自我提及語功能的認識發生轉變。 三是,實證主義思潮對國內外語界語言學研究的持續影響,其帶來的客觀結果是國內外語類期刊中單一作者獨立完成研究的論文數量在減少,多名作者合作發表成為新常態。 近年來,我國外語界語言學研究越來越重視實證研究的方法,呈現出科學化的傾向,更復雜的實驗設計、更新的技術和更大規模的語料等變化使工作量激增,個人很難獨立完成研究工作,因此語言學研究越來越需要依靠團隊合作來完成,多名作者協作、共同發表研究成果成為一種趨勢,也意味著語言學研究的發展日益迅速、競爭越來越激烈(Hyland, Jiang 2019:13 -14)。 為進一步說明此問題,從2001 年及2020 年兩個子語料庫中分別隨機抽取30 篇摘要對作者信息進行統計,發現2001 年獨立作者的論文數量為25 篇,占總量的83.33%,兩人合作的論文為5 篇,僅占總量的16.67%;2020 年多人合作則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發表方式,數量達到20 篇,占總量的66. 67%。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20 年間we1和we2相反的歷時變化特征。

4.22 介入:we3的歷時變化

We3主要用于與讀者互動,其20 年間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使用頻率從2001 年的6.40 次下降到2020 年的1.08 次(對數似然值=32.82,顯著值=0.000***),下降幅度達83.13%,見表3。

表3 We3 在2001 年和2020 年使用頻率的對比

Hyland 和Jiang 選擇3 個時間節點(1965 年、1985 年和2015 年)觀測介入標記語在期刊論文中的使用頻率50 年間的歷時變化,結果發現以we(即本文中的we3)為代表的第一人稱復數形式(包括we3,our 和us)使用頻率呈下降趨勢,在3個時間節點的使用頻率分別為每萬詞4.4 次、2.7次和2.6 次(Hyland, Jiang 2016b:34)。 可見,以we3為代表的讀者人稱的減少是學術語篇近年來的發展趨勢。 以往研究發現,我國英語專業學生介入語we 的使用頻率顯著高于國際期刊作者的(徐昉2014:92),過度使用讀者介入語會使語篇呈現口語化的特征(文秋芳等2003:270),這一用法在早期論文摘要中也存在,如例④。

④When we enter 21 century, wefind a transition of polite use of Japanese language. (FLA011 205)

例④出自2001 年子語料庫,為摘要的首句,屬于背景語步,此處的we 指代范圍較廣,包括作者和讀者在內的整個學科(李晶潔 候繪麗2018:42),其結構常為“we3+實義動詞”,以期引起學界同仁的共鳴和關注,拉近作者與讀者的心理距離。 近年來,“we3+實義動詞”的占比逐漸下降,we3右側的搭配以情態動詞為主,如can, should,must 等,如例⑤。 例⑤出自2020 年子語料庫,為摘要末句,屬于結論語步,此處的we 在語義上僅指代本文讀者,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研究結論上,內容更為聚焦。

⑤We can see from the diachronic changes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ary values and cultures. (FLT200503)

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可能在于,近年來我國外語界語言學研究領域內部的進一步細分,研究內容越來越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題,語言學研究的專業化程度顯著提升,客觀上促使讀者受眾進一步細分,讀者的專業化程度也隨之更高,作者與讀者共享更多的專業知識,作者引起讀者共鳴、調動讀者參與語篇的需求因而降低,期刊論文摘要的信息功能進一步加強,作者—讀者互動性持續減弱,摘要中的學術語言越來越呈現出科學化的特點。

5 結束語

學術期刊論文摘要是論文內容的高度濃縮,它一方面便于讀者檢索及查閱,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作者推廣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研究被學術共同體接納和認可。 它是學術共同體成員間篩選信息、過濾信息、交換信息最為經濟便捷的途徑。 期刊論文摘要具有不同于其他學術體裁的特殊性,其學術語言反映作者、期刊編輯及學科共同體對摘要體裁及學科知識建構規約性的共識。 本研究發現,我國學者在學術論文摘要中we 的使用頻率不高,且2001 年至2020 年間用于立場表達和讀者介入的we 均呈現顯著下降。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學者在立場表達中傾向減輕或回避對命題內容承擔直接責任,因而身份凸顯度不足。 如何在期刊論文摘要中通過顯性方式凸顯作者身份從而構建權威身份對未來我國學術英語教學及提升我國外語界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注釋

①文中(陳慶斌2021:43)數值為241 次/10 萬詞,此處24.1 次/萬詞為經過換算所得。

②文中(Hyland, Jiang 2016a:17)應用語言學期刊論文在3 個時間節點1965 年、1985 年及2015 年,標準化頻率分別為每萬詞42.8 次、42.9 次及29.5 次,此處的38.4次為以上3 個數值的平均值。

③文中(Hyland, Jiang 2016b:33)應用語言學期刊論文在3 個時間節點1965 年、1985 年及2015 年,標準化頻率分別為每萬詞4.4 次、2.7 次及2.6 次,此處的3.23 次為以上3 個數值的平均值。

猜你喜歡
期刊論文指代立場
奧卡姆和布列丹對指代劃分的比較
設計立場和手工生產關系的辯證認識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武術研究的立場
揚 善
基于深度學習的維吾爾語名詞短語指代消解
中文科技期刊論文LaTeX模板的研究與實踐
公共圖書館不應認可的職稱期刊論文探析——基于重慶圖書館職稱期刊論文的實證調研
人文社科期刊論文被引頻次和下載頻次相關性研究
三、期刊論文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